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為什麼頻繁更換年號?

澹奕


年號 糟糕的衛道士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後形成制度。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辟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為什麼有些皇帝會頻繁更換年號?我想有以前幾個原因。

第一,政治需求,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也就是說年號標誌一些該帝王所處年代發生一些值得銘記的事情,例如:《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第二,遵循傳統,在大一統的朝代中,漢、唐最喜歡更制改元,比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唐高宗有14個;而明清兩朝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所謂遵循前代帝王的舊例。

第三,使用年號帝王的個人因素,帝王執政時間長短和一些個性使然。例如:使用年號較多的漢武帝和武則天,漢武帝在位54年,從青年到暮年,經歷了多少大事件且做事風格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用多個年號去標誌50多年中諸多大事件實屬正常。武則天執政21年,用了18個年號,首先執政年限夠長,有頻繁更換年號的資格,其次,我覺得武則天畢竟皇位來路不正,頻繁的更換年號除了標誌在其統治期間的大事外,還有時刻昭示王權,證明合法統治的意味吧。

以上就是有些皇帝為什麼頻繁更換年號的理解。

糟糕的衛道士



糟糕的衛道士


皇帝圖一個好彩頭,或者顯示自己的某種品質;更是皇權正統性的象徵。

拿漢武帝舉例:

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漢武帝之前,帝王天子是沒有年號的,武帝開先河創建年號,名為“建元”,跟嬴政自稱“始皇帝”異曲同工。

幾年後,天上有彗星出現,後人認為它是不祥之兆,但漢武帝則認為它是吉兆,改元“元光”。

又過了6年,漢武帝改年號為“元朔”。

又過6年即公元前122年,改元“元狩”。“狩”就是打獵,傳說漢武帝狩獵到了一隻“白麒麟”。

又過了6年,漢武帝得到了一尊寶鼎,又以為這是吉兆,於是改年號為“元鼎”。

又6年,漢武帝封禪泰山。改年號為“元封”。

又是6年,改元“太初”。在此之前,太初四年因連年乾旱,漢武帝改年號為“天漢”。

————————————————————————

很重要的是,古代中國依靠藩屬和朝貢維持著周邊關係,而藩屬國需要使用宗主國年號來表示臣屬關係,比方說古代的吳越國使用後周和北宋的年號;朝鮮在明亡之後內部文件拒用清朝年號,或者改用干支紀年或國君紀年;明朝遺老還有堅持採用崇禎年號的。

許多的地方割據勢力(比如三國魏蜀吳),民族政權也常常自立年號以為政權的正統。


佳期若夢1043


首先說明一點,在明朝之前年號是會有變更的,而且是頻繁的變更。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有關係的。

在古代會有一種職位叫欽天監,這個是皇帝的私人解惑事,解的不是民生的惑,解的不是天下的愁。而是幫皇帝穩固統治的,每當天下民不聊生,或是遇到大災大難時,會讓欽天監看看時什麼原因?皇帝也會更換一個年號進行避諱。這種自欺欺人的辦法是古代皇帝獨享的,而這種情況下,皇帝為了穩固統治,維持家天下的現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讓老百姓相信天下會因為皇帝的改變而變得更好的。

在年號的問題上,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些網上可以查到,有兩字的年號,還有四字的年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