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小藍紛紛漲價,“燒不起”的共享單車要如何活下去?

摩拜、小藍紛紛漲價,“燒不起”的共享單車要如何活下去?

4月15日起,哈囉單車開始在北京地區實行新的計費規則,每15分鐘1元。此前,小藍單車與摩拜單車已調整計費規則,未來共享單車起步價由1元/30分鐘調整為1元/15分鐘,超出後收取時長費(0.5元/15分鐘)。

ofo作為這一輪唯一沒有漲價的共享單車公司,反而有許多用戶盼著它漲價。“漲價了就有錢還押金了。”

經歷了瘋狂燒錢的擴張階段,如今的共享單車入局者們幾乎都是虧損嚴重。

那些競爭中曾經的佼佼者們,如今也是各有各的煩惱。那麼,共享單車行業究竟會走向何方呢?

命懸一線:數十億押金待退,ofo要“跪著活下去”

4月2日,針對ofo破產的新聞,ofo在其官方微博發佈了闢謠聲明。評論區,則滿是催促還錢的用戶。

如今的ofo,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

但如果時間倒回2016年,那時的ofo還是被資本追捧的明星創業公司。

2016年這一年,ofo便完成了從A輪到C輪的融資。一名接近ofo的從業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B輪融資起,戴威就不曾主動找過投資,都是資方主動找到ofo。

那段時間,ofo玩命般地造車、投放、覆蓋各個城市。2017年1月,ofo宣佈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內密集進入11座城市。

ofo的命運轉折,發生在2017年下半年。

當年7月,ofo拿到了7億美元的E輪融資,不到2個月就被燒光,但新一輪的融資卻遲遲沒有到賬。同時,悟空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等相繼陷入倒閉、合併。

11月,ofo和摩拜被爆出挪用用戶押金,資金鍊緊張,共享單車行業引發了用戶的信任危機。

為了停止瘋狂燒錢的補貼大戰,讓共享單車開始盈利,投資人開始力促ofo與摩拜合併。據媒體報道,合併後,程維將出任董事長,摩拜的王曉峰出任CEO,戴威和他的創始團隊則要出局。對於資本來說,誰合併誰並不重要,但是戴威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次年摩拜賣身美團,合併方案徹底流產。一位投資人非常憤怒:“他把自己的權益凌駕在所有投資人的權益之上。”

的確,在資本博弈中,戴威始終不肯屈居人下,希望保留自己的核心地位。這,也間接導致了ofo最終走到今天的局面。

2016年,滴滴在ofo的C輪融資中首次進入,在接下來的幾輪融資中,滴滴繼續跟投,成為ofo大股東,擁有一票否決權。

2017年7月,滴滴派駐高管進入ofo。但不久雙方的矛盾就日益突出,戴威感覺自己開始被架空。短短4個月之後,滴滴系的員工都被戴威驅逐出局。媒體報道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場景就是,戴威衝著電話那頭的付強(滴滴派駐ofo任執行總裁)發怒:“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從讓滴滴成為第一大股東,到毅然與之決裂,ofo 僅用了 4 個月時間。

與阿里的合作中,ofo的不專一也惹怒了對方。

此前,ofo可以通過支付寶小程序掃碼騎車,但2017年下半年,ofo又上線了微信小程序,想通過引入多方資本相互制衡,以保持自己相對獨立的運營。

據媒體報道,此舉引發螞蟻金服震怒。之後,阿里轉而扶持了哈羅單車。

在兩次向阿里抵押借款後,ofo再沒有資金進入,但還有上千萬用戶在等待ofo退還押金。

ofo靠資本燒錢快速獲取用戶,成就了日單量超千萬的業績。但ofo卻不願被資本控制,當資本離場後,ofo也只能勉強續命。

套現離場:摩拜賣身成功,拖累美團全年業績

2018年3月,ofo接受了阿里投資的8.66億美元,繼續在共享單車領域堅守。

半個月後,摩拜就賣身給了美團。有消息稱,美團作價27億美元全資收購摩拜,其中包括16億美元現金,另加11億美元的美團點評股票。

如果屬實,很久沒拿到錢的摩拜是以低於上一輪融資估值的價格把自己賣了。2017年 6 月份,摩拜獲得了由騰訊領投的 6 億美元 E 輪融資,完成後,摩拜估值約為38.25億美元。

彼時,摩拜面臨和ofo相同的困境。新一輪融資遲遲未能進賬,從媒體爆出的摩拜業務數據也能看出其賬面已經很不好看: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供應商欠款10億元,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

面對眼前的困境,摩拜有2條出路:被美團收購,或是接受滴滴與軟銀10億美元的聯合注資,繼續獨立,繼續打。

結果顯而易見,摩拜作出了和ofo截然不同的選擇,最終賣身美團。

業內人士認為,這筆交易對美團和摩拜來說是雙贏。從美團打車就能看出美團想進軍出行市場的野心,通過收購摩拜便能快速獲得了現有共享單車的市場份額。對摩拜來說,他們並未找到盈利方式,還處於瘋狂燒錢獲取用戶的階段,但持續燒錢的模式只會持續虧損,賣身美團就是在最大程度止損。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接受《財經》雜誌的採訪時稱,“摩拜的股東中沒有人虧損,收益大約都在20%以上。”

美團的2018年財報也證實了這一點。財報顯示,2018年4月4日起,摩拜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共計15.07億元,虧損45.5億元,佔美團整體淨虧損85.2億的一半多。相當於收購後的九個月,每月摩拜產生的虧損就為5億多。

顯然,摩拜嚴重了拖累了美團財報。

去年底,摩拜就開始傳出裁員的消息,摩拜單車也經更名為美團單車,花重金砸出的品牌就這樣被捨棄。而摩拜走到今天的局面,與其背後的資本力量不無關係。

摩拜和ofo成立之初,合作是大於競爭的,儘量避免相互攻擊和比較,一起做大市場空間。那時的摩拜將重心放在減少損耗降低成本上,ofo也沒有瘋狂擴張,會根據地區的用戶素質進行投放。雙方雖然都不太賺錢,但市場還算理性。

2016年,資本密集進入共享單車領域,開始了燒錢補貼用戶,不計成本的擴張。在ofo瘋狂的覆蓋各個城市的時候,摩拜也只能尋求更多融資,然後簡單粗暴地砸錢、造車,讓摩拜單車佔領每一個街口。

當共享單車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玩家退出,資本變得謹慎,拿不到融資,即使規模已龐大如摩拜,仍然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如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曾經說過的,“沒有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最後的成功原因,完完全全只是因為資本。所以,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

背靠大樹:哈羅靠阿里逆襲,小藍單車被滴滴“託管”復活

摩拜被美團收購、ofo融資節奏減緩的時候,2018年6月,螞蟻金服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雲鑫20億元增資哈羅單車,後者估值直接漲至23億美元左右。

這個數字與摩拜被收購價格、ofo上輪最新融資後的估值已相差無幾。而哈羅單車依然還在保持增長,有消息稱,哈羅單車日訂單數已經超過摩拜和ofo的總和。進擊的哈羅單車再次震動了行業。

事實上,在共享單車領域,哈羅屬於後來居上。

2016年,當摩拜和ofo已經在跑馬圈地的時候,哈羅單車才於年底剛剛起步。

由於入局較晚,哈羅單車並沒有太多競爭優勢。整體日訂單量只有200萬左右,很難讓投資人看到前景,哈羅單車A輪融資僅拿到了500萬。

不過,恰恰是沒錢擴張,讓哈羅躲開了2017年上半年資本瘋狂燒錢、盲目擴張的階段,從一開始就在尋求更加健康的盈利模式。

無法在一線城市與諸多共享單車品牌硬碰硬,哈羅單車選擇了從三四線城市入手,這個策略也成為後期資本對其青睞有加的重要因素。

2017年4月,哈羅單車一度遇到了資金鍊斷裂的危機。

3個月後,救星出現了。哈羅在三四線城市的成績吸引了螞蟻金服,當時螞蟻金服也正在加快落地三四線城市,如果將哈羅單車接入支付寶,將會成為重要的流量入口。螞蟻金服決定投資哈羅單車,並且幾乎主導了接下來一年內哈羅的幾輪融資。

拿到充足資本的哈羅單車儘快擴張的同時,也在積極融入阿里生態。

哈羅單車不僅接入芝麻信用體系,實行芝麻信用650分以上的用戶全國免押金的騎行政策,還與阿里旗下的餓了麼達成合作,購買騎行卡即可獲贈餓了麼超級會員,在哈羅單車APP上也能找到餓了麼的入口。

除了業務合作,哈羅單車創始團隊還將所持的哈羅單車股權抵押給螞蟻金服,更一步綁定彼此之間的關係。

如今的哈羅單車註冊用戶超2億,自稱日訂單量已經超過ofo與摩拜之和,成為行業第一。從不被看好到一路逆襲,哈羅身上的阿里系標籤也越發鮮明。

相比較而言,同樣起步較晚的小藍單車命運就更多舛一些了。

2016年11月,野獸騎行宣佈正式推出共享單車獨立品牌Bluegogo(小藍單車)。

2017年2月,小藍單車拿到了4億元A輪融資,正趕上共享單車野蠻擴張的狀態,那是摩拜和ofo已經分別獲得了4輪和5輪融資,其中摩拜4輪融資總額已超過10億元。

拿到融資後,小藍單車開始投入到車輛的生產和城市地推等運營事務上。不過,即使投放量和用戶量遠超行業內其他玩家,但相對於摩拜和ofo而言體量還是很小。

心急擴張的小藍單車開始慌亂,甚至推出了免押金、免費騎行等措施,而這些都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來支撐。深陷燒錢泥沼後,小藍單車卻遲遲沒有等到B輪融資。

小藍單車不得不放緩腳步,放下了“半月一城”的擴張計劃,也不再參與免費騎行活動。

但現實情況依然糟糕。摩拜和ofo的免費騎行、紅包大戰等還在繼續,並且不斷推出新的優惠活動。擠壓之下的小藍單車再也沒有新的融資進賬,資金鍊斷裂,自此一蹶不振。

2017年11月,小藍單車創始人李剛以一封公開信的形式宣佈了小藍單車的終結。幾位合夥人陸續出走,剩下李剛一個人東奔西跑、尋找救贖。

恰好在這個階段,滴滴與ofo交惡。滴滴轉而出手,與小藍單車達成了“託管”協議,小藍單車業務將託管給滴滴出行,用戶可通過滴滴出行APP繼續使用小藍單車。小藍單車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項事務仍歸屬於小藍公司。滴滴會提供“小藍單車APP用戶押金、特權卡及充值餘額等可轉換為等值滴滴單車券”的備選方案。

雖然結局不太完美,但相比於其他倒下的共享單車企業,小藍單車起碼對用戶有了一個最終交代。

共享單車將走向何方?摩拜前CEO王曉峰曾經說過,“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而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互聯網浪潮之下,投資者才是真正的玩家,創業者們最終還是在依附於巨頭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