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存在了八百年,為什麼沒有天子看到分封制的弊端,或者說沒能削減分封制的負面影響?

聖母程心


分封制對於周,不是可選可不選,而是必選項!沒有分封制,周別說八百年,連兩年都堅持不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武王滅了殷,就理所當然的成為天下共主!坐在鎬京,大封諸侯!

實際情況是,周族作為後起之秀,實力本就不及殷!武王滅殷之後,仍然將紂王之子封於朝歌!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周人頂多在西方稱雄,根本無法有效控制東方殷王朝的舊諸侯!

武王滅殷第二年就撒手歸天,留下了個爛攤子!紂王之子武庚起兵造反,東方諸侯群起響應!周王朝差點兒玩完。多虧了周公,策馬揚鞭,平定了叛亂!

周王朝解決了危機之後,周公將齊、魯改封於東海之濱(對,齊魯始封地都不在今山東),朝歌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康叔,又營建洛邑!

實際上,周王朝的統治的實質就是姬姓與姜姓合力壓制其他族群!

手段一是宗法制,二是分封制!

宗法制就是和周王室的親疏關係,分封制就是按照親疏關係進行分封!

春秋時期的周王室雖然沒落,但還是有一定權威的,為什麼?

因為先是依賴齊國(齊桓公),後來又依賴晉國,這兩個國家,齊國是姜姓國,姜太公的後代;晉國是姬姓國,唐叔虞(周成王的弟弟)的後代!

等到晉國被魏趙韓三家瓜分,齊國被田氏取代,周王室沒了支撐,跌落神壇,再也沒人當回事兒!

對於周王室來說,姬姜親睦,相互依賴,是其賴以統治的基礎!

沒有分封制,周王朝早亡了!


探微閣主


周朝的分封制,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五百年分裂割據的狀態。而且周天子因為不斷分封,他的地盤越來越小,漸漸諸侯國都不把他放在眼裡。最後秦國乾脆把周朝給滅了。既然如此,周朝當初難道沒有看到分封的弊端,及時阻止分封的發生嗎?

(周天子分封)

一、周天子當初為什麼要選擇分封?

很多人對周天子的分封感到非常奇怪。好端端的統一國家不行嗎?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把自己的國土與權力削減,最後造成那樣的悲劇呢?

其實,周天子實施分封制,完全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周天子分封之前的國家體制,其實就是分封制。周天子這樣做,只不過是依照慣例而已。也就是說,商朝的時候,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統一的,而是一種部落聯盟的形式,包括庸、蜀、羌、髳、微、彭、濮這些部落,都只不過是奉商王為首領。他們與商王的關係,有點相當於後期屬國和宗主國的關係,不過比那種更近一點而已。

其次,周天子在討伐帝辛的時候,也是採用聯合周邊的這些部落,一起行動的。在聯合周邊部落的時候,自然和周邊的部落是有協議的,周天子在革命成功後,不可能不遵守協議。

第三,周天子聯合諸侯討伐帝辛的時候,口號是帝辛無道,他是站在正義的立場上來做的。如果他拿下帝辛獲得王位後,就翻臉打幫助他的諸侯,顯然是不厚道的表現,大家也不會再支持他了。

第四,既然加盟的諸侯國要進行分封,親屬和功臣們也要求分封,於是分封的格局也就形成了。

(討伐帝辛)

二、周天子分封以後靠什麼來約束諸侯?

周天子實施分封制後,當然也會擔心諸侯們不聽話,自行一套。因此,也有對諸侯們的約束辦法。周天子約束諸侯的辦法有以下這些:一是用周禮來約束。周朝有一整套完備的周禮,各諸侯必須按照周禮來說話行事。二是諸侯國必須要參加周天子的各種祭掃活動。三是諸侯國必須要按時向周天子上貢。四是諸侯國要派出軍隊參加周天子對外征伐活動,以及對內的平亂活動。五是各諸侯國的國君繼承,必須由周天子來任命。

這些規則,其實對諸侯國也是有相當大的約束力的。至少在西周初年,具有極大的效力。

(周昭王伐楚)

三、周天子發現分封危害有沒有補救?

補救肯定是有的。

比如從周天子的第四代周昭王開始,就已經因為分封,和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摩擦。

當時魯國發生奪位事件,這顯然是明顯違反周禮的。不過,周昭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容忍這種現象的出現。他之所以容忍,其實還是之前的魯國國君不太聽他的招呼,他要扶持一個聽招呼的人起來。

還有,楚國本來是周朝的諸侯國,是參加周天子一起討伐帝辛最後獲得分封的。但是楚國一直對自己的封爵(子爵)太小不滿意,要求周天子加封。周天子不同意,於是楚國就不再去朝見周天子。這樣,周昭王便率軍前往討伐楚國。周昭王的目的,就是把楚國給滅掉,把楚國以及周邊的一些土地據為己有。這樣,周天子實際控制地盤就變大了。可惜的是,這場戰爭並沒有打勝。打敗的結果,也讓周天子的威信進一步下降。

周穆王的時候,為了擴大地盤,獨闢蹊徑,率軍往西邊打,兩次攻打犬戎,一直往西邊打到崑崙。接著又往東滅掉不聽招呼的徐國,把他的兒子派到徐國去管理。

此後的周天子也一直在採用這樣的辦法,努力擴大自己的地盤,減少分封的危害。

但是,因為周朝已經形成了那樣的制度,一邊在討伐滅掉不聽話的諸侯國,一邊又同時在分封新的諸侯國。這樣其實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結果,周天子的地盤反而越來越少,最後的禍害越來越大,走到了春秋戰國那種分裂割據的悲劇。


張生全精彩歷史


永遠不要覺得古代帝王都是傻子,更不要覺得穿越回去就比他們牛,

分封制是有弊端,而且都知道弊端在哪裡,但是,你不分封,弊端更大。

很多人看到劉邦、司馬炎分封,就覺得倆傻子,開歷史倒車,最後導致“七國之亂”,西晉更是在“八王之亂”中滅亡了。要是我去,肯定不會分封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多好啊。

問題是,很多人似乎沒看到秦朝和曹魏的滅亡?

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是貴族政治,貴族共同執政,也可以認為是虛君政治,這種背景下,皇帝面對的通常是一個個股東,而不是打工仔,如果不分封,那些貴族如果想奪權,皇帝靠誰呢?

曹魏沒有分封,宗室子弟基本沒什麼權力,司馬懿發動政變,曹芳就成了傀儡,如果曹丕像劉邦一樣,分封子弟為諸侯王,司馬懿還敢造反嗎?

呂雉為什麼不能像武則天一樣做女皇?因為她面對的劉氏宗親都是諸侯王,而武則天面對的李氏皇族就是一盤肉,他自然就毫不客氣的吃了,呂雉和武則天沒什麼人品上區別,結果不同就是面對的敵人不同罷了。

司馬炎分封了39個諸侯王,賈南風尚且敢殺太子,皇帝唯一的兒子,敢把國家變得不知道姓賈還是姓司馬,如果不分封呢?

秦始皇沒有分封,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女兒們被人切菜一樣殺的差不多了。

李世民分封了,但限制了諸侯王權力,結果呢,李氏宗親被武則天像切菜一樣,如果不是有武則天的兒子女兒,李氏當時就滅了。

誰都知道分封的弊端重重,會導致諸侯王叛亂,但不分封的結果真的那麼好?

自己的親人都不相信,外人真的那麼值得相信?

皇帝面對的選擇,通常不是那麼簡單,每件事他都有AB兩個選擇,但無論選擇A還是B,結果都是利害參半,弊端重重,

看西周歷史,初期出現了“周召共和”,聽起來很前衛,但是,兩個臣子搞共和,預示著君權虛弱,形同傀儡,實際上,周公就曾僭越為王了。

如果周天子面對僅僅是權臣,那一切還好說,因為你可以削弱異姓諸侯王嘛!

問題是,周天子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使你滅了異姓諸侯王,打下了這塊土地,這塊土地怎麼辦呢?

繼續分封?那打下來有什麼用呢?直轄建立郡縣制?好像沒那個條件吧?

郡縣制是最開始春秋晚期,土地私有制出現了,郡縣制才可以實現,西周的分封制下,想郡縣制基本不可能。

如果西周有條件郡縣制,周天子分封不會分封得那麼徹底,把自己分就剩下個縣,跟個縣長差不多。

西周分封,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交通、通訊媒介的落後,天子很難把統治力量延伸得很遠,沒有能力統治的地方,就只有分封出去了,

所以,你滅了諸侯王,這塊地你還去統治不了,還是得分封,

實際上,秦朝滅亡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沒有分封,自己的統治力量又不可能延伸得很遠,一旦一個地方叛亂,地方沒有軍隊平叛,等軍隊調過去,叛亂已經壯大了,如果分封諸侯王,地區一旦叛亂,諸侯王馬上就滅了。

分封制的消亡,是五代十國後,經歷二百多年戰爭,貴族沒落了,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科舉選拔的寒門崛起,這樣皇帝面對的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而不是以家族為單位的軍政集團,自然有優勢了,不再需要分封諸侯王拱衛皇權,也可以把權力分割得足夠小,讓一個人擁有的權力不足以抗衡皇權,所以宋朝開始就沒有了權臣,這樣唐朝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周天子之所以沒有看到“分封制”的弊端是因為當今的整個世界都在實行分封制。只不過當今分封的已經不再是土地和爵位而是工資和職位!因此,凡是反對分封制的傢伙,要麼是有頭無腦的蠢豬,要麼是無道無德,無知無識的惡性洋奴即民族敗類!這些貨色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盲點。那就是“至今沒有發現美國製度的本質依然是變種的,高級的,很現代的奴隸主聯盟獨裁專制”。這是一種最偽善,最反動,最骯髒,最邪惡,最敗類的制度。美國實行的這個制度是由敗壞至極,無惡不作,貪得無厭,嗜血如命,屠婦奸嬰的奴隸主制定的《美國憲法》及其親手組建的暴力機器來保證和維護的。在美國無論誰反對這個奴隸主制定的的憲法,那麼,就等於造反和政變。同時就會因此而“直接擊斃”。這就是美國政壇多次政變失敗的原因。在美國凡是被擊斃的總統都是具有一點人類良知的人。凡是沒有被擊斃的總統肯定就是偽善至極,敗類至極,禽獸不如的為“資本世襲獨裁專制”而效忠的畜生!記住:美國的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托馬斯傑斐遜、詹姆斯傑迪遜、詹姆斯門羅……哪一個不是無惡不作的奴隸主???奴隸主會讓人“生而平等”?回答!!! 

第三任美國總統傑斐遜這樣的奇葩,亂乾女奴,生出孩子都是奴隸——他親生的啊。這位建國先賢的人性,體現在分給"親生奴隸"好活兒幹。歷史研究爭論南北戰爭與解放黑奴無關很有道理,林肯留下的尾巴比他的醜臉還粗。美國馬里蘭州1972年才廢止蓄奴舊法。

綜合上述:公審和清算喬治華盛頓之流是捍衛人類文明基本底線的必須和必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必然定勢!!!只有各國的民族敗類才會崇尚歐美。崇尚歐美與否是衡量其是不是惡性洋奴即民族敗類的基本尺度。民族敗類絕對沒有好下場!!!


用戶50013994969


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很不容易,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作為背景,說的簡單又恐怕不能看的明白。姑且一輪,列出提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按圖索驥瞭解詳情:

1.商周的發展基礎是部落聯盟,不可以按照現代的思想去想象。部落聯盟是一個家族血緣構成,從政治上來講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結構,每個聯盟本身的獨立性很強,理論上你封與不封都實際存在。有人說控制諸侯的軍隊人數,自己手裡有軍隊的想法在當時不可能實現。

2天子封侯,侯封大夫,大夫用家臣,這是一個層疊式的循環,從經濟成本上來講當時是最經濟的做法,你不封根本管不過來。

3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天子手裡需要有一個官僚集團來為天子辦事,但天子基本沒有辦法構建自己的官僚體系,知識文化被邦國壟斷,不會形成單獨的官僚集團。要知道秦雖然郡縣制,但只存在十幾年,漢朝的時候也想避免諸侯裂國,不封異性,但同性也不可靠,漢高祖劉邦及以後一直用的是權臣與貴妻制衡的手段,到了劉秀之後形成貴族門閥制度,理論上與分封不同,但實際仍然避免不了類似於諸侯一樣的貴族門閥干政。

4政治制度與當時的文化,經濟,信息,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古人並不是不聰明,或者想不到,只是條件限制辦不到而已。


東方仁


剛才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貌似都沒怎麼踩對點。其實封建制度並不比郡縣制落後。周朝得以存在800年已經是十分難得。後期的郡縣制大一統王朝長的也不過三四百年。其實,當下的美國何嘗不就是現代版的分封制?不過,在當時環境下設置這樣的制度還是有一定原因的。錢君以為,兩個最最關鍵的問題都沒有提到。

1、雖然周滅了商,其部族不論是人口還是實力與商相比較還是很小的。所以,才有了武庚聯合奄國以及三監之亂。最後才不得不分封一個公爵的宋國安撫殷商遺民,可以稱之為綏靖政策。

2、那就是當時的交通極其落後!所以,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建驛站,修直道。天高皇帝遠的邊陲,在任何情況下都很難有有力的統治。

3、其實周王室的衰敗與諸侯的崛起,與制度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人的因素。正如後世王朝任何完美的政治制度下都有亡國之君一個道理。商周同樣的分封制亦有勝敗之別。

4、相反,在進入春秋後,正是因為強大諸侯的支撐才是周得以躲過了戎狄的侵犯,得以挨延下去,直到八百年。


錢君史話


周不是亡於分封,周室衰落始於國人暴動成於申候伐幽平王東遷。因為周厲王的暴政引發了國人對周王室的不忠和不尊,申候與犬戎聯合打敗殺死周幽王破壞了周王室大量的政治軍事和有生力量,迫使得周平王東遷失掉了王畿大量的土地和人民,使王室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還不如較大一點的諸侯國,慢慢的諸侯國不尊重和聽命周王了,周王現有的土地和人口還得分封給王子和功臣這也使周王直轄的領地人口越來越少勢力越來越弱,最終使周王對諸候失去控制權領導權成了諸候眼裡的擺設,戰國時期異姓的諸侯王國更對周王不尊重和親近,最終秦國先後滅掉了西周和東周的王室,周王不復存在。


無畏偉強


牧野之戰後,周集中殲滅了商王朝主力軍。周公東征,又削平了商代的殘餘的奴隸主貴族的武庚叛亂。後在洛陽東修建了一座周城,在興建周城的同時,周統治者大封諸候,在商代奴隸制國家廢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秩序。

《周禮》對封作注云:“封,起土界也,土在溝上為之封,封上樹木,以為固也”。起土為界,樹木其上以為固,這就是封國及古代封建制的封字的意義。

西周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領主所有制。周天子是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把王畿之內的土地,作為自己直接管理的領地,王畿之外的土地則分封諸侯。諸侯是自己封國內的最高所有者,“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周天子封的侯大多是姬姓後裔和自己的親信。

諸侯有權把自己封區內的土地和人民封賜給自己的家族和親信以為卿大夫。卿大夫又有自己的家臣。這樣層層分封,但層層都要對上承擔被調遣,從徵打仗,納貢等封建義務。這就構成了以周天子為首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從屬關係。天子和諸侯除了君臣關係之外,還保持以血緣紐帶聯繫起來的宗法關係,這種宗法關係,對於維繫封建領主的階級統治是一種重要的力量。

封國與中央的關係,在最初大概是很密切的。維持這關係的方法,最重要者為巡守與朝覲,天子如果發現各封國內部有好處,或加以獎勵:如發現有壞處,或加以處罰。“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照這樣看,天子還是很有權力支配封國的。不過歷時稍久,中央的權力,末必能完全達於封國。迨中央權力完全不能達於封國時,周王朝便開始走上衰敗了。

隨著諸侯勢力的增強,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隨之增強,到夷王時,“諸侯或不朝,相伐”,王室不能治:或有來朝,夷王也不敢坐受朝拜,他甚至要“下堂而見諸侯”

周東遷後,實際上已和一個小國差不多,他不能對各諸侯發號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必須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遂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各個強國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爭做霸主,故而春秋時期便出現了大國爭霸的鬥爭。


田明茂


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基礎,而宗法分封制又是以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為經濟基礎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當時西周得以強盛的兩大政治支柱。它是以血緣為紐帶來構建國家政治組織結構的。

分封制形成的是: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以地方分權為特徵的層層授封的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或地方管理體系……

分封制的最大弊端是:以血緣為紐帶,地方過度分權,容易造成地方諸侯的尾大不掉,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在分封制盛行的西周時期,其弊端尚未顯露出來,而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瓦解,分封制的弊端逐步充分顯露出來……

說明依靠血緣所維繫的政治關係不會持久……分封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伴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小農經濟形成與發展,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瓦解,郡縣制逐步發展起來……

秦朝統一全國後,確立了以郡縣制為核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所效仿,影響深遠……

郡縣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中央對地方垂直有效的直接管理,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但是,其弊端是過度集權於中央,進而形成君主專制……

分封制的弊端在於地方過度分權,郡縣制的弊端在於過度集權於中央,形成君主專制……

那麼,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古代統治者都沒有(真正)解決得了……一直到近現代以來,才(真正)基本得以解決……如美國的聯邦制、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有機結合,……既確保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又確保了地方的充分自主性……有利於國家統一,地方發展和國家整體發展……

……(美國聯邦制的特點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但卻不是中央集權制度)……

因此,本問題之——周朝存在八百年,為什麼沒有天子看到分封制的弊端,或者說沒能削減分封制的負面影響?……取決於歷史條件的制約和統治者自身的侷限性……






逛一逛3


在我國,分封制由來已久。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統治商代後裔,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那麼存在八百年的周王朝,周天子為何要分封,又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周天子為什麼要分封?

首先,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影響。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佈全國的交通網絡,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其次,通過分封,周人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最後,通過分封制,鞏固了周朝的統治。西周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有利於周王室更好的統治。

‖周天子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周公定鼎天下後的一段時間,王畿無論相對於天下,還是相對於各分封國,都十分的大。周王利用不世襲的采邑制度將畿內土地賜予卿士——比如虢公、鄭公。這些卿士享有對采邑的支配權,需要履行對王的經濟、軍事義務,並在王廷充當公務員。他們理論上不能將采邑傳給後代,並需要無條件服從周王對他們的采邑進行調整——改封或增減。這種制度的管理效率,比起徹底的封建制度要高很多,使得周王能快速大量地集中王畿的資源,構築起無比強大的軍隊和宛如天國的都城。


昭王南征不復,大概是全軍覆沒,穆王四處征戰巡遊,幾乎是窮兵黷武。夷厲相仍政不綱,而周宣王雖號稱中興,晚期卻屢戰屢敗,甚至到了“喪南國之師”、不得不“料民於太原”的地步,時人哀嘆“今也日蹙國百里”至於周幽王身死國亡、平王東遷,“晉鄭焉依”,丟掉了宗周的廣大土地和軍隊,實際上國力只等於中等諸侯了。然後僅存的土地還被晉文公等諸侯不斷侵吞,到了戰國中晚期又分裂成東西兩國

在國人趕跑周厲王後,作為采邑主的共伯和或者來當卿士的衛國公族,被畿內封建主推上了王座。這件事宣佈了周王實際上失去對宗周的控制權,真正的王畿已經縮窄到崤山以東,只待某個悲慘的周王無奈遷離宗周。


犬戎殺入鎬京後,周平王將其餘關中諸侯全都帶到關東安置,只留申國和虢國在崤山以西作為王畿西門。可支配土地面積驟然縮小,導致了周王軍力財力的下跌,失去了軍事和經濟的支持,周王室東遷後影響力極具下降,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