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民事裁判文书监督系统让虚假诉讼"无所遁形"

正义网绍兴4月16日电(记者范跃红 通讯员钱国)16日上午,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举行查办虚假民事诉讼案件情况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该市检察机关查办虚假诉讼案件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2016年以来,绍兴市检察机关严厉打击虚假诉讼,共办理虚假民事诉讼案件136件,涉案金额达1.95亿元,并

通过打造智慧平台开展检察监督,从海量民事裁判文书中“大海捞针”,让虚假诉讼“无所遁形”,至今已初步发现案件线索1000余件。

据统计,该市检察机关在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共办理虚假民事诉讼案件136件,涉案金额达1.95亿元,提出抗诉或发送再审检察建议128件,法院已依法改判83件,经线索移送,已有5件1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虚假诉讼发生的领域相对集中,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纠纷、房地产权属纠纷、离婚涉财产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建设工程领域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及破产案件等方面,其中,民间借贷领域是发生虚假诉讼的重灾区。2016年1月至今年3月底,绍兴市两级检察机关查办的虚假诉讼案件获法院再审改判83件,其中,涉民间借贷纠纷虚假诉讼案件42件,占案件量的50.6%。

此外,劳动争议领域也是虚假民事诉讼发生的重点领域之一,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遭遇此类虚假诉讼的困扰。由于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伤赔偿、经济补偿等相比普通债权享有优先受偿权,通过虚假诉讼劳动调解协议或判决裁定,利用优先受偿权参与财产分配的虚假诉讼案件也占有相当比重。近年来,绍兴市检察机关加大力度查办该领域虚假民事诉讼,着力挖掘欠薪讨薪案件中的虚假诉讼线索,严肃查办通过虚构薪酬、虚增薪酬、虚构劳动关系等方式,骗取法院裁判文书获取非法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及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中,窝案、串案是虚假民事诉讼的特征之一。当前民间借贷领域存在的乱象,容易滋生“套路贷”、暴力催贷等黑恶势力犯罪。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披着民间借贷外衣,通过“虚增债务”“伪造证据”“恶意制造违约”“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侵占财物的“套路贷”诈骗等新型犯罪。2018年以来,绍兴市检察机关加大对此类虚假诉讼案件的查办力度,如柯桥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潘某等人未经依法注册审批,开设小额贷款公司非法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经调查核实,该小额贷款公司存在通过签订虚高借款协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事实,后检察院对涉案的13起民事案件进行监督,依法获得改判,潘某等5人亦因虚假诉讼罪获判八个月至四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记者从记者会上获悉,尽管虚假民事诉讼发案领域相对集中,但民事检察工作中,要发现虚假诉讼线索、开展调查取证等方面仍存在难题。为此,2018年,绍兴市检察院将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从个别、被动的监督,转变为系统、主动的监督,在线索发现、监督方式、工作模式和监督成效等方面均有明显转变,法律监督工作转型已经初现成效。2018年6月至今,绍兴市民事检察部门将主动发现的监督线索移送公安,公安机关先后查明虚假诉讼案件百余件。检察机关从监督办理的虚假诉讼和“套路贷”案件中,发现涉黑涉恶线索,移送10件,截止目前,公安机关立案侦查4件,抓捕22人。

为更好地破解虚假民事诉讼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提升民事检察监督效果,提高监督效率,2018年初,绍兴市检察院自主研发了“民事裁判文书智慧监督系统”,对近三年来绍兴法院系统近三十万份民事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异常判决3000余件,经人工研判初步发现案件线索1000余件,移送公安机关290余件,公安机关已分别对彭某某、柳某某等系列案进行查办。截至目前,绍兴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协作查明虚假诉讼事实的民事案件百余件,已向法院提出抗诉或发出再审检察建议113件,已裁定再审71件,形成了“智能排查、人工审查、深入调查、移送侦查、裁判监督”的“五步式”虚假诉讼监督模式,实现了传统民事诉讼监督向“智慧民事检察”的转型升级。

“打击虚假民事诉讼,光靠检察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绍兴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钱武生介绍,近年来,绍兴市检察机关积极与法院、公安等部门联系沟通,形成长效监督机制,营造了良好的监督氛围。2018年11月,由绍兴市检察院牵头,公检法联合出台《关于建立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联动衔接机制的意见》,初步构建了该市公检法三机关查处虚假诉讼的协作机制,有效破解查处虚假诉讼“线索发现难”“案件突破难”“打击处理难”三大难题,形成防范和打击民事虚假诉讼的工作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