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神祕“紅頭文件”,撕開一道制度口子!沒有它就沒有華為的今天

1979年的深圳,全市只有兩名科技人員,一名是拖拉機維修工,另一名是獸醫。

然而今天,這座城市已經擁有41名全職院士,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達到5.6家。

40年時間,把一個落後漁村改造成為一座科技之城,這是驚人的鉅變。

但今天引發人們更多關注的,不是眼前的成果,而是造就這份奇蹟背後的成功密碼。

你所知道的任正非、王傳福,他們都受益於一份神秘文件

一份神秘“紅頭文件”,撕開一道制度口子!沒有它就沒有華為的今天

這份簽署於1987年2月4日的文件,紙張早已泛黃,但它的正式落地,讓改革歲月裡最出名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第一次走進了現實。文件中明確指出:除了資金,商標、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同樣可以入股辦企業,而且不受僱工人數的限制。

一份神秘“紅頭文件”,撕開一道制度口子!沒有它就沒有華為的今天

1986年的中國社會,科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沒有今天的份量。但經濟特區已經提前認識到,在全國,甚至全球的競爭中,落後的科研水平,是這個城市遲早要彌補上的一塊短板。即使再困難,也要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尤其是促進科研與生產的直接結合。

這份被稱為“18號文”的《暫行規定》,後來被視為了中國首份民營科技企業的“準生證”。深圳對僵化制度的大膽改革,率先打開了科技創業的大門,“創新之城”的夢想由此啟航。

1987年,鄧清輝在江西南昌電視機廠擔任副總工程師,在國營企業計劃性的生產鏈條中,科研人員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當時的江西,即使是辭職下海,鄧清輝也只能開一個不超過5個人的個體攤點。此時的深圳,成為了鄧清輝創業的唯一舞臺。

深圳輝煌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 鄧清輝:1987年4月17日,這裡面有七個人簽字。有了這個文件給科技人員打開了一個大門,進入這個大門你就可以大展拳腳,可以自己構築一個舞臺。在這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4個月後,鄧清輝他們的申請得到市政府的批覆,輝煌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後不到一年時間,科研人員自主研發、生產的彩色電視機就遠銷海外。在那個還在推崇萬元戶的年代裡,鄧清輝他們僅上繳的稅額,就超過了100萬元。1994年1月8日,科研人員創業創富的故事,登上了深圳商報的頭版頭條。在深圳,靠著這份“紅頭文件”起家的科技巨頭中,還有一個人們都熟悉的名字,他就是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

一份神秘“紅頭文件”,撕開一道制度口子!沒有它就沒有華為的今天

1987年,任正非已經43歲。從南海石油電子企業公司停薪留職的他,和5名技術人員一起,共同出資2萬元,申請創辦華為。兩個月後,華為以“民間科技企業”的身份,獲得了深圳市政府的批准。直到今天,任正非也曾多次感慨“沒有18號文件,我們就不會創建華為”。

一份神秘“紅頭文件”,撕開一道制度口子!沒有它就沒有華為的今天

到1988年5月,深圳市政府發文批准的民間科技企業已經達到77家。科技可以創造財富,成為當時中國社會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而經濟特區在制度上撕開的這一道口子,讓越來越多的科技弄潮兒從四面八方趕到深圳,引發了一場洪水般的科技企業創辦潮,最終沉澱出了今天的中興、比亞迪、金蝶、研祥、創維……

一份神秘“紅頭文件”,撕開一道制度口子!沒有它就沒有華為的今天

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八集紀錄片《深圳故事》。

紀錄片以深圳為樣本,通過講述今天鮮活的“深圳故事”,從一個城看一段歷史,從這段歷史讀懂中國人改革的意義,以及它給中國和世界政經歷史所留下的座標意義。該片於1月21日-1月28日,在央視財經頻道每晚20點檔播出。

今晚19:50,紀錄片將播出第六集《創造“創新之城”》。

深圳衛視於2019年1月27日至2月17日每週日晚21:25兩集連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