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死於功高蓋主?其實死於‘胯下之辱’

漢初三傑,淮陰侯韓信為劉邦打下大半江山,鼎鼎大名,如雷貫耳。天下平定後,被呂后所殺。後世多認為淮陰侯韓信因功高蓋主被殺,韓信之死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典型代表。我認為,這並非韓信死因。韓信死於他的偏執。

韓信的世界,充滿偏執,非黑即白,做事經常走極端,不留中間地帶。

韓信死於功高蓋主?其實死於‘胯下之辱’

我們從頭看來。

年少無人保護,志氣大,受辱多

韓信很年輕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雖然家貧,但是給他母親選墳地的時候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地方,可見心志與人不同。

韓信曾經經常到一個朋友那兒蹭飯吃,一連幾個月,逮住一隻羊薅羊毛。朋友的妻子很生氣,後來韓信再去的時候不給他準備飯吃。韓信竟然一怒之下從此離去。後來韓信封楚王,韓信還拿著一點錢去奚落人家。恩人,成了仇人。

再說胯下之辱。當時難道沒有別的辦法脫困嗎?韓信就跟鑽了牛角尖一樣,真就從襠下爬過。聽韓信的解釋,難道只有殺了屠戶或者聽從他嗎?是不是有點極端呢。後來,韓信還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故意封這個屠戶做官,恐怕這個屠戶心裡也得七上八下啊。

到處投機,以求一逞

聽到項梁兵到淮陰,韓信仗劍從之。直到滅秦,韓信雖為項羽的帥營執戟郎,未得展現機會,於是果斷離開項羽。跑到劉邦那裡,也未得重用,就想跑,幸而被蕭何追回,拜為大將軍,立刻攛掇劉邦打項羽。是不是投機的味道濃烈,為了出人頭地,也是沒個誰了。

後來領兵打仗,基本都是先示弱,以奇計取勝,人稱兵仙。等打下齊國,不惜冒著分裂的風險討封假齊王。劉邦迫於形勢,封了韓信做齊王。項羽派人離間,說客蒯通鼓動,都不能動搖韓信了,不僅因為當時韓信手下大將多忠於漢王,主要因為韓信基本上滿足了。他之前受過的屈辱,都應為封王抹去了,他不再冒風險了。

王位得而復失,徐圖翻身,謀洩身死

我們姑且認為,劉邦就是個薄情寡義的人,然而,當時雖然中原平定,但是北有匈奴,南有趙佗,內有反叛,遠遠談不上天下太平。所以,韓信做楚王時,收留項羽的將領鍾離眛,有人上告韓信謀反,漢王採用陳平的計策,抓住了韓信,韓信為脫罪,獻上鍾離眛的人頭。結果韓信被奪王爵,被降為淮陰侯,是個象徵性的爵位,不能前呼後擁,陳兵出入。這對韓信來說,是奇恥大辱,他的極端心理又萌發了,此仇必定後報。

我們回顧一個細節,有人告韓信謀反的時候,大將都爭先恐後的要帶兵打韓信,看看韓信的人緣,得有多差。而韓信也十分清楚這一點,他要造反,沒人會響應,只能等機會。期間,韓信經常流露出對漢王不滿的情緒,還故意瞧不上那幫功勳武將---‘羞與絳、灌等列’,其實這實乃障眼法,韓信故意顯示城府不深,反而讓劉邦放心,所以劉邦也沒再怎麼收拾他。

這不機會就要來了,陳豨是原來韓信的手下,被封為鉅鹿守。韓信知道陳豨此人禮賢下士,志不在人之下,就說;“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答應了。

過了兩年,果然陳豨因手下賓客犯法牽連,害怕被劉邦處理而謀反。韓信稱病,不隨劉邦出征討伐,暗中派人聯絡陳豨,意圖裡應外合。正巧有家臣得罪韓信,韓信抓了他準備第二天處決,這個家臣的弟弟就偷偷跑出去告發了韓信。呂后一看事情緊急,安排蕭何把韓信騙進宮,把韓信殺了。韓信死時才35歲。

通過韓信的生平,我們看到,劉邦其實還對韓信有留戀,必定想著‘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想打壓一下,再考驗一下忠心,以備後用,看討陳豨的時候也是‘信病不從’,不是劉邦不想用。然而韓信從被降為淮陰侯時,已經決心反漢了,跟陳豨的約定是預謀良久了的。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韓信做事走極端,不溝通,就跟當年‘胯下之辱’一樣,忍得當前辱,後報不遲。

千萬別鑽牛角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