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是輕症?”——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常見誤區

對於消費者而言,重疾險一直是難度係數非常大的一個險種

正是由於對重疾險的認知存在一些誤區,導致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重疾險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

為此,我們專門製作了本期推送——“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誤區”,幫助大家走出這些常見的誤區。

“感冒不是輕症?”——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常見誤區

誤區一:重疾險想買就能買

先來看一張圖:

“感冒不是輕症?”——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常見誤區

重大疾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40歲以後重疾發病率就迅速攀升。

也因此重疾險大多有投保年齡限制,一般超過60歲就無法再投保重疾險

此外,投保重疾險還需要符合健康告知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疾病越來越年輕化,直接影響到很多人的正常投保,嚴重的甚至終身無法投保重疾險。

重疾險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儘早購買重疾險才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 ━ ━ ━ ━

誤區二:感冒發燒也是輕症

消費者的這個誤解很常見,把輕症按字面意思理解了,以為普通感冒發燒就是輕症了

,其實輕症不是指感冒這樣的輕微疾病,而是指重大疾病中相對比較輕的一些,通常輕症也已經是很大的病了。

那麼到底怎樣的程度算是輕症呢?看看下面關於輕症的條款說明大家就能明白個大概了。

“感冒不是輕症?”——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常見誤區

重疾不等同於大病,輕症也非真的輕。

思考:那購買重疾險時要不要附加輕症呢?

━ ━ ━ ━ ━

誤區三:已經治癒的疾病可不用告知

消費者投保重疾險時,有些已經治癒的疾病可以不用告知保險公司,例如闌尾炎、脂肪瘤、肺炎、上呼吸道感染、骨折、頸椎疾病等,很多產品在購買時都不要求告知這些。

然而,有很多的疾病即便已經治癒,也必須告知保險公司相關病史,並提供相關資料供保險公司核保。以下面這款重疾險的健康告知為例:

“感冒不是輕症?”——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常見誤區

例如胰腺炎並不在免告知疾病範圍內,假設消費者最近五年內因為胰腺炎發生過住院治療,就需要告知。

━ ━ ━ ━ ━

誤區四:重疾險所保疾病種類越多越好

重疾險只會保障合同約定的疾病,重疾險保障疾病種類越多,保障就越全面。但是是不是一定需要這麼全面呢?

舉個例子:

某重疾險將埃博拉病毒感染計入保障範圍。然而,如果我們不去非洲的埃博拉疫區,這輩子都不可能感染這種疾病。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一條的保障意義可能並不大。

我們統計保險公司理賠數據發現,保險公司99%的重大疾病賠款,都在銀保監會規定的25種重大疾病範圍內。

也就說,保障25種疾病與保障100種疾病的保障範圍相差不多。在價格差異較大的情況下,選擇價格更低的產品更實際。

━ ━ ━ ━ ━

誤區五:重疾險賠付次數越多越好

從保障的角度來說,多重賠付重疾險要更好。然而,多重賠付型重疾險價格也比普通重疾險要高得多。

以市場上熱銷的某多重賠付重疾險為例,30歲男性10萬保額,年交保費3778元。同樣熱銷的普通型重疾險,30歲男性10萬保額,年交保費2211元;而同樣的3778元,購買該普通型重疾險的保額有17萬。

對於多重賠付產品而言,如果能拿到第二次、乃至第三次賠付,獲得保險金將遠遠超過17萬元,但多次賠付的情況並不多見。

因此,選擇多重賠付型也應考慮其價格因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單次保額的充足程度,然後再考慮多重賠付。

━ ━ ━ ━ ━

誤區六:買了重疾險就不需要醫療險

重疾險和醫療險其實是相互補充的。對於重大疾病而言,它們對健康破壞大、治療費用高、康復週期長,治療過程中的收入損失與出院後的康復費用,醫療險都無能為力,因此需要重疾險。

然而,很多非重疾的健康風險也不容忽視。此時,醫療險就能為我們提供醫療費用補償。

如果你想更全面地瞭解重疾險,可關注「真話保險」公眾號,點擊進入課程,學習更多保險知識~

“感冒不是輕症?”——消費者購買重疾險的六大常見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