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以後,為什麼沒有趁勢消滅各個諸侯?

玄武湖畔的遺憾

周亞夫為漢初大將周勃的二兒子,命相故事裡滕蛇入口,就是說的周亞夫。漢景帝時期,“晁錯”主張削藩,七國反叛,漢景帝聽信“袁盎”腰斬了晁錯,但並沒有使得七國退兵。當初漢文帝臨終前告訴太子說,如若國家有難,“周亞夫”可以勝任統帥軍隊的重擔。於是景帝就任太尉“周亞夫”統帥36位將軍及其部隊,去迎擊吳、楚叛軍,當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聯軍正在攻打梁國。景帝派曲周候“酈寄”帶兵攻打趙國(王劉遂)。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境叛軍。當時的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四王聯合攻打齊國並圍住齊都“臨淄”。

漢景帝又召回“竇嬰”任命為大將軍駐守滎陽,監督用兵於齊國和趙國的漢軍。

周亞夫用斷了吳、楚聯軍淮泗口糧道策略擊敗吳楚,劉戊自殺,劉濞丟下軍隊帶了幾千人過淮河逃往丹徒縣,依附東越以求自保,漢朝派人買通了東越首領,東越首領用戟刺殺了吳王劉濞。攻打齊國臨淄的四反王被欒布和平陽侯“曹襄”率軍擊敗,四王后被處死。酈寄攻打趙國,七月不下,欒布破齊還,與酈寄會合,用水灌趙邯鄲,趙敗,劉遂自殺。

周亞夫平七國,為什麼沒有趁勢消滅各諸侯是因為,漢朝那時封分制的制度沒有改,各反王已死,又重新任了新的藩王,還有就是周亞夫只平了吳楚,其它五王是欒布、酈寄攻破的。說周亞夫平七國有點不符史實,趁勢當然不是周亞夫一個人統領軍隊,所以也沒趁勢一說。在封分制沒有取締的情況下是沒有必要消滅封國的。


夏有涼風61

題主可能從來就沒有想過:平定七國之亂的竇嬰、周亞夫本身就是諸侯。

竇嬰在平定七國之亂被封魏其侯。周亞夫則被漢文帝封為條侯,作為周勃的繼承。

吳王劉濞等諸侯王和魏其侯竇嬰、條侯周亞夫等都是諸侯,只是封底面積大小和爵位高低上的區別。

竇嬰、周亞夫別看他們只是一個小小的侯,可封底少少也是一個縣,是實封,不是像後世的封侯只是給你財富的虛封。

因此,題主你的問題要周亞夫消滅諸侯,豈非要他自殺?

這就是在為什麼晁錯在提出削藩時,竇嬰會反對,因為雖然當時竇嬰還沒有被封侯,但削藩一旦進行,竇嬰將來的利益大大受損。

因此反對晁錯削藩的並不僅僅是劉姓的諸侯王,還有很多沒有能力造反和不敢造反的小封侯。劉姓都被削藩,他們這些非劉姓如何保障自己的封侯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丞相陶青等大臣上書彈劾晁錯的原因——保障他們的封侯利益。

劉姓王在,他們這些封侯被保障的機率才高。沒有了劉姓諸侯王,刀就會落到他們這些非劉姓諸侯。

這就是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走狗烹”。劉姓諸侯王和西漢的眾多封侯,即便沒有得到封侯但不代表以後不能封侯的大臣,其實都是同一利益集團。

現在能夠明白了吧!不是劉姓諸侯王才是諸侯,平定七國之亂的人,也是諸侯。竇嬰和周亞夫的平定行為,本質上,不過是在劉氏兄弟打架的時候出來勸架而已。


歷史哨聲



我們看看七王的結局:吳王劉濞是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兵敗後退守東越,東越王削其首級獻於漢廷。楚王劉戊自知大勢已去,自殺而死。膠西王劉昂、趙王劉遂相繼自殺,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也伏法被誅。

七國之亂被平息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漢景帝乘機收取了各個諸侯國旗下的邊郡和支郡,並剝奪了諸侯王任免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諸侯不得自治封國,封國內的官吏由中央派遣任命,各諸侯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說白了,就是讓各諸侯王乖乖的做個安樂王爺,其他的事情就不必操心了。



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削藩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並且收效頗豐,大大超出了預期的效果。但他不能完全取消藩國,因為分封同姓王是高祖劉邦定下的祖制。所以,別說是周亞夫這樣一個小小的將軍,就是當今天子漢景帝,也不敢忤逆祖制。消滅就意味著廢除,你只能削弱它打壓它,但不能廢除它。

當年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汲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採取了郡國並行的制度,就是既遵循秦朝的郡縣制,又保留了周朝的分封制。不過,劉邦在郡國並行制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剿滅了擁兵自重的異性諸侯王,建立了“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剛開始,各諸侯王由於和中央血緣關係親近,勢力沒有坐大,還能和中央政府和睦相處。可傳承幾代之後,血緣關係越來越淡,各諸侯王擁兵自重,雄據一方,權勢熏天,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諸侯國儼然成了獨立王國,嚴重威脅著漢朝的統治。



在這種情況下,削藩勢在必行,即使漢景帝不削藩,這些膘肥肉厚的諸侯國也遲早要反。所以我認為削藩是完全正確的決定,只不過漢景帝在操作上出現了一些失誤。由於礙於祖制和諸侯的勢力,漢景帝在削藩一事中還是很謹慎的。

即使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沒有明目張膽的直接廢除分封,而是採取了“推恩令”,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一點蠶食諸侯的封地,從而達到削藩的目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央的統治。所以,周亞夫更沒這個權限,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只會見好就收,斷然不會乘勢消滅各個諸侯。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結果就是和比干的七竅玲瓏心一樣,周亞夫的兄長果然被貶,周亞夫繼承父位,成為了絳侯,公元前152年,景帝任命他為丞相。按理說這個時候多少該有點慌了吧,可是這位主依然我行我素,最後觸怒皇帝,閉門絕食而死。


周亞夫的的確確是個軍事天才。景帝時期同姓王割據現象十分嚴重,景帝聽從晁錯建議對同姓王進行削藩,這引起了分封的同姓王極度的不滿,其中吳王劉濞聯合其它七王三十萬大軍造反,漢朝軍隊都無力反抗,周亞夫緊急出任太尉,堅持己見,以軍隊切斷反叛軍糧草,迂迴作戰,最後以少勝多,將反叛軍盡數鎮壓。

其中吳王被東越王殺掉;膠西王、趙王、齊王自殺;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被誅殺;濟北王因為被脅迫但是沒有發兵而被赦免。

這一次七國之亂中央軍隊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七王被殺,封地被中央收走。其它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實力不斷被削弱,而且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稱為了想英國女皇那樣的國家標誌,有名無實。至此,西漢同姓王分封帶來的割據問題被解決,中央集權得到了鞏固。


老幾頭

說實在些是沒那能力。要知道平息七國之亂,諸侯國樑,那真是沒少出力,甚至比漢出力更多,象這樣的諸侯國,根本就不是你能用武力掃平的。其它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也不多扯,單這周亞夫本人,那也是諸侯,也是有國的。若真要一一蕩滅,反噬也是有可能的。

再說當初,漢高祖有鑑於秦之亡,多封劉姓。為的是:朝廷一朝有難,諸侯共赴之。如諸呂之亂及此次七國之亂,諸侯皆有力焉!只不過隨時間推移,當初的血緣關係變淡,而利益的爭奪變的更突出而已!

既然不能掃滅那些關係已遠的諸侯王,那就多封建些血緣親近的來平衡吧!於是乎!在平定七國後,自己的兒子相繼做了諸侯王。

個人淺見!


抓爪歷史

一句話,他沒那個權力,而且,反叛的只有那七個諸侯國,沒有正當的理由去找人家事,他也只是個將軍,那些諸侯哪個不是貴族,哪個不是有錢有兵的,並且七國之亂的七個諸侯也沒有落得好下場,周亞夫最後也沒有啥好下場。


漢朝分封的諸侯很大一部分都是同姓的,他也需要這些諸侯來鞏固他的勢力,他是不可能都殺光這些諸侯的,只能是不斷的削弱。

這場戰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當時的中央要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剝奪他們的領地。所以,吳王劉濞就帶頭找事,聯合其他六個諸侯國開始反叛。


最後,吳王劉濞被斬首了,其他六個諸侯國的首領也都自殺了,這也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震懾了一些不懷好意的諸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