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基金一季度15只混基漲不足5% 辜負躺著數錢行情

今年初A股市場一改去年頹勢,開啟了強勢上漲之路,在此背景下,權益類基金業績也蒸蒸日上,一季度權益類基金漲幅超過40%的比比皆是。在多數公募基金公司“躺著數錢”之際,銀河基金卻有15只(各類份額分開計算)混合型基金一季度漲幅不足5%,著實令投資者失望。

其中,銀河鑫利混合C(519653)一季度漲幅僅有0.75%,即便從各階段漲幅來看,該基金也長期跑輸滬深300水平。銀河鑫利混合C今年內業績表現不佳或與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有關,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該基金在去年輕股票重債券,順利躲過了股市下跌行情,但在今年A股市場迅速反彈之際,該基金大概率依然保持低倉位運行,從而踏空了本輪上漲行情。

銀河基金成立於2002年6月14日,雖然成立已16年之久,但該公司核心人才卻捉襟見肘,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明顯,且面臨著明星基金經理流失問題。此外,銀河基金髮展至今總規模尚未突破千億大關,且各類型基金的發展也極不平衡,規模增長過度依賴固收類產品。截至2018年末,銀河基金旗下貨幣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規模分別為394.15億元、363.49億元,固收類產品規模佔比超過84%;相比之下,權益類產品則“迷你基金”盛行。

首季15只混基漲幅不足5% 低倉踏空成銀河基金主旋律

受益於一季度股市大幅反彈,公募基金業績紛紛飄紅,一些抓住市場熱門板塊的權益類基金漲勢喜人,獲得了較高超額收益。但是也有部分基金踏錯或踏空本輪上漲行情,銀河基金旗下就有15只混基一季度漲幅不足5%,還有4只混基一季度漲幅不足1%,如銀河鑫利混合C就是其中之一。

銀河鑫利混合C成立於2015年4月22日,自成立以來一直到2018年初,該基金淨值始終處於緩慢增長狀態,但其漲幅最高時也僅有1.2元左右。進入2018年以來,隨著股市震盪下行,銀河鑫利混合C的淨值也出現波動,即便是今年股市回暖之際,該基金一季度也僅上漲0.75%,截至3月29日收盤,其累計單位淨值為1.0780元。

從不同階段來看,銀河鑫利混合C近3年、近2年、近1年及近半年的階段漲幅分別為5.41%、2.50%、-1.57%、0.66%,而同期滬深300漲幅分別為23.76%、13.65%、1.50%、27.96%,相比之下,銀河鑫利混合C各階段表現都不突出。

銀河鑫利混合C先後有過3次基金經理變更,但每任基金經理在任期內的回報均不佳,最高回報也僅有4.26%。該基金的現任基金經理是劉銘和盧軼喬,兩人自2017年7月29日管理該基金至今,其任職回報卻僅為0.19%。

劉銘曾任職於上海汽車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固定收益部、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管理部,從事固定收益交易、研究與投資相關工作,2016年7月加入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盧軼喬曾就職於建設銀行,2008年7月加入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

值得關注的是,銀河鑫利混合C今年內業績表現不佳或與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脫不了關係。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該基金去年均採用低倉位運作模式,輕股票重債券,去年一、二季度其股票倉位佔比分別為27.84%、37.09%,到了下半年基金經理進一步降低股票倉位,三、四季度其股票倉位佔比分別為4.04%、3.49%,這樣的操作方式幫助該基金有效躲過了去年的股市下跌行情。

然而,今年以來市場風格轉換,A股市場迅速反彈,短期內市場走勢迅猛大概也讓劉銘及盧軼喬始料未及,由於基金經理對於今年的市場預期較為謹慎,銀河鑫利混合C依然保持低倉位運行投資策略,從而踏空了本輪上漲行情。

從銀河基金旗下其他漲幅不高的混基來看,情況也大致相同,去年股市大幅回調下,這些基金嚐到了低倉位的甜頭,基金經理更多地傾向於投資債市躲避市場大跌,在去年的年報中,基金經理對於今年初的行情或謹慎觀望,或迴避不言,少有積極佈局的言論出現。

旗下股債產品發展失衡 近年來權益基金規模縮水嚴重

銀河基金成立於2002年6月14日,是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按照市場化機制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是中央匯金公司旗下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目前,銀河基金旗下各類型基金產品共有93只,基金經理共有17人,平均每位基金經理管理著5只以上基金,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早已成為常態,但該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年限僅有2年。

基金經理“一拖多”的同時,銀河基金還面臨著明星基金經理流失的問題。此前,據媒體報道,近三年來,銀河基金共有7位基金經理離職,其中包括兩位能力不錯的明星基金經理,2015年5月23日,銀河基金股票投資部副總監成勝離職;2016年6月23日,銀河藍籌混合和銀河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經理徐小勇離職。業內人士認為,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會對基金公司的投資管理體系帶來不利影響,大概率會引起基金業績的下滑。

作為一家成立超過16年的基金公司,銀河基金不僅核心人才捉襟見肘,其規模發展也不樂觀,至今仍未突破千億元大關。Wind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銀河基金的總規模不斷上升,但截至2018年12月31日,該公司的管理規模為900.24億元,與同時期成立的績優基金公司相比規模差距較為明顯。

在總規模發展緩慢的同時,銀河基金還存在各類型基金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如果從不同的基金產品類型來看,該公司的規模增長過度依賴固收類產品。截至2018年末,銀河基金旗下貨幣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規模分別為394.15億元、363.49億元,固收類產品規模佔比超過84%。而在2014年末,銀河基金旗下貨幣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規模分別為119.80億元、27.12億元。

與固收類產品相比,銀河基金旗下權益類基金的發展狀況則充滿波折,近年來其權益類產品規模不僅沒有增長,還出現下滑現象。具體來看,截至2018年末,該公司旗下股票型基金規模僅有14.10億元,佔總規模比例不足2%,而在2014年末,銀河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尚有32.82億元。混合型基金同樣出現縮水,截至2018年末,銀河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已由2015年末的336.81億元縮水至128.50億元。

由於銀河基金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發展滯後,導致該公司“迷你基金”頻出,清盤時有發生,僅2018年期間,就有不少產品慘遭清盤。例如,成立於2018年6月7日的銀河量化成長混合基金,其首募規模僅為2.073億元,且在去年股市下跌行情催化下,該基金至2018年11月20日便遭遇清盤;另一隻成立於2018年2月11日的銀河量化配置,也於當年8月12日完成清盤。

那麼,依靠固收類產品撐起規模的銀河基金,其固收類產品的業績表現又是怎樣的呢?Wind數據顯示,在今年一季度,銀河基金旗下債券型基金的業績表現也並不亮眼,有十餘隻債基一季度漲幅不足2%,且主要集中在純債基金。

中國經濟網記者還注意到,銀河基金旗下的債券型基金規模大多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多隻債基機構投資者佔比超過六成。就在去年,銀河基金還出現過債基募集失敗的情況,去年8月,銀河基金公司發佈了《銀河可轉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該基金由銀河鑫年享18個月定開混合基金變更註冊而來,從4月18日起開始發行,但期間經歷了兩次募集延期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