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平等或許是一種權利,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使它變為現實。

——巴爾扎克

01 電影的背景

1776年7月4號,美國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言開首這句話至今仍然直擊肺腑: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意思很簡單,就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

按字面意思,你可能理解為:不管是什麼人種,祖先是什麼身份,都享有政治平等和經濟平等的權利。

但其實,它只是美國十三個州用來抵抗英國殖民者的說辭而已。宣言的草案的確反對奴隸制,但最終卻因為利益關係,刪除了奴隸制和奴隸買賣的相關限制。

因為種族問題沒有得到解決,85年後,工商業發達的北方和以種植業為生的南方產生了衝突,南北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我們初中都學過,林肯在1862年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徹底廢除了奴隸制度,北方獲勝,全國統一。

按理說,奴隸制度已瓦解,黑人白人應該平等了吧,可現實沒那麼簡單。

黑人的身份枷鎖雖然打開了,但因為沒有經濟基礎(奴隸制規定黑人奴隸無報酬,無人身自由),未受過正式教育,根本無法自由生存,他們仍然需要白人僱傭。更何況,國家又用“Jim Crow laws”(吉姆·克勞法)等多種法律將黑人牢牢地隔離開來。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黑夜或許可以覆蓋人的雙眼,但不能阻止雙腿前進的步伐。

到了1955年,美國又爆發了黑人民權運動,黑人採用抵制、遊行的方式,抗議國家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

對於這項運動,大多國人只知道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對黑人遭受的歧視一無所知,但好在網絡發達,我們可以通過電影《綠皮書》來增進了解。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綠皮書》是目前最好的一部種族歧視題材的電影,不僅有96.5萬豆瓣用戶打出了8.9分,還獲得了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非常值得一看。

02 黑人種族歧視是怎麼來的?

《綠皮書》講的是,鋼琴家唐·雪利要去南方做巡迴演出,因南方對黑人的歧視極其嚴重,他僱傭了白人託尼作為司機兼保鏢,揣著一本薄薄的綠皮書,兩個人就踏上了征途。

故事發生時間是1950年。那時,種族隔離制度還沒廢除,種族歧視現象比今天嚴重很多,大多酒店都不允許黑人進入,綠皮書記錄的就是黑人可以進入的酒店,數量少的可憐。不少人疑問的是,美國的黑人種族歧視是怎麼來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簡單瞭解下歷史。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主要有北美土著、歐洲白人和非洲黑人(以下人口數據的統計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

1.北美土著,佔1.2%,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誤以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人稱為Indian,印第安人,其中包括不少經由白令海峽過去的亞洲人。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世界地圖》,成都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三版

2.來自歐洲的白人,佔62%,在17世紀初,意大利人Americ Vespvck發現哥倫布所看到的那片土地不是印度,而是一個新世界,世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America,美洲,並分為南北兩部分。之後,歐洲的白人開始大量遷移,開啟了世界第3次人口遷移的浪潮。他們屠殺北美土著,妄圖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主人。

3.來自非洲的黑人,佔13%,歐洲白人遷移之後,美洲的種植業和礦業日益發達,需要大量人力,再加上非洲(約南緯35°~北緯35°)的氣溫跟美洲大部(約南緯30°~北緯60°)很接近,於是歐洲商人開始販賣非洲人口,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短缺。

補充一點,17世紀在非洲販賣人口是需要許可證的,否則船隻不允許航行,所以商人販賣人口並不違法。那為什麼非洲政府會同意呢?因為非洲不僅貧窮,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極高,通過賣出人口,可以換得歐洲的貨物。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黑人和白人的身份在300多年前就已經判若雲泥,白人是高高在上的奴隸主,而黑人是低賤卑微、可以當成商品隨意出售的奴隸。

社會心理學認為,歧視是一類人對另一類人的缺點、能力、出身上的不平等對待,而產生歧視態度和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對方的身份比自己低下。

這裡的身份,不應該理解為CEO、財務總監這樣的公司職位,而應該是種族和血統。

因為種族優勢的居高臨下,白人一直防備著黑人,哪怕是社會地位下等的白人也一樣。

在電影中,託尼是家中的頂樑柱,房子是租的,他還做著社會底層工作——夜總會保安,但他的家人也歧視黑人。比如在妻子請了兩個黑人做家庭維修時,家族的5個男人就在一旁保護她,託尼還把黑人比喻為茄子。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更嚴重的,高學歷、家境優越的黑人也會受到歧視。

比如,託尼的妻子本是溫婉賢良,但在得知丈夫即將為黑人服務時,她還是有顧忌。而擁有三個博士學位的鋼琴家雪利,受邀在南方巡演時,仍然被東道主拒絕使用室內衛生間,還被擋在餐廳門口。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在白人眼中,黑人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他們隨時繃緊了心中的弦,防止它傷到自己。

可黑人真的可怕又沒素質嗎?對世界歷史深入瞭解過的人都知道,African Americans(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發展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種植業和礦業中大部分的工人都是黑人,鋼鐵行業中的黑人佔了1/3,汽車行業是1/2,黑人也積極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體育界中黑人球星例如喬丹、科比,娛樂界如摩根·弗里曼、丹澤爾·華盛頓、塞繆爾·傑克遜,而電影中的鋼琴家Mahershala Ali本人,更是兩次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可以說,美國如今的繁榮,與黑人的努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他們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回報,而被社會尊崇的富人卻大部分都是白人。

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揭露的:一個階級的奢侈,全靠另一個階級的貧苦來維持。

03 為什麼明知南方很危險,雪利還要做鋼琴巡演?

相比南方對黑人的歧視,北方就溫和得多,雪利曾在白宮表演過兩次,獲得了很多上層人士的認可,比如當他因誤會被關進警察局的時候,時任司法部長的博比·肯尼迪就親自打電話讓警察局放人。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雪利明明在北方就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過上安穩舒適、風光體面的生活,為什麼還要冒著風險去南方巡演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社會認同理論,它指出了人們通過社會群體的認同,來提高自尊的一般步驟:類化、認同、比較。

類化指的是,把自己歸為某一個群體,比如北京市民。

認同指的是,認為自己擁有這個群體的普遍特徵,比如擁有北京戶口、在北京有套房子。

比較指的是,將自己所在的群體與其它群體進行條件優劣和社會地位高低的比較,比如,北京市民比重慶市民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北京人比重慶人收入更高等等。

在社會認同理論中,如果通過比較,發現自己所屬的群體有著明顯的劣勢,比如貧窮落後、失業率高出兩倍,就會產生社會認同威脅。

電影中,雪利憑藉著高學歷、天才鋼琴家身份,獲得了北方精英群體的社會認同,他沒什麼煩惱,但南方的黑人奴隸們,卻因為沒有個人財產、沒受過教育,被白人歧視而感到疏離和自卑,進而產生了社會認同威脅。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社會認同威脅會導致三種結果,分別是脫離之前的群體、改變群體的狀態和接受消極的社會認同。

脫離群體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他厭惡自己貧民窟孩子的身份,於是很小就離開了家鄉,想通過努力改變命運。

南方種植園裡的黑人們,選擇了默默接受消極的社會認同,雖然他們對種族隔離制度也很不滿,但並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

而雪利擁有這樣的能力。他去南方可以不做最底層的工人和農民,而是以鋼琴家的身份和白人平等交往。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所以雪利去南方做巡迴表演,並不是為了獲得報酬、名譽,更不是為了遊玩,他是為了幫助南方的黑人。他想通過自己的出色表演,讓南方的白人提升對黑人的好感,哪怕只是一點點。

通過這部電影,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雪利做這一切的作用非常小,遠遠沒有馬丁路德金的激情演講的效果好,但演講、起義這種大工程雪利也不擅長,他出身良好,是一名藝術家,巡迴表演是他能想到的最大貢獻了。

13年後,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把民權運動推向了高潮。

在隨後的兩年裡,國會通過了《公民權利法案》和《選舉權利法》,以立法的形式解除了黑人在選舉與被選舉權的限制,以及在公共設施方面的歧視與隔離制度。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正是馬丁·路德·金這樣的慷慨就義,加上無數個雪利的點滴付出,才撼動了這個笨重的國度,使它朝著正確的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

04 男主男配的角色反差,是想說明什麼?

這部電影除了主題深刻之外,男主男配的角色設置也是一大亮點。

通常我們會以為,白人出身高貴、名校畢業、優雅紳士,而黑人則是文化程度低、不拘小節、粗俗。但導演偏偏反其道而行。

白人託尼沒受過多少教育,賺的收入只夠養家餬口,寫的情書也是流水賬,沒有文采,喜歡貪小便宜,遇到事情很急躁,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

而黑人雪利不僅高學歷高收入,舉手投足間也透著自信和優雅,他待人彬彬有禮,即使被誤會、侮辱,也會快速冷靜下來,絕不會暴跳如雷。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這樣的角色設定,就是為了打破屏幕前的觀眾對黑人和白人的刻板印象。人不應該依賴一個表面的身份,就輕易地下結論,這太倉促,且往往與事實不符。

拋開這部電影,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拿這次新冠疫情來說:

90後一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但90年出生的武科大付文傑卻賣掉了一套房子和兩輛車,捐款300萬購買物資,並在運送物資的途中不幸感染;

一直被認為民風彪悍、愛佔便宜的河南人,為武漢捐款人民幣約7億,捐贈物資約3億;

打著治病救人旗號的武漢紅十字會,卻在物資分發和員工管理上出現了很大的失誤,嚴重影響了疫情的救助;

……

壞人的臉上不會寫著壞字,他可能會笑臉迎人,而口口相傳的好人,也可能是偽君子,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比標籤更重要的是本質,比群體更關鍵的是你身邊的那個個體。

05 希望的曙光

在兩個月的近距離接觸之後,雪利和託尼都學會了互相理解和包容,雪利打開了心結,他主動去託尼家一起過聖誕節,而託尼在聽到親人嘲笑、貶低雪利時,也心甘情願地維護他。他們成了朋友。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這是不是意味著,黑人和白人最終會和平相處,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將會消失呢?

當然,導演並沒有奢望通過一部電影,就讓所有白人改變對黑人的看法,也不奢望通過一個故事就讓美國實現真正的種族平等,他能做的,只是讓雪利和託尼成為好友而已。

“但白人和黑人,不就是由無數個託尼和雪利組成的嗎?既然他倆可以和諧相處,其他人為什麼不可以?如果更多的託尼和雪利冰釋前嫌、握手言和,那國家離種族平等就指日可待了。”

Peter Farrelly正是利用了電影受眾最廣、傳播速度最快的特點,讓無數的目標受眾快速領悟到他心中的夙願。有了想法,然後才有行動。

奧斯卡《綠皮書》導演:美國黑人被歧視了300+年,今天看見了希望

他悠閒地坐在沙發上,雙腿重疊,輕輕地搖了搖手裡的一杯紅酒,抿了一小口。雨已經停了,天快亮了,他看見了未來希望的曙光。

[1]王沛,劉峰.社會認同理論視野下的社會認同威脅[J].心理科學進展,2007.

[2]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