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01

今年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的電影《綠皮書》,

講了兩個差異非常大的人相識的過程。

男主角之一是個有名的黑人鋼琴家唐·雪利,即將南下巡迴演出兩個月。

他僱傭了一個暴躁甚至有點粗俗的白人託尼做司機,負責行程中的接送。

兩個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大的矛盾。

衝突一、身份差異。

唐·雪利是知名的鋼琴家,曾經在白宮演出過。

還擁有心理學、音樂學、禮拜儀式藝術三重博士學位。

而白人司機生活在社會底層,喜歡靠拳頭解決問題。

當他閒聊起唐的專輯時,就暴露了自己文化水平低的特點。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給妻子寫情書時,

“dear”(親愛的)都能拼成“deer”(小鹿)。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衝突二、性格差異。

託尼是個樂天派的話嘮,自詡為吹牛大王。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唐是敏感內向的性格,喜好安靜。

衝突三、種族差異。

在那個年代,黑人面臨著非常多的歧視。

片名《綠皮書》就是指一本真實世界中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因為許多酒店和餐廳都拒絕接納黑人,所以有人專門收集信息、編寫了這麼一本願意接納黑人的餐廳和旅店。

電影的Tony對待黑人的態度也是如此。

妻子給家裡的黑人維修工倒了兩杯水,

他會在黑人走後,把他們用過的水杯嫌棄地丟掉。

在這種背景下,兩人展開了旅途。

互相影響,互相接納。


02

很多情感博主都會收到類似的諮詢:

為什麼隨著年齡越來越大,

找到一個懂自己的人變得那麼難?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對於親密關係進行了三點概括。

第一點就是:

“能夠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內心秘密。”

因為工作的壓力,我們常常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

在社交場合,也是以應付為主。

我們信奉著“交淺不言深”

於是,真的有人想靠近我們時,我們便下意識地躲得遠遠的,感到侷促不安。

能夠真實地袒露自己,表達自己的內心,是找到一個知心朋友的第一步。

電影中的唐,在演奏結束後,在大雨中向託尼宣洩了自己的孤獨。

表面上,他住著像城堡一樣的別墅裡,有著不菲的收入。

即使因為特殊情況被關進了監獄,一個電話打給肯尼迪就能解決問題。

可是,他清楚,白人富翁們花錢讓他彈鋼琴,是想讓自己顯得有文化、有修養;

等到自己一下臺,就又變回了讓他們不屑一顧的“黑鬼”。

不能使用白人的廁所,只能在破爛的儲藏室進食。

自己不被白人所接納,黑人們也早已不認為他和他們屬於同一世界。

收到同胞玩遊戲的邀請時,他緊張、無措地拒絕,被同胞排擠。

站在公路邊上,遙望與自己相同膚色的人,唐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當唐主動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不解和孤獨時,託尼理解了他那一系列“故作姿態”的行為;

理解了他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所付出的行動。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和佩妮做了一個測試。

這個測試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阿瑟·亞倫發明的。

關於親密關係,研究了50多年。

他寫了一個問題清單,有36個問題。

如:

“對你來說,什麼是完美的一天?”“有什麼事你想做很久了還沒去做?”

經過實驗表明,完成測試的人,關係都會變得親密。

真實地袒露自己,是與他人接近的第一步。


03

電影中,託尼在和唐交往前,對著黑人帶有著歧視。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降低認知的時間成本,給對方貼上標籤。

而貼標籤的行為,就帶有輕微的歧視。

比如,她背了一個很貴的包,應該是個拜金女,算了,我不喜歡這種人;

他穿的格子襯衫,程序員吧,沒意思……

很多標籤都是我們的錯覺。

舉個例子,我們常常以為男性、女性在生活習慣、能力特質、處事風格上相差很多。

實際上,實驗表明,性別差異表現為有重合的正態曲線。[1]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常識傾向於美化和誇大性別差異。

在某種程度上,“直男”就已經被妖魔化了。

抱有刻板印象的話,會讓我們錯過很多有趣的人。


04

無法遇到懂自己的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溝通不到位。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舉個例子。

我因為聖誕節沒有收到禮物而不開心。

因為根據我的經驗和常識,根據我固有的信念,節日就是應該收到禮物。

我的好朋友居然都沒送給我。

她太不瞭解我了。

找一個懂自己的人真難啊。

可是,對方可能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

聖誕節就是西方人的節日,我們不需要去慶祝。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劇本說出來,對方就無法理解你的生氣點。

然而,即使我們認為已經說了心中所想,也常常會產生一定的偏差。

在溝通中,有這麼一個模型。

《綠皮書》:找一個懂你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當我們把想說的話傳達給對方時,我們的話語經過了編碼的過程;

對方接受信息時,還要進行解碼。

解碼所得的信息,不一定是我們編碼時的意願。

所以,即使我們主動去溝通表達,也可能會產生誤解。

在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還有著噪音存在。

噪音可能是雙方不同的性格,也可能是不同的價值觀。

在與對方交流時,這些因素就可能阻礙我們靠近對方。

所以,並不是對方不瞭解你。

很有可能,是你們沒有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的本來意思。

在這種情況下,多次的雙向溝通就可以降低噪音的存在,減少誤解。


05

找一個懂自己的人並不難。

第一、主動表達;

第二、不貼標籤,拒絕刻板印象;

第三、充分溝通,減少交流過程中的障礙。

叔本華說:

“人們最終所真正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事物,只不過是一些在本質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罷了。”

如果仍然找不到那個人的話,可能只是你太獨特了。

[1]《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