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七國之亂是如何爆發的?

查伯


漢朝成立之初提倡的黃老之學的養民之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這項政策的推行下,經過十年戰亂的中原地區得以恢復。黃老的養民之策有利也有弊,無為而治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同時也減弱了對諸侯國的控制,漢初的幾位皇帝都推崇無為而治,到了漢景帝的時候藩國的勢力已經不容小覷,對中央造成了不小的威脅。朝中大臣晁錯深刻地意識到了危機所在,於是提出了一系列削弱藩國的政策,景帝與之商討之後覺得可行,然後就著手削弱藩國。沒多久七國之亂爆發了,有人說七國之亂都是晁錯的問題,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先看一看七國之亂的始末,景帝即位之後開始著手新政,晁錯提出了削弱諸侯國的具體措施。景帝和大臣們商議了很久,朝中分化成了贊成派和反對派,雙方各持己見,最後以晁錯的贊成派險勝通過了決議。然後新政實施了,但由於此項措施嚴重損害了諸侯國的利益,其中以劉濞為首的諸侯就急了,喊著“清君側”的口號帶著數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長安奔來,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從這裡來看七國之亂的確和晁錯脫不了干係,但是如果要說七國之亂都是晁錯引的,那就太冤枉他了。劉濞是劉邦的大侄子,他個人能力很強,當年劉邦覺得楚地的子民很難降伏,於是就封劉濞為吳王,並將楚地的地區劃分到他的領地之中。當劉邦封過劉濞就後悔了,因為他覺得這個劉濞很是驍勇,分給他這麼大一塊地方,以後搞不好會反叛。劉邦是很有遠見,果然如他所料,劉濞在景帝的時候真的反叛了。其實劉濞早就有反叛之心了,晁錯的事情只是逼得他不得不提前發動反叛。

其實這件事和景帝劉啟也不五國關係,為什麼這樣說呢?事情還要追溯到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當時漢文帝還健在,吳王劉濞的兒子進宮與太子下棋。兩個孩子下棋的時候誰都不讓誰,這個世子從小被嬌寵慣了,根本不把太子劉啟放在眼裡,這一點讓劉啟很不爽。最後兩人爭執了起來,劉啟一氣之下拿起棋盤就砸向了世子,竟一下子將世子給打死了。因為這件事情劉濞一直怨恨朝廷,甚至二十多年沒有來上朝。

小編認為中央和地方的茅盾從漢朝成立之初就已經埋下了,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到了漢景帝的時候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晁錯提出削藩之策是為國家著想,而劉濞清君側的目的卻是不純的,他想除掉的絕不是晁錯,而是剛剛繼承皇位的劉啟。所以,在景帝下令誅殺晁錯之後劉濞的大軍依然沒有解散,狼子野心暴露無遺。七國之亂和晁錯不無關係,但更多的原因是自高祖皇帝之事就留下的政策弊端,就連景帝本人也有不可小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筆墨詩畫


七國之亂的起因就是漢景帝的的“偉大”政策,也取決於一個絕世“天才”晁錯。先說一下他“天才”到想讓皇上為自己擋刀子,還想借皇上這把刀殺人!也真是“天才”。



大家好,我是騷人與墨客(歷史領域原創作者)每天都有歷史故事。幽默的讓大家瞭解歷史,歷史並不枯燥。歡迎您的關注!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一起學習!歡迎關注!



下面來說說這“七國之亂”到底是如何爆發的!

一、“天才”的建議



削藩,這不管在那個朝代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奇怪為啥分封后還要“削藩”來來回回不麻煩嗎?首先分封制可以說是給自己“好兄弟”“好夥計”一片地,可是時間長了這“兄弟情義”就沒了!這雙方的子孫後代就一定要開始掐啊!



前面說了這“天才”晁錯,為啥叫他“天才”,因為他是漢景帝的智囊啊,他給漢景帝說“你看你爸就想削藩,這削藩呢?早削藩晚削藩都一樣!您還是早早削了吧!要不等那些藩王做大了,你就完了!”於是漢景帝就聽了!



(其實漢景帝他爹漢文帝也想削藩,只不過沒這麼直接。就把趙國分成三份齊國七份就好像把大蛋糕分成幾小塊一樣。)薑還是老的辣。

二、“削著削著”真反了!



說幹就幹!漢景帝把楚國的東海郡收了、趙國的常山郡收了……都收了!



削藩對中央肯定好,對藩王不用說“肯定”不願意!咋辦,反了!於是就反了,這七國有誰?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還有趙王……這些就不細細說了。



這七國藩王裡面的老大就是劉濞,他是怎麼號召其他六個藩王的?



他是這樣說的:“我這小小的吳國也就三千里地,兵呢不多就五十萬吧!



這我這小國窮不過為了我們的未來我願意付出!只要大家軍費不夠了就來問我要,一定給!”七國之亂的口號就是“殺了這個破壞我們大漢的小人——晁錯。”(入誅漢室賊臣晁錯)。

三、削藩,還是被削?



漢景帝一看這一下整的,不行!咋辦啊?就問人“天才(晁錯)”啊,你看這咋辦!晁錯:“沒事,我給您說您御駕親征,我給您守著大後方!”最後另一個和“天才”不對頭的說:“原本好好的讓晁錯一削藩,這下藩王都反了!殺了晁錯他們就退兵了!”可是可能嗎?



顯然不可能啊!最後還是靠自己親弟弟梁王和大將周亞夫才平定了七王之亂!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點個贊!加個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啊!


騷史君


我們知道打江山往往不是皇帝自己一個人,還有龐大的團隊,這些人都需要安排位置,所以歷代統治者,尤其是新建王朝都熱衷於分諸侯王。

劉邦只封同姓,同姓王也未必靠得住,他們越來越來越大,越來越不把中央放在眼裡,於是漢景帝劉啟繼位後,很想解決這問題,他極力主張削藩,要剝奪這些皇子皇孫的權利,侵犯他們的利益,他們豈能束手就擒,結果漢景帝削藩政策一出,七國之亂就開始了,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故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劉濞逃到東越,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個王皆為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七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之爭造成的,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激化而暴發的。晁錯的巜削藩冊》為景帝所採用並實施,損害了諸侯國的利益,而諸侯國抱團抗距,最終以"清君側"的名義走向叛亂,結果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反應了中國歷史上皇室內部政治權力和利益爭奪的激烈性,戰爭作為解決這些爭端的主要手段與方式被不斷複製與沿用,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阻礙了社會的正常發展。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最主要的頑疾之一。


轉世佛塔


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叛亂,七個劉姓諸侯聯合起來意圖推翻漢景帝。根本因素是專制皇權的矛盾。


吹雪無痕1224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朝和梁國聯手平定,七大功臣為:漢朝方面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梁國方面劉武、張羽、韓安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高祖時期,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實行郡國並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並位於經濟發達地區。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諸侯國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遣。此外,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為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漢初共有異姓王七人,劉邦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他一面消滅異姓諸侯王,一面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同姓九王),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幹弱枝強的問題這時並不突出。

  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於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約野心勃勃的兄長齊哀王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琅琊王劉澤兵,兼併琅琊國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為濟川國)。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於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諸呂。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為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生,立代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漢朝安撫下只好退兵。

呂后時期

  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於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得以相安無事。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死於道中。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劉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於梁王劉揖死後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採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是高祖劉邦的兄長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時,高祖劉邦親自率軍。沛侯劉濞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英布逃掉了,但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於是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在惠帝、高後時期,天下初定,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內的老百姓。吳地豫章郡產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不徵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漢文帝時,吳王的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日後漢景帝)飲酒玩樂。吳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王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世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屍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屍體送回長安埋葬。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並沒有什麼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於是漢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朝廷的軟弱讓吳王愈發驕橫了。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來朝,晁錯藉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自出使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 劉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國的諸侯王公開反叛。劉濞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MrSHBK


七國之亂”是漢景帝試圖割掉尾大不掉的諸侯國、鞏固君權而激發的叛亂,目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是“文景之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武帝開土拓疆,建立不世偉業的前提。這一仗驅散了西漢王朝上空五十年之久的分裂陰影,此後中原一百五十年沒有爆發生大規模內戰。 “七國之亂”是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恢復之後大漢王朝獲得了新生。


歩織刀


地方諸侯勢力越來越大,漸漸威脅到了皇權,漢景帝削蕃,侵犯了了地方諸侯勢力,諸侯與中央皇權的衝突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