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此人才是曹操一生的謀主,死後曹操淚流不止

曹操以識人著稱,手下有荀彧、郭嘉、程昱、戲志才、賈詡等等文臣謀士。如果說曹操哪個方面遠超其他諸侯,謀士數量、質量絕對首當其衝。其中“天生郭奉孝”,更是被認為曹操最大的知己。其實,荀攸和曹操、郭嘉在多次事件中想法都是一致的,甚至比起郭嘉,長壽的荀攸更像是陪伴曹操的張良。對於這個大智若愚,平時不吭不響,關鍵時刻智計百出的荀攸,曹操親口給予了“謀主”的評價。

曹營之中單論軍略才華,曹操、郭嘉、荀攸是絕對的第一梯隊,事實也是如此,三人在多次行動中達成過共識。而這些共識,往往會遭到大多數人反對,但結果卻偏偏證明了“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鐵律。比如:在平定呂布的關鍵時期,由於糧草不足,大多數人都支持退兵。荀攸、郭嘉卻聯名進言,一鼓作氣,引泗水灌溉下邳城,曹操採納了。

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此人才是曹操一生的謀主,死後曹操淚流不止

這並不是三人唯一的“默契”,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曹操趁袁家三子爭權奪勢,大舉進攻河北。可劉表在這時候,陳兵南陽,虎視許昌。陳群、滿寵等人,紛紛進言,退守許昌,穩紮穩打。可這三人再次達成共識:劉表難以成事。果然,不久後荊南四郡發生張羨叛亂,劉表自顧不暇。

本來雖然三人惺惺相惜,可畢竟郭嘉性格更加灑脫一些,所以受到曹操的偏愛。可天妒英才,郭嘉早早去世,荀攸成為了曹操一生的謀主。有人會說:賈詡軍略也不錯啊,可他才開幾次口,對於主公來說很多時候是好看不好用。

荀攸的軍略才智可以用四個字評價——算無遺策,可這麼一個聰明人,看起來卻“傻傻的”。曹營中經常有一個孤零零坐著,永遠低頭沉思的年輕人。可看起來樸實無華的荀攸,一旦起身發言,往往就是所有人驚歎的開始。

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此人才是曹操一生的謀主,死後曹操淚流不止

曹操是這樣評價荀攸的:“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荀攸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遲鈍的人,可他的計策卻犀利無比,直擊要害。官渡之戰時,荀攸獻策:曹操率主力佯攻袁軍後方,派騎兵突擊白馬。很難想象,這個看起來呆呆的曹軍謀士,可以獻出精妙的“聲東擊西”之計。曹操分兵突襲白馬,顏良猝不及防,被關羽斬殺。

官渡之戰中,也是荀攸向曹操進言,襲擾袁軍糧道的。曹操多次燒燬袁軍糧草,數量龐大的河北軍,喪失了補給,攻擊勢頭才遲緩了下來。之後許攸來降,許多人都懷疑是否詐降,荀攸卻和賈詡聯名保舉。可以和善於洞察人心的賈詡一比識人,也足以證明荀攸才能的不凡。

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此人才是曹操一生的謀主,死後曹操淚流不止

之後荀攸更是大膽地勸說曹操:輕騎獨進,放棄所有輜重,直接焚燬袁軍在烏巢的糧草。這一建議,可是說是相當犀利的,完全不符合謀士固有的謹慎特性。曹操這位不拘一格的英主,選擇了放手一搏,烏巢的熊熊烈火,成為了袁軍最後的噩夢。缺乏補給的袁軍,由於人數眾多,在曹軍進攻下,土崩瓦解,潰不成軍。

荀攸不僅有著不符合外表的跳脫犀利,也有著一顆“大心臟”,和遠超常人的鎮定與坦然。在他年輕的時候,荀攸做過京官,還做過一件大事——刺殺董卓。當然最後失敗了,可在大牢中別人愁眉苦臉,荀攸卻一如往常,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該吃吃、該喝喝,和平常一樣呆呆的。幸好不久董卓就遇害了,要不然曹操這位“謀主”就喪命了。

在征討河北袁氏兄弟時,荀攸的“大心臟”發揮了作用。面對許昌告急,劉表陳兵南陽,曹操壓力很大。謀士的作用是給主公提供建議,而謀主的作用是給主公吃“定心丸”。荀攸十分堅定地支持曹操,平定河北,給了難以抉擇的曹操莫大的支持,這就是後來曹操稱呼荀攸為“謀主”的原因。聰明人不在少數,可聰明還願意承擔風險,和主公同舟共濟的人很少。

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此人才是曹操一生的謀主,死後曹操淚流不止

鍾繇是曹魏重臣,和荀攸交情最深。許多時候鍾繇拿不準的事情,都喜歡和荀攸討論。後來鍾繇感嘆:面對大智若愚、心思縝密的荀攸,每次我和他交談都很有壓力。我去之前都仔細思考所有可能,得到覺得完美的答案,才去拜訪荀攸。可每次交談,荀攸都有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奇策,大智若愚說的就是荀公達啊!

曹操對於荀攸非常禮遇,不僅自己尊重他,還讓世子曹丕學習他。對於荀攸,不拘一格的曹操,從來不吝嗇誇讚,“為人之表率”就是他對曹丕介紹荀攸時的評價。

在羅貫中筆下,晚年的荀攸和荀彧一樣,對於曹操稱王十分不滿,憂憤而死。其實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奇謀善斷的荀攸對此看的很開,從來沒有反對曹操稱王的言行。因此,終曹操一生都很敬重荀攸,給了他“謀主”的評價。比起英年早逝的郭嘉,在更多時候給予曹操鼎力支持的是荀攸,他才是曹操一生的“謀主”。

《三國志》、《魏略》、《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