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加味,对照用,准没错!

理中汤的使用,临床非常普遍。从类方的角度,讲解了从理中汤加减变化来的另外两方——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加了小小一味药,作用可能有极大地变化,牢固掌握《理中汤》类方,是很有必要的。

理中汤类,指的是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三个方剂而言。这三个方子,应以理中汤为代表,其他方剂则是由理中汤加减变化而成。

《理中汤》加味,对照用,准没错!


一、理中汤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虚寒证的主方。脾居中州,依赖脾阳的运化功能而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而为后天之本。若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则寒湿不化,升降不利,即形成了太阴为病。

其症状表现为:腹泻益甚,腹胀不减,时腹自痛,不欲饮食,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治用理中汤温中暖寒,健脾运湿,使腹泻止则病愈。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方中用人参、甘草以补脾气之虚;干姜、白术以温脾寒而化湿。服理中汤后,要经一食顷的时间,须饮热稀粥一升许,避寒保温,勿揭衣被。

理中汤有随证加减之法,录之以供参考

若兼见脐上筑的(即脐上悸动之意),为肾气发动之兆,应去白术而加桂枝降逆平冲;

若呕吐频繁的,为胃气上逆之候,则应去白术而加生姜和胃止呕;

若腹泻为甚的,虽然有吐,还得用白术补脾以止泻;

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则为夹有蓄饮之征,可加茯苓以利其小便;

若口渴而欲饮水的,则属脾虚而津液不布,则应增加白术的剂量,补脾以行津液;

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则应增加干姜的剂量以暖脾寒;

若腹不疼而胀满为甚的,则应去掉白术,而加附子以助阳消阴寒之凝结。

《理中汤》加味,对照用,准没错!


至于《理中丸》,它的药物同理中汤一样,只是改汤剂为蜜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和丸,研碎,温服,日三丸、夜二丸为准。若服药后腹中未热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轻重而定。

理中丸的适应证有二:一是治吐泻而不饮水的寒性霍乱;二是治大病瘥后,胸上有寒的“喜唾”之证

《理中汤》加味,对照用,准没错!


二、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此方治疗太阳病的外证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的“协热利”证。《伤寒论》中的协热利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里皆热的葛根芩连汤证,二是表里皆寒的桂枝人参汤证。两者虽皆名“协热利”,但有寒、热的不同,临证之时,务须注意寒热病情,不得混淆。

陈某,19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大便作泻,每日四五次,无红白黏液,腹中绵绵作痛,切其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前医用“藿香正气散”未能取效。余辨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证,遂用桂枝人参汤,令其先煮理中汤,后下桂枝,日、夜服之,两剂而愈。

《理中汤》加味,对照用,准没错!


三、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甘草+干姜)

甘草干姜汤就是甘草和干姜组成的方子。但甘草必须蜜炙,干姜必须炮黑,甘草的剂量应大于干姜一倍之上。

此方在《伤寒论》治疗误发少阴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证;在《金匮要略》则治疗肺痿吐涎沫,不渴,遗尿,小便频数,头目眩晕,而多涎唾之证。总的来说,此方温肺、脾两太阴之寒,达阳气、行津液为其所专,临床疗效较佳。

据余所知,经方中用两味药组方治病的,有桂枝甘草汤之治悸,芍药甘草汤之治挛,甘草干姜汤之治寒,赤石脂禹余粮汤之治利,皆是药简效专,用之令人称奇。

刘某,男,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症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

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尿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给予甘草干姜汤。

三日之后便有改善,日后逐渐消失此症状。

《理中汤》加味,对照用,准没错!

《理中汤》的加减,你学会了吗?中医调理体质,不仅仅是从一脏出发,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