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什么攻打日本?

明朝一书生


元朝先后两次攻打日本,但却均已失败而告终,由于两次元军的失败均与暴风雨相关,反而使得“神风”这个词语在日本广为流传。那么忽必烈为什么要攻打日本呢?简单来看,似乎是源于日本对元朝的不友好,由于对忽必烈伸出的橄榄枝不屑一顾,从而惹恼了这位帝王。而我则认为这是由于忽必烈蒙古式外交的一种体现。

忽必烈对日本的两次远征均已失败告终。

1264年,高丽正是向忽必烈表示臣服,而高丽国王王禃则在忽必烈的帮助下,最终击败了高丽国内的武将权臣,结束了高丽近百年的武臣政权。

而早在1265年,忽必烈便在高丽人赵彝的鼓动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对方来朝。然而并未获得回应。1270年,忽必烈再度派遣藩邸重臣赵良弼前往日本,结果赵良弼前后在日本滞留三年,不但没能见到日本国王,就连掌权的幕府将军也没有见到,只得无功而返。

△赵良弼

1273年3月,由于襄阳城的陷落,南宋防线彻底崩溃,元朝大军开始大举攻向南宋腹地,这样的情况允许忽必烈抽出一部分兵力开辟第二条战线对日作战。在多年外交尝试失败的情况下,忽必烈于是决定教训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

1274年10月底,忽必烈派遣由蒙古人、女真人、汉人、高丽人和少量回族人组成的近三万联军,以蒙古将领忻都为统帅,以高丽将领洪茶丘和女真将领刘复亨为副将,乘坐300艘大型战船和400至500艘小型战船杀向日本。得知元军来犯,镰仓幕府任命太宰少贰和九州岛的镇西奉行武藤家族为日军的最高统帅,率领由幕府军队、各藩藩兵和武士组成的军队进行抵抗。

△元朝两次进攻日本路线

由于日本方面此时并没有统一的政权,因此面对元军的进攻节节败退,先是轻易扫荡了马岛和壹岐岛上的日均,此后兵分三路在长崎附近登陆,并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九州沿岸,然而就在元军眼看胜利就要到来之际,一场被日本人称为“神风”的秋季风暴突然袭来,导致元军大部战船被毁,元军几乎全军覆没,幸存的元军就此返回高丽,第一次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

1281年,在彻底消灭南宋之后,忽必烈再度将目光瞄向了日本,他以谴日使臣杜世忠被杀为由,开始第二次对日本发动进攻。六月,元军兵分两路,忻都、洪茶丘率兵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渡海;阿剌罕、范文虎率江南兵十万由庆元、定海渡海,然而由于阿剌罕出兵前病死,范文虎便成为了江南军的实际统帅。

△范文虎打仗不行,逃跑一流

同年七月,两路元军先后抵达日本鹰岛、平户岛一带,本应立即进攻日本大宰府,但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发兵。8月1日,这支庞大的舰队又遭到台风袭击,战舰破损严重,士卒溺死过半。而擅长逃跑的江南军统帅范文虎再度“侥幸”逃生,他抱船板漂流海中,被部将张禧救起。

张禧建议范文虎置之死地而后生,继续进兵,然而善于逃跑的范文虎理所当然的放弃了这个建议,于8月5日择坚船遁逃,弃数万士卒于鹰岛,取道高丽回国。8月7日,日军攻鹰岛,元军因将领遁逃,惨败,大部分被杀,余者二三万被俘。

△“神风”就此名扬日本

忽必烈两度派大军攻日,结果两度因风暴而惨败,如果说第一次有元军轻敌的情况,那么第二次完全就是不善水战、不懂海事的体现。

忽必烈为何要进攻日本

从表面情况来看,似乎是由于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均无果造成的,实际上这是蒙古式外交的一种体现。

△胡军版忽必烈

表面原因:由于前后多次派出使臣前往日本,均无功而返,是忽必烈讨伐日本的直接原因,尤其是藩邸重臣赵良弼前往日本,不仅没有见到日本国王,甚至被当地藩臣以武力威胁讨要国书。日本自隋唐以来,便一直和中原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如今忽必烈主动伸出橄榄枝,却被日本方面无视,这自然让忽必烈恼怒不已。

深层原因:忽必烈虽然是蒙古贵族中,较早主张汉化的,但这并不能彻底改变他作为蒙古人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这在其处理对外交流方面体现无疑,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对周边国家大多以保持怀柔政策,很少主动发动进攻,将其地盘纳入统治。但蒙古人则不同,自从其崛起以来,便坚持不断对外武力扩张。此时的日本基本处于混乱的内战状态,天皇本就是个空架子,北条家族所掌控的镰仓幕府才是日本的实际掌控者,但此时也已经无力控制全国,国内小军阀林立,各自划地而治。而忽必烈显然并未深入了解此时日本的现状,在初次和平外交失败之后,便立即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手段。

△胡军版忽必烈

在忽必烈暴露出向日本发动进攻的企图后,曾作为使者前往日本的赵良弼显然不甚同意,他曾劝道,“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意思是日本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不习教化,土地贫瘠,根本不值得占据,然而忽必烈侵略本性一旦暴露出来,是根本劝不住的。

事实上,在第二次讨伐日本失败后,忽必烈甚至策划过第三次远征,然而由于国内的反对声音实在太大,再加上当时正在向交趾用兵,这才没有成行。


香茗史馆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中原、征服高丽(今朝鲜半岛)后,企图迫使日本臣服纳贡,以扬威海外。

史载,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八月,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经朝鲜半岛跨海出使日本,命高丽王禃派人做向导。高丽国相李藏用害怕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暗中唆使高丽向导将蒙古使者引至巨济岛(今韩国南部)即找借口返回,未能抵达日本。翌年六月,忽必烈再次派黑的等人出使日本,严令高丽人务必将使臣安全送达。高丽王禃派臣下潘阜代替蒙古使者赴日传书,在日本逗留了半年之久。当时统治日本的镰仓幕府拒不答复蒙元下达的国书,潘阜等人不得要领,怏怏而还。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黑的、殷弘等人出使日本,元使抵达对马岛(朝鲜海峡中间,今日本、韩国分界处,属日本长崎县管辖), 日方仍拒绝接待。忽必烈仍不死心,后来又在至元八年、九年(1271——1272年 )先后两次派秘书监赵良弼出使日本,仍被日方拒之门外,无法进入京都。

忽必烈恼羞成怒,决定用武力征服日本。至元十一年(1274年)初,忽必烈诏命高丽督造大小战船九百艘,征发三万多船工、匠人、民伕,并训练将士习水战,准备攻日的粮饷。

三月,命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率联军一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攻伐日本。不久又设立征东元帅府,以忻都、洪茶丘为正(都)、副元帅 ,增兵至二万五千人。十月,忻都、洪茶丘率蒙元、高丽联军从合浦(今朝鲜马山港)乘船出发,突袭对马、一歧二岛,得手后在日本北九州的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湾等地(今日本福冈)强行登陆。日本幕府闻讯调兵坚决抵抗,元军虽获小胜,但队伍不整,箭矢耗尽,又因日军顽强阻击,无法深入。不久,一阵毫无征兆的剧烈台风突然袭来,元军的战船大部分被飓风毁坏,忻都只得领军 仓猝撤退回国。史载,元军“惟虏掠四境而归”。

这年是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所以是役被日本古文献称作“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率团出使日本。不料,杜世忠等元朝使节一到日本,立即被镰仓幕府下令处死。因山遥水远,音讯不便,元朝使节被日方处死的消息六年后才传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大怒,决心再征日本。至元十七年(1280),元廷再次调集军队,招募士卒,并成立征东行省,准备第二次征伐日本。

忽必烈命高丽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各行省大批制造战船,一副不征服日本决不罢休的架势。

至元十八年(1281) 五月, 经长时间精心准备,元军开始第二次东征日本。这次讨伐日本,用兵规模比前次大得多,并动用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战舰的原南宋江南水军。是年五月,忻都、洪茶丘率四万蒙、汉、高丽联合大军从合浦(朝鲜马山)出发,在筑前志贺岛登陆。六月,南宋降将范文虎(贾似道女婿)、行中书省右丞相阿塔海、左丞相李庭、张禧率十万江南新附(归降)军 ,从庆元(今浙江宁波)泛海直捣日本平户岛。

这次征讨日本声势浩大,志在必得,但忻都和范文虎之间矛盾重重,致使两路大军号令不统一,无法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史载,两军会合后,将大军主力留驻鹰岛,分兵一部进至平户岛,计划分几路进攻日本太宰府。但元军统帅间不和,令出多门,严重影响了作战效率。

因受命指挥征日的右丞范文虎是南宋降将,被蒙古人轻视,无法节制诸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和大将金庆方之间积怨也很深,根本无法通力合作。元军将帅不和,加上日军警戒森严,坚决抵抗,元军登陆后举步维艰,十余万东征军滞留在鹰岛上长达一个多月,贻误了最佳战机 。史载,八月一日晚,台风大作,停泊在鹰岛附近的元军战船大多损坏,有些还被大风吹翻沉没,军士落水被溺死者难计其数,人员伤亡、舰船损毁及其惨重。初五日,忻都、范文虎、阿塔海等主将扔下十余万大军不管,各自乘坚固大船狼狈逃回国内。

滞留在鹰岛、平户岛的十余万元军、高丽军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大部分被日军歼灭,仅被俘虏者就多达三万左右,侥幸讨回国内的残军不到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以大败亏输而告终,且人员、物资损失极其巨大,可用“惨烈”来形容 。因该年是日本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所以日本古代史料称是役为“弘安之役”。日本人将两次不请自来的台风视作“神风”,一直顶礼膜拜至今。

两次远征日本,两次铩羽而回, 却并未使征服欲望极其强烈的忽必烈放弃彻底击灭日本的企图。至元二十年(1283)一月,他下令重新组建东征军,不惜工本修造战船,并大肆征集粮饷,因扰动甚大,激起了江南民众的剧烈反抗 ,迫使其暂缓造船、征兵、搜粮等事宜。至元二十二年(1285)底,他再次下令修造舰船。同时还下令将从江淮等地征收的粮米百万石漕运至高丽的合浦港,还令禁军五卫、江南军、高丽军于第二年春出师,秋天会集于合浦(朝鲜马山),欲再次大举讨伐日本。后因部分大臣激烈反对对日本、安南(今越南)用兵,忽必烈不得不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月下诏罢征日本。此后,元朝将用兵重点放在安南,遂再也没有入侵过日本。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1265年,已经征服大半个东亚大陆并且以华夏文明圈正统自居的元世祖忽必烈按照历代王朝与日本保持宗主国关系的传统向东面的岛国日本发出臣服、朝贡于自己的要求。从1265年开始直到1270年,忽必烈连续两次派使臣到日本,但是统治日本的镰仓幕府因为根深蒂固的汉文化情结,不承认蒙古人出身的忽必烈作为华夏正统的地位。不仅坚决拒绝忽必烈的无理要求,还居然把忽必烈第二次派来的使臣赵良弼扣押了三年!

对于还没见过、尝过蒙古马刀滋味儿的日本人敢这样不识抬举,作为世界征服者继承人的忽必烈大帝十分恼火。

就在赵良弼被放回来的当年,元军攻克南方重镇——襄樊,南宋军队全线崩溃,征服南中国大陆仅仅是时间问题。忽必烈大帝便决定腾出手来用蒙古马刀跟日本人讲讲道理。结果纵横驰骋大陆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因为不熟海情,结果在日本九州岛附近遭遇台风,数万大军全部葬身鱼腹。

几万大军连日本本土都没踏上,这对于身经百战的忽必烈大帝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耻大辱,有仇不报不符合蒙古人的风格。1281年,在彻底征服东亚大陆后,忽必烈决定再次进攻日本。同样,忽必烈还是继承他爷爷成吉思汗的传统风格,在攻打敌国前先是派人警告,用屠城的威胁劝告对方不要鼓动蚂蚁一样老百姓对抗血与火的蒙古军队。

而同样以凶狠著称的日本人因为有了上次成功打败蒙古人的经验,并且在战后做了大量的备战工作,因此对于忽必烈的警告用砍了使者脑袋的方式予以答复。并且公开宣称日本才是华夏文明圈的忠实继承者,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人只不过是一群只知道烧杀淫掠的野蛮人。对待野蛮人不能讲道理,只能是用更加野蛮的方式斩杀,这也是600多年后日本入侵中国所炮制的理论来源,一直影响至今。

双方都很强硬,第二次战争再次爆发了。忽必烈吸取了上次完全由不熟悉海情的蒙古人、高丽人作为主力部队结果全军覆没的教训,这次派去的是以海战著称并且在灭南宋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江南汉人军队,总兵力达10万人以上,战舰上千艘,誓要踏平日本这个蕞尔小国。

但是忽必烈没有选好主帅,居然派在襄樊之战中丢下十几万大军一个人狼狈逃跑后来投降元朝的南宋降将范文虎。结果这位草包将军在遇到台风后再次发扬只身逃跑的技能,把10万大军再次扔到鹰岛和平户岛仍由台风蹂躏。最后,10万将士大部分葬身鱼腹,余部被日本俘虏。

两次征伐日本之战可谓惨烈无比,也是忽必烈大帝戎马一生中少有的惨败!忽必烈大帝恨恨连声,发誓要报此仇。

4年后的1285年忽必烈准备再次调集大军征讨日本,但是由于南方安南战事正酣,忽必烈于第二年下令暂停攻击日本,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南方,没多久北方也出现叛乱现象。忽必烈便再也没有精力去攻打日本报仇雪恨了。


大将军威武K



忽必烈攻打日本肯定有原因,没有原因他也不会无故侵犯日本,首先是日本对忽必烈的大元不承认,在忽必烈帝国里,周围各国都已表臣服,像和它是邻居的高丽,大元以南的安南,占城,缅甸,由于忽必烈紧急使用文武并用才迫使他们承认,忽必烈已经统一了中原,算是坐上了中原天子,他自然也忘不了中原皇帝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含义。


在早些年,像汉,唐,宋漫长对中原统治的岁月里,那些周围邻邦是承认他们的,就连他们也不敢自称皇帝而只称国王,所以当时古代中国朝贡圈确实有威力的。现在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大元来了,肯定得让他们效忠,其中日本就和大元唱反调,首先抬杠,这可把一向以天下主宰的忽必烈弄得尴尬的。

忽必烈的大元帝国经过从成吉思汗后来几代先汗开拓已经拥有了欧亚大部分地区,西面最远到欧洲多瑙河,西南最远到叙利亚。在它的西面,有欧洲朝贡圈,包括法国,神圣罗马都试图把他们握在手中,尤其是通过西方使着和传教士方式和教皇达成一致,元定宗贵由和元宪宗蒙哥甚至一度想用武力让欧洲臣服,让他们效忠成吉思汗帝国,通过使者卢布鲁可使着作为传信,后来欧洲中部一部分臣服金帐汗国。作为非洲的埃及也同样也和金帐汗国互婚,沟通密切,目的还是为了对付蒙古另一个家族,旭烈兀波斯和忽必烈大元,所以按当时蒙古帝国朝贡圈范围很大,基本布及欧亚非大陆。



日本的抬杠自然不允许,忽必烈在诏书中就提及俺有区夏,遐方异域,已经很明白,进而想用和平方式让其承认,可日本哪吃这一套,直接拒绝了,因为它自古从来没臣服过中原王朝,而且对唐宋情有独钟。这样大元和日本干起来了,首先是动用武力,发动了文永之役。忽必烈在高丽置有征东行省,下令第一次讨伐日本,这一次是在灭宋前,相当成功。可出使的杜世忠被杀,又决心进行第二次弘安之役,等忽必烈灭宋以后,集结主要南宋水师,四千四百艘船,二十万人远征日本,相当于二战后的诺曼底登陆规模,声势浩大。





可是由于台风影响和指挥失利没有成功,毕竟日本军队的剑术国际首屈一指,蒙古的土耳其弓也一流,一个打遍了欧亚大陆各国的蒙古骑兵却到海上受挫,不止日本,还有占城,爪哇,缅甸,忽必烈虽然在东北降服了东道蒙古诸王和库页岛,可是却挫败自己及功好利穷兵奢武,身上导致大元辉煌的结束。


龙文说史


原因很简单直接,日本作为一个小岛国,竟然不把驰骋欧亚地区的蒙古国放在眼里,藐视忽必烈。(忽必烈剧照)

在蒙古大军与南宋对峙的时候,忽必烈逐渐向东亚沿海扩张势力。在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高丽之后,高丽向忽必烈建议,与日本建交。

忽必烈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蒙古人,十分熟悉中原地区的朝贡体系,于是有心与日本建交,建立自己蒙古帝国的威望,同时也想日本与南宋断交,帮助自己更快地干掉南宋。

首先,忽必烈派了几波使臣,前去日本,表明来意,希望与日本建交,日本朝贡即可。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在镰仓幕府时代,掌权的是北条氏的北条时宗,面对忽必烈使者的建议,北条时宗陷入焦虑中,认为忽必烈在攻占高丽时,太过残忍,等他征服日本时,日本必会被忽必烈血洗,可能要比高丽还惨;(北条时宗剧照)

但投降吧,北条时宗又认为忽必烈的蒙古族是蛮族,跟日本、南宋这样的正统文化完全抵触,投降了,完全掉面子。考虑再三,北条时宗最终断然拒绝,与忽必烈抗争到底。

忽必烈不死心,又派了两波使者,让日本投降,北条时宗依然不投降。

事不过三,这已经是第三次劝降了,忽必烈已经不耐烦了,对这个弹丸之地的日本,很是不满,蒙古大军在东亚打遍天下无敌手,哪个国家敢举国投降?

于是,忽必烈派出蒙古军队,联合高丽军队,向日本进攻。(元日第一次战争 )

刚开始,蒙古、高丽军队所向披靡,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很大优势。而日军由于是弹丸之地,哪里见过蒙古军队的集团作战,火器连天打,最终日军损失惨重。

但登上陆地的蒙古军,面对九州岛的山林,就如同进了林子的小鸟,任由日军狙击。(蒙古、日军对战)

于是,蒙古、高丽联军和日军相互对峙着。其实按照这形式耗下去,日本国内不乐观的形势,日军迟早要完蛋,可偏偏这个时候,海上挂起了海风,把蒙古、高丽联军的船都掀翻了,有一半的蒙古、高丽士兵掉海里死了。

蒙古将领忻都看情况不对,面对大海,慌了神,直接带着残兵败将,撤回了蒙古,日本才得以幸免于难。因而,日本将这场拯救日本的海风,成为日本“神风”。

遭此失败的忽必烈,只好忍住对日本的愤怒之情,先把南宋灭了。

腾出手来,忽必烈还是要打日本,上次是海风的鬼,哪有蒙古军队,征服不了的国家。

还是老规矩,忽必烈又派了两波使者,劝告日本投降。

这下,北条时宗更加强硬了,也不看看忽必烈的面子,大元朝的面子,直接把这两波使者砍头了,此外,日本自认为,日本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正统文化,大元朝就是蛮族,必须斗争。

忽必烈彻底恼怒了,必须征服日本,于是元日第二次战争爆发。(元日第二次战争 漫画)

这次忽必烈做足了准备,江南军队派出了十万,高丽、蒙古军队联合作战,先后抵达日本。

而日本自从经历了第一次元日战争后,就积极备战,在海边修筑了石墙。蒙古军队无法突破石墙,上不岸,就这么在海上,坐着船飘了一个多月。

然后,蒙古军队改变作战策略,南北夹击,这才勉强上了岸,但日军的石墙还是没有攻破,两军就这么耗着。

如此长久耗下去,蒙古军队又要赢了,蒙古军队、高丽军队数量多,武器好,持久战必然不吃亏。但这一次,神风又保佑了日本,一风把蒙古军又吹没了,蒙古军的高级将领直接落荒而逃。(日本神风)

而留在日本的蒙古、高丽军队都被斩首,只有南宋的汉人军队,被日本好好招待,留在日本生活。

毕竟日本人认为,南宋、日本才是正统华夏文化,同宗同源,既然是自己人,自然日本欣然优待南宋汉人。

最后有三个士兵逃回元朝,将事情真相告诉了忽必烈。(日军残杀蒙古、高丽军队)

忽必烈对小日本,咬牙切齿的痛恨,准备再次筹备第三次元日战争,但由于前几元日战争,耗费太大,弄得江南地区怨声载道,忽必烈不得不放缓进程。

但这一放缓,忽必烈也就没机会了,不久他也生病了,带着对小日本的痛恨,离开了人世。后来的继承者,也知道了蒙古军的缺陷,不善海战,便逐渐放弃了对日本的征服计划。

而小日本,也因为两次神风的救助,才得以幸存啊,没有遭受忽必烈的雷霆之怒,反而还把忽必烈狠狠恶心了一把,戏弄了一番。

忽必烈派去劝降日本的事情,完全被日本人当成了笑话,连我日本国都打不赢,你还来劝降。可想而知,横扫天下的忽必烈,是有多恼怒小日本的狂妄。


岁七夸父


问题:忽必烈为什么要攻打日本?元朝为什么要攻打日本?为何两次攻打日本都失败了?为什么不对日本发动第三次进攻?为什么元朝攻打东南亚各国?为什么忽必烈要派大军西征?什么元朝要设立四大汗国而不是设省?为什么元朝要统一中国?为什么元朝攻打南宋花了半个世纪?

答案:上述全部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华文明在大陆扩张时代海外扩张阶段稳定了下来,中华文明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并对外扩张,增加地理环境,满足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而,因为中华文明两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牵制和对抗,削弱了对外扩张的能力,导致后续的扩张失败。

一,大陆扩张时代海外扩张阶段的稳定。

从唐朝中期开始,随着金属冶炼业的发展,火药出现并开始普及,人类以往通过钢制工具无法改造利用的地理环境能够通过火药工具实现,例如开采矿石,推平山丘等等。

在火药普及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自东汉末年开始的文明中心转移的问题,唐朝崩溃。文明中心转移至燕蓟地区江南地区的北京和南京。

随着辽金两朝以及两宋开发了这两个地区,最终确立了这两个地区文明中心的作用。而传统的文明中心彻底衰弱。辽宋夏金等中华文明范围内的政权,地理环境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人口也达到了时代阶段发展的最大值。

为此,实现国家统一并对外扩张,夺取地理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开发土地,发展生产,就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于是元朝借助燕蓟地区文明中心的力量完成了国家统一并持续对外扩张,先是西征,后来又攻打海外诸国,包括倭国、安南、爪哇、占城等国。这都是国家意志需要对外扩张的表现。忽必烈攻打日本是国家的意志,国家的需要,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

二,正统之争,蒙古国变成了元朝。

因为中华文明两大文明中心的影响,蒙古政权在取得燕蓟地区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后就能够发动西征。虽然在西征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各个民族都参与了,但是主体还是蒙古族。在西征后,受到中亚地区的影响,蒙古政权在推翻金朝后,一直没有迁都燕蓟地区的北京文明中心,完成改朝换代的历史任务。同时,还征调了中亚人补充推翻金朝时北方损失的人口。这使得中华文明各族怀疑蒙古政权的政治目的。

于是,士心民心开始向南宋倾斜。蒙古政权指挥下各民族大军凝聚力下降,打不动南宋了。甚至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连大汗都战死了。蒙古政权面临各民族反叛,全面崩溃的危机。这种情况下,忽必烈果断迁都燕蓟地区的北京文明中心,更改国号,确立正统地位。由此,才挽回士心民心。在大一统的号召下,在国家意志需要对外扩张的情况下,南宋军队大批倒戈。元朝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南宋,完成了统一。

三,两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牵制与对抗,导致中华文明对外扩张失败。

燕蓟地区的北京文明中心与江南地区的南京文明中心距离较远,一旦北京文明中心衰弱,南京文明中心就会崛起新的政治势力,并与北方抗衡。由此,元朝在灭掉南宋后,多次对外征战都是先胜而后败,北京文明中心无法抽调更多的力量将战争持续下去。一旦战果不好,没有夺取人力物力财货等补充战争损耗,就只能退兵。


青青说文明史


一、首先,出于日本对于蒙古的态度,日本历史上只承认中原正统王朝如汉唐等,当时的南宋王朝虽然偏安一隅,但从文化上日本更认同南宋政权,与此同时,日本与南宋的海上贸易庞大,两国之间可谓经济同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利益共同体。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十分重视与南宋的友好贸易关系。而对于蒙古帝国并没有多少好感,从文化上,经济上都没有认同与联系,所以,继承大汗位后,忽必烈对于日本的感情十分不友好,决定攻打它。

二、为了巩固蒙古帝国的威信,即位后的忽必烈必须保持蒙古帝国的征战传统,一个战斗民族的传统,作为旷世帝国的君主,必然有无数战功缔造其超人的光环。蒙古帝国第五代君王忽必烈不想在战功上输给其先祖和列位君主。

三、忽必烈本人的帝位来源不正,为了以战功获取王公贵族的认同。蒙古帝国是一个以战功为个人荣耀值的国家,有了战功一切都好说。忽必烈的上台本身并未获得绝大多数王公贵族的支持,打败阿里不哥之时,更多的亲王是支持阿里不哥本人,但忽必烈拥有中原本土强大的战略物资基础,以打消耗战的方式拖垮了以漠北草原为根据地,战略物资不足的阿里不哥,为了洗白自己的形象,获得大家的认同,忽必烈把目光投向了日本这个在东亚的地位十分重要的国家,因为忽必烈之前的蒙古君王并没人征服它,他觉得自己完全有把握战胜。


文史包袱铺


元世宗忽必烈为何两次攻击日本,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发兵攻打日本,最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日本对元朝的通好要求置之不理,态度强硬。



第二个是,蒙古人占领北京之后,即此而获得更大的野心与勇气,相信海洋也能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恐怕正式因为这种天性中的豪放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缔造空前绝后的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元朝做了别的朝代,没敢做,甚至没敢想的事情,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跨海东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别同朝鲜和舟山群岛出发,总兵力达14万人船支共4400艘,被称为“近代世界登场以前最大的渡海部队。”



上面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历史中的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发兵攻打日本,最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日本对元朝的通好要求置之不理,态度强硬。

元王朝在1259年迫使高丽王朝归顺后,即开始注意到日本,之后屡次遣使前往日本通好,日本均不加理睬,“拒而不纳”。忽必烈由此日益对日本产生敌意,经向日本下最后通牒仍无效果后,在1274年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率领蒙汉、女真以及高丽都督使金方庆率领的高丽军,共计2万余人,动用大小战船900艘,于当年十月三日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出发,首先攻陷对马,而后在十月十九日从博多湾登陆,攻入日本九州,由于日本采取坚壁清野态度,元军攻入日本后补给困难,征东都元帅忻都决定全军撤回,十一月二十七日登船,结果遭遇台风,全军损失惨重。


第一次东征日本不了了之后,忽必烈对日本可谓咬牙切齿。而此时的日本竟开始骚扰朝鲜半岛沿海,1281年忽必烈又发动了第二次对日本的东征。

当次,元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是忻都、洪茶丘率领的蒙古、高丽、汉军4万人,直接从朝鲜半岛渡海攻向日本。另一部是范文虎、阿塔海、李庭率领的归附元朝的南宋军队10万人,从浙江定海等地攻向日本。此次东征,陆上元军仍然接连战胜日军,但是又遇到了难以获得补给的问题,而停泊在海上的船队再次遇到台风损失惨重,最终船队弃军而回,扔下已经登陆日本的部队撤退,在日本岛上的元军处境凄惨,数万被俘者中,蒙古、高丽和华北的汉军全部被杀,南方的汉军则执以为奴。


海研会


小油瓶认为忽必烈攻打日本是由下面几大因素综合决定的

(1)日本人认同正统中原文化

自唐朝以来,日本特别仰慕中原的文化,日本的掌权者会定期潜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和南宋,但是对于这个新兴了草原来的王朝,以武力征服中原的忽必烈,连日本人都认为他们为蛮夷文化。

图为唐朝时日本留学生渡海来华情景

(2)当时的日本自恃拥有武士阶层和与中国相隔的大海有恃无恐

当时的日本皇室大权旁落,权利掌握在镰仓幕府手里,幕府首领北条时宗并不打算顺从蒙古,自恃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阶级,凭借偏居大洋,易守难攻的日本列岛,拒绝了忽必烈的朝贡要求。

(3)日本是除南宋之外仅存的未对忽必烈臣服之地

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始,便以对外征战劫掠为目标,往北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盘,往东协助高丽国平定了叛乱,往南刚刚在襄阳大败南宋,而日本一直与南宋开展贸易活动,击败或者日本臣服,是摆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忽必烈的下个选项。

(4)日本人两次漠视、无视、拒绝的态度

第一次忽必烈派遣了使团前往日本,并带来了忽必烈的信函,忽必烈在信函中提到日本天皇只是个小国国君,幕府政权干脆也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国,连只言片语也不回复。忽必烈被日本人的傲慢搞得心烦意乱,如此弹丸之地竟然公然蔑视他和他的大元王朝。在决定动武之前,他选派了特使赵良毕再次前往日本,结果连觐见日本天皇的请求都被粗鲁拒绝,还把他们驱逐出境。赵良毕回到中国后,向忽必烈汇报了日本的国情,以及自己所收的耻辱,打狗还看主人呢,这次彻底激怒了忽必烈。

(5)第一次对日作战部队全为高丽降兵

忽必烈是在处理完高丽国叛乱之后,才发动的第一次攻日作战,第一次对日作战的部队都有哪些呢?女真军、高丽的屯田军、水军共计1万5千人,这么一只代表蒙古的军队,却全无一个蒙古人,全是降兵,战斗力可想而知,这只军队在日本的博多湾登录,日本甚至都没有动用幕府的军力就将他们杀得丢盔卸甲,然后又遇到了台风,全军覆没。

可见忽必烈利用这些叛军对日作战有两个目的,一来是为了教训日本征服日本,二来可以消耗了大量的叛军。

(6)第二次对日作战部队主力为投降的南宋军队

1789年,崖山一战,南宋彻底灭亡,一大批投降的南宋军队成为了元朝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仅过了2年,1281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的对日作战。这一次元兵分两路,一路是忻都、洪茶丘的军队四万人,其中高丽士兵2.7w,蒙古仅1w,第二路则以南宋降军为主的江南军,有10w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偌大一直舰队又碰到了台风,剩余部队都被日本杀死,部分成为了日本人的奴隶。

可笑的是,江南军出征时,携带最多的是农具,这就是说哪怕他们打赢了日本,忽必烈也没想让这10w人回来,全部仍在日本种地。


综上所述,日本的蔑视态度、自己的征服欲、消耗数量庞大的叛军,这三大因素才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