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皇帝的儿子,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皇二代”,比我们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牛多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从生下来就啥都不用干?当然不是的,那些皇室家长对皇子们的成长,也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计划。下面,就以清朝皇子为例,来看看他们的皇帝爸爸,对他们的成长计划是如何规划的,他们与我们现代的养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玉牒”皇室族谱

皇子出生要上户口

皇子们从一出生,就要由敬事房通知内务府,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要上“户口”。

幼皇子登记户口有专门的皇室家谱,古代称为“玉牒”。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是“爱新觉罗氏”,清太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把爱新觉罗氏的皇室家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凡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称为“家室”,第二类:就是凡是太祖兄弟的子孙称为“觉罗”。

太祖规定,称为“家室”的子孙,腰带束“黄带子”。而被称为“觉罗”的子孙,腰带束“红带子”。当然,其他的官员只能束蓝色的腰带或石青色的腰带,严禁越级使用。所以,黄带子是皇帝宗室的标志。

既然腰带有黄带子和红带子之分,那么,代表皇室家谱的户口簿——“玉牒”,当然也有区别。也就是说,“家室”是黄色封面,“觉罗”是红色封面,也可以称为“黄簿”、“红簿”。

理解了黄簿与红簿之分,那么我们就知道了皇子皇女们当然登记的是“黄簿”了。

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大清皇族腰带颜色决定地位和待遇

给皇子取名字

皇子上户口时,当然得取名字了。在康熙皇帝之前,早期的皇帝取名字像所有满人一样,都比较随意。

比如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顺治皇帝,他的大儿子叫“爱新觉罗·牛钮”,二儿子叫“爱新觉罗·福全”,三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

“牛钮”、“福全”是不是有种土土的感觉?而且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福临”和“福全”是不是像兄弟?

到了康熙皇帝手里,由于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于是,他开始按照汉人家族运用“字辈排行”的方式,来给皇子们取名字,以区分“长幼尊卑、血缘远近”。

康熙皇帝选择“胤、弘”为字辈。乾隆皇帝又接着选择了“永、绵、奕、载”四个字为字辈。道光皇帝又接续选择“溥、毓、恒、启”。咸丰皇帝又接续“焘、闿、增、祺”四个字为字辈。所以,满清宗室的字辈排序依次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现在字辈知道了,你肯定以为,皇子取名字只要按辈分就不会错了,但是,这其中又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因为,皇帝的儿子将来都有可能成为皇帝的,所以不能马虎。

一是为了便于与臣民避讳,二是为了便于与皇帝兄弟的儿子区分,所以,康熙皇帝还规定了皇子取名字时,除字辈以外,第二个字也有讲究的。

首先皇帝事先规定了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等皇子生下来以后,再由内阁大臣根据规定的偏旁部首,选定“偏僻字”,然后奏给皇上批阅,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比如:

雍正(胤禛):字辈“胤”,第二个字“礻”字旁

乾隆(弘历):字辈“弘”,第二个字“日”字旁

嘉庆(颙琰):字辈“永”,第二个字“玉”字旁

大家看到嘉庆皇帝的字辈时,肯定会问:为什么字辈跟规定的不一样?原来是乾隆考虑为了君主避讳,认为这个“永”字太常用了,于是等嘉庆登基以后,把“永”字改为“颙”了。而乾隆其他的皇子:永璜、永琏、永璋、永琪等都没改。

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皇帝的名字还得注意避讳,要少写一笔

皇子六岁上学

慢慢地,皇子长到六岁了,就都得开始上学了。皇子上学的地方叫“上书房”,道光皇帝之前都叫“尚书房”,后来改的。

上书房里设“总师傅”一人,都是从翰林院里的大学士或尚书中特别选拔出来的。其他还有几位“师傅”,当然也必须是翰林院的大学士才可以胜任。

皇子们除了学习汉文以外,还得学习满族的“清书”,又称“国语”,即满洲语文。教清书和骑射的都是满族官员,称为“谙达”或“俺答”。

谙达位居上书房的“西席”之位,古人又以东为贵,所以,在上书房里,对谙达的礼数就远不及对师傅那样了。满洲人称西席为“教书匠”。

上书房里还有个“压马大臣”,是谙达的首脑,是专门负责皇子们学骑马射箭时的安全。压马大臣,通常都是从教骑马射箭的一二品满族官员里挑选出来的。

这个上书房很大,除了皇子以外,其他的亲王、郡王的儿子也可以在这里上学。开学第一天,虽说他们身份尊贵,也必须向师傅行参拜之礼,师傅们也理所当然受了。

皇子读书都是“卯入申出”,“年无间日”。就是说,每天早上5点就得进入上书房读书,下午4点才放学。

你们可能会想,这皇子读书随便应付一下不就可以了呀?那可不行,清朝皇帝对皇子的教育抓得可严了。规定他们,读书期间不准随意走动、嬉笑打闹。一年之间还不能随便休假,只有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节、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那一天才能休息,就连除夕都要上课。哪像我们现在还有寒假暑假。

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道光皇帝以前叫“尚书房”

皇帝平时还会随时去上书房巡视,即使皇帝没时间,也会委派其他重量级人物去进行稽查突击。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是常有的事,有奖有罚,十分严格。

据说,道光皇帝的长子“爱新觉罗·奕纬”上学时,很调皮,上课经常心不在焉,惹得老师经常教训他。

有一天,老师又苦口婆心地劝他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好皇帝!估计奕纬被说得烦了,回了老师一句:“如果我当皇帝了,第一个就杀了你!”这位老师气得去找道光皇帝告状。

道光皇帝这位家长,听了老师的告状,火冒三丈,冲进上书房就踢了儿子几脚,结果因为踢中下身,医治无效而死亡。道光帝后悔莫及,追封奕纬为:“隐志贝勒”。

看来,从古至今,家长对付熊孩子的办法都是一样的,要么是“河东狮吼”,要么就是“铁砂掌”,再就还有道光帝这道“无影脚”。当然,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综合素质教育”,已经不允许这种“棍棒教育”了。

皇子里,读书用功的当属“康熙皇帝”了。

《康熙起居注》里有句话: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遍为标准,若不如此,则恐怕对书的“义理”不能理解透彻。在《清圣祖实录》里还记载着康熙皇帝曾因为读书太用功,累得多次咯血。

是啊!每本书以读120遍为标准,这么用功,不咯血才怪。

当然,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帝狠抓教育,所以,清朝的皇子,一旦登基做皇帝,都能亲裁奏折,独挡一面。

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皇子成年了自立门户称为“分府”

清朝的皇子到了十五岁,就算成年了,应该结婚生子,自立门户了,称为“分府”。十五岁!现在的孩子还在读初中。而且,还有更多的结了婚、生了孩子的还在继续啃老。

清朝除“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其他异姓都不能封王。能够封王的只有皇子、皇孙。

封王的爵位有四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

其中亲王和郡王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袭罔替”,指一人封王,子孙后代皆为王,也称“铁帽子王”。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开国时期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4个位是清朝后期恩封的。他们对稳固清朝江山功勋卓著,受封后,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并配享“太庙”殊荣。

另一种是“降封”

,指父亲封为“亲王”,到儿子就为“郡王”,再到孙子就为“贝勒”,就这样承袭,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封到“奉国将军”为止。

不过,对于哪位皇子应该封为亲王?哪位皇子封为郡王,哪位皇子又该封为贝勒、贝子?

最主要的是母亲的出身。清朝的宫闱制度规定,皇后,以及以下的皇贵妃、贵妃、嫔妃、贵人等生的儿子都有可能封王。如果出身宫女之类的,不能封王。其次,还要看各皇子的才能、爱憎、年龄,来决定封爵的高低。

清朝皇帝:皇子们的成长计划!

恭亲王奕訢府邸

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就必须要“分府”了。分府就先要由皇帝“赐第”,可以新建,也可以旧府改造。如果爵位“降封”,王府必须缴回,再由宗人府另拨适当的官屋。看来,古代的等级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

除了另建府第以外,还会特别赏赐一笔钱,用来买家具什么的。据说,在康熙时,定的是“二十三万两银子”。

从此,皇子们有了自己的府邸,就可以成家立业,开始为朝廷办事了!诸子之间的利益之争,也得自己一力承担。

看来,除了清朝皇室子女之间有许多的不平等待遇之外,清朝的皇帝对于皇子的教育问题,跟我们现代的父母也是一样的,甚至要求还更加严格。大家对儿女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