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升初家长格外焦虑?是因为你没想怎么选择!

小升初学校怎么选?从下面几个问题出发去了解,相信你总能找到答案。

01

选公立还是私立


这个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命题。

成都大多数民办学校的收费是比较昂贵的,所以选公或选私,家长必须先看看自己的“钱袋子”

当然,背后的价值观也很重要:看重公平、质量的选择家门口的学校,更加看重“定位+特色”、“质量+服务”的选私立学校。


成都小升初家长格外焦虑?是因为你没想怎么选择!


(注:数据仅供参考,收费以学校为准。)


02

选名校还是普校


在大多数家长的理解里,名校就是升学成绩好,其实这只是“名校”的一个重要角度。

很多家长“慕名而去”,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的孩子是否能适应“名校”:例如名校的升学压力,名校的末位淘汰等。我看过很多家长挤破头,找关系进名校,其实说到底,这都是家长的“意愿”。

中国式家长习惯为孩子做选择,认为帮孩子选择“最好”、“最出名”的就是履行了自己的父母责任,但又有多少家长问过你的孩子“你是否想进名校”?也许你的孩子会回答“不,其实我更喜欢另外一所普通学校”;“我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03

选就近还是寄宿


很多家长会纠结,家附近的学校不那么好,但却又舍不得孩子寄宿。特别是80、90后的新家长,更关注“亲子教育”,对于孩子一周就只是周末在家的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接受

但其实有研究表明,短暂的分离实际上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一些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的校园生活体验,比如教会小王子、小公主整理自己的衣物,比如拓展性的手工劳作课程,比如一些习惯养成的教育等。

从某种角度,如果您的孩子选择走读的学校,但是实际上您无法真正做到成为孩子的榜样、有效陪伴的话,寄宿制学校反而教会孩子的更多。因为,同伴集体的影响力量超过了家长。

04

选眼前还是未来


很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也容易陷入“眼前”的误区:名校,有面子,家长圈资源丰富……

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现在选学校,还是只看重分数,全然不顾这个学校能教会你什么本事、什么技能、什么前沿的知识,帮助孩子建立家国情怀的格局,确立修身齐家的人生观,那么可以肯定,您的孩子无法成为适应变化的未来的人才。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不少学校重视同时在学生“心”上种下“德”“良知”的种子,帮助孩子们自己天天向上、每天更美。

05

选校风还是文化


很多家长非常强调“校风”,有人做过统计“校风”一词列小升初选择学校关键词排名第一。

但是家长在理解“校风”时,是单维度的。认为学生乖乖坐在那听讲,不乱动,不讲小话,同学间没有攀比,没有手机,没有早恋这就是好的校风。有的还认为接送孩子的豪车太多,担心孩子攀比、学坏。

其实,校风只是一个浅层次的表达。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学校的文化:

文化的层面是多元的,比如这个学校的校长的理念是否先进,是否被认可;学校的师资是否多元,东西兼融,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学校是否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课程、活动支持引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这些都是校园文化。

曾经有个很出名的漫画,说中国的课堂里,月亮一定是弯弯有勾的,太阳一定是红彤彤的,其它不一样的答案,都会被老师“修理”,最后实现标准化、统一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去到世界名校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如果一所学校,只会教学生认真听讲,乖乖坐着,听老师话,那么就算它的校风非常好,也不一定要成为你的选择。

因为,还有更好的学校文化,如同有更加好的“泡菜坛子”一样。

06

选老牌还是新锐


这两年,成都涌现或者说即将涌现一大批新学校。包括去年的天府七中、锦城一中,今年新开的的天府四中、西川新校区等等。

新学校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加之没有之前的“包袱”,许多学校成为家长的“新宠”。

从硬件来看,新学校肯定有优势,但是家长在进行选择时,更应该注重“软件”。比如,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时间,课程融合是需要一定积淀,办学经验也需要积累,这些都是“时间”作用的产物,无法一蹴而就,更无法一天就把罗马建成。

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有个小学的家长,去两所学校参观了解,最后家长选了一所新学校,一个月后,家长要求转学回到老牌学校,因为他觉得新学校--

“不带放大镜难以找到问题”有太多问题,老师都是新毕业的学生,不熟悉教学,管理秩序远远没有建设好;

孩子上了一个月的课,都不知道教了些啥,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刚开学就离职了。家长觉得太不靠谱,于是又找回了“问题都被放大”的老牌学校。

教育和播种一样,需要时间,需要静待花开。

07

选同学还是圈子


不少学校的家长就是一个“朋友圈”的人,他们相互影响。同学的朋友圈也是他们未来的人生经历、资源。

公校、民校、国际学校的划分,注定的选择人群是不一样的。有趣的是,有的学校高中学生最后走到一起的比较多,有的学校出现了二代人都就读。

08

选贵的还是对的


随着民办教育新法的实施,营利性民办学校有了合法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贵价的学校。与此同时,只买贵的,也是一部分人的消费选择取向。因为贵有贵的价值、理由。

性价比也是另外一种教育消费的取向。只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选择罢了。

我不想去讨论要“贵的”还是“性价比高的”。因为,选择学校,既要看其价值,如硬件如何好,教师如何名牌,校园如何高大上,学生升学成绩好。还要看其“使用价值”。

你要希望你的孩子还是中国式的孩子,在人生观等“三观”还在形成的时候,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课程的教育。你要是希望你的孩子能够走得出去、回得来,真正成为世界精英,那你得打下中国根基和西方文化的根基的“双底色”。你要是全家希望移民,那你早点送孩子出去、多一些西方文化的底色是对的。

09

选应试还是综合发展


新高考方案终于出台,走班、选课,自主招生,这些原来在西式教育中才能听到的名词终于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破土而出。

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刷题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真正遭遇“危机”。而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对孩子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趋势正在积极影响着小升初的选择。

你的孩子会玩魔方?会玩机器人拼装?会3D打印?会击剑?会编程?流利的英语之外,会德语或者日语二外?懂得项目制学习?能做project?会演讲?会画思维导图?

因为这些“会玩”、“拼搏”、“合作”的素质,才是孩子真正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才是有一天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飞翔的翅膀。

10

选国内发展还是出国留学


而近两年,出国留学的规划更加提前,因为随着国外大学录取要求的愈发严格,随着留学生的大学学习的反馈,原本2年的高中准备已然时间不够,很多国际课程的选择也下延至初中。这是不同成才方向、路径需要不同的基础的使然。

所以,许多家长在“小升初”时就已经开始考虑“出国留学”问题了。

应该说,如果孩子的整体教育规划是往外发展,那么初中阶段开始有计划的选择国际课程接驳一定是有利的。

但是否适合“出国”这需要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孩子的独立性、语言能力、家庭整体规划等。

一言概之,要把孩子当完整的人来看,要联系家庭未来的生活来看,要把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打通起来看,这样,你选择学校才会的是“对的”,而不是“代价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