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漢文帝之後的帝王為什麼不叫漢武帝而叫景帝?

小衛醫生


所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是古代帝王的諡號,就是他們死後,由下一任帝王及大臣們把他一生的功過、事蹟及品德用一、二個個精闢的字來概括、總結,以示表彰,任何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只有在死後才有的,所以也叫追諡。

給皇帝上諡號一般都遵循西周時的《諡法》來執行,上面列出很多有關帝王諡號的標準,後世根據先帝的品行及功績再依照諡法表相對應的條文即可得出先帝的諡號。(漢文帝)


漢文帝的“文”根據“諡法”: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這個就比較適合漢文帝了,劉恆自呂后亂政以後,他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使西漢逐步走向繁榮。

漢景帝的“景”字依據《諡法》:由文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在這裡取由義而濟之意,及用義而成,劉啟削諸侯之封地,平定七王之亂,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都比較適合由義而濟、布義行剛之"景”。

漢武帝的“武”字根據《諡法》:威強睿德曰武、剛強直理曰武、克定禍亂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在這裡取克定禍亂、誇志多窮之意,就是說劉徹威嚴、堅強、明智、仁德,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劉徹改革兵制,集中兵權,加強了中央軍事力量,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平定北部的騷亂,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西漢至中亞的通道,“武”就代表軍功顯赫。(漢景帝)


既然劉恆能稱漢文帝,那麼劉啟為什麼不能順著叫漢武帝呢?過去給皇帝上諡號並不是按照1、2、3、4及A、B、C、D的順序來的,而是看你有沒有那個資質。

劉啟在“武”的這方面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僅僅只是平定了七王之亂,這七個諸侯王所犯之事都是他劉家的家事,劉啟就是執行家法處置,這與“景”的“布義行剛”相適應,而不符合“武”的“克定禍亂”,劉啟在對待匈奴的政策上還是繼承了漢文帝劉恆的息事寧人的和親法,因此“武”用在劉啟身上就不合適。

而劉徹痛擊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除去了多年的隱患,這就是“克定禍亂”,這就是劉徹的“武”。(漢武帝)


因此說諡號不是想怎麼取就能怎麼取的,主要是劉啟還沒有達到武帝應有的標準。象“文”這個諡號是多少皇帝夢寐以求都想得到的,關鍵是你有沒有那個資質,有沒有那個功德,這都是要由後人來平定,像楊廣絕對不想要那個“煬”的惡諡號,沒辦法啦,你壞事做絕,這個“煬”字就非你莫屬了。


遺產君


題主可能對“武功”有一定的誤解,七國之亂雖平定,但也只是內亂而已,所謂的武功,如沒有對外戰爭並取得勝利,是有水分在裡面,更不可能以此稱諡。

“景”字諡號為美諡,《逸周書·諡法解》裡這樣對景字釋義: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嫡長子,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削藩令”,和後世明朝的建文帝一樣,受到了皇族藩王們的抵制,而且更麻煩的是,不是一個,而是七個諸侯王一起發難,這就是“七國之亂”。

但劉啟不是朱允炆,本著誰反弄誰的原則,真的把七個藩王都給幹掉了,不但削藩令推行下去,還讓西漢的國力大力提升,接下來,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承接起父親漢文帝的興國事業,一起開創的盛世被歷史稱為“文景之治”。

有了文景之治打下的堅實基礎,劉徹登上歷史舞臺,驅匈奴、破閩越、南越,開闢西南疆域、衛氏朝鮮,延伸東北國境、服大宛等西域諸國,鑿空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可以說建立了歷史上最潑天的武功,所以,漢武帝的這個“武”字,絕對不可爭議,以至於略去國號,大家說武帝時,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劉徹。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首先搞清三個皇帝專用名詞: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供奉的名稱,如漢高祖,唐太宗

年號:皇帝當政時期的稱號,如崇禎皇帝,乾隆皇帝

諡號:皇帝死後蓋棺定論的封號,如漢文帝,隋煬帝

小編提問的就是廟號問題,廟號是根據皇帝生前的行為功績來說的,和按資排輩沒有關係

漢文帝:何為“文”,如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修德來遠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漢景帝:何為“景”,如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漢武帝:何為“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強恢遠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

可見諡號都是根據皇帝生前的主要歷史功績來定的,相比“漢景帝”,漢武帝更合適這個“武”字……





睜眼看西安


首先小編要講下皇帝三個專用名詞,廟號、年號、諡號,以文帝、景帝、武帝為例分析下。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供奉的名稱:漢太宗(漢文帝)、漢世宗(漢武帝)、漢景帝無廟號。

年號:皇帝當政時期的稱號:漢文帝(前元,後元兩個年號)、漢景帝(前元,中元,後元三個年號),漢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共十一個年號)

諡號:皇帝死後蓋棺定論的封號:漢孝文帝(漢文帝)、孝景皇帝(漢景帝)、孝武皇帝(漢武帝)。

廟號話,總數西漢以來劉邦之父(大皇帝、始祖)、劉邦(高皇帝、太祖)、劉恆(孝文皇帝、太宗)、劉徹(孝武皇帝、世宗)、劉詢(孝宣皇帝、中宗)其他皆無廟號或被廢除。廟號是根據皇帝生前的行為功績來說的和其他無關係。

漢文帝,主要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和發展經濟;開創“文景之治”。

漢景帝,主要文景之治,承前啟後;平定七國之亂,維護統一 。

漢武帝,主要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

何為“文”,如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修德來遠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何為“景”,如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何為“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強恢遠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

而漢景帝主要是繼續實施“黃老之學”,與民修養,發展生產,減免稅賦。將文帝的功績又推向更高的高度,史稱“文景之治”。

“景”,指“經濟繁榮現象,統指興旺”

所以說,漢文帝之後是漢景帝而不是漢武帝。


心周心長客91


文帝、武帝、景帝等稱呼都是諡號,是古代帝王將相等人去世後,朝廷授予的稱號,它所依據的是死者生前的事蹟,而並不是遵循某種固定的順序。《逸周書·諡法解》記載:“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書於已,名生於人。”《白虎通·諡》也記載:“諡者何也?諡之為言引,引列行之跡也……;明別善惡,所以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也。”

不同的諡號有不同的內涵,甚至同一個諡號也會有不同內涵,褒貶同時存在。拿文、景、武這三個諡號來說,文的意思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武的解釋則是,“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所以一般是歷史上最出色的君王才能享受文、武這樣的諡號,譬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魏文侯、魏武侯、趙武靈王、秦惠文王、楚武王、楚文王等。

至於“按順序”的帝王稱呼,應該是指廟號,它是指皇帝死後建廟供奉用的號,那個是按帝王世系排列的。


張不叄讀秦史


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中的文,景,武是皇帝的諡號。是後人對於死了的老皇帝一生的包括性格,功績,經歷的一些總結。並不是按照順序排列的。



漢文帝劉恆,為人謙恭,胸懷寬廣。在位期間,能體察民間疾苦。多次減稅減負。廢除肉刑。開創了漢初的文景之治。是一位十分有為的明君。道德高尚,勤學好問。符合古解中對於諡號文的定義,故尊為漢文帝。



漢景帝劉啟,繼承了漢文帝的政策制度。進一步的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但是對待匈奴邊患的問題上,景帝還是執行漢初定下的和親政策。對匈奴態度曖昧。雖然經歷的七國之亂,但是漢景帝一生的主要功績還是承上啟下。並未在武功上多太多的表現。古解中,景意思是布義行剛,指的是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所以漢景帝死後諡號為景。



漢武帝劉徹,一生征戰殺伐。藉著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厚底子。對待邊患匈奴,態度十分強硬。13次主動進攻匈奴。徹底的把匈奴在北部的威脅解決掉。對於現今中國版圖的奠定做了非常大的貢獻。古解上對於武的解釋是剛強直理,威強敵德,克定禍亂。正好符合了漢武帝劉徹的一生。死後諡號為武。


古靈精小7


“七國之亂”是由於“削藩”引起的,差一點沒把景帝嚇死。

起初為了平息戰火,竟把自己的老師“晁錯”(主持削藩工作的)當市腰斬。結果,劉濞等王還不善感罷休。這一下,景帝才明白是“魚死網破”的下場,才豁了出去。依靠周亞夫的軍事才能,跟親弟弟梁王劉武,才力挽狂瀾、化險為夷!

何談“武功”?


“景帝”在位期間,繼續實施“黃老之學”,與民修養,發展生產,減免稅賦。將文帝的功績又推向更高的高度,史稱“文景之治”。

“糧食多的堆到倉庫外面,都腐爛發黴了;錢庫的堆積如山,串銅錢的麻繩都爛掉了”。

所以說,在經濟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施以仁義之政。

“景”,指“經濟繁榮現象,統指興旺”,也有“布義行剛曰景”之說。
故而,諡號謂之“漢景帝”!


內求安己


古代皇帝有廟號、諡號、年號、還有尊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建廟供奉用的號,但如果一直建下去,後代皇帝要供奉的廟就會很多,所以一般幾代後就會被拆掉,把神位放到太廟中一起供奉。所以“祖有功而宗有德”,早期皇帝不一定有廟號,只有有大功德的才能享受這個待遇。如西漢最後確定下來的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這裡漢景帝劉啟竟然是沒有資格享受廟號的。南北朝以後廟號才開始逐漸氾濫,所有皇帝都有廟號。

諡號是對皇帝生前的評價,根據生平的作為有好有壞,分為上(美)諡、平諡、下(惡)諡。所有皇帝都是有諡號的,漢代以孝為先,所以劉啟的諡號應該是“孝景帝”,劉徹的諡號是“孝武帝”。因為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一般都是以諡號稱呼。不過後來諡號越來越長,到清朝時達到了最長的25個字,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其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所以後代鬼才拿來日常稱呼,不怕祭祀的時候把子孫憋死。

所以到了明清時期,民間開始習慣用年號相稱。年號是古代皇帝登基後所確定的,用來紀年,如洪武三四一年,萬曆十年等等。不過早期皇帝遇到好事改年號,遇到天災人禍也改年號,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覺得煩,就規定一個皇帝就一個年號,所以明清都是以年號稱呼對應的皇帝。

至於尊號,有的是生前加的,有的是死後加的,但大多是在位時的尊稱。如秦始皇的尊號是泰皇,唐高宗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聖母神皇。這在唐朝以後非常的流行。

再說回到諡號上來,一個皇帝在稱呼上都這麼麻煩,種類繁多,那麼評價一生的諡號,當然不能想當然隨便取了,必須嚴格的遵守諡法。大臣在取諡號的時候,都會用參考《逸周書·諡法》,《諡法解》等書,關於“景”、“武”兩個諡號是這麼說的。

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
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諡法解為: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我給大家翻譯一下就是:

依靠正義的而獲得成功;佈施仁義德行堅定;善於思考謀劃深遠;這三種情況叫做景。

意志堅定正直;與有德者為敵;通過戰爭的手段平定禍亂;用法律使百姓服從;志向遠大但最後沒有實現;這五種都可以叫武。

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到,景和武雖然都是美諡,但“武”其實也有暗含貶義,有窮兵黷武的含義在,如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諡號為武宗,便是貶義的。

從漢景帝和漢武帝的一生來看,景帝繼續漢文帝“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雖然期間發生了七國之亂,但只用三個月便平定,仁政依然是景帝時期的主要內容。而且七國之亂中,漢景帝“布義行剛”,“耆意大慮”,最終“由義而濟”,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景”這個諡號的。

而漢武帝在位期間雖然大破匈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等國,使漢朝的實力達到鼎峰,但也給百姓造成了比較大的負擔,這對古代文人來說是並不完全贊同,甚至是認為窮兵黷武。尤其到漢武帝后期,頻繁的對外作戰,加上其本身崇信方術、自奉奢侈,使國家陷入統治危機,更導致了“巫蠱之禍”的爆發。所以武字即指出了劉徹的武功,又暗指其窮兵黷武。

從歷代皇帝諡號來看,一般“武”是比較矛盾的,即認可其武功,但又暗指其文治的不足,有用武過甚的含義在。

因此,漢景帝、漢武帝兩人的諡號是非常恰當的。


潘不安講究史


首先要搞明白廟號、諡號和年號的區別。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

年號是自己定的,想怎麼叫都可以。

而諡號是皇帝去世之後由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史官評議之後給的,比如漢景帝的諡號全稱是“孝景皇帝”,漢武帝的諡號是“孝武皇帝”,生前討論這個是要殺頭的,所以本人完全決定不了,也並非“武繼文後”的傳承關係。且景字的諡號含義還是不錯的,而武字則是功過參半。

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
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逸周書·諡法解》

所以看著《康熙王朝》裡大玉兒一口一句“我孝莊”,的確是瘮得慌。

廟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按照典制,廟號只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所以自唐太宗之後都叫xx宗,而之前都稱xx帝。漢武帝之孫宣帝時上廟號世宗,而漢景帝沒有廟號,換而言之他還不夠格。

在唐太宗開了沒事就慰問史官的惡劣先河之前,歷史上的諡號和廟號大多是客觀而公正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至於為何漢景帝要用景字,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事論事漢景帝確實是一位有為的賢君,在位期間繼續文帝時期的輕徭薄賦政策,為漢武帝與匈奴的決戰積累了雄厚的資本,並任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消弭了內部隱患。

但漢景帝確實幹過一些缺德事,以晁錯和周亞夫為例。一個獻“削藩策”,等到七國之亂不可收拾之時就被拉去“朝服斬於市”,榨乾最後的價值去消除對方“清君側”的合法性;一個立下不世之功,卻無端受辱於刀筆吏,最後活活餓死。

至於武功,對外然仍以和親為主,對內“七國之亂”就是他惹的禍,幸虧有周大將軍替他擦屁股,不然可比“靖難之役”的局面危險太多了,這點顯然武功不夠看。“景”亦是上諡,想必劉啟本人也不會糾結於此。

而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滅越國,東擊東越,西奪河套,一輩子開疆拓土,赫赫武功,雖然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但這個“武”字顯然當之無愧,也正因為這曠古絕今的功績才會有後來的“世宗”廟號。

“漢稱七制,唐羨三宗。”—《增廣賢文》

後人公認的漢代有七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兩位都位列其中,就不用計較這點諡號上的區別了吧。


涼州七里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廢除了諡法諡號。漢朝建立後,又恢復了。諡法是根據帝王公侯生前的作為來定諡號。漢文帝之所以諡號是文帝,其實與他生前的執政特點有關。文帝無為而治,循規蹈矩,與民休息,是在對以往的修正,而不是變革。文是非常好的諡號,文帝在漢朝地位很高所以能得到這麼好的諡號。文帝的兒子諡號為景帝而不是武帝,也是根據他生前的作為來定的諡號。景帝與文帝時期合稱“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而盛世的開創者是文帝,景帝只是繼承了文帝的一系列政策,保持了繁榮局面而已。景在古代通假“影”,這是非常精確的諡號,因為景帝的確象文帝的影子。景帝雖然鎮壓了七國之亂,但他的功績不足以定諡號為武,因為景帝開始時沒有決心,只是後來被逼的。看漢武帝的作為就知道,諡號為武的人在武略方面的動作,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耗盡天下財富,損失了一半人口。在漢朝時期對諡號廟號的確定比較嚴格,所以漢文帝的兒子不叫武帝而叫景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