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

讀《商君書》想到 儒家經典《禮記》中的這句話,也是有趣。不過,這也是我曾多次提過的,“商君的法家”是綜合儒墨道法等多家思想而成,只是《商君書》的理論和方法並不同於儒家而已——為防止誤會,再次說明一下,這裡說的是其理論,並非變法時的具體措施,現實歷史中商君的目的還是“耕戰強國”,“愛民”只是其理論……這麼說也真不是貶低商君,看過我前幾篇《商君書》內容分析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態度……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商鞅

由於《刑約》篇亡佚,所以本次的四篇為:

《修權》:本篇儒家意味很重,即標題所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過作為“帝王術”,該篇主旨依舊是讓君王慎用、珍重權柄。國家要嚴格按照制度選拔賢臣,不能直接任用臣民們“認為”的賢人,當然也不應該以君王的個人好惡認定某人為賢能之士,即“寵臣佞幸”。

只有制度公正嚴明,承認我們(包括君王)不如上古“堯”這類明君,選用的賢人做官任事才不會被庸人、小人嫉恨,國家才不會被“貪官”“奸臣”破壞。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堯帝(想象)

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權

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商君書·修權》

題外話: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應該怎麼看待和處置電視劇(僅限於影視劇)中和珅這種臣子呢?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和珅

《徠民》:看本篇宛如看《孟子》,“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與“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過秦民之不足以實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餘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臣竊以王吏之明為過見。此其所以弱不奪三晉民者,愛爵而重複也”。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孟母三遷

純看本篇的“愛民”,告誡君王們如何以荒地、輕賦甚至爵位招徠他國民眾,確實如儒家的“仁政”。但是,一旦結合整本書的“主題思想”——耕戰,其目的性可以說是極強。

富國強兵首要是民口,有民才能耕作,才能有足夠的錢糧,才能有足夠的役夫兵員,再以爵位、財物誘之,嚴明律法統之,強秦大概也因此而成。

PS:此篇也說明了《商君書》並非商君一人一時所作,其中出現了“周軍之勝,華軍之勝,秦斬首而東之”,這被認為是“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名將白起統帥的秦軍),所以此篇出現不應該早於這兩次戰役,即秦昭襄王時期,這與商君隔著秦武王、秦惠文王(抓捕商君,車裂其屍體那位)。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武安君白起

《賞刑》:該篇內容有三,壹賞、壹刑、壹教。最有名,以至於被後世法家粉認為“法治社會”的那句話,“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也出自此篇。

主要內容其實開篇第一段即說明了“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於民務,國無異俗”。簡單的看就是說明“壹賞、壹刑、壹教”的作用,但結合前面諸篇,君王集中權柄,賞罰由上,律法、教育皆歸於一。可以說是後世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理念根基,正所謂“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公羊傳

《畫策》:該篇重在“時勢”,它告訴君王們,要依據“時勢”制定律法、施行賞罰,為扭轉“社會局勢”,寧可“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同時又要因時倚勢“所謂強者,使勇力不得不為己用。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說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

此篇不愧“畫策”之名,可以說完全就是在“教導”君王如何運用“帝王術”……

個人並不太喜歡這種類型,不過此篇,法、術、勢相互聯繫頗有些三者兼容的意思,又兼有“名位之利”“上德不德”,法家愛好者可以多加學習。

《商君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始皇帝

​ps:我對此篇有些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