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升初家長格外焦慮?是因為你沒想怎麼選擇!

小升初學校怎麼選?從下面幾個問題出發去了解,相信你總能找到答案。

01

選公立還是私立


這個說到底是一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命題。

成都大多數民辦學校的收費是比較昂貴的,所以選公或選私,家長必須先看看自己的“錢袋子”

當然,背後的價值觀也很重要:看重公平、質量的選擇家門口的學校,更加看重“定位+特色”、“質量+服務”的選私立學校。


成都小升初家長格外焦慮?是因為你沒想怎麼選擇!


(注:數據僅供參考,收費以學校為準。)


02

選名校還是普校


在大多數家長的理解裡,名校就是升學成績好,其實這只是“名校”的一個重要角度。

很多家長“慕名而去”,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你的孩子是否能適應“名校”:例如名校的升學壓力,名校的末位淘汰等。我看過很多家長擠破頭,找關係進名校,其實說到底,這都是家長的“意願”。

中國式家長習慣為孩子做選擇,認為幫孩子選擇“最好”、“最出名”的就是履行了自己的父母責任,但又有多少家長問過你的孩子“你是否想進名校”?也許你的孩子會回答“不,其實我更喜歡另外一所普通學校”;“我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03

選就近還是寄宿


很多家長會糾結,家附近的學校不那麼好,但卻又捨不得孩子寄宿。特別是80、90後的新家長,更關注“親子教育”,對於孩子一週就只是週末在家的這種教育模式無法接受

但其實有研究表明,短暫的分離實際上有利於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一些寄宿制學校有著豐富的校園生活體驗,比如教會小王子、小公主整理自己的衣物,比如拓展性的手工勞作課程,比如一些習慣養成的教育等。

從某種角度,如果您的孩子選擇走讀的學校,但是實際上您無法真正做到成為孩子的榜樣、有效陪伴的話,寄宿制學校反而教會孩子的更多。因為,同伴集體的影響力量超過了家長。

04

選眼前還是未來


很多家長在選擇學校時,也容易陷入“眼前”的誤區:名校,有面子,家長圈資源豐富……

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如果現在選學校,還是隻看重分數,全然不顧這個學校能教會你什麼本事、什麼技能、什麼前沿的知識,幫助孩子建立家國情懷的格局,確立修身齊家的人生觀,那麼可以肯定,您的孩子無法成為適應變化的未來的人才。

現在許多學校都在積極探索新的知識領域,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不少學校重視同時在學生“心”上種下“德”“良知”的種子,幫助孩子們自己天天向上、每天更美。

05

選校風還是文化


很多家長非常強調“校風”,有人做過統計“校風”一詞列小升初選擇學校關鍵詞排名第一。

但是家長在理解“校風”時,是單維度的。認為學生乖乖坐在那聽講,不亂動,不講小話,同學間沒有攀比,沒有手機,沒有早戀這就是好的校風。有的還認為接送孩子的豪車太多,擔心孩子攀比、學壞。

其實,校風只是一個淺層次的表達。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這個學校的文化:

文化的層面是多元的,比如這個學校的校長的理念是否先進,是否被認可;學校的師資是否多元,東西兼融,年齡、學歷結構合理;學校是否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課程、活動支持引領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這些都是校園文化。

曾經有個很出名的漫畫,說中國的課堂裡,月亮一定是彎彎有勾的,太陽一定是紅彤彤的,其它不一樣的答案,都會被老師“修理”,最後實現標準化、統一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去到世界名校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如果一所學校,只會教學生認真聽講,乖乖坐著,聽老師話,那麼就算它的校風非常好,也不一定要成為你的選擇。

因為,還有更好的學校文化,如同有更加好的“泡菜罈子”一樣。

06

選老牌還是新銳


這兩年,成都湧現或者說即將湧現一大批新學校。包括去年的天府七中、錦城一中,今年新開的的天府四中、西川新校區等等。

新學校很容易讓人產生好感,加之沒有之前的“包袱”,許多學校成為家長的“新寵”。

從硬件來看,新學校肯定有優勢,但是家長在進行選擇時,更應該注重“軟件”。比如,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時間,課程融合是需要一定積澱,辦學經驗也需要積累,這些都是“時間”作用的產物,無法一蹴而就,更無法一天就把羅馬建成。

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有個小學的家長,去兩所學校參觀瞭解,最後家長選了一所新學校,一個月後,家長要求轉學回到老牌學校,因為他覺得新學校--

“不帶放大鏡難以找到問題”有太多問題,老師都是新畢業的學生,不熟悉教學,管理秩序遠遠沒有建設好;

孩子上了一個月的課,都不知道教了些啥,甚至還有一些老師剛開學就離職了。家長覺得太不靠譜,於是又找回了“問題都被放大”的老牌學校。

教育和播種一樣,需要時間,需要靜待花開。

07

選同學還是圈子


不少學校的家長就是一個“朋友圈”的人,他們相互影響。同學的朋友圈也是他們未來的人生經歷、資源。

公校、民校、國際學校的劃分,註定的選擇人群是不一樣的。有趣的是,有的學校高中學生最後走到一起的比較多,有的學校出現了二代人都就讀。

08

選貴的還是對的


隨著民辦教育新法的實施,營利性民辦學校有了合法性。市場上出現了一批貴价的學校。與此同時,只買貴的,也是一部分人的消費選擇取向。因為貴有貴的價值、理由。

性價比也是另外一種教育消費的取向。只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選擇罷了。

我不想去討論要“貴的”還是“性價比高的”。因為,選擇學校,既要看其價值,如硬件如何好,教師如何名牌,校園如何高大上,學生升學成績好。還要看其“使用價值”。

你要希望你的孩子還是中國式的孩子,在人生觀等“三觀”還在形成的時候,不能丟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課程的教育。你要是希望你的孩子能夠走得出去、回得來,真正成為世界精英,那你得打下中國根基和西方文化的根基的“雙底色”。你要是全家希望移民,那你早點送孩子出去、多一些西方文化的底色是對的。

09

選應試還是綜合發展


新高考方案終於出臺,走班、選課,自主招生,這些原來在西式教育中才能聽到的名詞終於在中國教育體制中破土而出。

這也意味著,傳統的刷題式、填鴨式的應試教育,真正遭遇“危機”。而隨著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的不斷擴大,對孩子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趨勢正在積極影響著小升初的選擇。

你的孩子會玩魔方?會玩機器人拼裝?會3D打印?會擊劍?會編程?流利的英語之外,會德語或者日語二外?懂得項目制學習?能做project?會演講?會畫思維導圖?

因為這些“會玩”、“拼搏”、“合作”的素質,才是孩子真正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才是有一天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飛翔的翅膀。

10

選國內發展還是出國留學


而近兩年,出國留學的規劃更加提前,因為隨著國外大學錄取要求的愈發嚴格,隨著留學生的大學學習的反饋,原本2年的高中準備已然時間不夠,很多國際課程的選擇也下延至初中。這是不同成才方向、路徑需要不同的基礎的使然。

所以,許多家長在“小升初”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出國留學”問題了。

應該說,如果孩子的整體教育規劃是往外發展,那麼初中階段開始有計劃的選擇國際課程接駁一定是有利的。

但是否適合“出國”這需要進行多維度的綜合考量,孩子的獨立性、語言能力、家庭整體規劃等。

一言概之,要把孩子當完整的人來看,要聯繫家庭未來的生活來看,要把孩子的現在和未來打通起來看,這樣,你選擇學校才會的是“對的”,而不是“代價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