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史文广


蒙哥死前蒙古帝国的版图

历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死亡,死前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遗命。由于蒙古帝国通常是采用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形势推举大汗,因此蒙古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对汗位虎视眈眈,一场针对蒙古帝国汗位的争夺蓄势待发。1260年4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随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双方爆发夺位大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双方基本情况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夺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习俗(即幼子继承父母辈的财产)的旗号。再加上按照这个习俗阿里不哥一直驻守蒙古帝国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关系密切,也是坚定的“反汉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贵族王爷的支持。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时候,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即管辖原金国、西夏两国的领土,并负责攻击南宋的事宜。因而长期控制蒙古帝国东线攻击南宋的军队,同时接触了大量的汉族贵族,受汉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张“汉化”。但是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贵族王公的支持,同时他在汉人的地盘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是不符合法统的,因为蒙古帝国的规矩忽里台大会必须在哈拉和林一带召开才能视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夺位之争开始得到的支持是较少的。

1596年的中亚美术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与前支持者阿鲁忽反目后将其击败的史实。


那为什么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忽必烈在战场上击败了阿里不哥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强者为尊,什么制度习俗都不如战争胜利来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夺位战争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发起攻击,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在开平的忽必烈大本营,一路越过六盘山出击关陕。两路大军都被忽必烈击败,后来忽必烈率兵攻击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败逃。连续的失败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渐转而支持强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战争潜力比阿里不哥强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黄金家族成员,手下的主要兵马都是蒙古铁骑(当然因为职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汉族步兵),双方的在战场的实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为倚重汉人,推行汉化,得到汉族贵族阶层的支持,获得了汉地的巨大战争潜力,从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钱粮都比阿里不哥强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带,人口较少,钱粮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亚的察合台汗国支持,不仅道路较远,而且沿途多数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马控制。导致阿里不哥在夺位战争屡次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动放弃哈拉和林并允许当地的蒙古王公向忽必烈投降。

对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态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虽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但是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坚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没有支持者,蒙古汗国的东道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们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战争中的胜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开始转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为阿里不哥最坚定的支持者,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阿鲁忽(因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却因为自己把阿鲁忽推上汗位就对他颐指气使,粗暴无礼,最终导致阿鲁忽转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资,气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从此也彻底的失去了察合台汗国的支持。反观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许多,不仅积极稳住东道诸王的基本盘,同时积极拉拢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仅没有大肆清算原来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时连阿里不哥都没有穷追猛打,政治作秀满分。同时为得到西道诸王的支持,几乎公开化的承认他们的汗国地位,事实上承认他们从大蒙古帝国的版图中独立出去,这使得四大汗国的大汗们转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

两点争议

一是关于阿里不哥的失败是因为他是顽固的蒙古守旧派,忽必烈的胜利是因为其是“汉化派”的观点。个人认为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态度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子所决定的,假使阿里不哥获得胜利,他的势力挺进汉地,即使他一开始不推行汉化政策,到最后汉人的反抗也必然会促使他改变政策。因为不管是蒙元之前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还是后来的满清,为了稳定在汉地的统治,无一例外都推行了汉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且蒙古帝国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国也无一例外的都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兰化。

二是关于阿里不哥因为“幼子守灶”习俗就是法定继承人的问题。其实“幼子守灶”只是习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时也只是说在其他儿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继承父母的私产,并不是指国家权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后,虽然他的大部分兵马、财富都是幼子托雷继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托雷的后裔实力强大,把汗位夺走),但是他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而且托雷家族夺取汗位时,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长子蒙哥登上大汗宝座。再着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则,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统继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处,多多包涵,欢迎评论


围炉品茗人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钓鱼城前线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开忽里台大会推举。蒙哥的是3个弟弟一接到消息,个个眼放精光,虎视眈眈着汗位。

阿里不哥作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着“幼子守灶”的意味(继承家业),占有天然的优势。忽必烈南征途中,没有急于返回草原,而是继续征战巩固自身威望,然后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亚打仗,自己带着军队主力急忙回撤,暗藏着争夺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终没有参与进来,因为当他来到大不里士城的时候,使者带来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弃争夺帝位,转而留在西亚,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这里提一下很多人的观点,旭烈兀回军是为帮助忽必烈,你怎么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称汗。他的库里台大会,大多数的蒙古贵族没有出席,从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异议。

但阿里不哥不同,称汗速度没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并且他全权操办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礼。当时的蒙古贵族眼里,忽必烈在外地称汉,又没有参加蒙哥的葬礼,简直就是1名叛乱者。

道理归道理,蒙古草原最终讲究的实力,看谁的拳头硬。忽必烈南征带着蒙古强大的军队,又占据着富庶的中原汉地,经过4年的作战打败阿里不哥,后者选择投降。

蒙古帝国自崛起以来,从来没发生过汗位争夺战,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残杀让蒙古人伤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统,依然被大多数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对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无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迹。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史书《史集》,在写了《忽必烈纪》之后,按照同等标准为阿里不哥写纪。

因此,关于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国家是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当然中国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


子屠龙


元宪宗蒙哥九年(公元1259年)年底,忽必烈从鄂州前线领兵回到燕都(今北京),驻军城下。托里齐奉阿里不哥之命,正在“抽丁刮民”。忽必烈知道他们准备举兵起事,下令将所抽之丁全部遣散,“人心大悦”(《续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五》)。忽必烈派人前往哈拉和林责问七弟阿里不哥,为何私自调发人丁银畜?阿里不哥为了稳住忽必烈,派脱里赤前来,请他率领诸王回哈拉和林参加蒙哥大汗葬礼。跟随忽必烈的诸王回答说,等我们先把部队送回驻地后再去参加蒙哥大汗葬礼。

第二年开春后,忽必烈率众前往开平府。亲王合丹(窝阔台之子)、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道诸王,“皆来会,与诸大臣劝进”。忽必烈“三让”,诸王和大臣们“固请”。忽必烈的几位心腹,如陕西宣抚使廉希宪(畏吾儿族)和两位宣抚副使赵良弼(汉族)、商挺(汉族)都说:“先发制人,后发人制,逆顺安危,间不容发,宜早定大计。”(《续通鉴·宋纪一百七十六》)公元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1],忽必烈毅然放弃召开库里尔台的传统做法,在开平府“即皇帝位”,建年号为中统元年,当年忽必烈四十六岁(《元史·世祖本纪一》)。

忽必烈在开平府称帝,标志着元朝的建立。


脱离组织的仙人掌


蒙古草原的王爷们集体反对忽必烈当大汗,其实是有其内部原因的。

首先,忽必烈本人相对于其他蒙古人是比较提倡汉化的,而阿里不哥刚好和忽必烈相反,极力反对,当时的蒙古贵族为大都跟阿里不哥一样,比较反对汉化。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争本身就涉及了一个汉化的问题,所以许多蒙古人比较反对忽必烈当大汗。



而蒙哥虽然不像其他蒙古人那么看不起汉文化,但对忽必烈过于推崇汉文化也有些反感,所以蒙哥本人也说过要让阿里不哥当下一任大汗。


据此两点,阿里不哥就得到了许多蒙古王爷的支持。而实际上,忽必烈在草原上的声势好名声要大于阿里不哥,其本人的统筹能力也是要强与阿里不哥。虽然阿里不哥占有正统的位置,但相对来说忽必烈对阿里不哥是占有很大优势的。

首先,蒙哥南征南宋之时,带走了蒙古大多数主力,忽必烈也随军南征,蒙哥死在半路上,忽必烈很快就近水楼台掌控了南征大军的权利,清除了南征大军之中亲近阿里不哥的势力。而阿里不哥虽然占有了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但在前期所拥有的部队并没有忽必烈的强大。


然后,忽必烈很清楚自身的优势,很快调集军队北上,先行占领了关中地区,并以关中为线,背靠中原地区与北边的哈拉和林对峙。关中一失,忽必烈就立刻封锁了中原对草原的给养,而自己坐拥整个中原庞大雄厚的物资。

中原,便是忽必烈能胜过阿里不哥的最大牌面。哈拉和林在忽必烈的封锁下很快便出现了饥荒,无可奈何之下,阿里不哥只能向西边的察合台汗国征用粮草物资,本来察合台汗国还是比较支持阿里不哥的,但也顶不住阿里不哥不断地征用,最终逼的察合台汗国背叛阿里不哥。

背叛之下阿里不哥放弃哈拉和林西征察合台,忽必烈占领首都哈拉和林。


之后虽然阿里不哥击败察合台,但其放弃哈拉和林开始便已经相当于放弃了汗位的争夺,也意味着这场内战的失败。而之后随着忽必烈的进一步封锁,穷途末路地阿里不哥最终将大汗印经由蒙哥之子玉龙答失交于忽必烈,不久后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


小南读



赛麦大弘


按照蒙哥汗的安排,旭烈兀率军西征现在的中东地区,忽必烈的任务是进攻南宋,彻底征服中国。

忽必烈受命之后,先到金莲川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浩特一带建立自己的小班子,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比如郝经、刘秉文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忽必烈的小团队,成为智囊。

忽必烈在金莲川选址,按照汉人的设计,建筑了一个城,也就是开平。地理上,开平在当时的蒙古帝国中心和林的东南方,又在现在的北京的西北方,位于北京与和林中间,是两地之间往来的必经之地。

之后,忽必烈又到关中,在关中建立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战略大迂回,沿着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南下,先占领了现在的川西地区,进而南下灭了大理国,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的西北部。

灭了大理之后,忽必烈回到开平,留了两万人的蒙古军队在大理。

蒙哥汗对忽必烈一度有所怀疑,所以他决心亲征南宋,下令东方三王族南下进攻江淮地区,忽必烈进攻襄阳地区,蒙哥汗自己率主力围攻钓鱼城,并命令在大理的蒙古军队从云南进攻南宋的后背,也就是湖南地区。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

按照之前蒙哥汗的部署,进攻南宋的时候,东方三王族的军队归忽必烈指挥。此前木华黎在华北地区的军队,也归忽必烈指挥。还有金国灭亡前后在华北地区崛起的军阀势力,都属忽必烈指挥。

这就意味着,蒙古势力中的东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控制下的东北亚的蒙古势力都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蒙古已经征服的华北地区也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忽必烈能够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东方三王族的军队,以及华北的各地的军阀势力。

蒙哥汗死在前线的时候,消息是对外封锁的,军中准备把他的遗体带回蒙古草原之后再公布,以免因为争夺汗位而发生动荡。但忽必烈意外得到了消息。忽必烈和他的智囊们商量了一下,决心返回开平,争夺汗位。

阿里不哥也得到了蒙哥汗的消息,很快就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当时在亚欧大陆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准备召开选汗大会,也就是忽里勒台大会。当时成吉思汗的直系孙子们大多数都支持阿里不哥。

这时候的蒙古宗王都已经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辈在当家,旭烈兀得到消息后没有继续大举进攻埃及,准备返回蒙古本部,但并没有马上出发,而是先观望事态发展。钦察汗国的拔都此时已死,当家的是他的弟弟别儿哥,别儿哥也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也支持阿里不哥。

不过,看上去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尤其积极,但最主要的支持者钦察汗国并不能给阿里不哥提供什么直接的支持,别儿哥这时候的主要想法是越过高加索山,进攻旭烈兀汗国的阿哲儿拜占也就是现在的阿塞拜疆地区。

阿里不哥在蒙古西部靠近中亚的地区举行了忽里勒台大会,宣布继位为蒙古大汗,忽必烈也不示弱,在蒙古东部地区,在东方三王族的支持下,也宣布继位为蒙古大汗。

蒙古出现了两个大汗,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蒙古历史上第一次内战,而且是发生在两个亲兄弟之间。

阿里不哥方面的军队主要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以及蒙哥留给阿里不哥的留守军队,蒙哥代领到钓鱼城的军队本来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是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盘山附近被忽必烈强行解散了。

阿里不哥方面的军队一开始攻势很猛,占领了和林,但在往东进攻,就没用什么进展了,被支持忽必烈的东方三王族以及华北军阀的军队阻挡住了,阿里不哥始终没能进攻到开平附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因为蒙古本部已经习惯了依赖华北地区长途运输而来的物资,这时候因为战争,忽必烈切断了道路,和林没有华北地区的物资供应,也难以维持,阿里不哥只好撤回蒙古西部和中亚地区。后来在中亚地区又受到排挤,也站不住脚,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争,其实也是蒙古发展方向之争,也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所谓草原本位主义和汉化之间的发展方向的斗争,最后以忽必烈的汉化路线胜利而告终。这个说法这些年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客观来看,这个解释问题不大。

忽必烈之所以能够在汗位争夺中能够胜出,是因为他所控制的地区虽然面积远不如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们控制的面积大,但以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数量而言,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忽必烈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要是西部蒙古,尤其是中亚地区,在人口结构上是以突厥系民族为主的,而忽必烈所依靠的现在的内蒙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汉人占绝对优势,其中也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后,窝阔台汗国逐步被察合台汗国吸收,中亚地区陷入混战状态,元朝虽然也曾试图重新征服中亚地区,但都没有坚持下去,蒙古各汗国之间只保留着松散的联盟,忽必烈则坚持征服中国,并始终把中国视为根本。

按照杉山正明的观点,正是依靠中国地区发达的经济生产能力,忽必烈才能够以赏赐的形式让其它几个汗国也至少在表面上承认元朝皇帝为蒙古帝国的大可汗,并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了丝绸之路的效率和物资流通的体量,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坚持蒙古人应该以草原游牧为根本,但他们最后都被中亚的突厥人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民族同化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仍然保留着蒙古人的民族特征。

而坚持征服中国的东方三王族为主的蒙古人,同化了金朝时期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反而在元朝灭亡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回到了蒙古草原,成为后来的蒙古人的主体,一部分被蒙古军队裹挟到草原的汉人,之后也逐步被同化为蒙古人。


萧武


元朝的开国之君忽必烈,从得取蒙古大汗之位的历程来说,跟他的后来者“朱棣”一样都有“得位不正”的嫌疑。
蒙古帝国自成吉思汗传位,被蒙古各大头领认同的最后一任大汗叫蒙哥,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在年轻时的历练阶段,曾攻入欧洲的古罗斯之地,是位骁勇善战的蒙古武士。
不过他并未逃脱自己的宿命,当其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力争灭掉大理国和南宋之时,他的丧钟悄然敲响了。1259年死于四川东钓鱼山,成为南宋间接击杀的最高级蒙古武士。
而由于蒙哥,实在是没有料想到自己就这么死在了四川,他并没有精心为自己培养明确的接班人,而这为蒙古帝国的分裂埋下了大大的伏笔。
按照蒙古的传统,作为守住大本营的大汗子弟,将是默认的接班人,所以当时没有四处出征,在蒙古帝国大本营哈拉和林坐镇的阿里不哥,被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公认为了蒙哥的接班人。
不过阿里不哥的位置不好做,蒙哥在1251年7月1日,曾任命了一位漠南大总管忽必烈,这人几乎治理者所有的蒙古下属原“汉”帝国的土地。
忽必烈还在自己的执政过程之中,极力拉拢汉族读书人,获得了汉族的士大夫阶层认同,被称为了“儒教大宗师”。忽必烈由此也成为了蒙古各路势力中“最大的异类”。同时因为跟汉人关系搞得好,在忽必烈治理下的土地,相对其他蒙古版图很少出现暴力,粮食生产也得以恢复,使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最有实力的武士。
跟忽必烈完全相反的是,阿里不哥这个作为要坐上蒙古帝国大汗宝座的人,在言语中对汉人与汉族文化表现出了不满,他不认同上述文化,认为蒙古人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所以当蒙哥一死,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被剥削,汉族的士大夫阶层,是卖命地为忽必烈吆喝,并在行动战略上,提供全套的智囊支持。
其中在汉人加持下,忽必烈用的最妙的是“先发制人”,既然蒙古王公已经私下不承认忽必烈继承大权,那就在阿里不哥还未登基前,自己先登基,以先手,解决自己慢一步的问题。
1260年春天忽必烈召开库里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在自己完全掌控的势力范围,使自己有了合法性。弄得阿里不哥只能连忙登基,不过因为后发,他失去了谴责忽必烈不合法的理由。
此后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展开了短兵相接,为了谁是合法的登基之人,杀得不可开交。由于双方用的都是久经沙场的蒙古士兵,所以在对抗中,进攻元素打了个平手。
在后勤方面阿里不哥要弱很多,汉人的帮助下,忽必烈的士兵,用完善的后勤,每一个都吃得饱饱的。而阿里不哥因为手中汉地少,打砸抢烧依旧是重要的后勤来源。
而这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阿里不哥始终难以赢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谁也不愿意自己的领袖是野蛮人。
至于遭蒙古王爷集体反对,忽必烈凭什么,坐稳了“帝位”,最核心的一点即忽必烈更早的明白打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一回事,收民心是作为统治者的基础、
打砸抢烧的日子始终不是办法。

袁载誉


关键原因,忽必烈得到了中原汉族军阀的支持,那些蒙古宗室力量根本无法匹敌。


蒙哥死的时候,蒙古最精锐主力实际上都掌握在忽必烈、旭烈兀两人手上。同时,中原以外的蒙古势力也分散于广大地区,东到黑龙江,西到多瑙河,即使是反忽必烈的势力,也很难集中。



蒙古在中原的兵力至少有几十万,多数都属于支持忽必烈的汉族军阀。北方蒙古宗室最多也就十万人左右,而且非常分散,再加上不少人是骑墙派,甚至有的人对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是一起反对的。


再说到支持忽必烈的势力,还有两个特别关键,一个是旭烈兀,一个是金帐汗国。虽然他们都离得远,但是却有效分散了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和北方草原的阿里不哥的相当兵力。这样一来,阿里不哥能够用来对付忽必烈的兵力,就更加薄弱了。



博物馆的狐狸


蒙古的王爷们为何不支持忽必烈称汗

公元1259年蒙哥去世,这个时候忽必烈还在奉命和南宋作战,大蒙古国中,有能力有实力继承大汗之位的一个是阿里不哥,另外一位就是忽必烈。但是忽必烈自从奉命到漠南整合部队,准备进攻南宋时,就开始大量的招募汉人俘虏,他重用这些汉人,用汉人的制度来管理漠南,这种行为招致了很多蒙古贵族的反感。

忽必烈

当时蒙哥其实也不赞同忽必烈的做法,这些蒙古的贵族们也指责忽必烈,说他不守祖宗法度,反而重用汉人,使用汉人的法制管理漠南,这引起了蒙哥的猜疑。

文化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忽必烈是一个征服者,但是到了漠南后,吸纳了大量的汉族幕僚,如许衡,张文谦等人,在这些汉人幕僚的引导下,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洗礼,对儒学非常的推崇,他听取了手下建议,在漠南行汉法,稿税收,所以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十分迅速,让蒙哥都开始忌惮他了。蒙哥

蒙哥暂时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自己去打南宋,从结果来看蒙哥的军事指挥水平远不如忽必烈,大军在四川合城受阻后,蒙哥再次启用了忽必烈,结果没过多久蒙哥就死了,据说是和南宋交战时受伤死了的。蒙哥一死,阿里不哥就开始对汗位虎视眈眈,多次派遣使者找忽必烈让他北上。

蒙哥死后,大蒙古国内战开始,忽必烈为何能继承汗位?

阿里不哥此举,表面上看是想让忽必烈会去商议谁来继承汗位,实际上是想等忽必烈一回去,立刻控制住忽必烈,然后自己继位。结果这个消息被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知道了,她立刻派遣使者警告忽必烈,忽必烈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之后,率大军撤回了燕京,抢先一步召开库力台大会,登基称汗。

忽必烈北归

阿里不哥并不甘心,只能迅速召集留在漠北的蒙古贵族举行大会称汗,他得到了很多蒙古王爷们的支持。但是我们别看他支持度很高,毕竟是忽必烈先称汗的,阿里不哥在其之后才召开了大会称汗,就舆论上来说,阿里不哥更像是一个篡权者,在时机的把握上阿里不哥已经输了一步。

在蒙哥死后,大蒙古国内部的汗国中,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站在阿里不哥一边,伊利汗国站在忽必烈一边,忽必烈并不占优势。但是这影响也不大,除了钦察汗国实际上支持了阿里不哥,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更多时候只是表达了态度。

元朝和四大汗国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内斗是需要军事实力做支撑的,蒙哥没死之前,蒙哥掌握着大蒙古国的主力部队,其次就是忽必烈手上的军队多。蒙哥死后,蒙哥的部队大多被忽必烈收编了,也有一小部分逃回了漠北,而负责征服西亚的旭烈兀,也是伊利汗国的建立者,他是支持忽必烈的,阿里不哥手上根本就没有多少兵力,完全无法和忽必烈对抗。

忽必烈虽然推行汉法,但是手下的军队还在保留着蒙古的习俗,在进攻南宋,讨伐大理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加上忽必烈有南宋的岁币,漠南的税收,粮草供应充足,身边有大批汉人谋士,两次击溃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兵败后,被忽必烈囚禁,几年后就病逝了

阿里不哥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确实如此,当时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但为什么忽必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击败阿里不哥呢?这其实就跟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体的实力对比有很大关系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当时忽必烈是凭什么嬴的。


竞争始自20年前

许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托雷的儿子,在蒙古灭金之后,今天的河北地区成为了托雷家族的土地。而作为托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块1万户的封地。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当时年龄并不大的忽必烈很快亲自来到了自己位于汉地的封地,开始亲自管理这块区域。

庆寿寺地宫出土的海云和尚塑像,他和刘侃对忽必烈后来将元朝定位为中原王朝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为忽必烈从小由信仰藏传佛教的保姆带大,所以他与佛教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所以他也很快与大都庆寿寺的住持海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云请到和林问道,而海云则很快给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刘侃(刘秉忠)的人做谋士。

这个刘侃本来在金朝做官。蒙古灭金之后,他感到怀才不遇,所以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成了海云的徒弟。而他成为忽必烈的谋臣之后,开始帮助忽必烈广招天下贤士,将当时汉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门下。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个高规格的谋士团,为忽必烈后来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国权力核心转到了托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为了蒙古大汗,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到托雷家族。之后他让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而忽必烈马上就建立了一个被称为金莲川幕府的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招募汉族幕僚和儒士的规模。后来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张易、姚枢和郝经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当时的著名儒士元好问等人后来还给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所以从这时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统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对于中原进行压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针。在此之后,随着蒙古不断南下攻击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将大量蒙金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汉军世侯予以收编,从而在文武两个层面,在汉地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实力。

蒙哥死后双方的准备

而阿里不哥所采取的策略则相对比较单纯,就是紧跟大哥蒙哥。所以在蒙哥南下亲自督战,希望加速灭宋步伐之时,就让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总理留守军队和蒙古本部事务。

而蒙哥在南征期间突然死了。在他死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当时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都还很小,所以继承人只能从他的几个嫡弟中选。而他的三个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经西征到西亚,想往回赶都来不及。所以忽必烈当时确实已经成了热门人选。

忽必烈身穿龙袍画像

但问题是忽必烈当时也和南宋军队在湖北鄂州激战正酣,说实话也是抽不出身赶回和林去抢大汗宝座的。而且蒙哥死后,蒙哥的皇后忽都台以及他的三个儿子玉龙答失、阿速歹和昔里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尽快即位。同时,因为忽必烈建立金莲川幕府,高度倚重汉人谋士和汉军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许多保守派王公也对他比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边。

所以阿里不哥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后的监国身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虽然阿里不哥因为接收了许多蒙哥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两个部将分别在漠北和漠南地区扩充军队,而且其兵锋直指忽必烈的根据地燕京和陕西一带,希望抢在忽必烈北还之前就将忽必烈的老巢给控制住。

阿里不哥画像

而此时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从开平城给他写信,通报了阿里不哥的举动,忽必烈震惊之余马上召集各王公、将领和谋士开会,商讨对策。这时谋士张易、郝经和汉化畏兀儿谋士廉希宪都提出让忽必烈立即与南宋议和,然后以轻骑北返燕京,杀阿里不哥一个措手不及。

这两人的力鉴使忽必烈认识到了北返争夺汗位的紧迫性,因此立即决定与南宋议和。而也正好在此前后,南宋宰相贾似道也派人来议和,所以忽必烈顺势答应了贾似道的所有条件,之后以凯旋班师为名,骑轻骑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争夺战的胜负手

而忽必烈刚走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时,就发现阿里不哥已经在派人从当地的蒙古和汉军中抽调兵士,等到了燕京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忽必烈马上质问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征调兵士的脱里赤为什么要这样做,脱里赤则回答说是蒙哥死前的遗训。但忽必烈哪会信他的鬼话,立即将他征集来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后双方就开始在蒙古本部、各个汗国和汉地争取支持。阿里不哥曾以监国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参加选举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但忽必烈对此置之不理。反而通知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称皇帝。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开会称帝,此次大会得到了忽必烈的几位庶弟、窝阔台和察合台几个儿子,以及成吉思汗铁木真几个弟弟的后裔的支持。当然,此外还有众多的汉臣和汉军世侯。但相对来说,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国地位较低。

忽必烈发布的汉文登基诏书文字

而阿里不哥听说忽必烈抢先开会选自己为皇帝之后,气急败坏,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开了自己主导的忽里勒台大会。而这次大会得到了蒙哥妻儿、蒙古本部王公、窝阔台和察合台两个家族以及少量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久之后,当时在各汗国中实力最强的金帐汗别儿哥也表态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儿子主木忽儿则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边,所以当时阿里不哥可以说在军事实力和人和方面都占据了明显优势。

所以在此之后,阿里不哥迅速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旭烈兀的儿子主木忽儿率领,直扑忽必烈的大本营开平和燕京两地。当时忽必烈亲自领兵,对进攻燕京的阿里不哥军队迎头痛击,迅速逆转战局,而且还很快反攻占领了和林。忽必烈还许诺让旭烈兀自己统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刚刚打下的西亚地区,因此使旭烈兀家族开始公开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军队则向甘肃、陕西和四川进军,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当地争取当地尚未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蒙汉将领的支持。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陕川地区是因为这些地区其实是他最大的软肋所在。在蒙古灭金之后,各种粮草等资源早已严重依赖漠南的汉地供应,而汉地的主要供应渠道之一就是川陕甘地区,所以可以说只有在夺取了甘陕川地区之后,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陕甘地区争取当地将领支持的刘太平和霍鲁怀等人则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宪捕杀。之后这些军队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领下,与忽必烈派来的援军会师,击败了由阿兰答儿率领的阿里不哥军队,甘陕川地区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后就对蒙古本部进行了物资禁运。

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战役图

而此时已露出败局的阿里不哥曾一度诈降,换取忽必烈退兵,但不久之后,他就偷袭和林,重新将其占领。但此后,忽必烈对阿里不哥占领下的蒙古本部所进行的经济制裁开始发挥作用,和林的军队粮晌匮乏,还出现饥荒,阿里不哥渐渐不支。而此时,他派到察合台汗国夺取汗位的阿鲁忽也反水了,拒绝为他再提供补给。陷入绝境的阿里不哥决定拼死一搏,暂时抛开与忽必烈之间的主战场,西进占领察合台汗国,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军队马上重新占领了和林。阿里不哥虽然击败了阿鲁忽,将其位于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营阿力麻里据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资禁运很快又在阿力麻里造成严重饥荒,阿里不哥军心涣散,走投无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所以虽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区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但因为他早已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固了在汉地的统治,在经济上有绝对优势,握有物资禁运这一强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转了战局,最终也借此取得了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