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兩百年”-明朝與朝鮮的關係

“崇禎兩百年”-明朝與朝鮮的關係

公元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政變,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予李朝國號“朝鮮”,兩國建立宗藩關係,朝鮮王朝的歷史由此展開。

公元1418年,明成祖朱棣遣使赴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朝鮮王朝對明朝採取“事大”的尊奉政策,此時明朝已經遷都至北京,距離朝鮮更近,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密。

“崇禎兩百年”-明朝與朝鮮的關係

“崇禎兩百年”-明朝與朝鮮的關係

公元1592年(萬曆二十年),完成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直接給朝鮮國王寫信,讓朝鮮借道,他要帶軍攻打明朝。

豐臣秀吉提出以朝鮮為跳板,假道入明,侵略大陸,構建以貿易重鎮—寧波為中心的大東亞帝國。

豐臣秀吉在信中說道:

“自壯歲領國家,不歷十年,而不遺彈丸之地,域中悉統一也,遙之三韓,琉球遠邦異域,款塞來享,今也欲徵大明國,蓋非吾所為,天所授也。”

信中向朝鮮國王說明了出兵具體日期和計劃,主要分三步走:

1. 佔領朝鮮

2. 攻佔明朝

3. 以明朝為中心,向南洋群島擴張

建立大東亞帝國。

這封給朝鮮國王的信透露出豐臣秀吉軍事野心膨脹,態度及其狂妄。

同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從釜山登陸,兵分三路向京城進發,一路勢不可擋,朝鮮軍隊望風而降。

朝鮮國王被迫逃出京城,同時寫信請明朝出兵救援。

萬曆皇帝收到來信,立即下旨兵部:

“朝鮮危急,請益援兵,你部看議來說,若王來,可擇一善地居之。”

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抗倭援朝,接納朝鮮國王避難的決定。

從1592年日本出兵侵略朝鮮,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撤退,戰爭結束。前後七年,中國和朝鮮喪師數十萬,花費軍餉數百萬,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

“崇禎兩百年”-明朝與朝鮮的關係

1598年(萬曆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萬曆皇帝破例來到午門城樓,迎接徵倭總兵麻貴班師回朝,並向全國頒發詔書:

“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豐臣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朝鮮)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稱臣世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觀!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乃肩背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阻定亂,在予一人。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談遷《國榷》卷78

朝鮮從國王到臣民,都認為明朝抗倭援朝是“再造之恩”,對明朝心存感激。朝鮮的肅宗國王說過:“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於東征”,認為如果不是出兵朝鮮而導致國力損耗,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甚至在明朝滅亡多年以後,清朝統一了全國,朝鮮成為清朝藩屬國,但在大部分朝鮮主流文獻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出現過“崇禎兩百多年”的記載,顯了朝鮮民間對明朝的懷念。

因此,在1643年大明朝京師告急之時,儘管朝鮮迫於軍事壓力,已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但朝鮮君臣上下都想報答五十年前的“再造之恩”,必定會同意明朝海上登陸計劃,甚至可能組織民兵配合明朝的軍事行動。

目前已經滿足了兩個條件:

1. 明朝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能夠擊敗清軍;

2. 朝鮮必定會同意海上攻心計劃,配合明軍進攻清朝腹地。

還剩最後一條

明朝中央政府能否調動水師和勤王兵馬

實施海上攻心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