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著名的事件背後有鮮為人知的一面?

寶阿寶呀


關於日本,總的說來它真的是屌絲逆襲了,先來它是個怎麼個屌絲法,日本島國是如何誕生的?大約在冰河時期,東方一些民族遷移到日本島便開始了文明,在我國唐朝之前,這個倭國(古時候日本的叫法)還相當於一個雜亂無章的國家,甚至沒有自己的統一的文字。直到兩次東征日本失敗,讓這個屌絲自信心膨脹。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朝派遣大將軍劉仁願,孫仁師聯合新羅以及170艘戰船列陣於白村江口。日本與大唐軍隊四次交鋒都敗陣下來。戰後,百濟滅亡。

這裡科普下百濟這個地方,是原本居於古代中國東北的扶余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的國家,百濟的統治階層是扶余人,不同於其下層百姓韓人。而新羅是朝鮮半島的國家之一。當時正處於百濟,新羅,高句麗為其所為"三國時代"百濟和高句麗都被新羅所滅。而這個百濟與倭國關係甚好,皇族通婚,公元672年,新羅敗盟違約反唐,吞併百濟故土。百濟王族禪廣(善光)留日本,其孫子在日本傳百濟王統。


這次白村戰役讓日本見識到了自己和唐朝的差距,後期日本在對唐的關係上更加積極主動。不斷出使大唐學習他們的文化,這就是日本,他們只服強者。這個仰視的姿態一直到元朝改變了。成吉思汗建立起來了橫跨歐亞二大州的帝國,當然不會放過隔海相望的日本。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出兵部尚書郎朗赫德、禮部尚書殷弘出使日本並且寫了一封警告信,讓日本舉國乖乖臣服元朝否則用兵伺候。

而這封信並沒有到天皇手裡,那時候日本政權掌握在鎌倉幕府,而其領導者北條是個典型的武夫,他也不知道蒙古人的實力。於是就扔在一邊不予理睬了,這下子忽必烈徹底的生氣了。但是當時呢元朝還在跟南宋餘黨鬥爭,還有日本與南宋來往密切還支持南宋對抗元朝。並且忽必烈也是個戰爭愛好者,他已經征服高麗,大理,西藏等,歐洲席捲了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所以日本這個彈丸小國居然不把它放在眼裡,這可不氣死個人麼?


公元1274年忽必烈準備攻打日本,先是讓高麗王造船九百艘這任務讓高麗人死傷慘重而且勞民傷財。用了6個月就造好了,然後呢,蒙、漢、高麗三族的聯軍向日本進發。只用了一天的時間佔領了對馬島。然而聯軍把主力轉移至向博德灣。但是這個地形並不對聯軍有利。此時距離日本指揮部還有一日的行程。聯軍當晚回到船上準備次日進攻。


天有不測風雲,晚上下起了颱風暴雨聯軍不熟悉地形,戰艦頓時都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失了分寸。不是互相碰撞就是被大浪打沉,日本壓根就沒出兵,聯軍一個晚上跳船死亡的就有一萬多人。

第二天一早日本在指揮部不見聯軍進攻,派出偵察兵才得知聯合軍已經潰不成軍。日本朝野都對臺風趕走聯軍十分驚喜。而在另一邊聯軍總指揮為了面子對忽必烈說蒙古兵已經打入日本,忽必烈非常高興,又派人出使倭國,但是去了幾次,去的人都被倭國殺死。

此時的忽必烈已經失去了理智,他勢必要把倭國連根拔除。再次派軍十萬,戰艦3500艘跨海東征日本。然而這次的總指揮還是上次的那個,他是坑了忽必烈的關鍵之人。其一隱瞞真實戰況讓軍隊出征前沒有計劃好戰略;其二這個人是心胸狹隘之人怕同行的漢軍搶了功勞。他這次坑的更可怕沒有做任何偵查,貿然出兵。而此時正值盛夏,內陸士兵無法習慣海上的生活疲憊不堪還患上了各種疾病。更可怕的是,颱風又來了呀,蒙古東路軍損失1/3,漢軍損失一半,於是第二次東征還是失敗了。

忽必烈通過這次失敗,總結了日本有風神保佑,而日本人在意識上已經覺得中原人並不是一直的強大。元朝兩次東征的失敗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元朝以後的朝代都不敢對日本用兵,然而日本人資源匱乏,野心勃勃,你不動,不代表我不犯你,我要資源啊,倭國人總是對沿海的村莊燒殺搶掠。直到清朝我們知道的,甲午戰爭的爆發。

元朝的東征失敗,錯失了毀滅日本的良機,並不是元軍不夠強大。其一沒有精心準備超之過急,造船6個月想想就知道是豆腐渣工程還是讓高麗去造,你咋知道他們不動手腳?就算盡心也沒錢盡力啊。沒錢只能豆腐渣啊,我也是服了忽必烈。第一次失敗了的總指揮,第二次還是派他。總而言之忽必烈用人不當,用兵過急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地利天時不合,那樣子就更加要策劃好作戰方案,做好預防措施。


尼采講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1949年10月1日我們在北京舉行了開國大典。

當時國軍敗退南方,仍然盤踞著舟山群島機場,那麼為什麼他們不來轟炸呢?

到了1949年10月,解放軍的空軍實力還是非常弱小。

以開國大典為例,參加的一共只有17架飛機,分為5種型號。其中能夠進行空戰的,只有11架戰鬥機,9架是野馬P51,2架是蚊式戰鬥機。

更誇張的是,當時我們還沒有飛行員。

所有17名飛行員中,有12人是投降的國軍飛行員。一旦開戰,這些人是否可靠就很難說。

實際上,國軍之前已經對北京進行過多次轟炸。

比如1949年5月4日,國軍6架轟炸機從青島起飛,在北京南苑機場肆意投彈,炸燬多架飛機,我方損失包括機庫、通訊塔在內建築150多間。

當時國軍盤踞寧波舟山群島,距離北京大概是1300公里。

而國軍的B24解放者遠程轟炸機,滿載炸彈也可以達到3400公里的航程,作戰半徑為1700公里,還是可以轟炸北京的。

上面也說了,我軍在北京沒有什麼防空力量,也沒有什麼空中力量,很難阻擋國軍轟炸。

而開國大典期間,不但有十萬以上軍民集中在廣場,還有我國大量領導人以及外賓。

只要國軍B24趕來投彈,必然造成嚴重損失,甚至危及最高領導人的安全。

為此,開國大典開始前5小時,北京方面才向全世界發出公告,以提高安全。

但即便如此,北京潛伏的國軍特工眾多,早就知道了大典這回事。

然而,國軍就放棄了開國大典的空襲。

為啥?

還是老蔣拍板下令取消轟炸。

這又是為啥?

因為B24雖然航程可以達到北京,但一般用於白天轟炸。

因為當年的夜間導航設備差,很容易出現偏航現象。

表面上B24作戰半徑為1700公里,到北京只要1300公里,還多出400公里的航程。

但開國大典是下午15點(故意選擇這個時間),B24轟炸以後飛回舟山還需要3個小時,天已經黑了,就可能存在偏航甚至迷航現象。

萬一期間還遭到解放軍空軍的襲擊,哪怕僅僅是騷擾,也會耗費大量燃料。

這樣一來,B24就存在一定危險,可能出現飛不回基地,半路墜毀的情況。


國軍方面曾經向南韓協調,希望轟炸後能夠飛到漢城機場。

剛剛建國的大韓民國不願意找惹麻煩,沒有同意。

這種情況下,老蔣下令:不要做無畏的犧牲,取消轟炸。

其實老蔣很明白,大陸的敗局已定,炸不炸開國大典無非是挽回一些面子,沒有太大意義。

讓自己的飛行員為了區區面子去冒著巨大危險送死,是不理智的。

最終,國軍沒有去轟炸開國大典。


薩沙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關於二戰時期日本投降前一年的書籍,叫做《幹掉太陽旗》。其中關於美國核平廣島長崎,有幾個細節感覺有點意思,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也覺得有意思就關注一下。

一、

1945年7月16號,人類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在美國成功。關於是否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問題上,部分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和美軍歐洲總指揮官艾森豪威爾都是持反對意見的。

最後,總統杜魯門認為,如果對日本本島登陸作戰,美軍可能要傷亡一百萬人左右,這代價是美國不能承受的,從而堅持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

二、

從杜魯門決定使用原子彈,到美國陸軍代理參謀長馬斯·漢迪向具體實施轟炸的斯帕茨將軍下令,始終沒有書面指令,全部是口頭命令。因而斯帕茨將軍拒絕執行命令,因為原子彈爆炸造成的巨大人員傷亡實在駭人聽聞,誰也不敢擔這個責任。

在斯帕茨的堅持下,漢迪簽署了命令,而這命令其實是曼哈頓計劃司令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寫的。

這可能是目前為止最重要的一條命令。

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

三、

1945年8月3號,美軍向日本廣島投放了大量傳單,上寫:“庶民,即刻撤離。”“今以此文為告,汝之城已為我強軍擇定,必遭轟炸。”

可日本廣島民眾不為所動,還在疑惑這些傳單到底什麼意思。

四、

1945年7月26號,杜魯門發表了《波斯坦公告》,警告日本如果不立刻無條件投降,將面臨“迅速而徹底的毀滅”。

因為蘇聯開始沒有在《波斯坦公告》上簽字,日本則有了幻想,想通過蘇聯調解,達到有條件的、體面的投降,其中就包括承認日本佔領的中國土地。

看到這,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腦洞:當時《波斯坦公告》簽字方就有中國,你讓中國承認你的佔領?蔣介石答應,蘇聯美國也不會答應。

8月6號上午8點15分,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核平廣島。

直到晚上八點,裕仁天皇在散步的時候才接到下屬報告。裕仁很清楚:如果不投降,日本將完全毀滅。但他還有一絲希望,希望蘇聯能出面調解。至於國民的死傷,那是次要考慮的。

可笑的是,兩天後,8月8號,蘇聯百萬大軍突入中國東北,剿滅關東軍;9日,美國在長崎又投下一顆原子彈。

裕仁的美夢終於破滅了。

裕仁

五、

1945年8月9日,美軍向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

這次轟炸遠沒有第一次順利,從運送“胖子的”飛機“博克斯卡”號出發就充滿了各種意外。

飛機升空不久,核武器專家面前控制面板的紅色警報燈就開始閃爍。這表明“胖子”不久就要爆炸了。

巴恩斯上尉趕緊來到武器艙查看情況,此時負責看護“胖子”的弗雷德裡克·阿什沃斯中校竟然在枕著原子彈睡覺。

兩人最後排除了故障。

之後,“博卡斯卡”號來到了預先約定的回合地點,等候負責測量和拍照的兩架飛機,約定時間是15分鐘。可盤旋了五十分鐘,博卡斯卡號飛機只等來了一架飛機。這樣,博卡斯卡號飛機消耗了大量燃油。

原來那架飛機按時按點到了,可是高度記錯了,一直在博卡斯卡號飛機上空盤旋。

後來此飛機聯繫了塔臺,詢問:“博卡斯卡號下去了嗎?”

可是塔臺聽成了“博卡斯卡號下去了。”致使基地人員認為博卡斯卡號飛機已經墜毀,人們一片哀嚎。

因為耽擱的那幾十分鐘,博卡斯卡號飛機投彈(還投歪了)返航時,油料不足,最後迫降在太平洋上,好在美軍救援部隊發現了他們,併成功救起。



長崎核爆現場

六、

廣島長崎核轟炸,間隔三天。這三天裡,有大量廣島倖存人員來到長崎躲難。想不到來了長崎又受到二次暴擊。其中只有165人是“雙重倖存者”,不知道這是他們的運氣還是災難。

死不悔改的鬼子。


既然看到這裡了,點個關注吧,我手打不容易,你看也不容易,互相體諒下。謝謝!


別酒怯流年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結束了長達30年民族解放戰爭、完成國家統一的東南亞國家越南企圖在“超級大國”蘇聯的支持下謀求建立東南亞霸權。在蘇聯的授意下越南人不斷在中越邊境製造事端,排斥和迫害在越南的中國人。

面對這一局勢,中國方面決定以放血的方式教訓鬼迷心竅的越南。1979年2月16日至3月16日,中國出動30萬大軍、上千輛坦克、近萬門大炮對越南實施懲罰性反擊作戰,橫掃越南北部,殲滅越軍4萬餘人。在完成在越南的作戰任務後奉命撤軍回國,歷時1個月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但是這不代表中越衝突結束了,某些程度上甚至是新一輪對抗的開始。

一個月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使得越南北部化成一片焦土,越南苦心多年的那點工業基礎立刻化作烏有。但是中國繼續在中越邊境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壓力,越南人擔心中國人會再一次大規模進攻,被迫在邊境維持著一支人數在100萬人以上的兵力。在不到500公里長的國境線上常年部署一支100萬人的大軍,這對於當年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龐大的後勤工作就足以使該國難以喘息。對於越南這樣剛剛遭受了一場浩劫的國家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越邊境的烽煙又持續了10年以上!

1981年10月,解放軍攻佔了比較有爭議的羅家坪大山。

1981年5月,解放軍又兵分兩路從廣西和雲南方向同時出擊,奪取了法卡山和扣林山,並且成功粉碎了越軍的反擊

1984年4—5月,解放軍繼續進攻老山和者陰山。這次越南人沒有退卻,來了一次全國總動員與解放軍在老山展開大規模爭奪戰。但是由於地形限制和越軍的作戰能力自然不可能重溫五年前解放軍大規模進攻的舊夢。並且此時的解放軍剛剛經歷了建軍以來規模最大的軍改,戰鬥力遠遠超過5年前。於是,老山之戰最終還是以越軍的慘敗而告終,並且戰損比遠超5年前。

1985年6月至9月,中越雙方在221高地繼續展開爭奪,互有勝負,但是高地最終還是被解放軍奪取。

一連串的慘敗讓越南耗盡了國力,軍隊士氣嚴重動搖。至1986年後,隨著中國與蘇聯關係的改善,蘇聯對越南的援助逐漸減少,越南對於中國的威脅一天不如一天。而解放軍反倒是越戰越勇,除了傳統的地面進攻作戰,當時時髦的空地協同、導彈攻擊、機降作戰這些作戰模式也被解放軍準備使用到中越戰場。

1988年中越雙方的衝突從陸地轉向海洋,解放軍甚至一度圖謀要拿下越南中部的昏果島,威脅縱貫越南南北的鐵路線。

很明顯,此時的中越戰爭雖說雙方打得都十分艱苦,但是不可否認,這實際上是套在了越南人脖子上的枷鎖,越南幾乎到了失血性休克的狀態。

1991年,隨著蘇聯的崩潰和華約陣營的瓦解,在血淚中掙扎了10年之久的越南人終於向中國求和了,放棄了獨吞柬埔寨、老撾稱霸東南亞的夢想,拄著柺杖拖著傷殘的肢體靜悄悄躲到世界的一個角落處撫平創傷去了。


大將軍威武K


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美軍中出現了很多勇敢的日裔士兵。

(珍珠港事件)

1941年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數千名美國人喪生,美軍損失嚴重。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演說,正式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但是,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人日本人移居美國,他們的遭遇是怎樣的呢?

當時的日裔主要集中在美國的西海岸地區,比如加利福尼亞、華盛頓,以及夏威夷。而且在美軍當中,也有不少的日裔士兵。

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首先開除軍隊中的日裔,然後把所有日裔劃分為4C類人群。所謂的4C類人群,大概意思就是“敵國僑民”,屬於很特殊的一類人。

之後,這些日裔被要求賣掉房產等東西,被政府沒收部分財產,每人只能攜帶固定重量的行李,然後送到安置中心。當時,美國對日宣戰,就意味著日軍有可能攻打到美國西海岸地區,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軍真的入侵了,這些日裔極有可能幫助入侵的敵人。所以,不能把他們留在西海岸。

於是,十多個安置中心被設在了內華達州以及亞利桑那州,這裡人煙稀少、環境惡劣,說是安置中心,其實就是集中營。在這裡,曾經生活的很不錯的日裔,一下子失去了自由,生活水平也明顯下降。

當然,安置中心的日裔心裡都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待遇。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心裡還是認同自己是日本人,對於珍珠港事件內心還是有一定的負罪感的。但是,那些出生在美國,成長在美國的第二代日裔,已經完全把自己當成了美國人。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的遭遇非常的不公平。


所以,為了證明自己對美國是熱愛的,很多的日裔開始強烈要求加入美軍,參加戰爭。

由於第二代日裔不斷的爭取,美國政府最終對日裔的態度有所鬆動。1942年,一群夏威夷日裔青年被編入了當地美軍的工程兵部隊。

之後,夏威夷的1300名日裔在接受訓練後,被編為100步兵團,送往歐洲戰場。不過,一開始的時候艾森豪威爾拒絕接受這支日裔隊伍,是第五集團軍的克拉克將軍接收了他們。1943年9月,這支日裔隊伍登陸意大利,開始了正式作戰。

可能是為了擺脫被歧視的命運,這些日裔士兵非常的拼命,與德軍作戰中損失慘重,到1944年的卡西諾戰役之後,1300人的隊伍,還剩下500人。不過,他們的勇敢也贏來了部分美軍的尊重。


100步兵團的勇敢戰鬥,也讓安置中心的日裔青年熱血沸騰,他們紛紛要求加入美軍。

很快,4000多名日裔應徵入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被編入了著名的442步兵團。而戰功赫赫的100步兵團,也於1944年併入了442步兵團。

這支日裔隊伍,在戰場上依然受到一定的歧視。不過,他們的作戰確實非常勇猛,從意大利到法國,442步兵團一路上損失嚴重,當然也獲得了很多戰功。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1944年10月的“萬歲衝鋒”。

當時,有275名美軍在德軍的反攻中被包圍。442步兵營接到命令,去營救這支隊伍。經歷了三天的急行軍之後,442步兵營抵達了前線,正式開始解救行動。因為德軍的炮火猛烈,當地自然環境也很惡劣,日裔士兵的進攻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於是,他們組織了“萬歲衝鋒”,一批又一批的日裔士兵,大喊著萬歲,自殺式的衝向德軍陣地,在遭受巨大損失之後,終於救出了這200多名美軍。在此戰之前,442步兵營還有近3000名官兵。此戰之後,442步兵團只有800多人還能戰鬥,受傷和陣亡的士兵近兩千人,全團沒有一個連還有完整建制。

442步兵團的建制是3800人,先後服役的日裔士兵超過14000人,傷亡人員超過9000人,傷亡率極高。

不過,日裔士兵的作戰確實緩解了美國人的仇日情緒,讓安置中心的日本移民,在二戰結束前就被釋放了。


七追風


最近看了一部大電影,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講述的二戰時期盟軍陷入德軍包圍時背水一戰,完成撤退的故事,當時撤退的盟軍大約三十多萬人,也為盟軍後來的反擊保存了有生力量。但是我們在感嘆盟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最終完成這一歷史壯舉的同時,如果事後站在德軍的角度看,我相信所所有人也會忍不住感慨,盟軍當時之所以能順利撤退,也要感謝德軍的“不殺之恩“。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軍隊發起閃電戰,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便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位於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的海濱小城,此時三面受敵,它的東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陸地就是英國。這個時候希特勒卻停了下來,沒有繼續對盟軍展開追擊,有人說是他想以這些陸軍作為誘餌,打敗英國的海軍,有人說是擔心推進過快,孤軍深入,讓自己精銳的裝甲兵被吃掉,也有人說是過度相信自己空軍的力量,可以利用空軍打擊英國本土......但無論是哪一種結果,盟軍都是幸運的,如果不是當時希特勒的這種賭徒心理,想要獲取更大的收益,還是選擇和之前一樣穩紮穩打的話,結果真的不堪設想。但是如果當時敦刻爾克撤退失敗的話,二戰的進程肯定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說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無論敦刻爾克撤退的結果如何,二戰的結果最終都是以推翻法西斯作為最終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終不似1少年遊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去了麥加,因為他是穆斯林那是他心中的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