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日本投降後,此時的東北暫處於蘇聯的控制之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權力真空期,雖說東北有我黨領導的以東北抗聯為主的十四年抗日力量作為根基,但兵力規模有限不足以影響局勢。而國民黨自日本佔領東北後軍隊已經跑得精光,此時想重新控制東北又鞭長莫及,在軍政方面沒有任何基礎,但有美國的大力支持。因此,雙方都盯上了東北這一盤棋,誰能率先進入東北並得到人民的支持,誰就能佔領這塊黑土地,東北也成為了雙方必爭之地。

當時的東北戰略極為重要,不僅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而且交通發達物產豐富,不管是哪一方只要控制東北與華北連成一片,都能在未來的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戰略地位。蔣委員長當然看得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想盡各種辦法不斷地敦促美國幫忙往東北運兵。而毛主席自抗戰結束後也明確指出了爭取東北的任務,準備將二十至三十個旅脫離原軍區輕裝上陣挺進東北,並爭取得到蘇聯方面的支持。

可實際上,斯大林一開始並不看好處於草創階段的我們,在1945年8月20日曾給延安發了一份電報,其內容就是不支持我們進行戰爭一度曾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悅,再加上與國民黨簽訂的友好條約,在對待我軍接收關東軍遺留的武器裝備問題上態度極為強硬。同年十月,斯大林發現陸續在秦皇島登陸的美軍和國民黨軍隊,距離東北只有一步之遙,斯大林不能坐視不管不惜撕毀友好條約,決定延緩國民黨進入東北,轉而支持我軍在東北擴展,同時將存放在瀋陽、長春等地關東軍的武器交給了民主聯軍,還撤走了營口、葫蘆島的蘇軍並轉交給我民主聯軍駐防,斯大林不過是想利用我軍來抗衡美蔣罷了。

但好景不長,斯大林為了阻止美國的勢力滲入東北,開始與國民政府就東北經濟合作事宜進行了談判(最後在美國的干涉下沒談攏),完全不顧我方的利益,單方面對蔣委員長最出了巨大的讓步,同意蔣的軍隊在東北登陸,並且同意在蘇軍撤退前五天允許蔣軍進駐東北各大城市。但最可恨的是蘇軍已經表態要求我軍必須撤出大城市,必要時蘇軍不惜武力進行驅逐,而此時美軍艦隊已經逼近了營口及葫蘆島。

東北國民黨大軍的步步壓境,美國的強行介入和蘇聯強硬的態度,致使整個東北局勢愈演愈烈,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局勢就急轉直下了,趁民主聯軍立足未穩之際,蔣委員長的精銳部隊十幾天內連克山海關、綏中、錦西、興城、錦州等地,毛主席佔領東北的戰略決策連連受挫,一下子病倒了,東北的局勢已經對我軍來說已經是一盤“死棋”。

東北的下一步棋如何走,成為了軍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若一著不慎很有可能滿盤皆輸的局面,因此,還在修養的毛主席對東北民主聯軍的工作做出了指示,就是在遠離國民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幹線的東西北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發展群眾並開展生產運動,使得東北根據地從無到有,一步步的建立了起來。直到1945年12月底,民主聯軍已經擴編到了27萬人,而此時的國民黨在東北總兵力不過15萬人,雙方的兵力發生了根本變化,也再一次驗證了毛主席獨創的“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著名論斷的正確性,為走“活”東北這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一年多的一些列戰役後,特別是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之後,東北民主聯軍逐步扭轉了自進入東北以來處處被動的局面,遠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已經把東北這盤“死棋”下“活”了,逐步取得了戰場上了主動權,國民黨的執行的“南攻北守”戰略方針宣告破產,被迫從進入轉入了防禦。直到大決戰之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雙方的力量一直處於在彼此消長的狀態,也迫使了蔣委員長三次易帥,國民黨已經被民主聯軍壓縮在了瀋陽、長春及錦州幾乎動憚不得,幾十萬大軍只能坐以待斃。


賽門軍略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在整個歷史當中是有一些,可出眾的就那麼幾位。

1、毛澤東



縱觀歷史,能“扭轉乾坤、枯木生春”的第一人非主席莫屬。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毛澤東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不久,毛澤東和朱德先後上了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彼時,紅軍的實力實在弱得可憐,幾百號人,百八十條槍,就這種狀況,毛澤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極大地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看到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硬碰硬的狀況,紅軍吃夠了苦頭,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可以說,這個戰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圍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毛澤東又提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策略,以保持戰鬥的靈活性,並保存有生實力。

事實證明,主席的眼光非常獨到,靠著主席的偉大策略,紅軍四渡赤水,渡烏江天險,飛躍大渡河,巧奪金沙江,如此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圍剿,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國。

這是歷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而創造這個奇蹟的人就是毛澤東。

2、韓信



楚漢戰爭,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打下天下的概率會低得可憐。

劉邦和項羽先後入了咸陽,可是項羽勢力實在太大,無奈,劉邦被項羽送到了漢中。

誰來看,這都是個死局。

漢中相比關中大地,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不僅山高路遠,而且道路難行,只有唯一一條道路,還要經過長距離的棧道,可惜,為了安全起見,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燒了棧道。

這還不算,棧道那端,還有章邯的虎狼之師在日夜守著。

如果沒有奇蹟,那麼,劉邦老死漢中是可以預見的。



但,韓信的出現,讓困局得以突破,奇蹟得以產生。

韓信被封了大將軍後,一邊假裝在修理棧道,另一邊派人暗渡了陳倉,並且連戰連捷,開闢了關中根據地,讓三秦大地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從此,劉邦的霸業正式啟動。

這是經典的“死棋成活棋”,而創造這一經典的人是兵仙韓信。

3、朱棣



朱棣的成功,充滿著太多的不可思議。

本來,朱棣造反的決心不是很大,可是侄子建文帝要削藩,而且削到了自己府上,這讓前面“裝瘋賣傻”的朱棣太不爽了。

不爽歸不爽,但還沒有到必須造反的地步,可是身邊那個黑衣宰相姚廣孝,不斷地慫恿著,思前想後,朱棣終於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舉旗容易,成功卻難。因為,這時候雙方實力還是差距比較大的,朱棣明顯劣勢。

看來,朱棣的這步棋可能會失敗。

但,朱棣的好運氣卻慢慢來了。

朱棣是很厲害,但重要的是,對手(帶兵的統帥)實在是“幫了不少忙”。早期建文帝派了善於防守的耿炳文來了,自然,仗著快速靈活地打法,朱棣以少勝多。

這下不得了了,朱棣全軍士氣大振。不久,接替耿炳文的人來了,整整組織了近50萬大軍,看來,朱棣難逃一死了。

但,意外的是,統帥竟然是李景隆。這人朱棣熟悉,是他表侄,很草包,除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外,沒有突出戰功。人們總以為名將的兒子也會是名將,特別是建文帝也這樣認為。但,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很水。

這讓朱棣又打贏了一仗,而且又是“以少勝多”。

難道朱棣就無人阻擋了嗎?非也,能人還是有兩位,朱棣死活過不了這兩人的防線,一個是盛庸,一個是鐵鉉,兩人配合太好。

眼看時間拖得越來越長,如此下去,朱棣造反失敗的可能一天天在增加,掉腦袋的時刻彷彿越來越近。



大路不通啊!那就不走大路了,朱棣派人去聯絡的京城和宮裡的內應迴音了:“趕快來,我們歡迎你!”

於是,朱棣帶領大軍繞過了山東,直撲南京。

如果,京城此時有人堅守,那麼盛庸和其他部隊和京城的守兵可以兩面夾擊,朱棣就玩完了。

朱棣無疑是賭對了,因為內應很靠譜。

這個內應不是一個人,有太監,有官員,最重要的是有個內應叫李景隆。

朱棣到南京城下沒幾天,就在李景隆的幫助下進了京城,從此,朱棣的時代拉開了大幕。

死棋下活的人,有不少,最厲害的,我認為是這幾位。


藍風破曉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位人物做到了把死棋下活,他們是毛澤東和鄧小平。

偉大領袖毛主席

1927年中國大革命宣佈失敗,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遭到了鎮壓和迫害,國民黨反動派正式撕下了革命的偽裝。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毛主席冷靜地分析了國內形勢,他嚴厲地批評了黨內的投降主義,並且提議組織農民起義,成立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裝隊伍。

1927年秋,毛主席到群眾基礎較好的湘贛邊界組織農民起義,起義軍有4000餘人,大部分出身窮苦家庭。在進攻大城市長沙受挫後,毛主席正確地分析了形勢,在文家市的三灣地區召開了會議,毛主席建議起義軍放棄攻打大城市的策略,轉而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去,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緊接著起義軍來到了井岡山地區,和朱德的起義軍勝利會師,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序幕。

後來在紅軍反圍剿失利,開始進行長征的途中,面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主席及時做出了糾正,挽救了黨和紅軍,為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火種,毛主席功不可沒。

可以說是毛主席數次在危難時刻挽救了黨和人民軍隊,沒有毛主席中國革命的形勢將會發生逆轉。

在後來的革命實踐過程中,再一次證明了毛主席對於中國革命所起到的作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總設計師鄧小平

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次會議將中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

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特殊時期,可以說是百廢待興。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迫切需要進行一次改革,鑑於此種情況,鄧小平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建議,並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就是後來的改革開放政策。

鄧小平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做出了三步策略。

第一步就是在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家庭分到了土地,進行自主經營,整個農村煥發了新的活力。

第二步在沿海城市中選擇了深圳和上海等5個經濟特區,進行對外開放的試點城市。


第三步就是在進行南方考察時,鄧小平回答了姓社和姓資的問題,打消了一部分人的顧慮,同時確立了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這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突破了國內外複雜形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鄧小平居功至偉,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中國的經濟騰飛。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總設計師鄧小平,他們兩位都用自己的偉大革命智慧,為中國的獨立和富強做出了突出貢獻,說是下活了中國這盤大棋也不為過。

—END—



文史頻道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軍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國民黨組織重兵對中央蘇區進第五次行“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軍事錯誤,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建議,堅持用陣地戰與國民黨軍作戰,導致紅軍陷於被動,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二、錯誤路線影響,紅軍損失慘重

長征初期,博古等仍堅持錯誤路線,甚至實行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優勢兵力和圍追堵截,作戰不利,損失嚴重,特別是最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中央紅軍從剛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7萬人,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革命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三、遵義會議召開,關鍵時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蔣介石親自調度部署,集中40萬重兵向遵義進逼,妄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徹底圍堵和消滅在遵義地區,1:10的兵力對比,疲憊不堪、裝備落後,中央紅軍面臨生死考驗。

簡單地說,中央紅軍面臨著一盤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驚慌,他冷靜、縝密、大膽,他開始發揮自己驚人的軍事天賦,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指揮紅軍在3個月內四渡赤水,締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蹟。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為擺脫敵軍,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在集中主力圍殲尾追敵軍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斷決策,撤出戰鬥,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又在面臨敵人在長江北岸部署重兵圍堵的情況下,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向扎西集中,尋機殲敵,是為一渡赤水,敵人沒料到,也沒追上。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一渡赤水後,蔣介石立刻調遣大兵圍追堵截,當敵軍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後,毛主席趁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果斷決定避實就虛,立刻轉兵東進,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激戰奪取婁山關,重佔遵義城,累計擊潰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是為二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三渡赤水,放棄遵義,調動敵人。

被牽著鼻子走的蔣介石氣急敗壞,3月初,又重新糾集兵力,再度向遵義進攻。

這一招正中毛主席運動戰下懷,毛主席果斷決策,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動放棄遵義,於3月16日指揮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軍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後追,是為三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天險,擺脫敵人。

敵人的圍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預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敵人大舉反撲,即將對我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主席指揮下,從敵軍包圍圈的唯一缺口鑽出,突然掉頭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西渡赤水,然後向南急行軍,迅速渡過烏江天險,直逼貴陽。

蔣介石已經被戲耍的暈頭轉向,正在他手忙腳亂,從各處調兵準備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在毛主席指揮下,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

五、化腐朽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面臨死地,中國革命面臨絕境,是毛主席運用自己的軍事天賦,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指揮中央紅軍如同游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殲滅大量敵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最光輝的戰例。

四渡赤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軍事領導人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直接對話。

縱觀四渡赤水的整個過程,毛主席有如頂級弈棋大師,洞察全局,掌控全盤,舉重若輕,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蔣介石如同一個菜鳥新手,拘泥於一棋一子得失,被牽著鼻子亂跑,處處受制,招招落敗,氣急敗壞,手忙腳亂。兩人境界層次和軍事能力的差別似乎也預示著兩黨的不同前景和中國革命的前途。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許家印,08金融危機負債累累,一方面借債捐款慈善,另一方面陪鄭欲丹打牌幾個月融資成功,扭轉頹勢。

王健林,17年壯士斷腕賣掉酒店和國外全部資產,同時拉二馬入股娛樂項目,還到期貸款兩千億,保住老命,不要小看這一招,幾個月內霹靂手段完成的,和賈躍亭正好相反!

史玉柱,98年都已經涼了,被他借了一點火種,腦黃金改名腦白金,珠海轉戰無錫,三年時間滿血復活!

馬雲,01和02互聯網泡沫,孫正義兩千萬美金後沒有大的融資,也不賺錢,業內慧聰擠壓,業外易趣緊逼,遂決策淘寶c2c,開了一個流量新口。


飛行上雲端


公元1449年6月,望著大軍出征的背影,他在心中默默祝福,皇帝陛下雖任性,但一定要打贏啊。

公元1449年8月。噩耗傳來,明軍居然全軍覆沒,一個不剩下,就連就連皇帝陛下都被俘虜了。

隨後,面對蒙古以皇帝陛下相威脅的信件和無數屈辱要求,他斷然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

要說為何他能代表明朝,那要看看這一串死亡名單。

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

太多太多,無數人都死了,只有在矮子裡面找高個子,他的個子不是最高的,但是膽量是最大的。

於是他成了新聞發言人,然後拒絕的代價就是蒙古人的武裝護送遊行行動。

張狂的蒙古人,將皇帝陛下放在城樓之下。

救還是不救?怎麼救?

總要有個決斷,他的決斷是,皇帝陛下被俘了,那就換一個,但是談判,賠款,屈辱求和決不允許!

看著對面的原皇帝陛下,他嘆了一口氣“君不密則失身啊。”

在慌亂無助的朝堂大會之上,無數人說,要不遷都吧?要不南巡吧,要不北狩吧?

只有他堅定的說: “建議南遷之人,殺無赦!”

隨後走到新皇帝面前,將已經被嚇癱軟的那傢伙扶起來!

說了一句:陛下,你是新皇帝,是新老大了,你要堅強,要穩住,要有擔當。

然後,他就被任命為新的兵部尚書,主管全國軍務。

這任命與其說是升職,不如說是甩鍋。

國家如此,當然不讓,他在心理這樣想著。

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行動,顯示傳旨天下,各位在外的兄弟們,京城有難,不是一核有難,四核圍觀的時候。

我們要學習高通,不要學習聯發科,快點都快點過來我這頂不住了!

在發出求救信號之後,他又對自己的手下說,今日我在一日,就和城同存亡,於是老百姓安靜了,大軍也安靜了,他們在看他準備怎麼做!

十月,敵人大軍兵臨城下,列陣西直門外,之前的皇帝陛下,如吉祥物一樣被人擺在陣前,那就是他們的擋箭牌和王牌。

戰爭一觸即發,看著從未穿過的鎧甲,他毅然披掛上馬,立於無數人之前,高聲疾呼“ 終日論忠義,不效死又有何用!今時今日就是展忠義,報國時,殺敵,死而不棄!”

突然之間一個文弱書生,在人心中變成了躍馬揚鞭的英武戰將。

所有人都看著在部隊最前面的他, 不是最秀,真不是作秀!

他居然就這樣走在了最前面!

堅定在那一刻蔓延,士氣在那一刻提升!

無數人開始堅信,雖然他只是一個書生但是隻要他在,這個城就牢不可破!

面對這一介書生,感覺被輕視的敵人惱羞成怒!

於是,一萬精騎開始衝鋒,他們這是要立威。‘

然而,勇氣總是和智慧同在!

這一萬騎兵還沒看到城門,就被埋伏的神機營偷襲,最後全滅。

之後當然是絕戰,也先率領精銳攻安定門,而被一介文人鼓舞的明軍早不是病夫,猛將石彪一反常態居然主動攻擊,一將當先,萬軍效死,無數人爭先恐後,唯恐被小瞧。

殺,為了無數同僚報仇,你的一萬大軍算什麼,我們死五十萬啊!

因為你們,多少人家破人亡,這是血海深仇不得不報!

然後,然後,然後

一鼓作氣之下,蒙古人敗退,並在隨後的攻城中處於不利地位,久攻不下撤至居庸關。

面子過不去的敵人,就想著尼瑪的,打不過就搶劫唄,哪知道上天也在幫助自助者。

天降大寒,冰封萬里!

而且持續很久。

看著這冰雪天氣鬱悶的敵人,還在猶豫要不要撤退!

他又來了,火炮帶著喊殺聲出現,一輪又一輪炮口傾瀉著無數的怒火。

無數的戰死者,讓敵人心驚膽戰!

就此,戰鬥結束,敵人撤退了!

戰前,無數人膽戰心驚,五十萬大軍全滅,大臣精銳死傷無數,皇帝陛下被俘,怎麼看都是亡國之相。

可是他站出來了,獨自對抗投降派,獨自面對各種質疑。

獨自站在大軍之前,用自己的身軀,做擋風遮雨的那頂傘!

誰說文人不頂事,誰說文人無勇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就是于謙!

于謙

于謙


阿斗不傻


這次寫一寫周總理的外交破局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日,周恩來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新生的中國百廢待興,外交上幾乎是一片空白,黨和政府既缺乏搞外交的人才,所能利用的外交基礎也幾乎為零,到1949年底,只有以蘇聯為首的10個社會主義國家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更糟糕的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與臺灣的“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這對創造有利於新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十分不利。


為了儘快打破這一困局,周總理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們搞外交的落腳點,是要影響和爭取其它國家的人民,不管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還是原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在這一思想指引下,周總理指導新中國外交隊伍為外交破局下了三步大棋。

第一步棋,叫做“一邊倒”,就是外交活動全面傾向於社會主義國家,爭取所有能爭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步棋下得相當順利,到1960年,包括古巴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已與新中國建交。


第二步棋,叫做“爭取中間力量”。當時還有大量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廣大非洲國家等,他們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1953年12月,周總理在會見印度客人時,提出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至今仍然被頻繁提及的概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上正式公開,引起巨大轟動,在中間國家之間大受歡迎,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亞洲大國紛紛與中國建交。

萬隆會議期間各國代表紛紛請周總理簽名

1963-1964年,周總理訪非,在訪問中所展示的完全尊重與堅決支持非洲國家維護本國的獨立、主權和內政的正義立場與大國政治家風範一時間風靡了所有受訪國家,在非洲大陸興起了一股“周恩來熱”和“中國熱”,從1956年與埃及建交開始到1971年,共有25個非洲國家與新中國建交。在廣大亞洲、非洲國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這一步棋,被周總理走神了。

第三步棋,叫做“因勢利導”。這是周總理外交戰略中最精彩的一步棋。從1954年日內瓦會議開始,周總理指導外交團隊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不同的利益訴求,分化瓦解,各個擊破,1964年1月,法國與中國建交,這一“外交核彈”震動了整個歐洲,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說:現在同新中國建交,總好過將來我們去求他們和我們建交。


周總理外交生涯最為經典的一幕,莫過於1972年促成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引人注目的是,雙方會談前,尼克松總統出於對中國總理的敬仰,主動為周總理脫去大衣。這一外交破冰使得正因一系列邊境衝突與中國交惡的蘇聯深受震撼,不得不主動採取緩和措施,中國北方邊境的安全壓力大大減輕。同時,受這一事件影響,1972年英國,西德,西班牙,希臘等歐洲國家集中與中國建交。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頂住國內壓力訪華,四天後中日建交。在隨後的酒會上從來不敬酒的田中首相不勝酒力,但仍然破例紅著臉向周總理敬酒,令日方隨行人員目瞪口呆。


總理的第三步棋,讓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火箭式提升,不僅徹底砸爛了東亞病夫的牌子,更成為了國際上我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

到周總理去世時,新中國已與10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佔今天與我國建交國家數的60%。周總理作為新中國外交工作之父,一手營造了今日中國穩定和諧的外部環境,為我國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敬愛的周總理千古!人民的總理,您永遠活在祖國人民心中!


每日一段歷史


毛澤東:長征

長征背景

1933年9月,蔣介石下血本,動用100萬部隊,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這次作戰,蔣介石吸取前四次圍剿紅軍失敗的經驗:地形不熟悉,兵力不足。這次蔣介石採用“堡壘主義”的新戰略,依靠優勢兵力:步步為營,蠶食紅軍。而且,為了打這一仗,蔣介石這一年從美國購買了6千多萬元的武器裝備,白匪一個連最少一挺機槍,裝備好的能有七八挺機槍。

而紅軍方面,不僅準備不足,而且,還排斥毛主席的正確指揮。當時,李德和博古把持“軍權”,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妄想用11萬紅軍“禦敵於國門之外”!結果,經過一年多的奮戰,我軍一直無法打破蔣介石的圍剿,戰局對紅軍很不利。

就在此時,我軍情報人員送來了一份重要情報,中央決定突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進行一年後)蔣介石召集五省軍政要員在廬山開軍事會議,部署新的作戰任務。參加完廬山會議的德安保安司令莫雄,是同情共產黨的。於是,莫雄把參會資料(《剿匪手冊》、《圍剿總動員令》和《鐵桶圍剿計劃》)給了我黨情報人員項與年(時任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機要秘書),讓項與年把蔣介石的作戰計劃告訴中共中央。

項與年將作戰計劃用四角號碼字典的字碼編成密碼,記在一本四角號碼字典上。然後,將自己的四顆牙齒敲掉,偽裝成要飯的,字典就藏在要飯的簍子裡。他一路歷盡艱辛,經過重重關卡,才從德安跑到瑞金的紅軍司令部。周恩來見到這份情報以後,大驚失色,趕緊組織中央三人組開會,決定“突圍”。

要知道,當時,紅軍雖然有損失。但是,瑞金等重要地區還在紅軍手裡。要是沒有項與年和莫雄的情報,紅軍是不可能決定轉移的。離開有群眾基礎的根據地,紅軍更危險。就是這份情報,讓紅軍看到了危險,才決定馬上轉移。

長征的過程充滿危險。

最初,中央紅軍根本沒想跨雪山,走草地,搞一個兩萬五千里長徵。畢竟,中央紅軍有八萬多人,不可能帶著這麼多人遊行半個中國。

當時,中央紅軍(紅1、3、5、8、9軍團,以及總部機關,共計8.6萬人)的計劃是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可是,當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後,傷亡慘重,已經只有3萬餘人。

於是,眼見蔣介石明白了紅軍的意圖,在前面部署了重兵。在湖南通道縣開會時(“通道會議”)在毛主席的力爭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改道向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 中央進入貴州東部,強渡吳江以後,把追兵甩在了身後,並在遵義開了一個“擴大會議”。

這次會議,毛主席吸取了以前“投票困難”的教訓,讓各軍團領導(林彪、彭德懷、楊尚昆、林彪、劉伯承等人)也來參會,每人一票。於是,遵義會議順利確定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之後,就是毛主席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毛主席先把屁股後面的追兵甩開。但是,此時敵人在長江佈置重兵,紅軍無法杜江。於是,等渡過赤水,敵人主力被吸引在川滇邊境,毛主席發現還是屁股後面的貴州雜牌弱,於是,又二渡赤水打會遵義。

蔣介石馬上又調兵,想把紅軍圍剿在遵義地區。毛主席指揮部隊向西進軍不順,又渡河向北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這是三渡赤水河。

渡河後,紅軍派小部隊向西佯攻,吸引了蔣所有主力。然後,紅軍回頭四渡赤水河,渡過烏江,(佯裝)直插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在貴陽督戰,嚇得他馬上調兵增援貴陽。同時,還讓人準備好飛機,準備隨時逃跑。

而此時,毛主席和中央紅軍主力趁滇軍東調增援貴陽的時機,乘虛進軍雲南,在5月初從皎平渡、洪門渡渡過金沙江。此役,毛主席牽著蔣介石的鼻子打,跳出敵人圍堵,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

之後,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在四川西北部與紅四方面軍會和。兩軍會師後,召開兩河口會議,分析各地情況,最終確定北上建立陝甘革命根據地。此時,又遇到了分裂問題。因為,當時中央紅軍只有2萬人,而張國燾的4方面軍約8萬人。所以,張國燾有想法了,不想跟著北上陝甘地區。

當時,張國燾一派甚至還想武力解決分歧。幸好,葉劍英及時報告毛主席。毛主席馬上帶領紅一軍團和中央機關等組成的中央縱隊先行北上。張國燾另立中央,率第四方面軍南下。而南下的張國燾損兵折將,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帶。不久,被共產國際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

1936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同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正式勝利結束。

長征時,紅軍將領都很年輕。

紅四軍副軍長許世友29歲。第11師師長陳再道 25歲。紅30軍政委李先念25歲。紅9軍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6歲。縱隊政委陳雲29歲。第一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27歲。軍團長林彪28歲。參謀長左權29歲。宣傳部長鄧小平30歲。團長楊得志24歲。第二師政委劉亞樓23歲。 楊成武20歲。十五師政委肖華18歲。第五師師長李天佑20歲。第五師師長(“獨臂將軍”)賀炳炎21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在中國歷史當中還真的不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他們確實做了能流芳千古的豐功偉業,但是能在國家民族存亡之際而奮力一搏,拯救了國家民族的命運,筆者認為有東晉的謝安和明朝的于謙,但是能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一代偉人毛主席為我們所有中國人所熟知就不再贅述了,筆直帶領大家看看謝安和于謙這兩位是如何把民族存亡這盤死棋給下活的。

★東晉的謝安組織的抵抗前秦的戰爭,是第一次挽救了中華文明的核心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西晉王朝建立沒有多久就發生了很大的動亂,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獨立崛起,北方政權先後不斷的更迭,北方的漢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五胡亂華時期。南方的東晉王朝偏安一隅的時候,氐族人建立的先秦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苻堅繼位之後又進一步的對中國的北方進行了統一,苻堅認為統一中國的時機成熟了,把目標瞄準了南方的東晉。而南方的東晉也知道發生戰爭是早晚的事情,雙方都在為即將展開的戰爭而準備,戰爭終於在378年戰爭爆發了。

謝安北府軍對抗苻堅的兩次戰爭,徹底的打敗了前秦軍隊

第一次、淮南之戰

當時的謝安家族是掌管了長江下游地區,謝安也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推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掌管了長江以北的防衛任務,謝玄就在淮南地區招募百姓組成了軍隊,由於將軍府在長江以北的淮南,北府軍由此得名。苻堅組織了17萬的兵力分三路合圍襄陽,圍了一年才拿下了襄陽,又去攻打彭城(現在的徐州),謝安自己在建康佈防並且派謝玄率領五萬北府軍和前秦軍作戰,謝玄獲得了勝利全殲敵軍。

第二次、淝水決戰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是在淮南之戰的五年之後苻堅和苻融一起率領的共80萬大軍來和東晉決戰,苻堅是很有信心能夠戰勝的,而東晉這邊的北府軍的總兵力只有八萬,這樣十比一的比例似乎誰都認為會失敗。而在這場戰爭中關鍵人物朱序不得不提,本來朱序作戰失敗詐降了前秦,在秦晉在淝水河畔決戰的時候暗中幫助東晉,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一下子把前秦的軍隊搞的雞飛狗跳的,東晉的軍隊趁勢前線進攻一舉打敗了前秦軍隊在淝水一線的十五萬軍隊。經過此役前秦軍隊被殲滅和逃散的軍隊達到了七十多萬,苻堅想統一中國的希望也徹底的破滅了,苻堅在兩年後被殺,北方重新陷入了混亂的局面,東晉趁勢進攻收復了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直到謝安去世和謝玄隱退之後,東晉才把戰略進攻轉變成了戰略防禦,從此南北朝形成了。

謝安組織的防禦戰意義重大,在中華民族有倒懸之危的時候,保住了華夏文明的核心。

雖然謝安組織的兩次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防禦戰獲得了巨大的戰果,也沒有能力統一華夏,但是有效的遏制了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南方的入侵,為江南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提供的條件,也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能夠穩定下去。最重要的就是使得從北方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到了延續和發展,為以後的隋唐盛世奠定了文化的基礎。謝安組織的防禦戰爭,真的可以說是保住了華夏文明的核心並且使得在飽受“五胡亂華”摧殘的漢民族得到了重新崛起的機會和喘息的機會。

★明英宗土木堡被俘,于謙組織的北京保衛戰,有效的避免了明朝走北宋的老路,有效的防止了中華民族再次的被遊牧民族所征服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南遷只能重蹈北宋覆轍

說起這個北京保衛戰,就不得不提起土木堡之變,在1449年北方的瓦剌首領也先進犯明朝邊境,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征,于謙勸明英宗不要親征,但是皇帝他就是不聽呢,結果是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明英宗被俘虜,二十萬精銳全部覆滅。也先挾持英宗開始進攻北京城,當時在北京的戍衛部隊是十萬的老弱殘兵,精銳部隊都在土木堡損失殆盡,當時很多北京的達官顯貴都在南逃,朝廷當中主張南遷的說法是響成一片。要知道明朝是好不容易把蒙古趕出了中華大地,瓦剌是蒙古的分支,如果再次的把中國北方讓給了蒙古而去偏安於南方,其命運和北宋是一樣的。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陳循、王直是堅決反對南遷的,主張保衛北京是天下的根本,而且皇太后這樣不參政的皇室成員都是贊成于謙的決定,還真的是誰的江山誰關心啊!朝廷最終決定守住北京。

北京保衛戰的戰前準備,動員了所有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

于謙做的第一步就是先穩定了朝廷內部的環境,首先懲治了宦官王振將其抄家,打擊宦官的囂張氣焰,任用賢能的人才,擁立明代宗繼位結束群龍無首的狀態來穩定人心,嚴整貪生怕死的風氣積極訓練軍隊,調集山東、河北的勤王部隊,連在浙江抗擊倭寇的浙江兵都抽掉了過來。還有就是後勤工作,于謙認為土木堡的失敗是失敗在了後勤,沒有裝備、糧食和水源的情況之下士兵打不了勝仗,糧食方面他把在通州糧庫的糧食全部運往了京城,京師部隊的裝備覆蓋率不足一成,他就命工部抓緊製造,還把南京武庫的裝備運往京城,並派人去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散時遺棄的武器裝備,整個京師部隊的陣容空前的強大,兵力達到了22萬人,武器裝備綽綽有餘。還有就是于謙首例動員了百姓參戰,于謙不但動員全城百姓修築防禦工事,而且傳發檄文到周圍的州縣和山西河北等地,號召百姓拿起武器看情況打擊瓦剌軍隊,讓瓦剌軍隊葬身在人民戰爭的海洋之中。

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神機營大顯神威

也先在1449年挾持明英宗率領三萬主力開始南下,迂迴進攻北京,于謙主張用被城決戰的戰略,把大軍都列陣在城門外,把城當做營盤重病埋伏在城門,形成一個內外夾擊的態勢,和瓦剌軍決一死戰。也先率領的軍隊在北京城下的戰鬥沒有討到什麼好處,想用明英宗為人質再次挾持明軍主將的陰謀也沒有得逞,其他的各路人馬也都遭受了失敗,還有各地勤王的部隊都在趕來,也先怕後路被切斷而撤退。于謙在看到瓦剌軍準備撤退的時候,就命令神機營的大炮全部朝著瓦剌軍營開火,炸死了瓦剌軍一萬多人。在之前的德勝門戰鬥中,瓦剌騎兵認為騎兵衝鋒可以取勝,但是在面對大明神機營接連不斷的火器打擊,這些蒙古騎兵都被打蒙了,幾千人被神機營消滅在德勝門下。也先率領殘部一路西竄明軍趁勢追擊,明將石亨在清風店再一次打敗了瓦剌軍隊,瓦剌的其他幾路人馬全部失敗。也先逃竄之後就馬上遣送使者進貢議和,北京保衛戰以前面勝利而告終。

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的意義和影響

也先在北京之戰失利之後又數次南侵,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很大的進展,因為發動了長期的戰爭,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損失,還失去了明朝通商的條件(那個時候蒙古的鐵鍋都是要和明朝通商才能獲取的,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就更多了),也先在1450年無條件釋放了明英宗,恢復了於明朝的臣屬關係。在中國歷史當中,漢民族的君王被外族擄走,無條件釋放回國這還是第一次,由於于謙的組織得當有效的避免了明王朝走北宋的老路,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明朝的國祚,通過調集各地的軍隊到北京,有效的加強了邊防的防禦力量,在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使得當時在周邊的遊牧民族不敢覬覦中原王朝,對於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總結一下:謝安東山再起組織對前秦軍隊的抵抗行動,避免了中華民族被外族兼併的命運,保住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用八萬對八十萬真可以說得上是一盤死棋,但是謝安贏了把死棋下活了;于謙組織的北京保衛戰,皇帝被外族俘虜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城中的守軍都是老弱病殘,南遷的呼聲響成一片,也先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攻打,這樣的死棋怎麼辦?于謙還是力爭保衛京師,在他的調度安排之下打贏了戰爭,避免了北方淪陷的厄運,在民族存亡之際把這盤死棋給下活了。


蔡公子講歷史


李牧肯定得排一個!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了45萬人,整個國家就剩軍隊4.3萬人,16歲以上的男青壯年累計才7萬多人,正所謂的要兵沒兵要人沒人。由於大量軍力被用來防禦中原戰國的進攻,整個趙國北線幾乎全部放空,只有不到1萬五千人士兵。

李牧於公元前249年,長平之戰過後的第十一年,這一年李牧接管了代郡的指揮權,開始了他的重整軍備計劃。李牧給趙王請旨,五年內代郡不給朝廷貢稅,全部充作軍資。李牧先把所有代郡人召回到關內,然後用這筆錢去組織人口開墾土地,整個代郡便開始了大生產計劃。當時的代郡人口有20幾萬人,全部上陣,耕田種地,養馬牧馬。三年內便恢復了代郡的生產力。

而後李牧開始擴軍,他用了兩年時間徵召了48000人入伍,這時候李牧有騎兵13000人,步兵50000人,總計63000人。同時不斷的故意丟棄牛羊跟牧羊人讓匈奴人搶掠,製造趙軍無能的假象。

公元前244年,李牧組織騎兵13000人,步兵50000人,民兵20萬人(代郡所有男女老少)然後放出大量牛羊和牧人誘敵深入。由於長達兩年的麻痺佯裝失敗,匈奴單于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後根本沒有防備,親率騎兵約10萬人深入趙境。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擋住騎兵衝鋒路線;讓弓弩兵滾石兵輪番投擲石頭弓箭;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埋伏在後方。當匈奴軍進入包圍圈的時候,李牧乘勢帶領部隊從後切斷匈奴軍歸路,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李牧在殲滅匈奴主力後獲得了十萬匈奴兵的全部裝備,從此趙國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