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

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說文新證》P264


xuè 曉月→曉薛∥許劣切。

【1】或以為同“瞲” (xuè),驚視;瞲又作䀗。商代甲骨文作從又從目,或從攴從目,又的手指與攴的棍棒針刺類銳器或入目中,或緊貼在眼球上,構意不明。或作,俗體。 《說文》訓其本義為“舉目使人”,然文獻幾無用例。甲骨文、金文用作人名。(《字源》P272)

【2】或以同眴,即瞚、瞬。 《說文》訓“開闔目數搖”,《史記·項羽本紀》:“梁眴籍曰:‘可行矣。’”(《字源》P272)

【3】或以為與昳同義,《說文》訓“目不正”。《公羊傳·文公六年》:“眣晉大夫使與公盟也。”何休注:“以目通指曰眣。”(《字源》P272)夬

【4】捾目,䀑。(《《說文新證》》)

【夐】

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xuàn 曉元→曉霰∥許縣切。

xiòng 曉耕→ 曉勁∥休正切。

【1】從人在穴上,亦聲。整合三構件蓋表舉目使人臨穴以營求之意。據說殷高宗武丁夢見賢才傅說,派人從洞穴中找到他而加重用,夐字即為此而造。《說文》本義是營求,謀取,讀xuàn。古或借“營”表示。另讀xiòng,遠。引申亦指長、大、遠視等。通“隼”,猛禽。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公用射夐於高庸(墉)之上。”又讀róng,明代有此姓氏。(《字源》P272)

【觼】鐍

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jué 見月→見屑∥古穴切。

【1】為古代有舌的環器,用以系轡。《說文》:“觼,環之有舌者。或從金、矞。”(《字源》P388)夬。

【䀑】

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漢語大字典》,《國學大師》


【】腕

字源解說「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wàn 影元→影換∥烏貫切。

【1】從手,䀑聲。 《說文》:“,手也。揚雄曰:‘,握也。’”段玉裁注:“各本作手掔,今正,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節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析言之,則近手處曰。……俗作捥。”《正字通·手部》:“,一作,別作腕,義同。”清邵瑛《說文群經正字》:“今經典或作捥……或為腕。”《集韻·換韻》:“, 《說文》:‘手也。’揚雄曰:‘,握也。’或作腕、捥。”本義為手掌手臂交接處。 《張家山漢墓竹簡》:“前厥以利股膝,反以利足蹢。”《儀禮·士喪禮》:“設決,麗於。”鄭玄注:“,手後節中也。”古書中表示“手腕”義,還可以見到“捥”、“腕”和“掔”三種形體。《左傳·定公八年》:“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 《靈柩經·骨度》:“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漢書·郊祀志上》:“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顏師古注:“掔,古手腕之字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腕,烏灌反,或作捥,皆俗用字也。”原是表示手腕義的正體,與手有關,故從手,䀑聲,但由於“䀑”對一般人而言太陌生, “宛”比“䀑”常見,因此改作從手宛聲。字又從月(肉),是因為腕部有肉,後來統一作“腕”形,“腕”成為表示“手腕”義的現行通用字。而用為手腕字的“掔”當是“”之形近訛字。(《字源》P10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