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手”救人的協和醫生 組團向師弟妹傳授“祕籍”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前陣子,6位協和大夫在東單體育館聯手救下突發心臟驟停的市民,使得東單地區被網友們冠名“世界上最安全地區”。畢竟,經常出沒於這一地區的協和醫生在上下班途中“順手”救人的案例,已經不止一兩起了。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把幾位師兄師姐召集回來,舉辦了一場“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生深化職業素養培育工程——我心目中的好醫生座談會”,話題有關“街頭急救”和“好醫生是如何養成的”。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畢業生、協和醫院內科ICU主治醫師江偉是參與東單體育館急救的醫生之一。在座談會上,他回憶了前不久的急救事件,表示當時完全沒有擔心會出現被索要資格證或是其他不好的結果等情況,“肯定得衝出去,我們是大夫,這應該是所有醫學工作者下意識的反應,他們又都認識我……而且我們當時有六個人的一個團體,不可能把我們六個大夫都怎麼樣。”他玩笑道。

江偉認為,院外遇到類似情況只是偶然事件,“打了這麼多年球也才遇到一個。”不過,這件事能成為熱點新聞,有利於傳播一些正能量,“此次急救中起到作用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北京衛生部門也部署了相關的推廣政策,如果能推動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的改進,非常有意義。”

“顺手”救人的协和医生 组团向师弟妹传授“秘籍”

座談會現場,6位協和醫生與師弟妹們面對面交流。受訪者供圖

乘務人員求證身份、留存記錄可以理解

前段時間,一位女醫生在高鐵上救人卻被索要醫師證,引發熱議。不少網友感嘆“救人得先背鍋”,認為當下急救環境惡劣、高鐵工作人員此舉不合情理。不過在座談會上,醫生們一致認為,輿論不應該放大這一事件,要求證實身份十分合理。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腹部外科副主任醫師黃振,也曾在國際航班上遇到一位癲癇患者。當時,他和另一位非洲國外男性同時舉手響應醫療救援,乘務員向對方索要執業證書,對方自稱是村裡的遊醫,因此被“篩”掉了。乘務員更傾向於尋找“專業對口”的急診科或者ICU大夫,得知黃振是專門處理肝癌的外科大夫後,也讓黃振等一等,確認飛機上沒有其他醫務人員後,才讓黃振上前照護患者。

“這也是一個標準流程,可以把一些非專業人士過濾掉,只不過有時執行起來可能有些生硬。” 黃振說,雖然自己不會隨身攜帶醫師證,但以後會考慮在手機裡留一張照片以備不時之需。

江偉也曾在火車上經歷過類似事件,當時乘務員拿著執法記錄儀全程拍照,他認為不管是為了彙報工作、還是分割責任,這都是正常流程的一部分,沒有必要放大成對醫生不信任或院外急救風險過大等負面情緒。

談院外急救:

危機情況下勇敢施救 醫德與醫技缺一不可

相比於師兄們救人的老練淡定,師弟師妹們顯得有些青澀。

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2012級在讀學生宋爽曾參與過院外急救。當時她與同學在東單游泳館游泳,一位坐在岸邊的老年女性突然喪失意識倒地、呼之不應、失去脈搏,很可能是心臟驟停,宋爽便與同學一起實施了急救。她坦言,那一刻的實際感受是“很害怕”。

“事情發生的時候我還沒有進臨床,只是頭一天剛剛參加了急診科組織的基礎生命知識的培訓。其實當時特別忐忑,但現場沒有別的專業人士了,去急救是出於醫學生的職業反應。”宋爽說,幸運的是學校平時對學生要求嚴格,在突發情況下發揮了作用,最終該市民成功復甦,為急救中心的醫生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還有幾位醫生表示,有了臨床經驗後,看到市民倒下衝上前搶救是一種“本能”,甚至帶點“英雄主義”情結。不過,能自信施救也建立在紮實的醫療技能基礎上,黃振表示,本以為航班上遇到的市民嘔血一事屬於自己的專業範疇,到了才發現是癲癇,但由於曾接診過各類急症,處理起來不成問題,所以也不會退縮。

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雲峰表示,“科學濟人道”是協和醫學院的文化與精神,能在危機情況下勇敢施救,醫德與醫技二者缺一不可。協和醫學院將繼續推進職業素養教育,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社會擔當。

“顺手”救人的协和医生 组团向师弟妹传授“秘籍”

3月25日晚,東單體育館一打籃球男子突發疾病,倒地後心髒驟停,遇到6名協和醫生施救,約半小時後男子恢復自主心率被送往醫院。 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談什麼是好醫生:

知識面、溝通能力和氣質統統要過硬

遇到緊急事件能否挺身而出,是判斷一名醫生社會責任感的標準之一,但要成為一名好醫生,要做到的不止如此。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畢業生、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乃適認為,知識面、溝通能力和氣質,都是一位大夫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用心培養的。

年輕時,李乃適熱愛運動,從醫後也一度習慣穿運動服和球鞋上班,結果發現病人並不聽話。有一次在導師的要求下,他穿上了襯衫、打了領帶、換了皮鞋,進病房後發現,不聽話的病人變得非常聽話,其他病人的態度也大有改觀。他在荷蘭留學時也發現,雖然教授在課堂授課都穿得很隨便,大夫們卻是一律打著領帶。

“這涉及氣質問題。外科大夫不一定非得打領帶,人家穿著手術服顯得更職業,內科大夫不一樣,穿得越正式,越讓人覺得你確實是個博士。”李乃適開玩笑道。意識到這一點後,為了贏得病人的依從性,他也脫下了運動服,換上了正裝。

此外,李乃適認為,要成為好醫生,知識面與交往能力也不可或缺。在當住院醫師時,他曾碰到一位來自克拉瑪依的病人,被當作高血壓收治,各項檢查正常,血壓和體溫卻輪番出現問題,讓人摸不著頭腦。後來,一位高年資的大夫被請來查房,先是與他暢談克拉瑪依的風物、所在的油田工作情況,讓患者徹底放鬆下來,在聊天的過程中,這位大夫“順便”完成了檢查和問診,最後得出結論:身體沒病。患者也只能坦白,自己是想通過詐病來換工作,體溫不穩定是通過將體溫計放在熱水裡或不斷搓揉來控制,因此造成了體溫脈搏完全分離的各種“疑難雜症”。

在現場,李乃適還當面指點了一位小師弟:雖然專業優秀,但與人打交道時態度不夠堅定,不容易贏得病人的信任,應該注意向高年資大夫們學習,做一些相關訓練,“比如試著學學京劇的老生。”他笑稱。

“終身學習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畢業生、協和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醫師薛華丹指出,上完了大學,不等於現有的知識就可以支撐一生的行醫,醫生要從每個患者身上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能力。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世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