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滯銷, 有些專家說是農民“跟風種植”,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何雪旋


果蔬滯銷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肯定不是農民跟風種植,但是跟風種植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運輸和銷售中間成本高,各商家無利潤可賺。果蔬農產品從樹上到市場之間還需要很多環節,各個環節成本都很高,特別是現在人工費用貴,導致大家都不賺錢,但是買家卻又買不起的尷尬局面。


就拿廣西沙糖桔來說,農民從樹上採摘下來大慨需要2毛錢一斤,才能夠採摘和裝車的人工成本,收購商收到後運往城市裡批發市場,中途的運費大約5毛到一塊幾斤,根據路途遠近而定。到達批發市場需要入場費,算1毛一斤,批發商賺3毛一斤,然後零售商到批發市場拉貨開賣,大慨需要賺1-2塊一斤,總成本加起來就要3-4塊一斤了,農民樹上下來的價格差不多2--4塊一斤,這樣一來市場價就要5--8塊一斤了。算來算去,農民賣的價格也低,實際吃水果的買的價格還很高,中間商由於損耗和運費等也沒賺到錢,所以很尷尬。

二、商品質量參次不齊,市場反應低迷,消費者不買單。農產品市場繁雜,質量參次不齊,同類商品存在各地不同的子類,商品質量也千差萬別,有些商家為了眼前的利益,以次充好,損害消費者和高質量商家利益,造成市場上質量好的同類商品信譽受損,反過來在高質量市場中消費者也不買單。正所謂狼來了效應。

三、農產品集中上市,供應時間集中,市場需求分散。農產品由於其特殊性,上市週期短,集中時間上市,保存時間不能滿足市場得需求,短時間內集中大量上市,導致其對應市場難以消化,然而等過了熱銷期也會出現無貨可消的問題。



四、國內商品產能過剩,進口商品數量增多,供過於求。國門農民確實存在跟風種植問題,不少農民看到別人家種植一個產品賺錢了,馬上就投入大量開始種植,沒過多久產量就暴增,市場還沒接收,不能消化增加的產量。近些年來,從國外進口的農產品數量也在增加,擠壓了不少國內商品的市場,導致出現滯銷。

綜上所述,果蔬農產品出現滯銷是一個多方面原因導致的重大問題,國家和政府應該給予足夠的引導和關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從根本上建立良好的農產品市場秩序,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做到社會的和諧進步發現,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重大三農問題。


鮮之橙


果蔬滯銷的原因有好幾個方面,專家說的對盲目的跟風種植,肯定需要為此背最大的鍋

種植看天吃飯,也最怕跟風!這是滯銷很大的一部分原因。特別是在一些時令水果上,它們產期及銷售時間,一般時間性都比較短。還有些果實並不利於運輸貯藏的水果。

比如黃皮、楊梅、荔枝等。這些水果因自身果實的特性,常溫貯藏很容易就變質,冰鮮處理也會影響果實的口感,失去原本果實的味道。所以除去產地,北方雖然是很多待消費的群體。卻因果實的特殊性,無法開拓這片市場。

如果跟風種植太多,消費者購買沒有增加,就容易引起滯銷。

造成果蔬滯銷的幾大原因,是不是真如專家說是農民“跟風種植”

果實的豐產

比如荔枝和沙糖桔去年都是非常的豐產,消費人群卻沒有因為市場果實的增多,而選擇多購買。銷往遠處,因運輸成本、期間的爛果等因數,銷售商的承受量並不會因為你豐產就會多收購,這樣就容易形成滯銷。

大小年問題

去年荔枝豐產,今年荔枝進入小年,漲價是必然的。一些外行或其他果農種植戶,可能看到今年荔枝賣的價高,就放棄原本種植果樹,都加入荔枝種植中想分一杯羹。這種盲目的跟風也是造成滯銷的很大原因。

銷售渠道

一些果農在種植前,沒有考慮太多隻是想著等我種出來,結了果自然能賣出去。但可能因為市場的原因或其他因數,結果豐收時沒能得到有效的收購,沒有相關的出售渠道,也會形成滯銷。

那要如何避免跟風種植,以免造成滯銷的情況產生?

我覺得首先要信息靈通,隨時掌握相關水果的銷售情況,水果大賣的原因?是因為種植不多、產量不高或者其他問題?市場潛力大不?

像榴蓮就是屬於這種,因種植條件受限,大部分只能依靠進口,價格也是非常的高,市場潛力也很大。

但其他的特色水果一般都有產地之分,如果你不能做到比產地更好,其他區域還是別去盲目引進為好。產地水果如果種植太多,在沒有相關的銷售渠道,也不建議跟風種植,不然也很容易形成滯銷。

總結:盲目跟風無論是在養殖、種植果蔬都是造成滯銷的很大主因,其他的原因也就是看天吃飯等。只有科學的進行選種,才能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大家好我是果鄉農人,以上是我對題主所提的問題的回答!如果你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留言指正!喜歡我的就點個關注吧!

果鄉農人


果蔬滯銷,有些專家說是農民“跟風種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果蔬滯銷有很多原因,其中農民“跟風種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小平的家鄉,農民跟風的現象就比較嚴重,從吃穿住行到種植養殖都喜歡跟風。跟風的結果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糧食果蔬嚴重滯銷。

記得有一年花生價格很高,種植花生的農戶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第二年,村子裡家家都種起了花生,有的還承包幾十畝地種植花生,夢想著大賺一筆,結果花生太多了,供應遠遠大於市場需求,那一年的花生價格被收購商壓的很低,而且對花生的質量要求很高。其它的糧食價格卻比往年高了很多,那些高價承包土地種植花生的農戶,除去種地成本和給別人的租金外,也根本沒有掙到錢,當時腸子都悔青了。



農民不但種植喜歡跟風,養殖也喜歡跟風,記得八幾年的時候小豬仔比較掙錢,很多人都開始飼養小母豬,小平的父親也花了好幾百塊錢買了頭二十斤左右的小母豬來養。大家都養母豬,母豬到了下崽的時候,豬仔都氾濫成災了,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結果大家又低價把母豬處理了。


現在農村的攀比跟風現象比較嚴重,看別人幹什麼掙錢了,大家都會一窩蜂的擁上去幹,結果什麼東西多了都不值錢了。網上也經常有報到農民果蔬滯銷的現象,果蔬收成不好的時候,農民掙不到錢,豐收的時候價錢低還沒有人要,還是賺不到錢。

果蔬滯銷,除了農民的跟風種植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和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不知道市場需求什麼,盲目的進行種植,結果種出的東西市場上已經飽和了;銷售渠道單一也是果蔬滯銷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民不懂互聯網加的銷售模式,只通過傳統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所以農民朋友在種植養殖的時候,一定不要盲目跟風,要充分了解市場信息,認真分析市場行情,通過多渠道分銷,儘量避免農產品滯銷的現象發生。


豫南小平


果蔬滯銷,有些專家說是農民“跟風種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認為果蔬滯銷與種植擴大、供過於求有關,確實有這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

果蔬滯銷講的是銷售渠道不通的問題,而農民跟風種植講的是產量的問題,兩者之間有一些關係,但是絕不是必然的直接的關係。



“跟風”是市場規律的表現,是現象不是原因

“有些專家”只會拍板磚,根本不解決問題!能掙錢誰不願意種?是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這是人的本性。商人都是為了利益的,而農民為了脫貧致富有何不可?

問題不在農民,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的:產品供不應求,價格高,生產該產品的就會擴大生產;產品供過於求,價格降低,生產該商品的就會減少生產。市場規律就是這樣,農民跟風不是錯,誰不想發財致富?



我國農產品(水果)生產銷售的基本模式是:農民生產――收購商收購――運輸與保存――批發給其他銷售代理――散點銷售(超市等)――消費者。

中間環節比較多,水果各端都只獲得一部分利益,而且缺少深加工,附加價值低。結果是水果價格高,消費者買不起;水果價格低,農民大虧本。總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獲利最少,受價格影響最大的。



果蔬滯銷的原因一般有幾點:

1.市場需求少,產量多,供過於求

2.銷售渠道堵塞,運輸條件與市場不陪配

3.同一時間同一產品集中上市,同質競爭激烈,差異化與深加工少

“專家”說的滯銷是農民“跟風種植”屬於第一個原因,是符合一定現實的,但是很粗淺。農民跟風種植是可以導致該產品的產量增加,但是產量多不一定就會滯銷。我認為滯銷的主要原因還是銷售渠道不通暢,市場需求分散,產品產業未建立完整體系。



就拿前段時間興安滯銷的橘子來說吧,真的是供過於求嗎?那為什麼經過幾位三農網紅諸如巧婦九妹的宣傳,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掉橘子的滯銷呢?不是市場需求少,不是供過於求,是信息不對稱,市場需求分散。農民有果不知道賣給誰,消費者想買果,不知道果在哪裡。

滯銷的原因是出現在收購商與運輸保存這一環節,真正的原因不是供過於求!我能吃五個饅頭,而你給我吃六個饅頭,我吃不下第六個,這多出來的才說明是供過於求!而網紅通過網絡銷售可以解決滯銷問題,說明不是吃不下,而是銷售渠道不通,市場需求分散,信息不對稱。



“跟風種植”不是滯銷的內在原因,想想每年我國進口的那麼多國外的果蔬就知道了,中國的消費市場有多大,市場需求遠大於我們的產量。問題是中國那麼大,我們農產品走不出去,基本上都是困在本地等外地收購商來收購,這才造成了農產品在本地集中上市,大量同類競爭。

解決滯銷問題的辦法

我現在都不敢相信專家的話了,連我都懂的道理,難道專家不懂?專家只發表見解而已,他們大多數都在辦公室吹空調,哪裡懂得農民的辛苦,或許他買水果蔬菜還嫌貴呢。

我們缺少像袁隆平那種實幹的專家,多的是發表空談的板磚“專家”。

我認為解決果蔬滯銷的問題還得從農業發展的模式創新與改革著手,解決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將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直接銜接起來,減少中間環節,縮短市場距離,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具體解決了措施,我認為有幾點可以嘗試:

1.完善和建設農村電商網絡,鼓勵和支持農產品銷售網絡平臺的發展

三農網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把水果賣出去,說明電子銷售渠道是可以的,增加網絡銷售這一渠道,相當於擴大了銷售的途徑。農民不愁賣給誰,有可以選擇的銷售方式,自然不會稍等收購商來收購。

2.建立各級農產品信息體系,最好國家引導建立全國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系統,收集和發佈相關農產品信息

農產品滯銷,有時是信心不對稱引發的,建立全國與地方各級農業信息系統。農民知道水果的價格,收購商知道哪裡有他們需要的農產品,甚至消費者可以直接找到他想買的水果的具體信息,他可以直接找農戶下訂單。這樣農民賣水果價格有保障,收購商不愁找不到貨源,消費者有需求可以更直接。

3.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將加工工廠與存儲倉庫就近建在農產品生產區域,加強三大產業融合

我國農產品大多數都是初級產品,沒有深加工,沒有完整的產業體系,這是導致諸多農業發展問題的一個關鍵。

拿橘子來說,只買時令水果,不發展水果加工,那麼橘子滯銷的問題今後還會繼續出現。橘子其實是可以發展成產業的,橘子除了賣鮮果,還可以加工。果肉可以製成橘子汁,橘子飲料,橘子罐頭等;果皮可以製成陳皮、香料,煉油等。

我真希望,哪一天所謂的“專家”不再說風涼話,能夠帶頭將農產品發展成產業發展,能實實在在的推動農業的發展。

我不是專家,說的也是一堆廢話,紙上談兵我也會。你覺得我的話和專家的哪個更接近事實?

歡迎關注與評論,阿愷三農紀實,關注三農問題,記錄三農生活與人物故事


阿愷三農紀實


果蔬滯銷確實與“跟風種植”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決對不是果蔬滯銷的全部原因!關注水果的人們都知道廣西是一個水果大產區,荔枝滯銷就曾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稍後蜜桔滯銷、砂糖橘難賣的風波也不比荔枝滯銷差到哪裡去。

不可否認,農村人看到某種農作物當年有錢可賺的時候,往往就會緊跟著大面積種植,這種盲目跟風的現象,對很多農村人來說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兒 ,大夥在家種田地,若不跟著種植相同的農作物,他們就不知道路在何方了!如此“跟風種植”造成某種農作物產量大增的前提下,這種農作物出現滯銷的可能性當然就很有可能出現了。

造成果蔬滯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又以市場大環境、天災人禍、市場拓展、農作物品質、後續深加工行業都離不開關係,所以,那些所謂的專家說果蔬滯銷是農民跟風種植造成的,我認為就是一個以偏概全的做法。

個人觀點,僅供您參考!


荔浦青山


事實的確是“跟風種植”造成的,僧多粥少的果蔬市場必定滯銷

常言道“物依稀為貴”,就拿果蔬市場來說,少必定貴,雖然貴但是依然暢銷。這個時候的市場是賣方市場,果農菜農掌握著市場的果蔬量的供應。就拿現在當季的蔬菜——空心菜來說,這是春雨之後的第一茬空心菜,油嫩清脆,市場上一斤賣8塊錢,這個時候是有價無市的,一搶而空。但是如果再過半個月,空心菜變多了,那就完蛋了,豬都不吃,就是因為太多。



市場具有周期性

水果蔬菜營銷的第一站就是種植基地周邊輻射區域的農貿市場,許多的水果商、菜販都等在農田周邊,一旦成熟,都是搶第一批。舉個例子,2009年的“蒜你狠”事件,這是百年不遇的,半年時間價格上漲40多倍,很多的中間商都賺得盆缽滿豐。當時金鄉縣魚山鎮五名裝卸工人見到大蒜便宜,合資買入七百多噸大蒜,買入價格僅為每公斤2角4分,2010年8月以每公斤5元6角出貨,一斤賺了1毛6,合計這一波淨賺112000元。

不光大蒜,土豆價錢追趕一斤雞蛋的價格、大蒜價格貴過豬肉、其他品種的蔬菜也有提價。對於這輪菜價上漲,有關部門解釋道:天氣異常,西南乾旱、北方倒春寒影響農產品收成。一般來說供大於求,價格會下降,相反則上升。 大蒜產量降低、汽油、菜市場房租等漲價導致城市市場大蒜供應量不足。

炒蒜團出現了,規模不亞於炒房團

但是後續發生了變化,2010年11月28日,在"淘寶網"上,一個山東蒼山的"大蒜頭"索價7元。 這些抄蒜的投資者們被稱為"炒蒜團"。 由於大蒜的需求量突然暴增,加上價格瘋漲,越來越多的農戶紛紛跟風種植大蒜,第二年,可想而知,大蒜的市場一下子飽和了,不管是網絡上還是線下農貿市場,大蒜價格曾一度跌至只有幾角錢甚至是幾分錢一斤。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砂糖桔,也是由於跟風種植造成的,不管是水果商也好,果農也好,血本無歸,而且市場上也沒有人吃了。

電商出現加劇了種植的跟風現象

現在不管是淘寶電商還是微商,又或者是其他線上平臺,它們的出現無疑把農產品果蔬的市場呈現出幾何級的擴大。這種擴大是有利的,但也是可怕的。尤其是短視頻的出現,原來滯銷的柑橘、李子、大米等等,瞬間一掃而空。很多的農民看到了甜頭,以為這是一個藍海,市場是無限廣闊的,只要走電商這條渠道,於是就什麼都不管了,瘋狂的種植,結果發生問題了。

貨源跟不上,以次充好

市場不是無底洞,它是有自然的價值規律在運行的,供過於求或者供不應求都是不正常的現象,供求接近於平衡才是硬道理。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人的本性,那就是急功近利,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利益,就像股市一樣。舉個芒果的例子,有個農戶一天賣了60000萬單的芒果,結果芒果脫銷了,但是單子還在,總不能跟人家說沒貨了吧,那等待的就是退款,於是這個農戶想出了一個辦法,從全國各地調貨,但是由於品種的問題,同一個品種的果子空了,為了維持好評,用其他的果子來充數,結果售後出現了很大的危機,退款、退貨、差評鋪天蓋地。

不僅賺不到錢,信譽也沒了。

總體來說,農民種植一定不要“跟風種植”,造成果蔬滯銷這是必然的結果,到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一定要看準市場,靈活種植。


小廟村村長


只說了供應鏈,沒有說消費終端。一直以來有這樣一個誤區,農民總會問:這個經濟作物該施多少肥?施肥不是有肥料決定的,而是有品種和產量決定的!同樣為什麼農產品為什麼會滯銷,首先從消費終端看,肯定大家都選物美廉價的產品,供大於求自然價格會下降很快,其次中間人(收購,運輸等)當哄大於求,毛利變小,肯定會壓價,最後作為農戶如果跟風,產品同質化很嚴重,那隻能和市場相左。真確的做法是,即使同一產品,你的質量品質也是最好的,同時不斷更新品種品質,有產業鏈,就是擴大銷路,宏觀調整市場佈局(一村一品)等方法。

在這我想說一下作為三農自媒體,少問一些小農經濟的問題,因為這一定不是中國農業的出路!遇到太多這樣的問題,小農問題根本解決不了!除非一個農民種的糧食可以解決一百號人口!


苦楝不吃果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果蔬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太多了,都已經不能算新聞了。這種現象受傷害程度最慘的就是農民,農民是社會上最大的弱勢群體,而社會輿論和專家們習慣性的把這種現象歸為農民的盲目跟風種植,可這只是一個片面的說法。把所有農產品滯銷的原因都推到盲目跟風種植的上面有點以偏概全了。這幾年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糧食去庫存,農民種糧不掙錢,都想要調整種植結構,可真正調整成功的鳳毛麟角。難道農民們想種水果蔬菜這條道路真的就走不通嗎?難道中國蔬菜水果的市場容量真的就那麼小嗎?都不是的,中國蔬菜水果的市場容量絕對是大的驚人。我認為果蔬農產品滯銷頻發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很難打通。主要就是冷庫中間商,主要的運輸線路和各級農貿批發市場。終端就是各種超市,水果店和零售攤點。這好多層的中間商,就像隔在市場消費者和農民之間的一座座大山。市場的供求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間商來操控的。只知道種地的農民怎麼可能打通這麼多關卡的銷售渠道。如果誰真的有這能力他還用得著種地嗎?農民們往往不能形成規模化,組織化,又往往在沒有找到可靠的銷售渠道指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種植,造成滯銷是不可避免的,農民的單打獨鬥,規模太小是造成滯銷的直接原因。

第二,市場的不信任。就算你找到了銷售渠道在短期內往往也不能贏得市場的信任,在整體社會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情況下,消費者與農產品之間的信任極難建立,一個農業品牌的樹立極其艱難,可毀滅卻極其容易,像四川廣元的橘子!好在現在有了自媒體電商可以將消費者和農民直接聯繫起來,讓消費者可以直接直觀的看到果園的生產情況,可以很好的建立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在很小面積的種植規模下也可以通過電商來銷售,使客戶的對接更加精準。這種銷售模式,正在顛覆傳統的銷售渠道,未來隨著國家農業物聯網的建設,電商將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

第三,果蔬農產品的品質有問題。我們從頻頻出現的農產品滯銷的新聞中可以看出,多數滯銷的農產品都不是在優勢產區,品質也不是特別突出。由於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在選擇項目上過於匆忙,技術準備不足,導致產品品質不佳,經銷商怕影響整體品牌信譽度,拒絕採購。因此農民在調整種植結構時,應儘量挑選適合於本地種植的優勢項目,並且一定要在科學種植技術上下足功夫。大部分農民在種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上是很差的,傳統的種植觀念也是非常固執的,這樣在農業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是會被淘汰的。

另外,社會輿論和專家們在對待種植結構調整和農產品滯銷的現象,都只是圍堵而不加分流,總是建議農民減少糧食種植面積,不要盲目跟風種植等等,沒有人會告訴農民怎麼辦,該種什麼?加上農村農民的信息不對稱,就只能盲目種植了。


三農666


磚家不議論磚頭

怎麼議論起水果來了

這個磚家是哪兒的呀?

報報身份驗明正身總是可以的吧?

那你說說誰家跟風種植了?

如果你是專家那你給說說

怎麼才算跟風兒呢?

是你拿嘴一說就是跟風兒了?

還是你有測算有數據?

是產供大於銷還是什麼?

如果是產大於銷

如果你真是磚家

那你事前為什麼不早說呢?

事後諸葛亮那誰都能亮!



福筱航


咋說咋有理,都讓他們說了,不是能賺錢,他們號召來著?老農民自己擦屁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