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文獻閱讀和英語學術寫作

在英語學習中,寫作是一直是一塊我們啃不下的“硬骨頭”。英語學術寫作在一般意義的寫作基礎之上,又融入了專業領域知識和特殊表達方法,這使得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和學生更加頭疼不已。事實上,英語學術寫作真的有那麼難嗎?寫好學術英語文章的秘訣到底有哪些?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學術寫作,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如何高效文獻閱讀和英語學術寫作

關於閱讀

首先,我們要知道寫作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換句話說,寫作是和閱讀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閱讀大量的文章之後,才能更好進行寫作;我們寫出來的文章,也是給讀者看的。可是我們也要知道,相比之下,作者往往是線性思維,而讀者常常是非線性思維。作者的邏輯鏈較為緊湊,信息以段落式有邏輯地存儲在大腦中。作者寫作的的時候思維往往比較清晰,知道自己在寫什麼。但對於讀者來說,他們大腦中存儲著大量的背景知識,比較零碎,思維和邏輯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混亂的。所以,我們只有學會在閱讀的時候瞭解作者的思維,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樣,只有在寫作的時候瞭解讀者的思維,才能將文章寫的更加優秀。

那麼,談到閱讀,高效的批判性閱讀到底是什麼呢?

高效的批判性閱讀並不僅僅是一個input(輸入)即閱讀文章的過程,而是input與output(輸出)即反思批判的總和。我們並不缺少input,因為大家都知道搜索大量相關文獻不停的閱讀。但output所需要的反思和批判卻是我們一直以來需要補充之處。

提到了反思和批判,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詞語 - 批判思維。何為批判思維呢?在我看來,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Summerising 總結

Conceptualising 概念化

Analysing 分析

Evaluating 評價

Applying 應用

Summerising(總結)是我們最擅長的部分,簡而言之就是把文章的重要信息提煉出來。Conceptualising(概念化)要求我們閱讀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之後,在大腦中形成對一個事物的認識。Analysing(分析)和Evaluating(評價)的要求就更高了,主要是要求我們針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融入批判思維進行優劣勢分析和評價,更加全方位地去思考問題。Applying(應用)則要求我們學會將閱讀過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作用於實踐。

之前我們談到了閱讀與寫作的關係,要想寫出更優質的文章,我們首先要學會高效的批判性的閱讀文章。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高效閱讀的過程到底是什麼。

第一步

首先是對研究主題的細化和編碼。通俗來講,就是將我們研究的主題細化成不同的“子主題”。例如我們想要研究“微信對青少年學習成長的影響”,我們第一個主題就是“概念定義”,即包括“什麼是微信”,“什麼是青少年”,“如何定義學習和成長”等。接下來我們可能會探討“微信的特點”以及“青少年的特點”。接著,我們可能會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結合微信和青少年的特點進行討論。為了豐富文章,我們可能還需要“具體實例”等等。綜上,這一分類的過程就是對主題的細化和編碼,方便接下來資料的搜索。

根據已經細化出來的子主題,第二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搜索相關文獻資料。這裡的一個小建議是對搜索出來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評級。最簡單易行的分類方法有三種,即將文章分為“非常重要”“重要”和“一般”三個級別,對每一級別中的文獻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例如,“非常重要”下的文獻是對我們研究非常有幫助的資料,我們應當對全文進行精讀,對文章中重要的信息進行提煉記錄,這裡推薦使用的記錄方式是表格記錄法 - 即對此文的作者、研究主題、研究目標、研究問題、研究群體、研究結果和自己的評價/批判記錄在表格中,方便日後清晰地查閱。對於“非常重要”級別的文章,文後的參考文獻列表也十分關鍵,很多參考文獻也會成為我們下一步閱讀的重要資料。

“重要”級別的文章在閱讀時更具有靈活性。必要閱讀的部分是摘要和結論部分,以及對自己研究寫作有幫助的章節。同樣,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進行記錄總結和批判反思。對於“一般”級別的文獻,一般只需閱讀摘要和結論部分並記錄總結即可。

閱讀過後,第三步我們要進行總結、分析和評價。拿出閱讀時記錄的表格,將表格內的信息進行縱向比較和歸整- 即同一問題不同作者有哪些相同或相悖的觀點?我同意哪些?反對哪些?我的想法是什麼?

完成了閱讀,我們就一起走進英語學術寫作吧。

關於寫作

我們要知道,寫作是一個過程而並非一個結果。一篇好文章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修改和打磨而成的。寫作來源於一個或多個問題,通過不斷地對資料的查詢、閱讀、整理和總結,形成初稿。我們要知道,好的文章往往不是一人智慧的結晶,而是囊括了大量師長或同僚的意見和建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他人的建議內化推敲,修改自己的文章,最終形成終稿。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批判思維在寫作每一個環節中的重要性,即無論是思考問題、搜尋資料、閱讀文獻還是採納意見,都需要用中立且批判的眼光,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更加有價值的優秀文章。

想寫出優秀的學術文章,我們就要明確優秀文章的標準是什麼。很多人一定會說是引用很多人的觀點,觀點越豐富越好,句子越長用詞越深越好。但是在前不久我在劍橋上的一節課中,我的老師Dr Karen Ottewell告訴我們,在很多對學生論文的評分標準中(包括本碩博),clarity(清晰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標準。 clarity(清晰度)不僅要求文章結構完整、段落清晰,還要求語言表達論點的清晰。

文章結構的清晰主要包括句子之間的清晰度以及段落之間的清晰度。舉個簡單的例子來看一看:

1.1. I am studying in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1.2. I am studying in Peking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Peking University.

如果你是讀者,你一定更喜歡讀第一個句子。因為在1.1中,我們先向讀者介紹了“我在北京大學讀書”這一信息,這時“北京大學”對於讀者來說是新信息。第二個句子緊接著介紹了關於“北京大學”的信息 - 即“北京大學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對於讀者來說,由於信息是連貫的,所以信息的接收會更加容易。但在1.2 中,讀者接受到的信息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是北京大學”,直到讀到句子末尾“北京大學”,我們才和上一句的信息聯繫起來。

所以,要將寫作的過程變成一個“鏈條”,一環扣一環。

對於段落之間的清晰度,我們首先要明確這幾段中我們每一段要寫什麼,段落和段落之間要用指示性句子(如開頭和結尾句)提示和幫助讀者閱讀。還要善用連接詞,使文章更加有邏輯性。例如,在一個章節的第一段,我們可以用一小段文字寫一下接下來的這幾段我們要向讀者分別介紹哪些信息。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我們除了要介紹新一段的內容,也不要忘記順帶總結一下上一段的內容。另外,連接詞的使用也會讓你的文章清晰不少哦!

對於文章語言表達論點的清晰,我們一起來談一談組成英語句子中的兩大部分 -theme(主題)和rheme(述位)。

大多英文句子都以從theme(主題)至rheme(述位)的形式呈現。theme(主題)就是向讀者介紹你的話題是什麼,它一般承接上一句你提到過的內容。rheme(述位)則是補充性內容,更加詳細地介紹theme(主題)。讓我們來看下面兩個句子:

2.1. Peking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2.2.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called Peking University.

很明顯,在2.1中,theme(主題)是Peking University,rheme(述位)是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我們可能已經在前文中提到過“北京大學”了,這裡述位更加詳細的補充關於“北京大學”的信息。而在2.2中,theme(主題)是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rheme(述位)是Peking University。在這情況下,我們前文可能是介紹中國優秀的大學,緊接著我們引入theme(主題)-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然後我們告訴讀者它叫“北京大學”。

所以我們通常先寫theme(主題),在寫rheme(述位),rheme(述位)可以接著變成theme(主題)從而已形成一個聯繫緊密的鏈條。

現在你可能更好理解為什麼讀者更喜歡讀1.1而不是1.2了。

其實,我們最需要的,是擁有一顆清晰的頭腦,知道自己要讀什麼,應該怎麼讀,讀了什麼,要寫什麼,應該怎麼寫,寫了什麼,把自己閱讀過的文章鏈條化,把自己寫過的文字也鏈條化,我們會發現其實英文學術寫作也不行不是一件難事。

在文章的最後,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劍橋大學的Karen Ottewell博士為我們做的關於Cultural Models of Argumentation的演講,感謝她對學術英語和英語學術寫作的不吝分享。

祝願你們寫作快樂!

如何高效文獻閱讀和英語學術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