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公羊傳》亦稱《春秋傳》、《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為“春秋三傳”之一。相傳是由戰國初期齊人公羊高所著,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最初只是口耳相傳,至西漢景帝時期才定稿成書。《公羊傳》有著頗為戲劇性的命運,曾經在西漢和晚清時期兩度興盛,而中間卻消沉了一千多年,幾近絕跡。

《公羊傳》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點評:春秋時期,因宋國殺了楚國使臣,楚莊王就出兵攻打宋國,將宋國團團圍住。圍困日久,城內糧草斷絕,只能以人肉為食。百姓不忍心殺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換孩子,殺了作為食物,再把解剖後的屍骸當柴禾燒了來做飯。這句話後來經常用於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二,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點評:君子在見人遇到危難的時候,即使對方是敵人,也會表示深切的同情,並給予無私的幫助,這不同於居高臨下的賞賜,也不是裝模作樣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別人有難的時候,反而會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

《公羊傳》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公羊傳.僖公十年》

點評:怎樣才算有信呢?這是周朝時期,晉國大夫荀息在晉獻公臨死前說的話。他說,假如死去的人又活過來,而他生前所囑託的人,一直還在堅守承諾,一點都沒有慚愧的地方,這就叫做“信”了。

四,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公羊傳.恆公十一年》

點評:為了保存自己而殺害別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臨生死選擇的時候,往往很多人都會選擇犧牲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親人,以求保存自己,雖然很令人悲觀,但也很現實,不然也就不會有“易子而食”的故事發生了。

《公羊傳》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五,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公羊傳.隱公七年》

點評:這是《春秋》的寫作筆法,《春秋》對尊貴的和卑賤的可以用同一個稱號,不加區別;對美好的和醜惡的,也可以不加區別地用同一種文辭,表面看起來用詞一樣,但內裡含義卻是不同的,這就是微言大義。

六,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點評:孔子作《春秋》,就是為了扭轉亂世,是使社會、政治迴歸正道, 從這方面的功能看,沒有哪本書比《春秋》更合適了。

《公羊傳》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七,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隱亦遠矣,曷為為隱諱?隱賢而桓賤也。——《公羊傳.桓公二年》

點評:按《春秋》的寫作原則,魯國大的惡事,是應該避諱的,為什麼這裡又明確標註出來了呢?因為時間太久遠了,各個時代說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這麼久遠了,為什麼還要為隱公避諱呢?因為作者認為隱公比較賢良,而桓公比較卑賤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點評:《公羊傳》就是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的一部註解。什麼是“元年”?就是君主攝政的第一年。什麼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個季節。“王”指的是誰?就是周文王。為什麼先說王再說正月呢?因為正月這個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這三個字,更是為了表示重視周朝的統一大業。

《公羊傳》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九,《春秋》錄內而略外,於外大惡書,小惡不書;於內大惡諱,小惡書。——《公羊傳.隱公十年》

點評:《春秋》這部書主要是記載魯國的歷史,所以,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有大的惡事就記載,小的惡事就不記了;對於魯國來說,大的惡事就要避諱,小的惡事就可以記下來。

十,《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不繫乎臣子也。——《公羊傳.隱公十一年》

點評:這是介紹《春秋》的寫作原則。如果君主被人殺了,而弒君的壞人沒有被討伐,那就不用記載葬禮了,因為不能為國君報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經不存在君臣關係了,這個葬禮也就不作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