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为什么频繁更换年号?

澹奕


年号 糟糕的卫道士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后形成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等。

为什么有些皇帝会频繁更换年号?我想有以前几个原因。

第一,政治需求,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也就是说年号标志一些该帝王所处年代发生一些值得铭记的事情,例如:《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第二,遵循传统,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汉、唐最喜欢更制改元,比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唐高宗有14个;而明清两朝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所谓遵循前代帝王的旧例。

第三,使用年号帝王的个人因素,帝王执政时间长短和一些个性使然。例如:使用年号较多的汉武帝和武则天,汉武帝在位54年,从青年到暮年,经历了多少大事件且做事风格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用多个年号去标志50多年中诸多大事件实属正常。武则天执政21年,用了18个年号,首先执政年限够长,有频繁更换年号的资格,其次,我觉得武则天毕竟皇位来路不正,频繁的更换年号除了标志在其统治期间的大事外,还有时刻昭示王权,证明合法统治的意味吧。

以上就是有些皇帝为什么频繁更换年号的理解。

糟糕的卫道士



糟糕的卫道士


皇帝图一个好彩头,或者显示自己的某种品质;更是皇权正统性的象征。

拿汉武帝举例:

第一个年号是“建元”,汉武帝之前,帝王天子是没有年号的,武帝开先河创建年号,名为“建元”,跟嬴政自称“始皇帝”异曲同工。

几年后,天上有彗星出现,后人认为它是不祥之兆,但汉武帝则认为它是吉兆,改元“元光”。

又过了6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朔”。

又过6年即公元前122年,改元“元狩”。“狩”就是打猎,传说汉武帝狩猎到了一只“白麒麟”。

又过了6年,汉武帝得到了一尊宝鼎,又以为这是吉兆,于是改年号为“元鼎”。

又6年,汉武帝封禅泰山。改年号为“元封”。

又是6年,改元“太初”。在此之前,太初四年因连年干旱,汉武帝改年号为“天汉”。

————————————————————————

很重要的是,古代中国依靠藩属和朝贡维持着周边关系,而藩属国需要使用宗主国年号来表示臣属关系,比方说古代的吴越国使用后周和北宋的年号;朝鲜在明亡之后内部文件拒用清朝年号,或者改用干支纪年或国君纪年;明朝遗老还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的。

许多的地方割据势力(比如三国魏蜀吴),民族政权也常常自立年号以为政权的正统。


佳期若梦1043


首先说明一点,在明朝之前年号是会有变更的,而且是频繁的变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有关系的。

在古代会有一种职位叫钦天监,这个是皇帝的私人解惑事,解的不是民生的惑,解的不是天下的愁。而是帮皇帝稳固统治的,每当天下民不聊生,或是遇到大灾大难时,会让钦天监看看时什么原因?皇帝也会更换一个年号进行避讳。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是古代皇帝独享的,而这种情况下,皇帝为了稳固统治,维持家天下的现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相信天下会因为皇帝的改变而变得更好的。

在年号的问题上,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网上可以查到,有两字的年号,还有四字的年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