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有了文學種子,才能開出文學之花,結出文學之果。那麼,文學種子哪裡來?如何培育?我要首先講這個問題。

大凡愛好文學的人,一定是接觸了某部文學作品之後,才開始愛好文學的,但愛好文學未必就有了文學種子。所以,世上永遠是愛好文學的人多於創作文學作品的人。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文學種子是需要有意識地自覺地培育的,它是一個工程,需要嚴格構建。這顆種子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須有一個孕育過程。因此,它需要科學的雨露澆灌。

文學種子雖然很難培育,但是也有路可循,因為文學種子離不開文學土壤,離不開文學滋養。

為什麼要強調吸收文學營養呢?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我國現代作家茅盾(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在《談我的研究》一文中指出:

“沒有讀過若干前人的名著——並且是讀得入迷,而忽然寫起小說來。並且又寫得很好的作家,大概世界上並不多罷……他從事文藝的創作之前,大都先和前人的名著有過接觸的。”

在這裡,茅盾先生斷言:凡是從事文藝創作的人,在創作之前,大都先和前人的名著有過接觸的。也就說,讀過文學名著,受到過文學名著的影響和薰陶。

曾被列寧稱為“俄國的一面鏡子”的19世紀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他的文學名著《戰爭與和平》著稱世界。這樣的文學泰斗還不斷地從別人的著作中吸收營養。汪海泉先生在他的《點擊寫作成功之秘》一書中,記敘了列夫·托爾斯泰這樣一件事:

“列夫·托爾斯泰走進他大兒子謝爾蓋的房間,看見他大兒子正讀《普希金小說集》。托爾斯泰把這書翻翻說:‘真好!普希金總是直截了當地接觸問題。換了另外一個人,一定是先描寫客人,描寫房間,而他一下子就進入了情節。’托爾斯泰就是在普希金小說《賓客齊集在別墅中》的啟示下,寫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奧布朗斯基家裡被擾亂了。’究竟為什麼被擾亂了,讀者一時還不清楚,但是這個開門見山的起筆一下子就形成情節的紐結,確定了後文情節發展的路線。現在我們看到的開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後加上去的。”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書中還提供了一些實例:

蘇聯作家《士敏土》的作者葛拉特阿夫,童年時代便醉心於萊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17歲便開始寫小說。

列夫·托爾斯泰就不必說了,萊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都是俄國文學旗幟性的人物。

萊蒙托夫是19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後的偉大詩人,14歲開始寫詩,名篇有《帆》、《浮雲》、《祖國》等長詩20餘部,27歲死於有預謀的決鬥。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文壇巨星,與列夫·托爾斯泰齊名,小說代表作《罪與罰》。

如果不熟讀這三位大師,17歲的葛拉特阿夫怎麼可能在少年時代就開始寫小說呢。

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巴爾扎克的第一部公開問世的《舒安黨人》,是在英國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和詩人司各特的影響下寫成的。司各特的主要詩歌作品有《湖邊夫人》、《特里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無畏的哈羅高德》,歷史小說代表作《艾凡赫》。

巴爾扎克說:“司各特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色,但又始終能獨創新意,他的驚人的豐產使我目瞪口呆。”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巴爾扎克後來寫出長篇鉅製《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法國作家、自然主義創始人、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左拉年輕時,讀了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才立志寫《盧貢——馬卡爾家族》的系列小說,作品場景的壯闊,人物的眾多,氣魄宏大,文筆的粗獷遒勁,確係繼《人間喜劇》又一座文學巨廈。

我國現代作家馮德英,是一本揉爛了封皮的《洋鐵桶的故事》,書中打日本鬼子的情節把他吸引了,引起了他寫作的興趣,後來寫出了《苦菜花》等名著。

清末譴責小說,喚起了曹禺對當時舊社會的不滿,他決心以筆和舊勢力拼殺,寫出了不朽的話劇名著《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是讀了郭沫若的《落葉》之後,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的。

冰心的《春水》、《繁星》是受列夫·托爾斯泰《新月集》、《飛鳥集》影響的產物。

冰心說:“我寫繁星,正如跋中所說,因愛看托爾斯泰的《飛鳥集》,仿用他的形式來收集我零碎的思想……這就是小雜感一類的東西。”

胡風、何其芳又都是受了冰心《春水》式小詩的影響,才拿起了詩筆。

胡風,原名張光人,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曾被打成“胡風反黨集團”首犯,蒙冤入獄。1980年徹底平反。

何其芳,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理論家。著有詩集《預言》、散文集《畫夢錄》。

郭沫若早期詩作《鷺鷥》、《新月與晴海》在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和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影響下寫成的。

泰戈爾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

海涅著有《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

“五四”運動那年,郭沫若個人的憂鬱、民族的激憤,又從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找到了火山爆發口。在《女神》中以雄渾豪放的調子,以氣吞山河排山倒海的氣勢,衝破封建的藩籬,掃蕩了舊世界的汙泥濁水,表現了對祖國的明天憧憬和嚮往。其中《鳳凰涅槃》一詩,開闢了現代新詩的新紀元。

我國當代作家峻青(代表作《黎明的河邊》、《海嘯》、《血衣》等。)每當他閱讀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時,他感悟到:

“書中那些人物、事件、環境我是多麼熟悉啊。草原居民的強悍性格、頓河流域頻繁戰鬥、哈薩克人村落的暴動叛亂和昌濰地區的情況是多麼相似啊。每當讀著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就情不自禁地生髮起一種創作慾望,要把昌濰地區的鬥爭寫出來,這,慾望是如此強烈如此持久,一直到今天,他還折磨著我、激勵我,使我經常不安,使我興奮,使我痛苦,也使我歡樂。”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果戈裡的著名作品《狄康卡近鄉夜話》也勾起了峻青童年期間在山間瓜棚看瓜時的種種回憶。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那詩情畫意的環境,那烏克蘭鄉村迷人風光和風俗,那復員戰士和他未婚妻純潔堅貞纏綿的愛情故事,都令峻青感到親切、嚮往,令人讚賞和歎服,他們都給了峻青極大的藝術享受,同時也引起感情上強烈的共鳴,創作上的衝動。正如峻青自己說的:

“這些聯想、這些回憶、這些衝動,就像活躍在地殼下的河流一樣,經常在我的心裡洶湧澎湃、奔騰不息。它們有的衝破一絲空隙,迸出幾多零星的水花。但是它是真正主流,至今還沒有衝出地面,形成創作的長河。”

以上,都是汪海泉先生的書中舉的中外名家受別人的名著啟發或影響,寫出自己的不朽作品的事例。

可見,文學創作是有繼承性的,不吸收前人的文學成果,自己悶頭創作,是盲人騎瞎馬,其創作的結果不會有高度,也不會有深度。凡是要寫出像樣的東西,必須先從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吸收營養。你吸收了文學營養之後所站的高度和沒吸收文學營養之前所站的高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文學種子是在你科學地吸收文學營養的過程中慢慢培育的。

未經過專業文學訓練的作者,對文學營養的吸收,往往是不加選擇、沒有計劃,拿過來就讀。這樣讀,是不科學的,往往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經歷,收穫也是甚微的。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讀名著,除了學習人家的表現方法而外,更重要的是學習洞察生活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你即使生活材料再多也毫無用處,寫不出具有深刻意義的作品。所以說,文學大家必定是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具有思想容量。我們吸收文學營養,主要是學習他的深刻的思想性,目的是提高自己洞察社會生活的能力。這個能力提高了,有兩個意義:

其一,你對社會生活就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你對生活素材的把握和剪裁,就有了準確度。

其二,深化作品的內容,使作品具有了思想深刻性。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汪海泉先生在他的《點擊寫作成功之秘》一書中提供瞭如下例證:

魯迅在他英譯本的《短篇小說選集》的序言中便談到他讀了俄國、波蘭的小說,審慎地感受到文學作品巨大的認識作用。

詩人艾青在一九五二年開明書店出版的《艾青選集》的自序中也談到“十九世紀俄羅斯舊現實主義大師們揭開了我對現實社會認識的帷幕。”

可見,魯迅、艾青作品的深度,與借鑑外國作品是有一定關係的。

特別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在揭示資產階級金錢的罪惡史、資產階級的發家史以及封建貴族階級的衰亡史方面,達到批判現實主義的高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規律揭示得極為深刻、透徹,真是入木三分。使很多作家大大地提高了認識能力。

馬克思從《人間喜劇》中得到研究資料之多,對其認識作用評價之高是人所共知的。

魯迅的《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社會及其倫理道德的抨擊之深,也為很多作家深刻認識舊社會提供了範本。

蘇聯偉大的作家高爾基的外祖父是個殘暴而吝嗇的人,但他對外祖父性格特點理解和深化,是讀了巴爾扎克的《歐也尼·葛朗臺》之後,才深刻地認識到了。所以他說,書本給了我們人身所看不到和不知道的東西,他認為這是一大發現。

列夫·托爾斯泰貴族家庭生活史小說一變而成為宏大的歷史長篇史詩《戰爭與和平》,與他閱讀俄國作家費·格林卡的《一個俄國軍官的信件》有關,也與他反覆閱讀俄國作家赫爾岑的代表作長篇小說《誰之罪》、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偷東西的喜鵲》,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分不開。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本來列夫·托爾斯泰構思了一部貴族生活史《皆大歡喜》,還沒等動筆,轟動一時的《一個俄國軍官的信件》他讀了之後,書中描寫了戰爭場面和當時人的思想情緒,有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思想。赫爾岑發表在《北極星》上的幾篇回憶錄,幫助托爾斯泰提高了創作思想。他逐漸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動力,藝術要表現人民,要為確立為民主的理想而鬥爭。正是這些思想認識的提高,使他由貴族的立腳點而轉移到農民群眾方面來。於是,他把《皆大歡喜》改弦更張,把它引向了“人民戰爭”的軌道,修改了全部主要人物和發展線索,引進了新的人物,確立了最後名稱為《戰爭與和平》,肯定了俄羅斯人民在戰爭中的作用,認識上的飛躍也深化了主題。

既然吸收文學營養這麼重要,那麼,怎樣才能科學地吸收文學營養呢?

在沒講這個問題之前,我要提個問題請大家來思考:假如你遇到一位難得的資深的老師,你要向他求教什麼呢?是向老師學知識重要,還向老師學方法重要?

我說,知識和方法都重要,但是,二者比較而言,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方法好比打開知識大門的那把鑰匙,有了這把鑰匙,你自己就會用它開啟知識大門了。

好了,我現在就結合我自己的經驗,來向你們介紹如何科學地吸收文學營養、培養自身文學種子的方法。

首先,你要確立你要在哪種文學門類上進行寫作,是詩歌,還是散文,或者是小說,抑或是戲劇。

然後呢,你就要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說白了,就是你想寫哪種文體,你就讀哪種文體的古今中外的名著。這還不夠,還要配合著讀邊緣門類的名著。比如寫小說的,除了讀小說名著外,你還要讀些戲劇名著,戲劇的人物語言、結構、人物關係,都值得小說作者學習。

再比如,寫詩的作者,除了讀古今中外的詩歌,還要讀些散文經典。讓文學營養儘量越豐富越好,千萬不要老吃一樣。人說,自在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倒著固然舒服,叫你連續倒3 天,你就會告饒了。餃子固然好吃,叫你頓頓吃,你就會乏味了。

吸收文學營養也一樣,要多門類的借鑑,你的知識結構就豐滿了。

每一門類的文學,其名著都浩如煙海。那麼,先讀什麼最適用呢?

先讀你最喜歡的作家,建立師承關係。就像學書法,先找一個你喜歡的一種書體入手一樣。學這位作家的語言、結構、技巧和風格。這叫先讀懂一家。

方法是: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設法找到,再把有關其作品的評論和研究,以及他的傳記或者生平材料都找到。然後,先看他的傳記或者生平材料。當你對作家有了初步瞭解之後,再讀他的代表作。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樣做便於你讀懂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時代背景、寫作意圖,以及在什麼情況寫出來的,你都會在他的傳記中或生平材料中找到相關的說明。當你掌握了這些材料,再開始讀作品就容易領會得多了。

然後,你把初讀的感受記下;再讀,再記新感受。人的欣賞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當你再也讀不出新的感受時,再看有關的評論和研究。評論大家的分析和鑑賞無疑是高水準的,它會讓你頓開茅塞。這時候,再把你的感悟記下來。為什麼強調“記下來”呢?記是為了加深印象,也是認識和感受積累。光讀不記容易忘卻,所以要把讀書的感悟隨時記下來,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

當你對這個作家和作品如數家珍了,你就和他建立起了師承關係。你的作品就有了他的風格或者某些影子。久而久之,隨著你的閱讀和寫作越來越多,你的風格就會在他的基礎上發生變異,逐漸逐漸地就形成了你自己的風格,你就成了成熟的作家。成熟作家的標誌是: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除了要讀懂一家之外,還要讀別的名家名著,拓寬視野。

其方法是:泛讀和精讀結合。泛讀,就是一般瀏覽,擴大知識面,從中尋找你最喜歡的名著來精讀。精讀的方法,前面已經介紹了,就不再重複了。

還應當指出的是,知識要不斷更新,因此,知識結構也需要不斷重組。吸收文學營養要貫穿於你寫作的始終。寫到老,學到老,這才是一個有出息的作家應該具備的學風。

參考書目:汪海泉《點擊寫作成功之秘》,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初學寫作者,寫作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作者簡介:李景寬,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編劇,原《劇作家》雜誌社劇本編輯,兩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獲得者,創作電視劇《莊稼院裡的年輕人》《櫻桃》等。出版戲劇集《夕照》、長篇自傳《我心空的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