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湯》加味,對照用,準沒錯!

理中湯的使用,臨床非常普遍。從類方的角度,講解了從理中湯加減變化來的另外兩方——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加了小小一味藥,作用可能有極大地變化,牢固掌握《理中湯》類方,是很有必要的。

理中湯類,指的是理中湯、丸,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三個方劑而言。這三個方子,應以理中湯為代表,其他方劑則是由理中湯加減變化而成。

《理中湯》加味,對照用,準沒錯!


一、理中湯

理中湯是治療太陰脾氣虛寒證的主方。脾居中州,依賴脾陽的運化功能而升清降濁,運化水谷精微而為後天之本。若中陽虛衰,脾陽不運,則寒溼不化,升降不利,即形成了太陰為病。

其症狀表現為:腹瀉益甚,腹脹不減,時腹自痛,不欲飲食,脈沉遲無力,舌淡苔白。治用理中湯溫中暖寒,健脾運溼,使腹瀉止則病癒。

理中湯(又名人參湯),由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組成。方中用人參、甘草以補脾氣之虛;乾薑、白朮以溫脾寒而化溼。服理中湯後,要經一食頃的時間,須飲熱稀粥一升許,避寒保溫,勿揭衣被。

理中湯有隨證加減之法,錄之以供參考

若兼見臍上築的(即臍上悸動之意),為腎氣發動之兆,應去白朮而加桂枝降逆平衝;

若嘔吐頻繁的,為胃氣上逆之候,則應去白朮而加生薑和胃止嘔;

若腹瀉為甚的,雖然有吐,還得用白朮補脾以止瀉;

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則為夾有蓄飲之徵,可加茯苓以利其小便;

若口渴而欲飲水的,則屬脾虛而津液不布,則應增加白朮的劑量,補脾以行津液;

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則應增加乾薑的劑量以暖脾寒;

若腹不疼而脹滿為甚的,則應去掉白朮,而加附子以助陽消陰寒之凝結。

《理中湯》加味,對照用,準沒錯!


至於《理中丸》,它的藥物同理中湯一樣,只是改湯劑為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和丸,研碎,溫服,日三丸、夜二丸為準。若服藥後腹中未熱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輕重而定。

理中丸的適應證有二:一是治吐瀉而不飲水的寒性霍亂;二是治大病瘥後,胸上有寒的“喜唾”之證

《理中湯》加味,對照用,準沒錯!


二、桂枝人參湯(理中湯+桂枝)

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枝。此方治療太陽病的外證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的“協熱利”證。《傷寒論》中的協熱利有兩種情況,一是表裡皆熱的葛根芩連湯證,二是表裡皆寒的桂枝人參湯證。兩者雖皆名“協熱利”,但有寒、熱的不同,臨證之時,務須注意寒熱病情,不得混淆。

陳某,19歲。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大便作瀉,每日四五次,無紅白黏液,腹中綿綿作痛,切其脈浮弦而緩,舌苔薄白而潤。前醫用“藿香正氣散”未能取效。餘辨為表裡皆寒的“協熱利”證,遂用桂枝人參湯,令其先煮理中湯,後下桂枝,日、夜服之,兩劑而愈。

《理中湯》加味,對照用,準沒錯!


三、甘草乾薑湯(理中湯+甘草+乾薑)

甘草乾薑湯就是甘草和乾薑組成的方子。但甘草必須蜜炙,乾薑必須炮黑,甘草的劑量應大於乾薑一倍之上。

此方在《傷寒論》治療誤發少陰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證;在《金匱要略》則治療肺痿吐涎沫,不渴,遺尿,小便頻數,頭目眩暈,而多涎唾之證。總的來說,此方溫肺、脾兩太陰之寒,達陽氣、行津液為其所專,臨床療效較佳。

據餘所知,經方中用兩味藥組方治病的,有桂枝甘草湯之治悸,芍藥甘草湯之治攣,甘草乾薑湯之治寒,赤石脂禹餘糧湯之治利,皆是藥簡效專,用之令人稱奇。

劉某,男,30歲,小學教師。患遺尿症甚久,日則間有遺出,夜則數遺無間,良以為苦。醫咸認為腎氣虛損,或溫腎滋水而用桂附地黃湯;或補腎溫澀而用固陰煎;或以脾胃虛寒而用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其他鹿茸、紫河車、天生磺之類,均曾嘗試,有效有不效,久則依然無法治。

本證病緣於腎,因知有溫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乾薑湯證原有遺尿之源,更為借用有力之依據,遂給予甘草乾薑湯。

三日之後便有改善,日後逐漸消失此症狀。

《理中湯》加味,對照用,準沒錯!

《理中湯》的加減,你學會了嗎?中醫調理體質,不僅僅是從一髒出發,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