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一些缸內的水為什麼600年不結冰?

婲瓣


故宮之內總共有300餘口容量巨大的金屬缸。這些水缸的用途很簡單,那便就是平時存滿水,用來保證北京紫禁城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走火時及時可以取水救火。那麼既然裡面是用來盛放普通的水,為何這些水缸能夠在零下十幾度的冬季、在位置較為靠北的首都北京能夠不結冰呢?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為了保證北京故宮內的這些水缸在房屋失火時能夠及時的發揮滅火的功能,勢必不能允許這些水缸裡的水在冬天結冰。而想要在寒冷的冬季,使水缸裡的水不結冰的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它的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上。而想要使得北京紫禁城內的水缸的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上,首先勢必要給其加熱,再加上一些保溫措施防止其熱量流失,雙管齊下便可以收到效果。


正如今天的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冬季會採取供暖措施來維持室內的溫度,使得室內依然能夠保持溫暖舒適,來保障人們度過嚴寒的冬天,亦或者廣大的農村會在冬天採取燒炭生火取暖的方式一樣,北京故宮的這些水缸在冬季來臨之時也會給它生火取暖、設置隔熱層來保障其內的水溫不低於零度。進而保障北京紫禁城的這些水缸在冬季依然能夠不結冰。

首先,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北京紫禁城內的這些水缸並非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而是坐落在一圈低矮的圈牆之上。而這個圈牆並非是閉合的,而是在其中一邊留了一個豁口。這樣在每年冬季到來之後,便由宮中的太監負責在水缸下面生火加熱,來保證水缸裡的水溫度升高。同時冬天還會在水缸的缸壁上裹上一層隔熱層。類似於今天冬天給城市景觀樹木根部綁上一層草墊子一樣。同時冬天還會給水缸加上蓋子。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生火加熱後缸內的水因水溫流失而結冰。



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太監們守護著這些水缸,因此北京紫禁城內的水缸從來沒有結過冰。這樣也保證了在北方乾燥的冬天,如此龐大的北京紫禁城木質結構建築群的安全,及時的制止和撲滅了失火,極大的降低了火災對北京紫禁城建築群的影響和破壞。


因此一直到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儘管早已擁有了更為現代化的消防設施,但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依然保留了這些曾經守護過北京紫禁城的水缸,這些曾經就是北京紫禁城的守護神,供來來往往的遊人參觀,同時感受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珞珈山的貓


看了很多回答,竟然沒有一個對這個問題提出疑問的,北京、冬天,故宮的水缸不結冰你信嗎?其實並不是缸內的水不結冰,而是古人的智慧。

故宮一共有308口大缸,為何如此之多?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後,於1406年開始修建紫禁城,即現在的故宮,故宮的主體都是磚木結構,這意味著這個舉世聞名的建築是極其容易著火的,據記載,紫禁城在建成後不久,就遭到雷擊起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燒成廢墟,之後再次重建。

但是這次重建之後,宮中增設了308口大缸,其主要目的就是貯水,防止紫禁城再次起火,因為皇宮內雖然有井水,但是受制於距離以及時間上等因素,最後還是將水預先倒入缸內,這樣才能及時救火。

據說太和殿兩側的4口鎏金銅缸每個能裝3噸水,被稱為“四大金剛”,以上也就是這些銅鐵缸的來歷,但是為何會有人提出缸內的水600年不結冰?因為這個增設這些缸時古人的做法有關。

故宮的冬天時極其寒冷的,這些缸內又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然而到第二天清晨,水是肯定會結冰的,只是故宮有專門負責管理的人,他們會在缸的底部燃燒柴火,以此升溫,這樣缸內的水自然就不會結冰。

有人說在缸的底部燒火,不是每個缸都坐落在地面的嗎?

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通過故宮的導遊牌標註來看,這個牌子裡面寫的清清楚楚,故宮的缸600多年不曾結冰的原因。

首先這寫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圓形的石階上,圓形石階有一側有空,可以放炭,氣溫低時,太監或者宮女在缸底部燒炭,加溫之後,水一直處於常溫狀態,自然不會結冰,古人在增設缸的時候就已經想到冬季結冰的問題,確實讓人敬佩。

其次故宮中有人負責,每年在冬季來臨,大概是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份,這段時間會在缸外套上棉套,並加上蓋子,這樣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結冰,所以並非缸內的水不會結冰,而是認為因素導致缸內的水不結冰。

時至今日,宮中安設的308口大缸,其中鎏金銅缸18口,也叫太平缸,有銅製和鐵製,鐵製缸為明朝鑄造,鎏金銅缸為清朝鑄造,分別放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門的兩側。《奏銷檔》記載,鎏金銅缸每口約重1696公斤。


羽評郡主


故宮,它幾乎就是中國古代建築業的巔峰之作,大到佈局的氣勢,小到細節的設計,都能看到古代能工巧匠們的良苦用心,而在故宮裡隨處可見的那些大缸,就蘊藏著令今天的人都佩服不已的小秘密。

這些缸,都是銅製的,外面鍍金,重達幾噸,裡面可以放上幾千升的水,擺在宮殿前,非常氣派。

當然,它們可不僅僅是放著給人觀賞的,它們的重大作用是—消防設施。

也許你會一愣?這缸裡的水不就是給人喝的麼,筆者小時候,1980年代,當時自來水雖然已經通了,但經常會停水,所以家裡就有大小2個水缸,專門儲水,遇到停水的時候,就用缸裡的水。

但故宮這缸裡的水確實不是給人喝的,這宮裡頭,喝的水都是從附近山上採集的泉水。

在建造故宮的時候,那時可沒有混凝土,也不興什麼石頭建築,所以故宮裡都是木質建築,而北方的冬天不僅寒冷,還特別乾燥,一旦遇上個火星,那可能燃起的就是沖天大火,所以,明清皇家特別怕火災,當然還有閃電引發的火災,明清兩朝僅記錄在案的火災就有50多起,尤其是大的火災,往往燒完之後,修復工作要花費數年射甚至一二十年。

因為這些缸的容量特別大,一般都能儲存數千升的水,這些缸在清代中期還有300多口,他們矗立在各個宮殿前,為各處宮殿保駕護航。

而當初在設計這些缸的時候,能工巧匠們就想辦法,保證這些缸裡的水永遠不會結冰,尤其是在火災隱患最嚴重的隆冬季節。

首先,在這些缸的下面都有一個漢白玉石基座,這基座裡面有比較大的空間,通過一個方形的孔洞與外面連接。

到了小雪季節,太監們就會缸的周圍套上一件特製的棉被,然後蓋上重重的缸蓋,同時,太監們在漢白玉石基座裡面放入炭火,並要隨時注意添加,以保證炭火在整個冬天都不會滅,當然,炭火的量把握的很好,只會保證缸裡有一定的溫度,但又不至於把水燒開。

在這樣的雙重保險下,故宮這些缸裡的人,在整個冬天都不會結冰,而且這些缸都有專門的太監去打理,經常會來看看這些缸的情況,以保證不會結冰。

這種工作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天的驚蟄,到了驚蟄這一天,太監們就撤去棉被和炭火,此時北方也已大地回春、萬物復甦,天氣已經暖和了。

因為這些水缸起到的獨特作用,所以它們被稱為“門海”,比喻缸中的水似海般多,因為可以滅火,所以又被譽為“吉祥缸”。

而這些缸,造價也極其昂貴,根據乾隆年間《奏銷檔》記載,這些缸裡,最昂貴的是鎏金銅缸。高1.2米,直徑1.66米,重達1.7噸,製造銅缸的花費是500多兩白銀,外面鍍上的黃金則需要花費100兩,總共摺合下來,造一口大缸要1500兩銀子,昂貴地令人咋舌。

當然了,時至今日,這些缸自然失去了滅火的功能,成為純粹的歷史文物矗立在故宮裡,但對於古人的聰明才智,我們還是要點個贊。


雲中史記


其實這個問題也沒有那麼懸乎。主要是由三個原因共同引起的,一個是因為水缸足夠大,要結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麼大一口缸想要完全結冰那得凍很久的。

第二個原因則是人為的因素,當時的故宮是紫禁城,屬於國家一級防護要地。這水缸的用途是作為儲藏消防水在用的,當時的御林軍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故宮的防火司,這些人每天都要檢查水缸的水是否滿了,是否結冰了,這是他們每天的工作。所以一旦發現有水要結冰了,他們就會拿棍棒去攪拌一下,這樣水就結不了冰了。

第三個因素,地熱的原因。水缸裡的水是需要經常換的,這是為了防止水缸里長苔蘚。按著當時的規則是每旬清理三次,也就是說每三天就得清理一次,這種清理就是放空水缸裡的水,洗缸把那些缸壁上的苔蘚等東西清理乾淨,然後加入新的水,這些水都是從井裡打的。井水在冬天的溫度大約是在十幾度左右,要一下子下降到可以結冰的溫度沒那麼快。


優己


這叫吉祥缸,又叫“門海”,門前有一片海,何愁火災?由於它的材質有銅有鐵,所以又稱銅鐵缸。除非有人搗鬼,正常的缸內的的確確不會結冰!



紫禁城內建築富麗堂皇,恢宏有勢。但是它有三大重大缺點,

  1. 木質結構
  2. 沒有避雷針
  3. 建築相連

所以紫禁城總是失火,一旦失火,損失慘重。若是救火不及時,燒燬的就是一片。可以說紫禁城就是一部火災史,大火小火不斷,偶爾遭受雷擊,修修補補又被燒燬……



第一次火災發生在朱棣一朝,明紫禁城剛修好不久,一道雷電下天,前三大殿之首奉天殿致火,火勢蔓延到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無一不被燒燬。

那時雷電屬超自然現象,朱棣本就是藉助靖難上位,這下更狼狽了,有些人進言主張遷都回南京……朱棣忙下詔。

第二次,驚雷起火,三大殿又被毀,這一年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7年)。



第三次,熙和門起火,火勢迅速蔓延,三大殿又被毀。

吉祥缸儲水救火,所以,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平常時候,將吉祥缸蓄滿水,以備不時之需,常放置在庭院中,大殿前。



據記載,故宮有308口大小缸,而現存234口。分鎏金銅、銅、鐵三類!鎏金銅缸目前剩18口,分設在乾清門、保和殿、太和殿前兩旁。

所謂鎏金銅,便是在銅缸外層鍍金。這類缸造價昂貴,主要是鍍金費銀兩,所花至少1500兩白銀。陽光一照耀,金光燦燦,盡顯皇家的威儀。



夏季時,只需保證有人照看,及時添水。而冬季也是有應對措施的。

  1. 缸口上蓋
  2. 缸身套棉套
  3. 缸底有由石頭壘成的小灶臺,只將一側可活動的石頭挪動,便可燒黑炭。


所以吉祥缸是不會結冰的。

然而人為管理不是有疏忽麼?從某方面來說,吉祥缸充滿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史小二記


中國歷史非常的悠久,文化底蘊也非常的深厚,而這些珍貴的歷史和文化能夠傳承下來,除了靠一些古書籍之外,還會藉助一些文物、古建築的方式流傳下來,迄今為止中國最具有標誌性的古建築應該要數故宮了,故宮為明清時期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可以用富麗堂皇來形容它。

故宮是中國最為標緻的建築,在這些建築當中隱藏著許許多多的謎題和神秘,同時也蘊含著很多古代工匠們的智慧,不管是清宮劇裡還是現實中的故宮裡,很多宮殿裡都會放置一些銅製的鎏金大水缸,這些大水缸做工精細,彰顯著皇室的氣派與尊貴,同時提升了故宮整體的美觀程度。


這些水缸在明朝就開始鑄造,明代的水缸多是鐵質的方形水缸,但容易生鏽腐蝕,很難保證水缸的安全穩定性,到了清代經過改良和加工就鑄造了很多的圓形銅製的鎏金水缸。

這些鎏金大水缸中的水600多年來從未結過冰,這個現象說起來可能讓人難以相信,但這卻是一個事實,很多人都知道故宮的飲用水其實都不是宮裡的井水,而是從外面打來的泉水,那麼這些水缸裡的水到底是起什麼作用的呢?


其實這些水缸的用處就是為了防火,裡面儲存的水是著火時為了應急用的,相當於現在的消防栓。

要知道故宮這個龐大的建築群基本都是木質結構,木頭的燃點是很低的,一旦一座宮殿發生火災,附近的宮殿都要受到牽連,形成一遍汪洋火海,若不能及時將火情止住,整個紫禁城說不定就會化為灰燼。

因此就需要大量的水來保證出現火情時能及時的撲滅,故宮裡面有300餘口大水缸,這些水缸儲水量及其之大,每一尊能儲水3000多升,被後世稱為“門海”,這些“門海”被製作得如此之大,也只是為了火災來臨時,水缸裡的儲水量能足夠的撲滅大火。


北京的冬季氣候乾燥,是火災的高發期,因此隨時都要準備著充足的水源,然而北京的冬季寒冷氣溫極低放置在外面的水缸裡的水就容易結冰,而一旦結了冰就無水可用,萬一發生火災那該怎麼辦,所以朝廷的管事太監就必須做好防凍工作。

當時的人們想出了一種辦法,他們會在水缸的外側放置一些保暖設施,在天氣極寒的情況下,還會讓太監和宮女在水缸下面生火,以此來保證水缸裡的水不會結冰。


每一口大缸都放置在一個帶有方形缺口的石質基座之上,基座的方形缺口就相當於民間火炕的灶眼,太監們在這個基座之內生好炭火,通過這個灶眼來添加柴火。

太監們介紹通過這種方法加熱水溫而不至於結冰,確保冬季也有足夠的水,即便有火災也能輕鬆的撲滅,這種方法一直延用了600多年,使得故宮這座宏偉的建築完整的保存下來。


這種原始的方法有效地保障了故宮的安全,雖然做法比較簡單,但是就當時的那種生產水平和意識水平來說,能想到這樣有效的方法,也足以讓我們敬佩古人的智慧。




遺產君


最早建都北京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後,從南京遷都北京,仿南京古都建造了紫禁城。

故宮是紫禁城內的皇宮,歷明、清兩朝600餘年,數次修繕;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戰亂年代,故宮遭劫,清朝立國後,進行了全面修繕。如今所見故宮,多為清朝建築。

置於故宮內的銅鑄鎏金水缸,毫無疑問是配置的消防設施。據悉,水缸裡的水600年不曾結冰。有人說是奇蹟,有人說是神助。

不過,本人認為,如果這個傳說屬實的話,並非奇蹟,也非神助,而是採用了科學的方法。

其一,很可能是太監們在水中摻進了食鹽。正常情況下純淨水的凝固點(冰點)為0℃,當加進適當比例的食鹽(氯化鈉)後,變成了氯化鈉水溶液,其凝固點可以降低到-10℃以下。這和醫院裡用的生理鹽水不易結冰是一個道理,也是冰雪天氣為防滑撒鹽化冰是一樣的道理。

其二,銅鑄鎏金水缸,內部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增加水的表面張力;另外,銅質容器容易產生共振。這兩種情況也是造成水不易結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明末崇禎年間,據說有一個地球的小冰河時期,如果不是上述科學方法,水不結冰是難以想像的,那就只能視為神秘現象了。

究竟有沒有神秘現象?有一樁事很耐人尋味:八年抗日戰爭期間,黃河反常地沒有出現一次冰封,客觀上阻止了侵華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方便的渡河作戰。也算是天佑中華吧?!





一夫82


大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明珠,它是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工作生活居所,其一磚一瓦都透著帝王威嚴氣息,都透著古代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都透著滄桑歷史痕跡。

大故宮是我們去北京必遊之地,我們在細細體味故宮這道歷史文化盛宴時,眼花繚亂間也許會忽略每座宮殿前矗立的水缸,那可不是普通的水缸,它是故宮的吉祥缸,又稱門海。據說缸中的水六百年來都未結過冰,那它在北京冬季滴水成冰的季節,為何不結冰呢?且聽有書君為你娓娓道來。

一,吉祥缸的妙用。

故宮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開始修建,到清朝滅亡歷四百年時間,幾乎每七年就會發生一次火災。其實我們從故宮房屋構造分析一下,就可知故宮比民間房屋失火率更高的原因。

首先故宮房屋的木質結構極易失火蔓延,更要命的是故宮房屋較尋常之房更為高大寬闊,完全以柱樑承重,牆壁只起輔助支撐作用,因而如果柱樑失火折斷,整座大殿就會垮塌。

其次故宮建築較周圍房屋高,更容易遭雷擊失火。故宮建成第二年,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雷擊失火,又引燃其後的中和殿、保和殿一併燒燬,自此十九年後三大殿才全部完成修復工作。雖然後來到了清朝時期,故宮房屋安裝了一些避雷設施,可終是科學技術落後,無法完全避免雷擊失火。

再次紫禁城中人員眾多,不說蓄意縱火,就是無意失手發生火災概率極高。就如康熙年間,六位御膳房的太監失手引發火災,火災從膳房燒起竟然綿延到了太和殿,一次小失誤釀成了大事故。

由上可見,故宮最怕火災,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走水。我們說了這麼多故宮火災歷史,當然是與吉祥缸有關嘍,大家也許沒想到這些吉祥缸就是故宮的消防池,其作用亦如我們今日擺放備用的滅火器。紫禁城中的飲用水都是由城外山上拉來的泉水,而吉祥缸中的水則是儲蓄的紫禁城中的井水,以備突發火災不時之需不是供人飲用。

明朝故宮火災頻發,到了清朝故宮火災頻率明顯減少,也許就與吉祥缸數量增多有關吧,小水缸擔負故宮防火大用場。

二,吉祥缸不結冰的奧秘。

皇家氣派畢竟不同尋常,簡單的消防蓄水缸都做工精美,就連名字都不同凡響。

門海猶如門前海洋,以水克火帶給紫禁城吉祥。

明朝時期的吉祥缸數量較少,都以鐵鑄成,到了清朝吉祥缸材質大多用銅鑄造,亦有少數再外鍍一層鎏金,兩側還有精美絕倫的獸首吊環,自帶一種美觀大氣。

也許有人禁不住會問,吉祥缸再精美其實際用途亦是為了消災防火。冬季取暖用火紛繁,最是天乾物燥易發生火災的季節,吉祥缸中水應保證不結冰,才能發揮其功效。不過缸內的水不結冰與缸的材質應該沒有關係吧?

確實如此,吉祥缸材質只是彰顯帝王身份氣勢起到美觀修飾作用。

就如鎏金吉祥缸只能陳列於故宮中軸線三大殿處,而東西六宮嬪妃處只能用銅缸或鐵缸。

由此可見陳列故宮各處的吉祥缸材質與數量都有嚴格定製,不能有任何僭越之處。

紫禁城日常處處皆有明文規定,就如故宮內吉祥缸使用事宜,亦歸內務府統一嚴格管理,每處的吉祥缸都有專人負責值班。

每天清晨小太監就從井中汲水,為吉祥缸添水或換水,以確保缸中水質結淨無異味。

我們別小看這一缸水,吉祥缸腹大口小,一缸能容3000升水呢,尤其是擺在三大殿前的鎏金缸容水量更大。

如果真遇火災,幾缸水足以應急之用,為後續救援留足緩衝時間。

每年一到農曆十月份小雪季節,北京天氣開始滴水成冰了,內務府首先會給吉祥缸覆上缸蓋,然後再為缸體套上一層棉被,其實就如我們冬季給水管或是樹木裹上稻草麥秸一個道理。

其次吉祥缸也不是直接放在地上的,它們或是缸底墊有石子留有空隙,或是蹲在漢白玉石底座上留有空堂,小太監每天都要把炭火盆放入空堂中,日夜值班保證炭火盆日夜不熄,將缸中水升溫以保證水不結冰。

雙重保暖措施確保吉祥缸內水不結冰,以備故宮萬一走水臨時應急之用。

小太監的這項工作亦要等到來年驚蟄節氣,春暖花開冰雪消融時才會停止,這就是故宮吉祥缸中水數百年不結冰的奧妙了。

我們不得不歎服古人在科技水平有限情況下的聰明才智,不得不歎服他們對防火免災防患於未然的重視程度。

其實,我們在觀熱劇《延禧攻略》,富察皇后的嫡子七阿哥之死一幕時,就可從中瞭解吉祥缸的秘密。

純妃想害死七阿哥,就是買通了長春宮的小太監,令其在室內炭盆中使用容易爆火花的菊花炭,引燃帷幔引發火災,同時令小太監故意熄滅吉祥缸下炭盆,使吉祥缸中水結冰,無法應急救火。

遠水救不了近火,再從別處調來水源救火早晚了三春,七阿哥早已葬身火海。看著乾隆夫婦聲嘶力竭的斥問,“缸中水怎麼會結冰呢?”。

雖說這只是宮鬥劇中的一幕陰險活劇,可是從循跡歷史的劇情中,就可以粗窺吉祥缸的用途與不結冰之謎,只要用心觀劇亦可以漲知識呦。

隨著科技進步,今日故宮博物院吉祥缸消防滅火作用盡失,只餘修飾美觀之用,彰顯悠悠故宮曾經的輝煌。

可是歷史不只有輝煌,歷盡歲月滄桑的故宮吉祥缸,尤其是鎏金吉祥缸上斑駁劃痕,亦在無言訴說著經歷的屈辱悲涼,提醒著我們勿忘八國強盜瘋狂掠奪故宮珍寶之殤。

今日我們再赴故宮遊覽,除欣賞古代藝術結晶,更要緬懷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惟願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我們的歷史文化瑰寶源遠流長。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家都知道,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作為古代建築的一種經典,故宮是一種標誌,在這座建築中,隱藏了許多的謎團,一度讓人疑惑不解。很多地方體現著工匠的獨特匠心,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平淡無奇的設計,其實內在往往充滿著讓人歎為觀止的驚奇。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宮殿前擺放的水缸用途都是什麼,水缸中的水並不是用來飲用的,而是用來滅火的儲備,也就是古代的“消防措施”,就像我們現在看每個商場或者電影院中都擺放著消防栓,就是為了能在發生火災時有所應對,古人在那個時候也是有強烈的消防意識的,只不過那時的科技還沒有現在這樣發達而已。

其實在故宮的眾多宮殿當中,大多都會放置一些銅製的鎏金大水缸。這些水缸除了儲水以外,還顯示著皇室的氣派與尊貴,讓人驚歎的同時又提升了整體的美觀程度。很多人不清楚的是,這些水缸當中的水,600多年來從未結過冰,這個現象說出來可能讓人難以相信,但這卻是一個事實。很多人都知道,故宮的飲用水其實都不是宮裡的井水,而是從外邊打來的泉水,那麼這些水缸的作用是什麼呢?

當然,這些“門海”之所以製作的如此之大,也正是為了火災來臨時,水缸裡的儲水量是足夠的。由於故宮當中大多都是木質結構的建築,一旦發生火災,引起的效應是連鎖性的。若不能及時將火情止住,整個宮殿說不定都要被燒光。而這些門海,就是最好的消防措施。

總而言之,北京的冬天極其寒冷,小編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知道這一狀況。地面不結冰都很奇怪,更何況這麼一大缸的水了。但是這一水缸作為防火裝置,在當時人們看來。如果在寒冷的冬季故宮起了火,那麼恰在此時水缸內的水已經結冰了,所以為了避免這一狀況的出現,當然就不會輕易讓水缸內的水結冰呀。


Vesisen


是死水到了零度以下都會結冰,不結冰的水不是什麼正經水,那有點反物理學不是?

等等,你們家鍋裡的水能結冰不?

可我們家鍋裡的水是燒著的開水嘛。

對嘍,故宮大缸裡的水,也是可以用來燒的,你見過正在燒的水能結冰不?是冰也能給燒化了!

下面有請我們的當事人——故宮裡的大缸,它不會說兩句,我來給介紹介紹。


故宮裡院落裡擺放的大缸,有兩個別緻的名字,叫做“門海”,也叫做“吉祥缸”。分銅缸和鐵缸兩種,繼續再按材質做分類的話,還能分成三類,分別是“鍍金海”銅缸、青銅缸和鐵缸三類。

一直到清代的中期,故宮內的“吉祥缸”還剩有308口,現如今只剩下了108口。分佈在後宮的東西長街和每一處大一點的院落裡,三大殿門前總共擺放了18口“鍍金海”大銅缸,它們是清朝時期內務府營造司製作的,外層全部鎏金,每口大銅缸都耗費了100兩黃金,裡面的黃銅重量接近三噸半,當年單缸的製作成本摺合現在的人民幣就有六十萬,全部加起來超過了一千萬!


這些大缸是用來幹嘛的?

當然是跟民間的同行兄弟性質一樣,是用來盛水的,不過這水可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儲存著防火的。這也正是它被稱作“門海”的用意,大海一來,什麼火苗還不趕緊乖乖的歇了?

故宮宮殿都是木質結構,具有強烈的防火需求,這也是從歷來的一次次火災中得到的經驗教訓,從明朝永樂後期開始設計造型,除了消防功能,它們還有“鎮宅”的作用。另外,按五行之說,“金生水,水生財”,也能討上一個吉祥聚財的好彩頭。乾隆年間,又另行鑄造了十八口大黃銅缸,御賜金燦燦的“黃馬褂”。


北京城的冬天那是出了名的冷,還動不動趕上小冰河期,紫禁城裡的人都受不了,院裡的水豈能不結冰?真要是上了凍,萬一有點緊急火情,橫不能拿一大冰坨子滅火吧?

沒關係,說是大缸,其實它們也都自帶大鍋的先進功能,奧妙就在底座上,每口大缸都有一個石制底座,底座中間是空的,外面預留一個方形孔洞,隨時可以通過孔洞向裡面塞木炭,點燃木炭後,這些燃燒產生的熱量不足以讓裡面的水燒的直咕嘟,但完全可以保證不結冰。

每年的農曆小雪節氣,紫禁城裡的太監們就開始一年一度的例行工作,給每口大缸套上棉被,蓋緊缸蓋。然後就把木炭放進底座裡引燃,不停的往裡續碳 ,讓裡面保持小火悶燒的狀態,一直到來年的驚蟄節氣,才能把裡面的灶膛清空。


我們今天看到故宮三大殿門口的“鍍金海”大銅缸,它們的“黃馬褂”大部分被颳走了,這正是當年八國聯軍乾的好事。還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當年的八國聯軍不認識金和銅的區別,錯把黃銅當黃金,人家根本沒那麼傻好不好?每口大缸外面都鎏有百兩黃金,傻子才不刮吶!

抗戰後期,故宮不得不違心的響應日本佔領當局的“獻金”運動,被日本人徵用了66口銅缸、1尊銅炮和91座銅燈亭,以及其它的一噸銅品,以資日本製作戰爭武器的軍用目的。


現在故宮裡的大銅缸,早已經不需要存儲水了,它們有了新的作用——存錢罐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