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袁来你在这李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因为细细去想,这个问题并不是李世民有那么多能干的手下那么简单。


首先问一句:李渊的势力内有能力独当一面当统兵元帅的人是不是很少?

答案是否定,很多人都可当。比如李靖、尉迟恭等。

要知道汉高祖刘邦就因为手底下只有一个韩信能统兵,到今天人们还在讨论韩信是不是会造反的问题。


那么再问:既然可做元帅的人选很多,为何却是李世民的手下能人猛人云集,却不见一个外姓将领做大?

这里就要引出李渊打天下的一个奇特之处:宗室领兵。

在起兵之处,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各自被赋予了统领一支军队的资格。

作为关陇世族集团的豪门家族,世族的这一特色也深深地烙印在李氏军队身上。

从起兵到据有关中与河东,仅四个月,李渊完成了关陇集团的权力更替,他成为了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李世民能打是出了名的,而事实上李建成也是挺能打的,既然自己的儿子们都能做事,权力自然更不会外流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外人再忠心也比不过自己儿子们。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才会涌到李世民手下。


接下来我们来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李渊可以容忍?

之前已经有很多朋友做了相关的回答,对各场战役,以及从唐朝开国各个阶段直至玄武门事变都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我看了也是受益颇多。

因此,以上内容我不再赘述,我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身份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影响事态发展的一方面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应该是从小就心系天下的一个人。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世民个人能力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是数值爆表。但可惜,他不是家中老大,太子不是他。

因为在起兵之初,李建成就被授予了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说李建成一开始就被指定为了未来唐帝国的接班人。当然,这时候还不知道天下一定会是他们的。

但李世民不是个就此打住,放弃天下的人,不,他还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太子只是太子,并不一定就会做皇帝。李世民要让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李建成,让父亲、让全天下都看到,让父亲改变主意,让他做接班人。


李世民的功劳体现在他获得的头衔上,李世民的完整头衔是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李世民。

于是乎,李世民在战场上经常身先士卒,这种勇猛表现,让他获得了从将领到士兵的一致拥护,他对待人才也是礼贤下士,百般笼络,因此他的手下越来越多能人猛人。

这里说一下,李世民那么多手下也是有一个积累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凭空多出来的,不然李渊一定会匀一匀分给兄弟俩的。

李世民他就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实力不但是他问鼎天下的资本,也是他自己的护命符。

如果李世民没有要做帝王的志向,他就一定会避免自己的实力太大,就像我们第一眼看到题主的问题所直觉反应的:手下那么多人才不是要造反吗?只有不想做帝王的人才会去顾忌这一点,尽力的避免。李世民则不然,他是要走那条路的人。


此外,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儿子,如果是外人,他这么做死定了,此举必反无疑。但自己儿子不一样,李渊内心也并没指定了李建成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时间一长,随着李世民的表现越来越亮眼,李渊的心思也在两个儿子之间游离着。

退一百步来讲,不管这两人谁当皇帝,都是他儿子,肥水是不会流入外人田的。

李建成

再说说李建成。

心里有顾虑的不是只有李世民一人,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就没顾虑吗?

说实话,李建成做人更累!

李渊一开始就指定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一下子等于把聚光灯打在了李建成身上,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一言一行都要小心。

太子只是太子,不代表你一定会是皇帝。

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怕李渊猜忌自己有野心。

于是,李建成既要立战功,可是他是太子,不可以以身犯险;又不能让自己势力过大,因为他时时刻刻要看李渊的脸色,李渊可不是善茬,培养出这么两个杰出儿子的人,你说会是渣吗?

相比李世民的放开手脚,李建成从一开始就被束缚了手脚。



李渊

最后说李渊。

李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福的,儿子们这么优秀,打仗全凭自家人,几次大风大浪也都化险为夷,还有谁比李渊更幸运。

在打天下的这段过程中,李世民的作用很明显,李渊都看在眼里。一方面建成做为太子,不适宜过多深入战场,再有军功的前提下,还是以保全自身为要务。

让李世民多去冲锋陷阵是对的,万一有所不测也不影响太子之位。

因此李渊默许李世民不断壮大,因为总好过让外人壮大,何况形势也需要李世民壮大。

而时间推移,对于李世民李渊也是越来越喜欢,内心也早开始摇摆不定了。

最后,到底谁最适合帝国的未来,李渊也是莫衷一是。

唐朝开国之后,李渊便开始削减李世民实力,他想要将两个儿子的势力做一个平衡,便于他掌控。于是李建成虽贵为东宫,但李世民也有天策府,基本是旗鼓相当。

作为一个父亲,李渊很享受这种同时控制住两个儿子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将来都凭他一句话,而他却可以稳稳地再做上好几年的皇帝。这时候能很明显看出李渊对未来帝位接班人的不确定。

最终,李世民发现了这点,并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主动打破了这种平衡,摆脱了控制。

以上为个人观点,有失偏颇之处,欢迎指正。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题主问的是天策府中的文臣武将吧——夺取洛阳后,李渊特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李元吉兄弟共同在洛阳攻防战中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

因为此战,李渊因为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太尉、尚书令,封无可封,于是就特设天策上将这个职位给李世民,同时为司徒、尚书令。

李元吉的封赏是:司空、加赐衮冕之服、前后部鼓吹乐二部、班剑二十人、黄金二千斤。

此外,李渊还特权允许李世民和李元吉可以用3炉铸钱。

开幕府任用亲信以进行地方治理或处理军务是中国古代传统

开幕府,俗称开府建牙,是从春秋战国开始,汉代形成、兴盛于魏晋到五代的幕僚制度。

汉代时三公和开府仪同三司就可以开幕府,南北朝、隋唐时期,开府仪同三司具有开幕府的资格。

唐朝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公主开幕府。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和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7位公主都在唐中宗时开幕府。

因此李世民可以招纳自己的私人幕僚,这不足为奇。

李建成、李元吉通常招募自己的私人势力,并不是只有李世民一个人能做。李建成的长林军、李元吉招募的死士,都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过作用。

只不过是李世民成功,李建成、李元吉失败了。称王败寇,李世民势力得以天下扬名,李建成、李元吉的势力被压制而默默无闻。

李建成、李元吉势力出名的只有有限几个:魏征、冯立、薛万彻、谢叔方(李元吉势力)。

李隆基还是王时,同样招募死士,伺机而动。

天策府的文臣武将:

文臣:

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孔颖达、姚思廉、薛元敬、薛收、杜淹、许敬宗、盖文达、陆德明、蔡允恭、苏勖、颜师古、颜相时、于志宁、苏世长、李守素、阎立本、高士廉、温大雅、刘政会等。

武将:

尉迟敬德、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罗士信、长孙顺德、秦叔宝、丘行恭、丘师利、史万宝、刘弘基、柴绍、张亮、刘师立、屈突通、张士贵、独孤彦云、张公谨、史大奈、公孙武达、杜君绰、郑仁泰、殷开山、长孙安业等。


天策府的编制:

天策上将1人,正一品;长史1人,从三品;司马1人,从三品;从事中郎2人,从四品下;谘祭酒2人,正五品下;主簿2人,从五品下;记室参军事2人,从五品下;诸曹参军事,分为功、仓、兵、骑、铠、士等6曹,每曹2人,合计12人,正六品下;参军事6人,正七品下,典签4人,正八品上;录事2人,正九品上。

总结

李世民招纳人才,并非特权,而是中国历史的一种传统。历史上,三公、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的人都一样可以招纳幕僚。清朝时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建有幕府。

李世民之所以显得人才济济,原因在于他是胜利者。跟着他混的自然天下扬名,跟着李建成、李元吉混的人,自然被压制而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中。

但不代表李建成、李元吉幕府中无人。魏征、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四人都是杰出代表。

PS:历史上第二位天策上将是后梁的马殷在910年6月被朱温册封为天策上将,并在911年单独铸造天策府宝大钱——非常罕见的货币,极为珍贵。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

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是以才给李世民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

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李元吉、囚李渊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李建成、李元吉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此人正是李世民自关东招降纳叛而来,收为亲卫大将。与之类似的关东群豪甚多。他们与其说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说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对李渊这个皇帝的忠诚,怕未必比曹仁许褚们对汉献帝的忠诚更高。

天策府猛将:尉迟恭

就连玄武门之变的李靖、李绩两大军中巨头,竟然对“亲王谋皇位害太子”这种大逆不道行径,持所谓“中立”态度,其真实意向可想而知。正因对他们来说,李世民同样比关陇本位的李渊更能代表其利益。

卫国公:李靖

这才是李渊早已经下场与李世民为政敌,却迟迟不能武力解决他的根本原因,此时两人父子亲情早已淡漠无比了。一切不过是利益与局势所致。

杀李世民一个人,对李渊或许不算很难,但要收拾他死后的烂摊子绝非异事,所谓的皇帝诏命,李世民的天策府谁也不会当回事。如果只会杀人却没有事后收拾局面的把握,如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那样,并不叫果决、只能叫鲁莽无谋。

因此历史上李渊才会扶植李建成,打压李世民,软刀子割肉,分化其部属,力图政治解决之。

如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借题发挥,忽悠了李渊上当,甚至更阴谋论点,就是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和杨文干身边的人搞出这场乱事。

至于「李渊许诺李世民平乱后当太子」云云,要信李世民在历史书上的胡扯,干脆就连他是被逼无奈才“周公诛管蔡”,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一块儿信得了。

最迟至武德六年,由太子李建成而非李世民出征刘黑闼起,李渊便开始着手遏制李世民集团权势,加入了李建成一方;那以后的数年,李渊与李世民与其说是君臣父子,不如说是定要分出输赢的政敌;

太子:李建成

之所以不似皇帝对通常政敌那样雷霆霹雳,而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其争位行动; 这也并非因为李渊的心慈手软或是父子情深,天家无父子,政治家怎会将亲情看得多重?

而是因为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之大,竟可以与东宫太子并行行文号令唐朝各地官府;李世民身兼诸多政府加官,其权势更远超一个正常皇子亲王所应得;

这一切并非是李渊对次子无节制溺爱所制,也不单是为酬其战功,而是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借机招降纳叛、不断培植自身势力,早已经到了势大难制的地位。

李世民的势力根基、支撑他和李渊对抗的根本,就在于收拢了这些非关陇势力的精英人才。他们迫切需要在新帝国政治舞台从关陇集团虎口夺食,是以选中了李世民这个代言人。

李世民的能力足以让关东群豪们折服,他们更坚信追随李世民前景远大,因此天策府一时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若想强行用武力解决掉天策府实力,便意味着大唐朝廷的空前动荡,若不能成功斩首,而让李世民及其党羽逃出长安成外,唐朝江山分崩离析,再打一场大规模内战,而各方群雄趁势而起,亦非危言耸听。

从开国君主与李唐皇族族长的双重立场,从李渊的角度设身处地,确实很难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这等于要一次性大清洗大半个唐朝开国功臣集团,这是连后世朱元璋都未必能成功做得到的。看看老朱对明初功臣集团是怎么分化瓦解、依次打击,循序渐进历时数十年,才大算功告成。

何况当时天下刚平,人心未定,突厥年年寇边,李渊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关中,迁都襄阳,此时开启内战,其巨大代价李渊承受不起。

到了此时双方都早已是骑虎难下,不解决掉天策府这个畸形怪胎,唐朝政府的政治体制的正规化就根本无从谈起;而对天策府的任何削权行为,都必然遭致李世民集团的剧烈反弹,让朝局更加动荡。

李世民竟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从其短短数日后便接管中枢,没有大的反弹可知,天策府势力之大到了什么程度,之前的一时隐忍,也不过是其策略与假象罢了。一如他在沙场中对决宋金刚、刘黑闼这些劲敌,所惯用的“避实击虚”兵法。

天策上将或许玩政治玩不过老谋深算的老爹,可是当他将卓越的兵法化用到政争中时,李渊便万不能敌了。

唐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以牺牲李渊的权柄与自由、及其二子十孙,几千将士性命为代价,避免了一场规模更大、程度更激烈的内战。更让天策府集团整合到唐朝政府中枢,对李唐社稷、天下百姓而言,亦算得上不幸之万幸了。


狐狸晨曦


李世民手下的能臣猛将大多来自于敌人的阵营,李渊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存在所谓的“容忍”,而且最开始,很多猛将都是被李渊任命为李世民的府将的,到了天策府时期,李渊对他们的存在是默许的,但到了后期(大体为624年之后),李渊意识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于是又默许李建成挖空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来捍卫太子的利益。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一直以为他是能处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关系的,也并没有失去对李世民的控制,但李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亲自点燃了李世民的权力欲,本为稳固大唐的政权,却惹来了兄弟相残,父子失和。

李渊在晋阳以三万之众起兵,却在四个月内攻下了长安,一年之内登基为帝,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李渊背后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起源于西魏的宇文泰设府兵制,隶属于关陇集团的成员出将入相,不管是北周、隋还是李渊刚建立的大唐,本质上都是关陇集团建立的政权,类似于皇帝轮流做,朝代更迭并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关陇集团成员来做皇帝而已。而且关陇集团始终牢牢把控朝政,实际上就是和皇帝争权。李渊建立大唐离不开关陇集团,但他又不愿意完全受关陇集团摆布,所以,他必须寻找新的力量来与之对抗。

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渊显示出了一个当政者的宽广胸怀,除了强悍的起义军领袖投降后被他处死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降兵降将他都来者不拒,且给予礼遇,很多将领准许带领原先的部队。而对于打了胜仗的队伍,李渊更是不吝啬奖赏。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兵源,为大唐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尤其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并不断取得胜利,俘虏了大量的敌军,也有很多在乱世中寻找明主的赶来投降。但是在当时除一部分人是真的想投到秦王府中之外,大部分都是降唐,是由李渊来处置的。李世民做为当时战功最盛的亲王,是李渊最为依仗的将帅,自然很多猛将都被李渊放到了秦王府中,当然也有一部分仅仅是跟随李世民打仗,并不属于秦王府,而太子李建成多数时候要么学习处理内政,要么在防御突厥,所用到的猛将自然要少一些。但和李世民之间也不会有太大差距。

所以为了取得天下,坐稳天下,李渊吸纳了很多能臣猛将,让他们分别跟着太子和亲王们。而到了621年李世民虎牢关一战后,局势被打破,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开天策府,置官属,这等于给了李世民更大的权力,那些跟着他打仗的猛将不再只属于大唐,而被李世民安排进了天策府,正式有了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政治势力,而李世民还有更大的野心,他设立了十八学士,等于是天策府聚集了文臣武将。最开始,李渊是默许的,因为若能形成山东集团,对关陇集团也是一种掣肘,但他忘了权力可以让人疯狂,有了天策府的李世民也有了称帝的野心,而天策府众人也都想在权力争夺中分一杯羹,于是派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要么太子李建成,要么秦王李世民。


624年杨文干事件让李渊看清了李世民的野心,李渊不会废长立幼,他是想着让李世民经营洛阳,做一个藩王的,但他到底天真了。李建成开始有步骤的挖走李世民的拥护者,而李渊也默许了,于是天策府中很多的能臣猛将被调离李世民身边,以此来瓦解他的势力,只是派系早已形成,李建成的做法不过是让李世民的政变提前了而已。

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身边多能臣猛将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当时很多还是效忠李渊的,而且李建成做为太子肯定也有不少能臣猛将,之所以大多不显于后世,不过是李世民胜了以后,只重用了其中的一两个而已。


萧晓四姑娘


这个问题就要问李渊同志了,来来来,我们来采访一下李渊。

温乎:“李渊同志,这个问题关注的人挺多的,看来大家都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要不,你来给大家说说呗。”

李渊:“哎,我家老二在玄武门搞了个大新闻,可把我给害惨了。”

温乎:“人家都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你怎么就忘记了?”

李渊:“这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的,非得十句话不可。你先帮我倒杯茶。”

一杯龙井轻轻放在桌上,镜头开机。

李渊:“话说当年,我那表兄弟杨广把天下搞的乱七八糟,什么王薄、窦建德、王世充都出来搞事情。他们都是些什么货色,也敢称王称帝,真是舅舅能忍、婶婶不能忍。

这天下是我们的爷爷们打下来的,我们不能让江山变了颜色。

于是,我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了挽救江山的重任(真够重的,把我的肩膀都压弯了)。但这种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还得有很多的帮手。

刘文静、裴寂、殷开山、柴绍等等,都是我的小伙伴。哦,对了,还有你的祖宗——温大雅、温彦博、温彦将,他们都是好样的。

就这样,我带着小伙伴们在太原起兵,一路风餐露宿的找人打架。那日子,苦啊。

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半年后我们终于进入了长安。”

温乎:“在这一路上,李世民做了什么呢?”

李渊:“这个王八犊子,当了皇帝以后把史书修改的乱七八糟,完全把我摸黑了。其实啊,在这一路上我才是最高统帅,李建成和李世民只不过是执行我的命令。

到了长安以后,七大姑八大姨、姐夫、妹婿、小舅子们都说,组织决定让我当皇帝。那好吧,我也没办法,就勉为其难的当吧。

当皇帝,就要收拢英雄好汉。

这一点,我那表兄就做的不好。他想完全撇开我们这些人,重用江南那些文弱书生,所以才有今天,我一定要重用所有人。

温乎:“你要照顾你的小伙伴,可是关东、江南都是有不少英雄的,也要用吗?就不怕落的杨广的下场?”

李渊:“小温啊,你这句话问到点子上了。”

温乎:“老李,赶紧说说。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早就搬好小板凳了。”

李渊:“我的小伙伴们,自然是要重用的,可是关东、江南的那些猛将也不能错过。但是还有个讲究,不能把他们放在一起。

要不然,小伙伴们觉得我不关心他们,就不支持我了。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

李世民不是在前线领兵打仗嘛,那就把关东的那些人统统放到他的麾下。这样一来,他们在朝廷里挂了职,人却在老二那,面子有了、福利有了、事业前景有了,可谓是皆大欢喜。

温乎:“哎呀,你不怕李世民权利太大吗?”

李渊:“你以为我不怕吗?这个王八犊子在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以后,地位空前提高,关东那些人也全部被他收拢到麾下。这个时候我想把他撤下来,就难了。

不过,我还有我的小伙伴,建成也有自己的队伍,没关系。

温乎:“李世民的权利和地位,都能跟你们并驾齐驱了?”

李渊:“南北朝时期,那么多的皇子造反,弄的皇帝连碗汤都喝不上,我不得不防啊。”

温乎:“好像你的防守没什么作用啊。”

李渊:“万万没想到啊,他居然敢在皇宫门口杀人,杀得还是他的哥哥和弟弟。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惊呆了。

你看看尉迟敬德,跳到我的船上,哪有对我的半点尊敬?他的荣华富贵全在老二身上,我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说了,让我哭一会。”

温乎:“老李,您先哭着。喝口茶润润嗓子,下次有关于您的问题,再来采访您。”

李渊:“好,同志们下次见。”


温乎


一个公司创业时是需要很多各个方面的人才的,因为草创,人才上升的阶梯异常简单,朝为田舍郎,晚上就可以和皇帝坐一个桌上开会了。


李渊的大唐公司也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公司,公司业务蓬勃发展,需要吸纳各种人才,但是他的公司管辖范围内没有这么些人才,咋办。


古今通用的一个方法是挖墙脚。

用高薪,给房子给车给美女把各路人才挖掘到自己的阵营里,成功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事实证明李唐公司的挖墙脚行动进行的很顺利,各个公司的精英人物纷纷聚集到大唐公司,来投奔的有瓦岗寨的人也有王世充的人。


公司大了,人才爆满,下一步就是要这些人才各尽其用,毕竟大唐的油泼面也是不养闲人的。


于是大唐就开始了吞并重组其他小公司的行动,这时候那个叫大隋的巨型公司已经轰然倒塌,很多小公司纷纷从大隋身上撕了几块皮肉开始单干。


这些人中有叫王世充的,有叫刘黑阀的,有叫窦建德的,李渊要做的是把这些小公司都吞并整合到自己的公司里来,其实就是变相的消灭他们。


执行这项任务的总经理就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李世民在收购重组别的公司的时候,也在对自己招上来的各路兵马进行整合,在战场上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无往而不利,所以李世民其实是在两线作战,一个是和外部的敌人作战,一个是和自己内部的各路降军降将在作战。


除天下贼易除心中贼难。


但是李世民显然做的不错。


当天下初定,李渊也发现了自己二儿子的权力似乎稍显大了些,自己属意的继承人是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


于是李渊做了很多事,来消减李世民的权力,比方说把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借故调出秦王府,比方说把程咬金尉迟恭等武将分别派到外地做官。

如果不是李世民见机的早,发动了夺权行动,干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使自己成为唯一活着的合法继承人,大约过不了几年,在李渊的掺沙子扔石头的手段下,秦王府聚集起来的一众能臣猛将都会被李渊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等到李建成即位时,李世民大约也只有待宰的份了。


看看李渊把房玄龄等文臣赶出秦王府后,李世民再找他们来王府一趟,房玄龄都借故拒绝,李世民无奈让尉迟恭拿着自己的宝剑把房玄龄,杜如晦“请”到自己府里来。



所以不是李渊容忍李世民的能臣猛将,而是李世民感觉到危险来临,拼死一搏侥幸成功了而已。


===============



薛白袍


《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有22子,长子皇储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齐王李元吉,均为窦皇后所生。这三人虽是一母同胞的骨肉兄弟,但彼此间却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考证导致其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的原因,实由争夺储君之位而起。

李渊的龙子虽多,智勇双全、能力出众者却不多,其中佼佼者似乎只有次子李世民一人而已,史料中说他“玄鉴深远,临机果断” ,文韬武略,睿智过人,确实有“济世安民”之才。李渊建唐称帝后便不再亲自挂帅出征,太子李建成也需要留守京城协助父皇处理各项繁杂的政务。因此,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重任就落到了极富军事才能的李世民身上。

年仅22岁的李世民用四年时间将盘踞各地的强大军阀王世充、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等一一消灭加速了统一关中地区的进程。李世民的机智果断以及过人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在这几年中充分得以显示。

李世民为大唐统一全国建立了卓著功勋,使他的威望与日俱增,权力也越来越大,政治和军事地位都在不断增长并夯实。他麾下有大唐人数最多、最勇锐善战的军队,还担任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之职,这在李氏兄弟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除此之外,他还在晋阳起兵以及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条件,笼络了大批谋臣猛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军政集团。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秦叔宝等人都是秦王心腹。

这个文武具备的政治集团形成后使李世民逐渐产生了觊觎帝位的野心。李世民战功显赫,身边又聚集着一大批有才干、有本事的文武精英,形成了一股咄咄逼人的强大势力,这些都对太子李建成造成了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继承权,他也大力招揽人才,阴养死士,扩充自己的实力,还把弟弟齐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东府集团,两人合谋对付李世民。

李世民显赫的军事地位和卓越功勋,以及其麾下谋臣似云,将士若雨,人才众多,不仅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恨,也使高祖李渊有了隐忧与担心。李渊曾几次想废掉李建成由李世民取代。然而,“立长”的传统思想又让他不忍心下手。犹豫再三,他想出了一招。

他知道如果兄弟二人同在京城的话,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于是让李世民移驻洛阳,任陕东道大行台。自陕西以东的大片区域都归李世民管,也建天子仪制,君临半壁江山。李渊毕竟是二子的亲爹,他不愿看到儿子们手足相残的悲剧上演,于是以和事佬的身份,一碗水端平的手法,将唐朝一分为二,使建成、世民各霸一方,睦邻友好,和平相处。这种想法,虽出于善意,但在都急欲君临天下的二子眼里 ,纯属一厢情愿的天真做法。

随着统一天下的战争趋于结束,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夺位之争也逐渐由暗斗转向明争,最后终于导致了兄弟互害之流血政变的发生。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悍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和谋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协助下,在皇宫北门—— 玄武门设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上朝不备,突然发动了政变,杀死了太子和齐王,夺取了皇储之位。

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作“太上皇”,这年八月,李世民即位,将第二年(627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这年他才29岁,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帝王生涯。眼看李世民弒兄屠弟,逼自己逊位,不知“太上皇” 李渊作何感想?


后世对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的所作所为看法各不相同,褒贬皆有。大多数人认为李世民手段戾狠,刻薄寡恩,残酷地诛杀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并斩草除根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儿们。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什么心狠手辣的事他都干得出来。

这种观点很多人都在心里赞同,嘴上或文章里却不太敢说出来。毕竟在玄武门事变后登上龙椅的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唐太宗,他上位后虚心纳谏,英明神武,亲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干大事不拘小节,大行不顾细谨,因此史家对极度血腥的玄武门事件均不愿多加评价或一笔带过。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李世民在唐初能够有那么大势力,手下那么多能臣猛将,本质上是因为李渊实行宗室领兵政策,外姓功臣的角色被李世民等宗室替代。

李渊的宗室领兵政策,避免了其它朝代建国时外姓功臣势力过大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李世民这个亲王的势力极端膨胀,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事变。

(李渊)

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开始,就让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统领部队。毕竟相对于外人,自己儿子和亲族才是最能信任的人。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太子身份自李渊太原起兵开始就被确认,李渊攻占长安后,李建成就很少领兵了。毕竟作为太子,身份其实很敏感,太子和皇帝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太子势力过大肯定会引起皇帝疑忌。

一直到武德晚期,李世民势力过于膨胀后,太子李建成在第二次平定刘黑闼开始,重新统军进行军事行动,来平衡李世民过于庞大的势力。

李渊占据长安后,和各个割据势力的几次关键大战,第二次浅水原之战击败薛举之子薛仁果,河东之战击败刘武周,洛阳、虎牢之战一战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河北平定刘黑闼第一次起兵,唐军的主帅都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在几次大战中,也表现出了很出色的军事能力,仗打的很漂亮。

(李世民)

李世民赢得了唐军削平天下的几次关键战功,自然势力大大膨胀,一大批能臣猛将聚集在李世民身边。李渊为了奖赏李世民的功劳,竟然连续发明了两个原本正常体制没有的官职授予李世民:天策上将和十二卫大将军。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完整头衔是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李世民。如果忽略其亲王身份,作为臣子的话,名义上给予的身份实在太多太重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功勋让自己儿子取得,总比让外姓功臣取得好。唐初没有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外姓功臣,我大唐的韩信彭越这类角色是李世民李孝恭之类宗室。即使发生了玄武门事变,也是肉烂在李家锅里。

唐朝建国时,外姓功臣中也有李靖李勣这样的名将,但都没机会独领方面取得过于巨大的功勋。李靖长期在宗室李孝恭属下,李勣除了在李世民属下外,还长期在另一位军事水平不高的宗室李神通属下作战。但李渊坚定的执行了宗室领兵政策,即使李神通不靠谱,也没考虑过让李勣这样的名将取代李神通做主帅。

(李勣)


仁勇校尉


并不是李渊容忍李世民手下拥有能臣猛将,而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胜利后,大肆“修改”史官记录,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全面地看到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创业事迹及其属下事迹。换言之,并不是只有李世民拥有能臣猛将,而是我们毫无机会看到关于李渊及其另外二子的手下能人了。质言之,并非李渊容忍秦王李世民做大而无所作为,而是在李渊手里,依然有能臣猛将可用,至少在李渊、李建成看来,他们手里的能人也可以抗衡李世民。

但李世民能够修改史书,却无法修改干净史实发生的全部痕迹,近现代以来的唐史研究,大抵根据史书中未被删改干净的痕迹,通过专业的推理考据功底,还原出了武德年间政治斗争的原貌,寒鲲在这里简要概述一下。

在武德初年,刘文静曾经过早地表露出支持李世民的倾向,并与李渊亲信裴寂发生冲突,最终刘文静被李渊处死,唐史研究者黄永年先生便主张,这是李渊对李世民的一次政治警告。从这件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李渊通过裴寂对于武德年间朝政的掌控力是充足的,也可以看出李渊对于秦王结党的零容忍态度,即便是刘文静这种在太原起兵就跟随的老部下。

至于武德前期,因为“太子留守”传统皇室习惯的羁绊,导致李世民在外掌军机会增多。李世民借着围点打援消灭夏、郑二王的势头,吸纳了大量关东人士到自己的秦王府之中。但李渊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继续扶持太子李建成,在武德后期派李建成与李元吉频频领军,虽然来不及像李世民那样大量招募关东人才。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无论关陇人才,还是关东人才,太子府与齐王府也拥有如同魏征、王珪、马三宝、薛万彻、冯立、谢叔方这样能臣猛将。

李渊既然在称帝之初就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那么李建成的利益已然与李渊绑定在了一起,齐王李元吉无论其动机如何,在斗倒李世民前,都不可能背叛李渊-李建成这一利益联盟。所以,扶持李建成,纵容李元吉,本身也是不容忍李世民做大的表现。

再结合,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所能控制的王府卫士仅仅占长安城全城武装力量的一小部分,以及李世民所发动政变的突袭性,以及见到主子人头前对秦王府造成严重军事威胁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所部人马。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以及处于一个被孤立了的政治地位,这就是李渊李建成联手不容忍李世民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放大了秦王府文武人才在民间的高大形象,那就是《隋唐演义》,这部脱胎于宋元戏曲、成型为明清小说的作品,用文学夸张的手法,以及简单的善恶两分法,极力渲染了秦王府人马的英雄豪杰属性,这才造成了大家印象中秦王府能臣猛将远多于李渊嫡系、太子党与齐王府的假象。


寒鲲


这是因为整个隋末唐初局势进展太快,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李渊一开始不得不倚重李世民打天下,等到他有心思想解决李世民的时候,发现对方已经尾大不掉了。

可以看看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的时间表,

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5月起兵反隋,克霍邑杀宋老生;11月,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自封唐王。618年五月,隋炀帝被杀后,登基自立,国号唐。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击败割据陇西的薛举之子薛仁杲。619年至620年,李世民率兵东渡黄河,击退了刘武周、宋金刚。之后李世民东击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622年,李唐击灭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相继被剪除,统一全国的。626年6月,玄武门之变后,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传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可以说,中国历代皇帝得国之易者,李渊必然位列三甲。赵匡胤代周还要在柴荣手里下战战兢兢地抗好几年活。列强在中原杀的死去活来,李渊悄没声地就把果子给摘了。但是呢,李渊成事,世民确实是头功!李渊自从进了长安就没离开过,李建成又是早就定好的接班人,领兵出征的苦差事自然就是李世民的,所以你看他击薛仁杲、退刘武周宋金刚,胜王世充,创刘黑闼徐元郎,可以说为李唐打下了大半个江山。

所以这会首先李渊已经摁不住李世民扩张势力了,指望人家打江山呢,总不能提前卸磨杀驴,那突厥谁来对付?天下谁来打?

但是呢,说实话也真不知道李渊咋想的,是不是真的不明白两虎相争?李世民功高震主,还要加封——武德四年,封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最关键的是,李渊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开设文学馆,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

这样的局面下,李建成肯定做不住了。别管谁继位,对李渊来说无所谓,总归都是李家的天下,但做了10年太子的建成,可要担心自己的脑瓜。

所以也难说到底玄武门之变谁对谁错……皇帝家不是寻常老百姓闹分家:分屋分灶就行了,皇家分家,那都是要掉脑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