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話說1984年10月,東京羽田機場擴建之時。工程人員突然在地底下發現了一個體積巨大的發動機殘骸。他們立刻就從三菱重工請來了工程師,幫忙“考古”鑑定一下,這究竟是什麼寶貝。最終結果顯示:這是二戰日本試製過的絕密發動機之一,代號為“發-50-10”。由此牽出了“富嶽”轟炸機和“奇襲美利堅”的故事。 主角(破爛的“五星級”發動機)——發-50(ハ50) 理智的瘋子 時光退回1942年初,由於“偷襲珍珠港”、“橫掃東南亞”接連得手,日本舉國上下都飄了起來。

但總有些人的腦回路是不一樣的,他們對美國的實力有比較清晰的認識。這一點上,一手策劃“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五十六算一個,而日本航空工業巨頭——中島知久平也算一個。 中島知久平在日本有“飛機大王”之稱,但也是侵略戰爭的幫兇 與山本相似,中島知久平也有著“國外”背景,其曾留學美國和法國。是日本第三個獲得“飛行員資格證書”、第二名試飛員,並在群馬縣開辦了日本第一所民營飛機企業——“中島飛行機研究所”。

此外,中島也曾是日本海軍一員(大尉),退役前是橫須賀海軍飛機廠的廠長。 我們常見的“斯巴魯汽車”其實也是中島的產業,之後我們會介紹 其開發的“一式戰鬥機”和Ki-49“百式重轟”都曾在侵略戰爭中逞兇一時。自日本對美開戰後,中島認識到按照美國的工業實力,美國飛機很快就能在日本本土投下炸彈。而且不出兩年,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群也一定會以遮天蔽日之勢,對日本展開戰略轟炸。 Ki-49百式吞龍轟炸機,稱為“重轟”實際上也就中型的水平 “富嶽”的誕生背景 為此,這個理智的瘋子認為日本必須先手對美國本土進行持續空襲,摧毀其工業實力,將美國徹底打趴下。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這個想法現在看來簡直瘋狂可笑,但更可笑的是,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美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中島”簡直就是在杞人憂天。順風局平推就好,還搞什麼“奇襲”?日本軍方也是一樣,他們固守著戰鬥機第一主義,根本沒理睬中島。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既然不受軍方待見,中島只能自己將研究進行下去。成立了“必勝防空研究會”,讓自己麾下的小山悌技師長帶領研究。彼時杜立特的B-25已經空襲東京,中島的研究團隊快馬加鞭,在1943 年初敲定了基本性能要求。 就在中島還在設想時,杜立特已經帶著炸彈來回訪了 回想起昔日對馬海戰及Z字旗,中島順勢將圖紙上的飛機命名為Z計劃,妄圖憑藉這種飛機,打一個像“對馬海戰”一樣的團滅戰!隨後,他就招呼了一眾飛機設計精英,去“中島俱樂部”做客,聽他高談闊論侃大山。順道又給他們關了“禁閉”——要他們在完成飛機基礎設計之前不能離開。

對馬豪賭加速了日本的崛起,也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最終,“俱樂部禁閉事件”之後,一架碩大的轟炸機從黑暗中浮現出來。其長45 米、翼展 65 米,高8.8米,在日本飛機設計史中,體型絕對名列前茅。升限 12480 米。載彈 20 噸的情況下航程大於16000 公里,10000米的高度下時速可達 680 公里(此處存在爭議,也有說是780公里)。

“常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加上Z計劃本就不受人待見。所以,計劃剛具雛形,中島就開始了“叫賣”之旅,親自整理出了名為《必勝戰策》的大論文,向皇室和軍方高層“兜售”。為了增添真實性,中島還在材料中闡述了“奇襲美利堅”之法。 中島紀念圖書館中留存的部分資料 奇襲美利堅計劃 首先,Z計劃的轟炸機分為多個變種。即搭載20噸炸彈的轟炸型、裝備96門20毫米機炮或者400挺7.7毫米機槍的掃射型、搭載20枚魚雷的雷擊型,以及搭載200人或50噸貨物的運輸型。 雷擊型轟炸機的設想圖 防禦作戰:先由裝備20毫米機炮的掃射型擊潰敵方機群,再由裝備7.7毫米機槍的掃射型,掃蕩海面上的防空火力,最後由雷擊型出動擊沉敵方艦隊。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

進攻美國本土:則由掃射型和轟炸型充當先鋒,先行對美國本土進行攻擊,然後飛往德國控制下的法國著陸,補充彈藥後在返回的過程中再次轟炸。 痴人說夢的幻想 都說“痴人說夢”,這個詞用來形容日軍,真是再合適不過。實際上,且不論日本的資源和工業實力根本支撐不起如此巨大的產量。

光是在現實情況和技術細節上講,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也難實現。 B-29也不過生產了3970架,中島的設想(10000架)則根本不切實際 首當其衝的就是日本陸海軍的爭鬥,當時日本海軍要求升限15000米的輕武裝型。而陸軍則堅持要升限10000米的重武裝型。在圍繞技術性能疊疊不休,相互扯皮了許久之後。終以“升限15000米、載彈5噸、航程10000公里”的輕武裝型為定案。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1944 年 1 月,轟炸機正式定名為“富嶽”,海軍編號為 G10N1,並在中島的太田工廠開始正式研發。以日本的象徵“富士山”來命名,足可見其在當時受到的重視。 日本陸海軍之間的勾心鬥角 可能是由於陸軍覺著計劃太過偏向海軍的緣故,所以在製造“富嶽”的同時,他們還偷偷的以“軍需省”的名義,向川西公司下達了類似的合同。將“內鬥消耗”的戲碼演的是淋漓盡致,愉快的為計劃拆了個臺。


同樣是6發的川西TB計劃(TB:渡洋爆撃機 Toyou Bakugekiki) 其次是技術上,在飛機的心臟——發動機的選型上。當時中島設想使用兩臺“發-44”串聯而成的“發-54”發動機,以提供單臺5000匹馬力。關於如何為這臺巨大的發動機進行冷卻,中島曾表示So easy...加個冷卻系統不就好了。

然而等到實際製造時才發現牛皮吹大了,他們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發動機的冷卻問題。無奈只得採用6臺“發-44”暫替,以便將來由我們之前提過的“發-50”替代。 風冷不達標,液冷技術不足,發-54最終無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支撐“富嶽”上百噸的起飛重量,“富嶽”單個輪胎就重達一噸。在“斤斤計較”的航空設計領域,這自然是不能忍的,因為這將嚴重製約“富嶽”的航程。於是,“富嶽”在起飛過程中就多了一步神奇的操作——拋輪子。而這一神奇的場景,日本人居然在自己拍攝的電影中,自己給完整的還原了一遍......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

就算這些問題都被意外解決,甚至拋輪子都含笑成立,但時間不等人。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空大戰中,日軍讓美帝像“火雞”一樣給突突了,“絕對國防圈”瞬間灰飛煙沒。日本更需要戰鬥機來進行國土防空,而不再是這架恍若夢境的飛來峰。一個月後,“富嶽”的研製團隊解散,這架從未出現的飛機,連同中島的“奇襲美利堅”計劃最終一起歸入夢中。

馬里亞納海戰之後,日軍已是垂死掙扎之勢,根本無暇他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島知久平曾被劃入“戰犯”之列,反到是在其“心腹大患”美帝的包庇下而脫罪,至於中島飛機公司則更名為“富士”。

1953年7月,該公司與其他四家公司合併成立了富士重工,轉而生產汽車。再後來又更名為“斯巴魯”,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斯巴魯汽車。

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瘋狂—富士狂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