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型紅斑狼瘡診療指南(2019版)》發佈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 原文: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紅斑狼瘡研究中心. 皮膚型紅斑狼瘡診療指南( 2 0 1 9 版) [ J ] . 中華皮膚科雜誌, 2 0 1 9 , 5 2 ( 3 ) :1 4 9 - 1 5 5 . D O I : 1 0 . 3 7 6 0 / c m a .j.issn.0412-4030.2019.03.001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推薦理由:紅斑狼瘡是一病譜性疾病,病譜的一端為皮膚型紅斑狼瘡(CLE),病變主要限於皮膚;另一端為系統性紅斑狼瘡,除皮膚損害以外,病變可累及多臟器和多系統。正確認識不同類型紅斑狼瘡的皮膚損害,有助於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及改善預後。為了對CLE 的診療提供更為科學、權威的參考依據,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紅斑狼瘡研究中心在《皮膚型紅斑狼瘡診療指南(2012)》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專家建議,制定了《皮膚型紅斑狼瘡診療指南(2019 版)》,於近日出版的《中華皮膚科雜誌》上發佈。本指南適用於成人及兒童CLE,可供廣大醫療機構及臨床醫務工作者參考應用。

該指南修訂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調整CLE的分類模式,補充Blaschko線狀紅斑狼瘡這一特殊類型;補充完善不同類型CLE的臨床及病理特點;更新和細緻說明治療建議。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01

分類

CLE按照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學特點可分為

①急性CLE,包括侷限性和泛發性;

②亞急性CLE,包括環形紅斑型和丘疹鱗屑型;

③慢性CLE,包括侷限性和播散性盤狀紅斑狼瘡、疣狀紅斑狼瘡、腫脹性紅斑狼瘡、深在性紅斑狼瘡、凍瘡樣紅斑狼瘡、Blaschko線狀紅斑狼瘡。少數情況下,CLE可與其他免疫相關性疾病同時存在,稱為重疊綜合徵。

此外,少數患者的紅斑狼瘡樣表現和自身抗體可能由某些藥物誘導發生,稱為藥物誘導性紅斑狼瘡。

02

臨床及實驗室檢查

(1)急性CLE:多發於中青年女性。患者常伴有發熱、乏力、納差、口腔潰瘍、關節痛、肺間質病變、漿膜炎、血液及腎臟受累等系統症狀,少數情況下可出現呼吸、循環功能障礙或神經精神症狀。組織病理可見表皮萎縮,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水腫,皮膚附屬器周圍散在或灶狀分佈淋巴細胞浸潤。真皮上部水腫,可見黏蛋白沉積,真皮毛細血管壁可有纖維蛋白樣物質沉積。直接免疫熒光(DIF)檢查為陽性。實驗室檢查,80%以上的患者抗核抗體陽性。

(2)亞急性CLE:好發於暴露部位如上背、肩、手臂伸側、胸前V形區,常伴高度光敏感。約20%的患者併發乾燥綜合徵。組織病理表現為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血管及皮膚附屬器周圍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但炎性浸潤較DLE部位淺而輕,無明顯角化過度、毛囊角栓。約60%的患者皮損處DIF檢查為陽性,非皮損部位皮膚DIF陽性率約30%。實驗室檢查,70%~ 90%的患者抗Ro/SSA、抗La/SSB抗體陽性,90%以上ANA陽性。

(3)慢性CLE:根據其臨床特點可分為6類,不同類型的實驗室檢查大多正常,血液檢查顯示少數患者有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紅細胞沉降率升高等。尿液檢查結果很少異常。

03

診斷及鑑別診斷

診斷CLE主要根據各型的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及免疫病理特徵。DIF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一般情況下,皮損處DIF陽性支持CLE的診斷,但DIF陰性並不能排除診斷。皮膚鏡檢查對盤狀紅斑狼瘡的診斷及鑑別診斷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04

首先應重視患者教育, 避免不良刺激,採用“階梯式治療”,即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局部治療:外用糖皮質激素是廣泛採用的治療手段之一,還可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維A酸類製劑等;系統治療包括一線用藥抗瘧藥(主要藥物為羥氯喹)及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其他系統治療如沙利度胺、氨苯碸、植物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白芍總苷等)、維A酸類、生物製劑及幹細胞移植。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