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人對“乾隆盛世”不屑一顧?

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乾隆盛世”?

18世紀中葉歐洲的“中國熱”,讓不少中國迷對古老龐大的中國有著無限的遐想和崇拜。他們都以為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充滿寶藏的國度。甚至把《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信以為真,想象著中國人都穿著綾羅綢緞,戴著黃金首飾,讓他們對中國產生無限的嚮往。

為什麼英國人對“乾隆盛世”不屑一顧?

17世紀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到了18世紀中後葉,英國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開闢新的市場和廣闊的原料產地。當時,中國只有廣州一口通商不能滿足其對華貿易的需要。為此,他們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作為一個重要目標。1787年也就乾隆五十二年,英國國王派遣凱思·卡特為使臣,前往中國,但不幸的是在途中病死。於是就有了1792年馬戛爾尼使團的訪華。

然而,這個充滿好奇和無限想象的英國使團,踏上了中國土地那一刻開始的所見所聞,就徹底顛覆了對這個古老龐大中國的想象,他們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根本沒有什麼富麗堂皇,反而到處都是窮酸的模樣。

使團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蒐集有關中國的一切情報,評估中國的實力,為英國下一步的行動提供可靠依據。馬戛爾尼使團是清政府接待的第一個外國訪問團,所以也是相當的重視,為表示尊重,讓其享受尊貴的待遇,就派了許多侍者前去伺候。然而,這些侍者的骨瘦如柴、氣質眼神的呆板,讓英國人看到了中國與英國的差距。事後英國人有這樣的記述:這些中國人每次得到他們吃剩下的飯,都會萬分感謝,已經喝過的茶葉,他們都不嫌棄互相爭搶,用來繼續泡水喝。

為什麼英國人對“乾隆盛世”不屑一顧?

這些現象讓英國人一眼就看明白了當時大清國力和社會狀況。可是當時高高在上不知世界發展狀態的乾隆皇帝,仍陶醉在上朝天國之中,認為他所統治的時期,與中國曆朝相比,是最繁榮鼎盛、富有強大、人口眾多的時期,是難得一見的盛世。但是,這樣的“乾隆盛世”為何在英國人的眼裡不屑一顧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的中國,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英國人相比相差很懸殊。這些除了馬嘎爾尼訪華使團親眼目睹外,還有不少來過當時中國的外國人撰寫的回憶錄都有一些描述,比如李提摩太、古伯察神父、德富蘇峰等外國人回憶錄中,都涉及1845年以後中國社會狀況。

實際上在14世紀之前,歐洲人的生活水平跟中國人相較也差不多少,而且歐洲人提倡一日兩餐,基本上見不到肉,也就是一塊麵包和一碗粥就讓辛苦一天的英國人很滿足了。可是,隨著之後的經濟發展,中國人與歐洲人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農場的普通僱工,就能吃上面包、喝上牛奶和一些肉類、蔬菜。到了週日有時還可以吃上新鮮的肉類。特別是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飲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普通家庭能吃到食物品種越來越豐富,經濟有了較大提高。

為什麼英國人對“乾隆盛世”不屑一顧?

然而,這個時代的中國百姓一直沒有擺脫中國農民有史以來以青菜粗糧為主的飲食傳統,肉類、蛋奶基本吃不起。而春季百姓基本靠採野菜才能勉強生活,在乾隆時期,吃糠咽菜的百姓更是佔大多數。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的中國農民一年的收入很少,甚至還有幹了一年不但沒掙到錢反而還負了債的現象。如若遇上災年,那更是舉步維艱,甚至有很多農家賣兒賣女度過饑荒。

物質上貧窮必然導致人們在沒有精神支柱中苟且生存,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尊嚴可言。英國使團抵達中國沿海後,因為不熟悉航線,要求當地的總兵幫助找人帶路,總兵很快就答應了。緊接著英國人看到了這樣驚人的場景:總兵讓士兵們把熟悉路線的老百姓找來。但是來的這些百姓神情呆滯,面黃肌瘦,痛苦地跪在地下,苦苦哀求不要讓他們去帶路。

因為這樣會讓他們離家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會影響家人的生活,雖然苦苦哀求,但是總兵並不會因此而心軟,還是命令他們必須去。在中國這已是習以為常的事,但英國人卻感到觸目驚心,若是在歐洲,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能的。英國人認為這是極不公正暴虐百姓的行為。從而讓他們窺視到清朝的制度給平民百姓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

為什麼英國人對“乾隆盛世”不屑一顧?

更讓英國人驚訝的是,這些人並沒有得到多少錢,甚至連返回的路費都不夠。有些逃跑的被抓回來後,慘遭毒打。從這些人瘦弱不堪的體態,就能看出來平時的生活極為貧困。讓英國人看出乾隆時期的百姓生活水平極為低下,是靠著這種做法維繫著自己的統治秩序。

然而,那時的歐洲,人們就已經形成了人權觀念,一個人就算再有權勢,也是人人平等,不可仗勢欺人。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國自詡,自我感覺良好,坐井觀天,不去觀察瞭解世界發展大勢,對百姓階層的生活更是不管不問,他關心的是如何對得起祖宗,如何保住他們的家天下,以此為目標打造他的嚴密的專制統治。

為什麼英國人對“乾隆盛世”不屑一顧?

馬戛爾尼使團在中國前前後後大半年的時間,雖然沒有達到外交目的,但卻親眼目睹了中國這個龐然大物不堪一擊的真實狀況。所謂的“乾隆盛世”,不過是自吹自擂而已。英國人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的此行,雖然沒有打開中國市場,但也並非無功而返,馬戛爾尼看透了徒有龐大身軀實際極為虛弱的大清,對中國的迷信就此打破,也影響了後來英國對中國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