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已死,朱元璋为何传孙子也不传位朱棣?

JXDX


帝王是家天下,传子传孙一代代,当王朝巩固后,对皇权的最大威胁其实是来自内部,尤其是继承人的选择,是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大事。


↑朱元璋深谋远虑,具备极强的政治理性↑

怎么传位最稳妥,最安全?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事实证明:嫡长子继承制算是比较靠谱的一种制度了。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晚年之时,要在继承人选择上面临巨大难题。本来,按照他的计划,朱标已经被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了,只等自己身后,朱标登基,朱家就开始代代相传啦。

然而,老天爷故意戏弄朱元璋,公元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逝,终年3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 朱标之死带给朱元璋极为沉重的打击,发丧之日,朱元璋嚎啕痛哭,从鲜血和人头中摸打滚爬出来的朱元璋,早已经修炼成坚强如铁的性情,可仍然忍不住痛哭。

↑荆棘都铲除了,接棒的人却死了↑

过了丧期,朱元璋仍不忍除去丧服,经过礼官劝说,才肯上朝议政,这对超级自律又是工作狂人的朱元璋来说,不上朝可以说是极其罕见,足见朱元璋内心的悲痛。

哭完之后,朱元璋还是得面对棘手的继承人问题。当时能够有资格入选继承人的,一是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另一个就是朱标的嫡系。 朱标病死这年,朱允炆15岁,朱元璋担忧的不是继承人的法统问题,而是朱允炆太过年轻,能否压制住那些嚣张又有权柄的功臣集团。

如果朱元璋从自己其他儿子中选,就打破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政治规矩,而这是存在长期隐忧的。

如果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而是按照什么“择优竞选”,那么,以后的皇子们都打打杀杀,谁赢了谁当皇位,那还了得?

↑朱棣确实是朱元璋众多儿子里最优秀的那个↑<strong>


作为一个父亲,谁都希望自己最优秀的儿子能够继承家业,好处当然是家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在帝王家,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

“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到最后不还是变成谁实力最强,谁能争夺皇位,就算闹不到打内战的程度,可皇子们为了上位,纷纷结党,壮大实力,那么,老皇帝就有被架空的危险,而且,年纪越大,越有可能被架空,精明的文臣武将肯定会把宝压在未来皇帝身上,老皇帝恐怕想要善终都不成。

也就是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有两个:

一是,通过这个政治规矩,让所有非嫡长子们对皇位死心,这样就避免了互相内斗的惨剧,维持天下的安定;

另一个优点是,立了这个规矩之后,非嫡长子们就不会再与朝臣结党壮大自己实力,因为你再有实力,再获宠爱,都没什么用,你突破不了制度的限制,像以后的福王朱常洵,再怎么被万历皇帝宠爱,就是过不了非嫡长子这一关。

非嫡长子们没有动机去经营结党,老皇帝才能够安然活到天年,要不然,杨坚和李渊的历史,就会重复在朱元璋的身上。

↑朱允炆输掉天下,与他的一些致命决策不无关系↑

朱元璋之所以不选择他儿子中最有能力的朱棣,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此。

而选择朱允炆之后,嫡长子就得到了贯彻,其他皇子皇孙除了享受荣华富贵,不会也不敢有政治野心,从而把皇位传承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实际上,要不是朱允炆消藩策略严重失误,朱元璋的如意算盘不会打空。

选择朱允炆这样的皇孙,风险就是怕他太嫩,镇不住功臣和皇亲国戚,朱元璋的做法是替朱允炆除去功臣和绊脚石,不过他并没有防范那些拥兵的藩王,这应该是朱元璋低估了藩王造反的可能性,高估了朱允炆和辅佐大臣们的能力。

↑朱棣能夺取皇位,原因之一是运气站在了他这一边↑

还有一个可能,朱元璋对自己太过自信,觉得自己都安排的妥妥了,他临死前托付女婿梅殷:“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又拿出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天者,汝讨之。” 然而,梅殷虽然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但实在是能力有限,阻止不了朱棣篡位。

或许冥冥之中,真有天命。


我见青史多妩媚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是悲痛欲绝,但是皇储问题还是比较现实的,朱元璋也就只好化悲痛为力量思考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最终,将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孙子,原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按理来说,在太子死后,应该在诸位皇子当中在挑一个出来担任太子的,可是朱元璋偏偏就要另辟蹊径,直接跳过了儿子这一层庞大的候选人群体,选中自己的皇孙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可是,我们要了解明朝当时的状况,朱允炆毕竟年幼,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的经验,而如果将皇位传给朱允炆,难免就很容易对国家带来一些事端,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后来事实证明,朱元璋此举在国家层面来说,确实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那么,回到主题,朱元璋为什么执意要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呢?

爱屋及乌

很明显,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必定是夹杂着很大的私心的。朱标性情仁厚,很像已故去的马皇后,所以朱元璋非常看中朱标,认为他能够成为一名仁君,于是倾尽所有为其清除将来执政的障碍,以便朱标更好的守住大明江山。可是,天违人愿,朱元璋最终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在朱标故去后,朱元璋将自己对爱妻马皇后及爱子朱标的特殊情感都叠加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最终直接将整个大明江山交于给他。



心怀愧疚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朱标的死和朱元璋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朱元璋历来主张杀伐,在统治期间,尤其是在马皇后故去之后,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而太子朱标不忍看到父亲如此行事,便总是劝谏朱元璋,可是朱元璋哪里会听呢,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因为在朱元璋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朱标好,但是朱标却不这麽认为。最终,朱标抑郁成疾,最终命归黄泉。朱元璋也明白爱子的死和自己不无关系,于是便愈发的愧疚,想要在孙儿朱允炆身上弥补回来,以示思念。

稳固社稷

其实,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朱元璋对爱子的愧疚感,还是考虑到了亲情的维系的。早在朱元璋分封诸王巩固疆土的时候,就有很多大臣跳出来说这样会为大明江山埋下隐患,而朱元璋力排众议,还是坚持让自己的儿子们为自己镇守河山。因为他始终认为,他的儿子们永远不会和中央离心离德。可是,在朱标死后,他又非常怀疑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一来身为嫡长子,二来性情仁厚,他的诸位兄弟没有一个不服朱标的。可是,朱标一死,诸位皇子必然就会心生想法的,很容易就造成兄弟间的不和。为了杜绝这种状况,朱元璋索性就将皇位传给了孙子,让诸位皇子心里都平衡一点,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没有才公平,所以朱允炆以皇孙身份继承大统。



不过,朱元璋还是棋差一着,立朱允炆虽然能够杜绝兄弟相争,但是却来了一个叔侄相争,强势的朱棣最终还是夺了侄子的皇位,不知朱元璋在九泉之下该喜还是忧。


妙龄老翁谈历史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而不传给朱棣有两个原因:

一、 朱元璋喜欢朱允炆,不喜欢朱棣。朱标的母亲、朱允炆的祖母是马皇后,马皇后可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也是朱元璋唯一的一位皇后,她可是陪着朱元璋从乱世里一路闯出来的。



二人可谓患难与共,感情深厚。 朱元璋更是早早的便将朱标立为太子,并且倾尽心血培养朱标,可惜朱标早死,于是朱元璋便把给予朱标的一切都给了他的儿子朱允炆,包括感情和未来的皇位。


反观朱棣,朱棣夺权后,称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其实不然,从史料分析,他的母亲不但不是马皇后,而且很可能是身份卑微之人,可见朱元璋并不喜欢他们母子(如果喜欢,怎么也得给他的母亲封个贵妃、皇贵妃啥的吧,何至于朱棣登基以后,还得另认一位母亲以提高自己的身份)。从感情上讲朱元璋当然要传位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了。

二、\t朱允炆做皇帝的可行性,朱元璋为了孙子在日后能坐稳皇位,对内,借助胡惟庸、蓝玉案大杀功臣,(据记载,加上连带的人数有数十万之众。)铲除了日后能对朱允炆造成威胁的人。


对外,朱元璋共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让他们驻守边疆,护卫朱允炆。这样,对内对外朱元璋都替孙子安排的妥妥当当。所以,传位给朱允炆是完全可行的(起码在朱元璋的眼里是如此的,对于朱棣造反,他是料不到的)。


探索真历史


太子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但是他的性格并不像朱元璋。而是非常微弱和善。但是天妒英才。在洪武后期,由于一场病就去世了。

这令朱元璋非常伤心,他为什么不传给他其他的儿子呢?比如说燕王朱棣就是很优秀的一个人啊。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刚刚建立自己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下来的一个铁腕中国。需要一个温柔和善的人来治理国家,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但是燕王朱棣是合适的人选吗?

不,燕王朱棣虽然很有文韬武略,但他是第2个朱元璋。性格浮躁,好大喜功。从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男人。

朱元璋就看出了这一点,为了防止。明朝出现秦朝隋朝那样二世二亡的悲剧,他决定要选一个治理太平盛世的文治之君。于是她选择了一个自己的孙子。






旧事旧人历史说


明太祖朱元璋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粉丝,在尚为称帝之前,朱元璋便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具有明朝特色的“嫡长子继承制”,为的就是避免后世出现兄弟争储、祸起萧墙的局面。吴元年,朱元璋在称吴王的同时,便正式册立嫡长子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开元建国,正式称帝,是年,正式册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有一种说法,说孝慈高皇后马氏无所出,朱标系李淑妃所生,个人对此持保留态度。如果朱标真的是李氏所生,朱元璋在世时或许会压制李氏的地位,可是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后不太可能继续压制自己“亲祖母”的地位。毕竟,尊李氏为后与“嫡长子继承制”并不矛盾,即便朱标是庶出,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依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这丝毫不影响朱标系的正统地位。



那么,为何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宁可传位孙子朱允炆也不传位明成祖朱棣呢?原因很简单,朱棣是庶出!虽然“靖难”之后,朱棣为抬高自身身家,标榜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嫡子。但是,实际上他只是庶出。而且,在朱棣之上还有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两位哥哥。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时,朱樉和朱棡都活着!如果马皇后无子,那么朱标、朱樉、朱棡、朱棣都是庶出。朱标没了,在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如果朱标、朱樉、朱棡都是嫡出,而朱棣是庶出,就更加没有朱棣什么事情了。即便如朱棣所说,他也是嫡出,那么他之前依然有两个嫡出的哥哥朱樉和朱棡活着,怎么轮也是轮不到他的。



或许有人要说了,朱樉和朱棡都死在了朱元璋之前,朱元璋可以等他们死了再立朱棣为皇太子啊!可是,作为父亲,你会觉得儿子一定死在自己之前吗?更何况,朱棡死于朱元璋去世的当年,彼时朱元璋已经虚七十一岁了。即便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也已经虚六十五岁了,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风烛残年了。试问,虚悬储位六年之久,朱元璋等得起吗?更何况,朱元璋怎么就能料定朱棡死在自己去世当年?别忘了,朱元璋可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粉丝,他又怎么可能让储位虚悬六年之久。



从朱樉的谥号“愍”以及史籍记载来看,朱元璋并不中意这个儿子。而对于朱棡,朱元璋虽然不讨厌,甚至还挺喜欢,但是朱樉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这一点朱元璋也是知道的。因此,朱元璋不太可能立朱樉和朱棡为皇太子。那么,问题就来了,既不能虚悬储位封朱棣,又不能传位给朱樉、朱棡,怎么办?最终,朱元璋选择了更加彻底的“嫡长子继承制”,或者也可以叫做“嫡长房继承制”,就是说储位只在嫡长房产生,嫡长房绝嗣了才考虑其他嫡子和庶出的儿子。而明朝后来的皇太孙、亲王世孙、郡王长孙就是为这个制度而生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朱棣都没有资格成为皇太子。而朱元璋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又坚定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朱标虽然死了,可依旧轮不上朱棣当皇太子!最终,朱元璋选择了孙子朱允炆。一来朱允炆性格温和,正好与朱元璋自己形成互补。二来,选择嫡长房的孙子,也避免了立朱樉、朱棡还是朱棣的麻烦。但是,朱允炆嫡得也不是那么“典型”,他的生母是朱标的侧室吕氏,并非原配。而且,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原配常氏的次子朱允熥还活着,只比朱允炆小了一岁。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最终选择朱允炆呢?



一个原因众所周知,朱允熥的舅姥爷蓝玉尾大不掉,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很自然地认为孙子镇不住蓝玉这位悍将,已经准备动手除掉蓝玉了。这个时候立朱允熥,到底要不要继续处置蓝玉,很棘手。而且,处置蓝玉或多或少是会影响到朱允熥的,选择朱允炆则没有这么多问题。同时,由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在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被扶正,这又涉及到继妻扶正前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样是会引起兄弟阋墙、政局动荡的潜在因素。于是,朱元璋以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论原配、继妻所生,皆视为嫡子,只论齿序!这等于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样是为了避免储位之争,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就这样,本没有太大希望的朱允炆最终成为了皇太孙,继而成为了皇帝。但是,无论是朱允炆也好、朱允熥也罢,皇位继承人只能在朱标系、也就是嫡长房产生,怎么轮也不会轮上庶出的朱棣!这就是为什么朱标死后,朱元璋宁可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朱棣的原因。如果朱棣是秦愍王朱樉所处的位置,或许朱元璋也就没有那么多纠结了,直接立朱棣为皇太子了名正言顺。只可惜,朱棣不是,他是庶出,而且还是老四!这就注定了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大框架下,朱棣没有上位的可能性,而这也为后来的“靖难”埋下了伏笔。通过合法途径上位不行,那朱棣就只能通过非法途径了,不是吗?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

明代是比较严格执行嫡长子制度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死后,第二顺位继承人就是嫡长孙朱允炆(其实是第二个,长子早夭),完全符合法理。

而且,朱棣排行第四,即使要传给其他的儿子,也得按排名啊,那两个哥哥也活着,轮不到他。

发个图片大家就了解了,不造反朱棣没有机会。



黑水布衣


朱标是诸皇子里很优秀的一位。朱标不仅是嫡长子,他出生在战乱年代,从小生活居无定所,经历了父亲创业的过程,他聪明伶俐,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成年以后,精明能干,待人宽厚近似迂腐,朱元璋非常满意。朱元璋从登基到政局稳定以后就开始为太子朱标登基做准备,朱元璋杀功臣都是基于太子的宽厚仁慈的原因。可惜,朱标在还没有登基之时就撒手人寰,朱元璋非常伤心,在他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他决心将皇位传给皇长孙、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因为,朱允炆跟他的父亲朱标太像,人品,秉信都像。朱元璋没有在他的其他儿子中间选择,就是即与这一点。后来他发现,朱允炆比他的父亲更宽厚仁慈 才有后来的蓝玉案。


赛麦大弘


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燕王朱棣有多层次的原因在里面。

从国家制度上考虑,朱元璋实行的继承顺序是立嫡立长。历史经验也证明对于政权的顺利交接和维护国家安定来说,这种继承顺序是最合理也最有效的。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既然确立了制度也就不会轻易打破这一规则。

从朱元璋个人感情而言,太子朱标是朱元璋非常喜欢的,同时也是非常欠疚的。朱标本人非常宅心仁厚,执政能力也很强,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在能力上完全没有问题。朱标成长过程中基本是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罪受了不少,福却没享多少,朱元璋个人感情上对这个儿子还是心中有愧。朱标的早死对朱元璋是个不小的打击,出于对这个儿子的复杂感情和正常的继承顺序考虑,传位给孙子也合情合理。

从当时客观国家情形考虑,四海之内基本已经平定,不太可能再有大的战事。国内可能出现反叛的情况也基本被朱元璋扼杀了(功臣基本被杀光了),所以当时的主要执政方针不是军事行动,而是稳定国内发展生产。朱棣军事能力很强,但已经不是当时执政者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况且朱棣与朱元璋本人性格很像,多疑而嗜杀怕,这对国家政权的稳定来说是个不可控因素,朱元璋不敢冒重新把国家带入战乱这个险。朱允炆虽然年纪小,但继承了其父亲朱标性格宽厚的优点,这点无疑对后期执政的稳定更加有利。所以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也是朱元璋结合当时社会形式综合考虑的结果。


锦鲤小毛球


爱屋及乌。

据我所知,朱元璋传孙子朱允炆而未传于儿子朱棣,主要是因为朱元璋特别喜爱故去的太子朱标。

据说,太子朱标十分贤惠,深得朱元璋喜爱。朱标死,朱元璋很伤心。而孙子朱允炆也颇有乃父之风。故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

为了立孙子朱允炆,朱元璋可谓是煞费了苦心。

首先,为了解除对孙子继位的威胁,朱元璋借故杀了不少开国功臣。历史上的皇帝中,朱元璋杀功臣是冠军。其杀功臣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为孙子清扫道路。

其次,因为立孙子,朱元璋对儿子,尤其是老四朱棣也不放心。百般试探,戒备。其实朱元璋对朱棣也是很喜爱的,因为在诸子中,朱棣最象朱元璋自己。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选择了立孙不立子。

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变。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植柳柳成荫啊!

欢迎点评。


WM晓奇


因为朱元璋是特别喜欢朱标的,传位给朱允文,除了符合制度外,更多是因为他对朱标的爱!

其实,比起朱标来,朱棣倒是更像朱元璋,但太子朱标性格温和,为政能力强,大臣们也拥护,朱元璋没有废掉他的理由!倒是老朱觉得他可能降不住那些“功臣良将”,所以就发生了那些众人皆知的事!史载:朱标不满老朱的“杀戮”,并对他直言不讳!老朱命人拿来一根带有很多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让朱标拣,朱标当然不敢!老朱就对他说:我现在做的这些就是帮你拔刺!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本人爱读书,他在朱标病重期间(有传闻说是被老朱吓的)尽心服侍,并照顾好自己的弟弟们,并且在老朱病逝前,他也一直床前尽孝,在老朱眼里,小朱就是个好孙子,当然愿意把皇位传给他!

只是老朱没想到的是,小朱这样的“老好人”是当不了皇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