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忽必烈当大汗后其他汗国都不与他来往了?

幻海尘封


其实这是错误的,完全忽略掉元朝的航海技术,在继承宋代的航海技术的同时,也保留了巨大的财富予明朝。另外作为亚欧连接点的察合台汗国,是不可能摒弃掉丝绸之路这条商路的。

一、浅析察合台汗国与元廷之间的关系

(一)、察合台汗国的前世

察合台是成吉思汗的二儿子,也是也克蒙古兀鲁思的大扎撒执行官(大扎撒,即《成吉思汗法典》),在成吉思汗生前,察合台就以严明的纪律、公平的作风受到蒙古贵族们的尊敬。

成吉思汗死后,虽然察合台的兀鲁思(汉译封地)与小弟托雷相对而言很小,可窝阔台汗对于一直支持他的二哥很有好感,在《蒙古秘史》的记载,合罕(窝阔台汗)经常派去使者就一切重大事件和察合台商议,没有他的意见和同意就不处理这些大事。

因此察合台的兀鲁思封地在窝阔台汗和贵由汗时期,慢慢扩大,从阿尔泰山脉向河中区域(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扩张。

河中区域,原先是大儿子术赤向成吉思汗讨要的,结果在攻打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城时,察合台出工不出力的,导致成吉思汗很是生气。所以后来成吉思汗干脆封术赤到西北地区,这是让术赤很是恼火,原本可以得到最富裕的区域的,结果分到了一大片“荒地”。

这就是金帐汗国拔都系与察合台汗国之间的矛盾根源之一。

察合台汗离世后,其孙子哈剌斡忽勒继承汗位,这次的贵由汗也突然死在西征拔都的路上。由于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全面否定托雷系的蒙哥为汗。蒙哥在其母亲的高超政治手段之下,赶往了拔都的驻地请求支援,拔都快速带领着军队与蒙哥一起返回哈拉和林,在拔都的军事实力和托雷系的政治、军事力量之下,蒙哥成为了第四任大汗。

随后蒙哥就将河中地区交拔都统辖,察合台系只能拥有东部区域,且哈剌斡忽勒(察合台的孙子)在返回驻地之时就病死了,因此察合台系被拔都压制了十年之久。

这也是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托雷系的矛盾根源之一!

蒙哥死后,托雷系的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阿里不哥获得了西部诸王的支持,就连术赤系也站在阿里不哥这一边,忽必烈在东道诸王(主要是攻宋留在汉地的蒙古诸王)和汉世候、汉儒臣的协助之下,夺取了汗位。

由于忽必烈以武力夺权,特别是忽必烈亲近汉法,导致了察合台系、窝阔台系、术赤系、托雷(阿里不哥)系的不满,这就导致了忽必烈即位称帝后,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都全面否定了元朝的存在。(也是题主所述的,所谓四大汗国不与元廷交际的来源)。

(二)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元廷的战争

窝阔台汗国是窝阔台氏族诸汗的世袭领地,其疆域包括原乃蛮部的领地和原西辽的部分领土,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也迷里城。

(1)、汗位之战——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战争,造就了察合台汗国

忽必烈曾派供职于他的阿必夫合(察合台曾孙)的儿子兀鲁克去察合台汗国当君主,结果半路时就被阿里不哥给杀了。随后阿里不哥派遣阿鲁忽(察合台的孙子)为察合台汗国的君主,随后阿鲁忽趁机夺取了拔都的河中区域,最终做大起来,形成了独立的汗国。

(2)、海都与忽必烈的战争

海都是窝阔台系的嫡系,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战争时期,海都依附于阿里不哥,当四年汗位战争,阿里不哥死后,海都拒绝投降忽必烈,率领窝阔台系对抗元廷。

战争打了十多年,随着海都的死去,窝阔台汗国出现分裂,随后元廷趁机越过阿尔泰山,收复了部分城池,公元1309年(至大二年),察八儿(窝阔台系的残余)因参与察合台汗国的一次内争失败,逃归元朝,其领土均被察合台所吞并。窝阔台汗国灭亡。

(三)察合台与元廷之间的和平交往

1302年海都因伤去世后,察八儿与都哇(察合台汗国的实际控制者)发生矛盾,察八儿想吞并察合台汗国,后在1309年时,都哇驱逐了察八儿。

在1302年至1309年这段期间,察合台汗国的都哇得到了元廷的支持,所以当都哇死后,有差不多一年,察合台汗国是与元廷保持友好的关系,两者一直都在通商、贸易。

公元1310年左右,也先布花得到了察合台汗国的实际控制权后,对元廷的西北边界发动了几次战争,但均被元廷击败,随后也先布花又发动对伊儿汗国的战争,结果元廷趁机攻取中亚,逼迫其退兵。

由于连连的战败,使得察合台汗国的财政发生了困难,随后在公元1318年,怯伯汗杀了弟弟也先不花,重新夺取了汗位,立刻进行了改革,也同元廷建立友好关系。

此后的察合台汗国基本是与元廷相互通商,直至察合台汗国分裂后陷入无止休的战争,才让商路中断。公元1330年,怯伯弟笃来帖木儿继承汗位。同年,元政府颁布《经世大典》,其中附图称察合台汗国为笃来帖木儿位下,与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相并列。

二、伊儿汗国与元廷之间的关系

前面写察合台汗国写太多了。伊儿汗国的创始人是托雷的儿子之一旭烈兀。现在有很多史学家在考究到底旭烈兀西征时,带领的军队中,汉军到底占据了多少比例。

虽然今天还没有确切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蒙古第三次西征时,旭烈兀的军队中汉人的比例是很高的。所以当蒙哥汗死后,旭烈兀并没有选择帮助他的小弟弟阿里不哥,反而是支持他的二哥忽必烈。

蒙哥死后的消息传到中东后,旭烈兀带着军队想返回哈拉和林之时,在原花剌子模的区域时,与察合台系发生了矛盾,随后两者发生战争,虽然旭烈兀击退了敌军,但他也干脆返回了巴格达。因为他留下来继续作战的大将怯的不花战败了,穆斯林夺回了叙利亚的所有城池。

旭烈兀死后,他的儿子阿八哈摄政,在公元1279年时,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方印。这是后来忽必烈册封阿八哈的印章。

公元1284年,伊儿汗国新汗即位,忽必烈派遣孛罗为伊儿汗国丞相。

曾经在马未都的节目上,马未都先生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

元朝的青花瓷是独一无二的,明清两代都无法媲美的,因它含有一种矿物质(钴),这种矿物质在没有化工合成之前,只存在于波斯,也就是伊儿汗国区域。元廷通过海路,将丝绸、青花瓷、茶叶运抵阿拉伯海湾,再从那里购买这种原材料返回中原,再制造出精美的青花瓷。

另外,在元朝时期,有个人叫汪大渊,此人曾经在泉州出海,到达阿拉伯海,随后又乘船横渡地中海到达过摩洛哥。他后来写了本书,其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说在伊儿汗国内,有个部落酋长,是中土人士,其祖先来自于漳州。

三、金帐汗国与元廷的关系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时期,拔都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动作,最多就是牵制住旭烈兀。

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后,若是说伊儿汗国是蒙古汗国中的海上马车夫,那么金帐汗国就是真真的重商主义封建国家。

斡脱商:古代蒙古各个汗国最有特点的群体,他们在成为商人之前可能是奴隶(穆斯林)、军人(怯薛军)、普通商人、贫民等等。但当他们与皇室有牵连后,他们的幕后老板、大股东就是皇室成员。他们的商业,基本涵盖了整个国家(汗国)所有能赚钱的商业体系。

而金帐汗国是拥有最多的斡脱商的汗国。他们曾经几千匹贩马到“敌国”伊儿汗国,也曾经多次携带国书到达元廷。

如公元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时,诸王月思别遣使来朝(月思别就是当时金帐汗国的大汗);公元1330年八月,元文宗时期,北边诸王月即别遣使来京师。

元廷也多次派遣使团出使金帐汗国:

公元1326年九月,元泰定帝“命懽赤等使于诸王怯别、月思别、不赛因三部”;另外在1323年十二月时,泰定帝即位时,就曾封赏了诸王月思别的使臣。

这些在《元史》中比比皆是,什么朝贡啊、使团啊、恩赐啊,直到元顺帝早期时,依旧还有相互之间的联系,甚至月即别还要求元廷再多分些地给沿途军站(驿站),好保证沿途的商队能有个好点的住宿和交通。

总述:

曾经蒙古人的军事力量,威胁到了欧洲人,在近代史时,欧洲人逐渐成为了世界的霸主,在他们的宣传之下,蒙古人成为“黄祸”的根源。因此在近代两百多年里,基本都是在批判蒙古帝国的。

直至到上世纪70年代,欧洲德国统一后,德国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若不是蒙古人摧毁了东欧人的压制,以及战争导致了大量难民涌入西欧,使得丹麦、波兰、德意志、奥地利区域获得了人口、技术、以及破坏旧有宗教体系。西欧是不可能崛起的。

另外蒙古人在战争期间,依旧保留着重商主义,正是这种重商主义,才使得中土的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引进到西欧,特别是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的商业作用。

因此在70年代时,德国的学者就认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嗣们,奠定了欧洲五百年的发展基础。甚至左右到一战的格局!

很快这种理论,也获得了美国的认可。但是这种理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慢慢被中土的学术界所接受。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发,考古界、历史界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元朝时期,直至到灭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海外依旧有驻军,元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已经到达过地中海、索马里、马达加斯加等等区域,甚至有可能连澳洲、美洲等区域都到达过。

只是发现直至今时今日,在网络上依旧存在着旧时的言论——蒙古屠夫。依旧以一种偏激的心态去看待这段历史,而非公正的去研讨元朝。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讨论元朝的时候总绕不开与之相关的四大汗国。他们分别是钦察(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部落之后,向西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使蒙古帝国领土大为增加,为了统治这广袤的新领地,成吉思汗先后封他的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于新领地进行统治管理。

在这样的分封关系下,衍生出了于

1242年成立的钦察汗国,于1227年成立的察合台汗国,还有于1225年成立的窝阔台汗国。 另外一个汗国伊利汗国建立的时间最晚,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于1256年建立。

四大汗国是大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是属于蒙古帝国的藩国,各汗国君主的废立均是由大汗指定;疆域范围也是由大汗划定,不得擅自改动 ;大汗有权对其军队和属民加以抽调。也就是说,封国君主虽具相对独立性, 但始终处于大汗的统治管理之下。所以,

蒙古帝国前期,蒙古大汗是各大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和领导者。

但是在成吉思汗死后,早期受封的三大封国于蒙古本土汗国已有嫌隙。因为接替成吉思汗汗位的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然而拖雷在当了两年大汗后病逝,继任的变成了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窝阔台成为大汗后原来的窝阔台汗国由其儿子贵由来管理。在窝阔台死后,贵由接替窝阔台继任大汗,此时大汗一位还是在窝阔台一脉。

而在贵由死后,蒙哥即位,大汗之位重新回到拖雷世系。1259 年七月, 蒙哥猝死于南征军中, 使蒙古帝国陷入了危机。蒙哥幼弟阿里不哥利用留守帝都的便利条件,由部分诸王、贵族拥戴称汗。而蒙哥的长弟忽必烈此时手握重兵,在东道诸王扶助下也在开平登汗位。兄弟之间由此拉开了争夺汗位的战争序幕。

几年后,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 并取得蒙古大汗称号, 但大蒙古国也因此分裂。 此时的忽必烈继承的已不是大蒙古国原来的领土,除据有蒙古本土和新征服的南方领土外, 虽能号令东道诸王,但此时四大汗国已脱离大汗的统辖。

忽 、阿争位之初,钦察汗国曾派使劝双方和解;察合台汗国及窝阔台汗国均拒绝承认拖雷系的大汗汗位;伊利汗国虽表示支持忽必烈,但他的兄弟旭烈兀忙于建国,无意调停双方的战争。这其实就是四大汗国于后来忽必烈的元朝产生隔阂的原因。 这期间为争取支持,忽必烈曾以大汗名义对旭烈兀占据阿母河以西至密昔儿地区的统治权加以承认,同时还认可了察合台汗国从阿勒台山至阿姆河地区的疆域。

虽然如此,但是此时的四大汗国之于蒙古本部已经是独立存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此后元朝的皇帝虽有蒙古大汗称号, 但已不能号令四大汗国。

元朝与四大汗国虽然有所谓的宗藩关系存在,但是只限于名义上的,已经不能和前期与蒙古帝国宗藩关系相提并论了。


小宋史趣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说忽必烈和其他汗国不往来了。这涉及到蒙古帝国一直以来的分封制度,就是除了蒙古草原这一核心地带外,其他地区则要分封给予各宗室、姻戚及勋臣。这样一来,帝国分裂的离心力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到忽必烈时候,已经成为国与国的关系,只不过,确立宗番朝贡体系。但是一旦中央的宗主国君主出现懦弱无能的人,则整个帝国分崩离析则不可避免。



一、分封制度的确立

蒙古帝国的辽阔版图实际上由两大区域所组成。这两大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互异,统治方式也不相同。北方是游牧民居住的草原地区,南方则为定居地区,包括华北平原突厥斯坦及伊朗等地。

草原地区是帝国的核心,而定居 地区则是边陲。 蒙古本士是草原地区的中心,也是整个蒙古帝国的政治重心。窝阔台汗 1235年在斡尔寒河畔建立哈刺和林城这所宫股巍峨的草原新都遂成帝国行政中心。

中央行政官员最高者为也可札鲁忽赤(大断事官),主管分封领民及刑罚。成吉思汗时由其义弟失吉忽突忽担任,窝阔台汗时由额勒只吉歹继任。窝阔台汗时又设置了所谓“中书省”,由汉化契丹人、辽朝东丹王八世孙耶律楚材 为中书令,女真人粘合重山任右丞相怯烈人镇海为左丞相。不过,此时之中书 省不过是怯薛组织中必阁赤(秘书)的扩大。耶律楚材负责主理的仅为汉字文书,而镇海则主管蒙古文书。蒙古帝国的中央行政机构可说是具体而 微,部分行政事务仍由怯薛中的皇家家务机构兼理蒙古本土以外的草原地区则分封予各宗室姻戚及勋臣。

自蒙古人观点言 之,大蒙古国的人民、土地乃是成吉思汗家族 “黄金氏族”( Altan uru gh)全体的共同财产,人人皆有应得的“份子”(qub)。成吉思汗于伐金之前便对诸弟及其正妻所生诸子大行分封。每人皆受封游牧民数千户及大片作为牧场的草原。诸弟所得分地皆在东蒙古带,故称“东道诸王”。诸子所得多在蒙古之西,故称“西道诸王。诸子于初封时所得封地甚为有限。其后随着西征而不断扩张,遂奠定各大汗国的基础。



二、帝国分裂

长子术赤所得为也儿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人“马蹄所至之处”术赤分地 后成为“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辖有西伯利亚南部及南俄,以里海北岸的钦察草原为重心,而以萨菜为首都 。

次子察合台的分地为西辽旧境,包括天山南北路直至阿姆河间的地区(城市不包括在内)。后成为察合台汗国而以阿力马里(新疆霍城县境)为首都。

三子窝阔台则得到叶密立(新疆额敏县)及霍博(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县)地区。后成为窝阔台汗国 。



根据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习惯,幼子拖雷继承了成吉思汗剩余的财产 即蒙古本土。 以后拖雷之子旭烈兀西征后,在西亚形成一股势力,其兄忽必烈汗封之为伊利汗国(意为从属之汗),故亦成为一汗国之主。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 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而以桃里寺( Tabriz,今伊朗阿 塞拜疆境内)为首都。

除去成吉思汗诸子、诸弟外,受分封的还有姻族(弘吉剌、亦乞列思、汪古 斡亦剌等部)及功臣(如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等四杰)。他们所得较 成吉思汗诸子、诸弟为少,因而不能形成独立的势力 大汗对于宗王及功臣等合称“投下”享有最高宗主权,可以调度其 军队,奖惩其功过,在理论上可以削减,甚至剥夺其分地与分民。

而各投下主对大汗一方面有领军出征、奉献贡物及维持驿路等义务,另一面也享有共议大政, 甚至“选举”大汗的权利。在其分地之内,各投下主世享军政、民政、司法、财政 大权,面与所属千户、百户、平民及奴隶都维持严格的世袭主从关系,不可更易。 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诸侯。 蒙古人对定居社会所采行的统治制度与草原全然不同。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尚不知统治定居地区的方法,仅知掠夺财富而已。



窝阔台即位后,开始建 立定居地区的统治制度。对定居地区并不加以分封,而是视为“黄金氏族”的共有财产,由大汗派遣出身定居地区而熟悉治理方法的官员负责征税,税收则由皇族全体分享。窝阔台即位之初,即派熟谙汉法的耶律楚材主管河北赋调(当时河南未攻下),而“洞悉治理城市的道理和方法”的花刺子模人牙刺瓦赤,则负责 征收西域赋。

窝阔台汗末年,由于征服地区的扩大,此一统治体系乃有所调整。牙刺瓦赤奉命东调,“主管汉民公事”,任大札鲁花赤(又称燕京行尚书省) 其子麻速忽则主持中亚地区的政务。而西亚地区则由畏元儿人阔里吉思负责。 三大政区的划分,蒙哥汗时仍加沿用。

不过各行尚书省所负责的可能仅为税收而已。 定居地区虽由大汗派员治理,各支宗王却得派遣家臣参决各该地区的行尚书省事,维护各自权益。窝阔台灭金后,又将一部分中原民户分赐各投下为食邑。投下主虽仅能分得部分租赋,而不能直接治理,却可在其分户所在的路州, 设置达鲁花赤(监临官),负责监督。所以,各投下主也可说是定居地区的“半封建主”。 限于人力及文化背景,蒙古人对定居地区仅能实行“间接统治”。直接治土临民的都是拥有实力的当地人土。负责统治汉地的便是崛兴于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这些汉人世侯或为迎降蒙古的金朝将吏,或为崛起垄亩的民军领袖 小者据有一州一县,大者跨州连郡。



其中实力最强大者如天成刘黑马、真定史天泽、保定张柔、东平严实等,都是“占地二三千里,领兵数万”,世代兼拥一方 ,军、民、财政大权。虽无封建之名,却有封建之实。他们对蒙古汗廷的主要义务, 为出兵从征与上纳贡赋。为了监视这些当地统治者,窝阔台汗在各重要城市派 驻达鲁花赤及探马赤军(先锋、镇成军)。通过这些当地统治者的协力,蒙古汗 廷乃得动员定居地区的人力与物力以作不断征服与供养蒙古统治阶层之用。 总之,大蒙古国的统治制度有草原地区与定居地区之不同。在草原地区所 实施的以“黄金氏族”血缘组带为主要基础的“游牧封建制”,实际上也是对外战用的预备军事体制。

三、忽必烈汗位争夺战争

蒙古帝国绵数万里,而且诸汗国地形各异,民族繁多,语言、文化互不相 同经济水平相去甚远。因此,整个帝国自始即缺乏共同的文化与经济基础 而蒙古民族本身不仅人口稀少,与被征服各国相较显然不足一与一百之比,在 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以文化落后的少数蒙古人来统治缺乏共同基础的庞大 帝国,要想维持长期统一,极为困难。

成吉思汗所树立的政治体系本身便具有严重的内在矛盾:君主专制与氏族 公产的观念及封建制度不易相互适应。成吉思汗凭藉其超人的魅力而树立大 汗的至高权威,并期望其后商对大汗绝对服从,但是帝国为“黄金氏族”的共同财产,不是大汗的私产。诸汗国各拥广土众民,具有甚大的自主权,不仅与蒙古本土相去甚远,文化、经济背景又各不相同。要他们对大汗之权威绝对服从而不离德离心,颇为不易 。



黄金氏族”各宗支对大汗继承权的争夺是君主专制与氏族公产相矛盾的 表现,也是导致帝国分裂的主要乱源。蒙古人虽有“幼子守产”的习惯,但幼子 所得承继的仅为物质财产(包括营盘牧地、库财、军队),而非政治权位。

汗位 继承人的身份则缺乏明确的规定。在黄金氏族的范围内,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叔侄相承均有可能。而新汗的选立又需经过前汗提名及宗亲大会公选的双重程序。汗位继承的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各系宗王争夺汗位及操纵选举的机会大为增加,大汗权威则相对减低 成吉思汗生前指定三子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而其个人财产则由幼子拖雷 所继承,拖雷一系乃取得日后与窝阔台系争胜的资本。窝阔台之子及继承人贵 由汗(1246-1248)卒后,拖雷之子蒙哥在术赤之子拔都鼎力支持下于1251年 夺得大汗之位,皇权递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之手。蒙哥汗卒后,其次弟忽必烈又与幼弟阿里不哥争位而触发黄金氏族间的大战。

忽必烈因有中原人力、物力之支持,得以击败以蒙古本土为基地的阿里不哥而夺获皇座。这种兄弟阋墙,血流漂杵的悲剧屡屡重演。每次皇位争夺,各汗国都党同伐异,深深卷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仇隙。帝国发展的方向也是蒙古贵族间争议的焦点。草原地区原是帝国的核心,这一地区控制帝国的内线交通,也是骑兵补充的来源。而且唯有继续居住草原,过着游牧生活,各汗国蒙古人才具有共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帝国的团结始能维持于不坠,但是,对蒙古统治阶层而言,定居社会舒适的生活及滚滚的赋税却是莫大诱惑。

因此,留居草原并维持游牧传统,或是移居农耕地区而又改变制度以求适应,便成为一个困扰蒙古贵族而难以两全的问题。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固然由于皇位的争夺,也可视为帝国发展根本方向的一个争执。

如阿里不哥获胜,帝国则仍以草原为重心,但是,忽必烈的胜利决定了帝国改以中原为重心,对于此一新方向蒙古贵族诸多不满。据说当时有西北诸二王造使入朝,质问说“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廓,仪文制度,遵用汉法,何故?“



1269年窝阔台之孙海都更联合察合台系及术赤系后王,在中亚塔刺速河畔会盟,相约保持游牧生活与蒙古习俗,而向立国定居地区的忽必烈与伊利汗阿八哈宣战,这一场使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大战,前后持续三十余年。

各汗国与当地土著文明的同化更导致了蒙古人丧失共有之认同。居住汉地的蒙古人不得不改营定居生活,文化上受到汉人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宗教上则多皈依喇嘛教。钦察、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重心皆在草原故得维持游牧传统,但是其人皆改宗回教,并逐渐为当地突厥种人所同化,而伊利汗国的蒙古人则为波斯人所同化,并在十三世纪末也改宗回教。总之,至十三、四世纪之交,各地蒙古人已与当地土著同化,不仅政治上属于不同“国家”,而且业已形成不同“民族”。

符拉基米尔佐夫在《成吉思汗传》中曾分析蒙古帝国分裂的原因。他认为,成吉思汗的政治体制原有两大弱点,一为他结合文明与游牧社会为一体的企图,一为他对其家族永不分裂的信念。成吉思汗认为其子孙将永远在一大汗领导下,集体统治,并恪遵“札撒”。这两大愿望皆成泡影,因为“文明与游牧难以相互调协,而札撒也无力阻正促使统治家族分裂的许多因素”。这一观察极为确切。

自忽必烈立国中原、建立元朝起,蒙古帝国业已名存实亡。元朝与海都争战的三十余年之间,忽必烈及其子孙的宗主权仅得到伊利汗国的承认。1303年海都之乱结束后,蒙古世界的和平得以暂时恢复。钦察、察合台汗国不时遣使入贡元朝。伊利汗完者都(13041316)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国书中曾夸称:

东起南宋之国,西抵塔剌之湖,我辈之民族皆联合为一,道路复通。”但是蒙古民族的“联合为一”不过是一假像。元朝与各汗国间的互通使节仅代表国与国之间的宗藩关系。各地蒙古政权皆已地方化,无法共同拥戴一个远在天边,难以认同的大汗。

蒙古人前后耗费了三代的精力而缔造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但不及三代,帝国即分崩离析。创造世界帝国,包融各民族于一炉,原是古来许多民族及宗教的共同理想。但历史证明这种思想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文化落后、人力缺乏的蒙古人何能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