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少卿观史


很高兴和大家聊聊关于古人的丧葬礼仪。

古代时候,随着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对其死亡的称呼也大不相同。

《礼记》中这样规定的:
这么多的死法,如何称呼要根据去世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史家的立场和观念非常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下《汉书·霍光传》,这是《汉书》中的经典名篇,大家搞历史的,搞政治的,必须要读《霍光传》。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是这样描述关于霍光的葬仪:


对于霍光的死,史家用了“薨”
这个字眼。

按道理来说,霍光并不是诸侯王,刘邦曾经立过祖制:“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霍光给汉朝打工,应该属于“大夫”,他的死应该称为“卒”才对。

但是,我们看下文,汉宣帝很重视霍光的葬仪,他安排了重臣办理丧事:
注意看霍光的殡葬仪物:

1.“璧珠玑玉衣”――这是天子死后穿戴的,比那个马王堆墓的“金缕玉衣”还要高一个档次;

2.“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这也是天子的规格。天子所赐,为梓宫,自己搞的,那叫梓棺。“黄肠题凑”可不同于一般的“题凑”,“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內向,故曰题凑。”

在两汉时期,殡葬崇奢之风十分严重。但富户们再有钱,死了也只敢使用“题凑”,而不敢使用“黄肠题凑”,那是严重的“僭制”,敢胡来,拉你一家子去菜市口开刀。

3.“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辒辌车和黄纛,这也是天子的规格。

4.“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动用了国家正规军士,这是帝王的待遇。

5.“发三河卒穿复士,起冢祠堂”——后世只有张安世获得了这样的待遇。

6.“置园邑三百家”――这个就厉害了,空前绝后!按例制,皇后的父母的园邑是二百户,霍光这个园邑搞了三百家。

也就是说,霍光的丧事实际上按照天子或诸侯王的标准来办理的。

那诸侯王能享受到这个标准吗?在西汉时候,各地诸侯王们“宫室百官”拥有“同制京师”的特权。作为天子之制的“黄肠题凑”的葬制,诸侯王也可以合法享用,但等级、规格和大小各自不同。


即然丧事规格达到这个标准,史家若再称之为“卒”,那就欲盖弥彰了。于是,就采用了“薨”这个给诸侯王去世所用的字眼。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霍去病去世以后所享受到的殡葬规格是怎样的。

相关的记载,咱们先来看一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在《史记》
中是用了“卒”这个字眼。

大家都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心腹爱将,像儿子一般的呵护宠信,霍去病之死,令汉武帝如摧心肝。那么他又是怎样为霍去病的丧事规格呢?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记载:
汉武帝把边境五属国的汉胡将士调到关中,让数万兵马穿着玄甲,排列成阵,从长安一直排列到茂陵(汉武帝为自己所建的陵寝),一路护送霍去病的灵柩往墓地安葬。

以甲士送葬,这是诸侯王的礼遇,普通大臣是不允许用的。

也就是说,霍去病的葬仪也是按照诸侯王的规格而进行的。

那为什么司马迁记载霍去病的去世,没有用“薨”而是用了“卒”字呢?

这就是史家表达自己观点的笔法。

司马迁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的性格坚执不屈,秉笔直书。在他的心目中,霍去病虽然功高盖世,但他终究是大汉的臣子,丧仪的规格并不能改变他的身份。通过前面的“卒”与后面的丧仪规制进行对比,我们知道,这是不符礼制的。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汉武帝搞的这个丧仪是“僭制”了。

那么在《汉书》中,班固又是怎样记载霍去病的去世呢?在《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班固仍然使用的是“薨”


字。而这个“薨”字与后面的丧仪对比,是符合的。

也就是说,班固认为,以霍去病的功绩,汉武帝给他以诸侯王的丧仪待遇是合乎规制的。

同样,再来看看关于汉武帝的另一位大将卫青的死亡。《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这样记载:
班固比较有意思,在前面使
用的是“薨”,而后面又用了“卒”。

看来,能猜测到,卫青的丧事规格是不如霍去病的。原因大家也明白,政治形势已经与以前大大不同了。

而司马迁对于卫青的去世仍然使用“卒”字。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这样记载:

现在的卫青墓就比较寒酸了,给大家放个图:
以前还有个碑,由于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坏,有关部门就把这块碑给搬走了,原先那块碑就在下


图的坑坑位置上。
据说是,有个女作家,写了个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把大将军卫青设定成了一个反面角色,她的粉丝们就恨上了卫青,愤怒之下,组织了一帮人,专程去破坏了卫青的墓。

这也很无奈,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这种无知的鼠辈。现在网上不也有大批为盗掘清东陵的孙殿英大声叫好的蠢货吗?

相对来说,霍去病的墓情况稍微好些,是这样的:
但比起关羽、张飞的墓来说,差得太远。

有时候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国人的思想真是让人搞不懂。也许是大家更喜欢传说吧。


馋嘴肥猫铲史官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在古时候,地位等级划分很严格,上到帝王,下到百姓,这中间不知道分了多少个等级。要表现出他们等级不同,除了在称呼上面区分之外,在生活细节,还有服装穿戴等方面都会有区别,就连他们死了,叫法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说,帝王死后,称之为驾崩。诸侯死后,称之为薨,而大夫死后,则称之为卒,将士死后,称之为不禄,平民死后就直接称为死。从这个称呼上,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霍去病和霍光的死后按照常理,都应该用薨来形容,因为他们死后的地位都差不多。但是,朝中有大臣对霍去病的职位不满,所以有意的刁难,最后才让他用卒。


霍去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他从17岁就上战场作战,并且那个时候他直接就敢带了800的骑兵深入到了敌人管辖的地方。不仅将敌人杀得胆战心惊,还将他们打得四处乱窜。由此也可见的,霍去病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在史书记载中的霍去病,他是很善用兵法,但又不局限于书中所讲,很会变通,很会结合实际采用战略的人。对于这样一位有能之人,他升官的速度也很快,后来坐上了大司马骠骑将军的位置,被封为了冠军侯。



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生命却非常短暂,在他23岁,他就因病去世。这件事让武帝也感觉到万分悲痛,因此在他死后将他追谥成了的景桓侯。既然位列诸侯行列,那当然他死后应该是薨来称呼。但和他同一时期的一些大臣,觉得他这种是靠着外戚才登上了侯爷之位的人,不应该享有这么多的殊荣。认为像霍去病这类的人就只应该当一个大夫,所以最后他死后使用卒来形容他的死亡。

霍光和霍去病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的关系还算是不错的,霍光能够入宫担任郎官一职位,也是因为霍去病去保举的他。霍光这个人品性很好,而且为人也聪明,办事情也很机灵,同时又很严谨。所以他入宫之后,就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武帝对他也是极为信任的,他跟了武帝将近有30年的时间,是武帝执掌朝政期间极为信任的一位大臣。在汉武帝掌权的时候,他哥哥是外面征战沙场的大将,他是坐在朝中辅佐帝王的大臣。在整个朝堂之上,他是所有大臣中执掌了最高权力的人。

他活的时间比他哥哥久,他为汉室江山效力了这么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可谓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付出了全部的心力。他为人正直诚恳,做事情又果断稳重,因此在历史上,他就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当年上官桀等人发起政变之时,也是被他破解,废掉了刘贺,立下了汉宣帝,这才使得汉室的江山稳定下来。所以说霍光为汉室江山作出的贡献,其实比他哥哥还多很多。在霍光过世了之后,汉宣帝还给他办了一场堪比于帝王级别的葬礼,并且在他死后用薨来称呼。


紫禁公子


霍去病和霍光兄弟二人,都是身居高位,但是死后一个是卒,一个是薨?为何评价不同呢?


其实很简单,这两位的评价不是一个人写的。评价霍去病“卒”的是司马迁,评价霍光“薨”的是班固!

先说霍去病

在《史记》中,对于霍去病去世描述为“卒”,对卫青去世用的也是“卒”。除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帝国双璧。太史公对于大将路博德、通西域的张骞等大臣去世用的都是“卒”。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十四年而卒。--《史记》

而在《汉书》中,对霍去病去世描述为“薨”,对于卫青去世也是薨。

去病自四年军后三岁,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像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嗣。嬗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为奉车都尉,从封泰山而薨。无子,国除。--汉书

霍去病元狩六年薨。汉武帝痛惜之下为霍去病大修陵墓,不但陵墓造的跟祁连山一样,还雕刻了许多马踏匈奴之类的雕像以彰显霍去病生前的武功。

在汉书中,不但霍去病去世是薨,霍去病儿子霍嬗在跟随汉武帝封禅泰山时病故也被称为“薨”。

我们再来看看卫青的记载。

元封五年,青薨,谥曰烈侯。子伉嗣,六年坐法免。

卫青在汉书中也是记载为“薨”,没有疑问。

在古代,不但人活着要在各方面讲究区分阶层,要分出个高低贵贱来,死后也是一样重视。

天子--诸侯--大夫--士人--百姓--奴隶这一个鄙视链虽然从原始社会就诞生了,但是在周朝时期才在周礼中被明确的规定了下来。

天子礼器有九鼎、音乐有八侑、都城要九雄,用的车马弓箭都和别人不一样。诸侯、大夫按照规格依次递减,要是违反了,那就是大不敬、造反之罪。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被称为礼乐崩坏时代的原因。当时的诸侯都纷纷拿天子的礼仪、音乐,根本不管礼记的约束。

但是当天子、诸侯死后还是要盖棺定论的。在这个时候也要区分死者的社会地位。

郭德纲的相声中说:古代天子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士大夫死了叫卒,仇人死了叫哦耶!

虽然这是一个著名的段子,但其实前半部分说的是对的。根据《礼记·曲礼下》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在死亡的称呼上来分辨死者的社会地位、官职、爵位等情况。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再回到题目中霍去病和霍光。

霍去病活的时候先后担任冠军侯、骠骑将军、大司马,死后谥号为景桓候。他的死亡应该被称之为“薨”。

但是司马迁作为霍去病同时代的人,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凭借外戚的身份一步登天的人不抱有好感。

而且卫青和霍去病吸取了之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招揽门客,结果被按上了造反的名头被干掉的教训。一心一意专门打仗,打完仗之后闭门不出,从来不和文人交往,所以像司马迁这样的文人也不喜欢霍去病。

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明确的表示:卫青和霍去病出身低贱,结果享受到了汉武帝不同寻常的宠信,自然是取祸之道。

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嫖姚继踵,再静边方。--史记

而霍光虽然是霍去病的弟弟,但是其权势比霍去病大多了,不但汉武帝死后一手把持了大汉帝国的权柄,辅佐汉昭帝。在汉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即位,但刘贺仅仅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废除帝位,成了海昏侯。另立汉宣帝刘病己。

废立皇帝这样的事情,在霍光之前,只有商代的伊尹干过。所以后来把废立天子又称之为尹霍之事。

而且三朝元老霍光“薨”后,汉宣帝和皇太后亲临,御赐给霍光“璧珠玑玉衣、黄肠题凑”这样的最高等级棺椁,发甲士送灵车到茂陵……这些规格差不多是以天子的身份下葬的。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士,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汉书

所以我们看到,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卫青、霍去病这样凭借外戚身份上位的将军,哪怕功劳很大,也只是一个“卒”字,体现了太史公暗中的鄙视。

而在《汉书》中,班固对于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评价为“薨”给予他们死后一个符合侯爵身份的说法。

这一个对于“去世”不同的评价中,体现着司马迁和班固对于霍氏兄弟不同的看法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在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离世了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司马迁被汉武帝施加了腐刑,也就是被刑治成了太监,因此司马迁内心深处十分憎恨汉武帝;凡是汉武帝喜欢的人,司马迁都不怎么喜欢;凡是汉武帝讨厌的人,司马迁都不怎么讨厌。汉武帝十分喜欢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两人都得以拜将封侯,位列诸侯,按理死后当称薨;不过司马迁认为霍去病只能当个大夫,故死后用卒!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只有皇帝可以自称朕,死后曰驾崩;王、公、侯三种爵位的人死后称薨。周朝是,王死后也称驾崩,不过只有周王死才称驾崩,其他王死还是称薨。班固在《汉书》中就称霍去病的死为薨,承认霍去病死时是以诸侯身份死的。霍去病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死时才23岁!

元狩二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河西之战捕获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河西之战后,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相往来,东西两侧夹击匈奴,并最终消灭匈奴。



元狩四年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汉军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漠北之战使得匈奴元气大伤,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开始对匈奴从防守转向进攻,从下风稳占上风。




大秦铁鹰剑士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骠骑将军霍去病自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击匈奴以后三年,即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就去世了。霍去病的死的确用的是“卒”。但是《史记》当中,对卫青的死也用的是卒:“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在《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当中:“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霍光去世,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参加霍光的葬礼。而霍光去世,采用的是“薨”是否有点不符合礼数啊!

根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这段话不用翻译大家应该都能看懂。根据《礼记》的说法,天子死后叫“崩”,诸侯死后叫“薨”,大夫死后叫“卒”,士族死后叫“不禄”,庶人死后叫“死”,小孩夭折和病死叫“殁”。其实,霍去病曾也被封侯,按理说属于诸侯级别,死后该称作“薨”。出现这种例外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汉宣帝觉得霍光的功绩很大,对霍光加以区别对待,按照身前的功绩他死后应该称作“薨”。

霍光辅佐两朝皇帝,先辅佐汉昭帝不说,汉宣帝能做皇帝,全是霍光的功劳。汉宣帝虽然对霍光有很大的意见,甚至想除掉霍光。但是霍光死后,对于他的功绩没有抹杀,所以汉宣帝按照霍光的功劳大小,就区别对待霍光。在霍光死后,汉宣帝不仅仅是亲自参加他的葬礼,还给予了封侯的陪葬品:“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所以,霍光死后的葬礼规格非常的高,主要是汉宣帝给予他的待遇。毕竟,霍光不是普通的王侯将军,所以要区别来对待,史书里面的记载也称作“薨”。

此外,《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风雷,禾尽偃,大木尽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西周的周公,乃周礼的制定者,辅佐两代君主,春秋的晋文公称霸一时,他们死后都称作“卒”可见,不是一般诸侯可以称作“薨”的。霍光死后,汉宣帝的确给足了面子,这种规格相当于皇帝的待遇了。


谋士说


本质上来说霍去病的死用卒是恰当的,霍光死用薨有点僭越,不过是汉宣帝钦点再结合霍光生前的贡献,用薨也说得过去。为什么霍光可以僭越用薨而霍去病只能用卒呢?

原因在于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固有存在,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根据《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汉朝立国后,刘邦为了防止异性王造反,在将异性王除去之后带领群臣共立白马之盟,其中有一条: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除了刘氏皇族外,其他的人不能被封为王,不然天下共讨伐。

王等同于诸侯,异性大臣不能封王意味着诸侯的待遇大臣一般是享受不到了,自然薨与他们无缘。比如汉初唯一善终的异性王长沙王吴芮关于他的死,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汉·班固《汉书》:一年薨,谥曰文王。

薨的下一等级卒,霍去病等人并未封王,他的最高头衔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因此司马迁按照制度称霍去病去世为卒符合法理(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再举个例子萧何被称汉初三杰之一,位列丞相之位,他去世史书怎么记载的呢?《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惠帝二年,萧何卒。

按说霍光生前死后也未封王,按照法理霍光去世用卒再恰当不过了,不过汉宣帝却并未按照法理而是特赐霍光可以用薨,除此之外他还与上官太后一起亲临霍光的葬礼,并赐霍光可用黄肠题凑史书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这样不合常理的恩赐除霍光外其他大臣再未享有,为何汉宣帝会如此高规格为霍光治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登基为帝全靠霍光的帮扶。再加之霍光为汉朝的延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等因素,霍光值得高规格对待。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是两部史书的记载。

古代是等级社会,等级观念无所不在,就连死也要分成许多名号,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虽然《礼记》给不同身份地位死者划分了称呼,但这种称呼在后世并非严格遵守,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天子(秦以前为王,秦以后为皇帝)死的时候,都是叫“崩”,可诸侯去世却并不一定是“薨”,也有不少是“卒”。

最典型的是《史记》,《史记》无论是对战国时期的诸侯还是汉朝的诸侯,死之时统一用“卒”,而不是“薨”。

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史记·秦本纪》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史记·楚世家》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史记·燕召公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史记·赵世家》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湣王。——《史记·魏世家》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史记·韩世家》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彊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史记·梁孝王世家》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为王。《史记·五宗世家》

而记载霍去病“卒”的文字,出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同样是这一列传,很快就列出了卫青的结局:“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

霍去病在生前获封冠军侯,卫青为长平侯,这是当时异姓所能拿到的最高爵位。汉武帝为霍去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其地位等同于诸侯王,卫青虽然没有隆重葬礼,但以他的军功身份,地位不会比霍去病低。

霍光虽是霍去病弟弟,但寿命却长得多,主要政治生涯在武帝晚年和昭帝宣帝年间,此时司马迁已经去世,《史记》没有他的传记,无从比较。

至于《史记》为何对诸侯去世用“卒”,应该不是因为“薨”字比较难写,可能是当时礼制并不健全或者司马迁并不拘泥于礼制,他认为“薨”和“卒”不用分得那么清楚,比如在《史记·梁孝王世家》中,梁孝王死后,又出现“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的字句,这里用起了“薨”。

礼制是儒家的礼制,但司马迁并不如何赞同儒家思想,他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二字一看就是站在道家思想下的,司马迁的思想更偏向于道家,而道家本就不拘泥于俗世。

《史记》对于名号并不怎么在意,比如刘邦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全称太祖高皇帝,司马迁直接来了个综合,作《高祖本纪》,汉太祖变成了汉高祖,名扬千古。

说回霍光,他的传记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汉书》之中。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霍去病在《汉书》中也有传,还是跟舅舅卫青合为一传,传记内容跟《史记》没有太大差别,但相关字句却大不相同。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去病自四年军后三岁,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后四年,元封五年,青薨,谥曰烈侯。”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薨”,霍光也是“薨”,以他们的身份地位,是完全正常的,也无所谓称呼不同。

《汉书》跟《史记》的记载差别,跟作者的认知有关,班固编纂《汉书》时,儒家思想已然成为正统,礼制成了必须恪守的规定,所以《汉书》中对称呼非常注重。班固还曾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是非颇谬于圣人”,显示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体现在作品中,两部旷世巨著就有了如此差别。


平沙趣说历史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霍去病作为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在大汉击败北方匈奴的过程中大放异彩,在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其英年早逝,让古今英雄皆叹息,而霍光作为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入宫的时候是由霍去病举荐给汉武帝的,当时才十多岁,霍光精心侍立汉武帝左右二十年,办事周全,从未出过一件差错,因而深的汉武帝信任,霍光是汉武帝托孤重臣之一,也是麒麟阁十一臣之首,在其摄政期间,变发改革,引领了西汉中兴,是一代名臣。



史书记载霍去病兄弟的死亡。

《史记·霍去病列传》 :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类。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汉书·传·霍光金日磾传》:

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略同年,共卧起。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及赏嗣侯,佩两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邪?”霍光对曰:“赏自嗣父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光曰:“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时年俱八九岁。宣帝即位,赏为太仆,霍氏有事萌牙,上书去妻。上亦自哀之,独得不坐。元帝时为光禄勋,薨,亡子,国除。元始中继绝世,封建孙当为秺侯,奉日磾后。

在这两部正史中,司马迁所著《史记》对霍去病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和描述,而引发后世争论的“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这句话,正是出自史记,班固所著《汉书》中,霍去病篇幅比较少,而霍光的篇幅则非常多,非常细致。

那么,《史记》中,霍去病的去世作者用了“卒”,《汉书》中,霍光的去世作者用了“薨”(hong),但是霍去病和霍光都是当朝大员,而司马迁和班固又都是公认的治学严谨的大儒,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

小哥详细分析。


我国的殡葬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亡总是特别避讳,人去世以后不能非常直白说“死”字,因之而产生了很多有关于“死”字的代名词,据考证,足足有两百个说法之多,而根据死亡年龄和逝者地位的不同,又有很多详细的分类。

天子死亡,称之为“驾崩”或“山陵崩”。

诸侯和后妃死亡,称之为薨(薨亡,薨逝。)

大夫死:卒;

士死:不禄;

庶人之死才称死。

《礼记·曲礼》: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

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著凉、一命呜呼。

和尚、尼姑死:圆寂、涅盘、坐化。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



古代殡葬等级划分。

崩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 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不禄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殇 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 古代泛指死亡.

缢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 古代称被射死.

殂 古代泛指死亡.

死 古代平民之死亡.

通过这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霍去病去世的时候,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追谥景桓侯。拜相封侯是古代文臣武将的终极理想,霍去病最终被封候,而在西汉的阶级等级中,天子第一,刘姓诸王第二,其他诸侯排第三。

可见司马迁用“卒”形容景桓侯霍去病的去世,是非常合适的。

霍去病之葬礼。

霍光死后,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将之与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的葬仪葬于茂陵。其葬礼上,有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葬具,以缊辌车,黄屋送葬。霍光遗孀显犹嫌不够气派,将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坟墓规格扩大。

后来,匈奴投降,汉宣帝感念以前老臣的功劳,特细选十一人,为其画像,置于麒麟阁,而这其中又以霍光为首,汉宣帝为了表示尊重,在这十一人中,唯独没有写霍光的名字,而是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表示尊敬。

所以,班固用“薨”来描述霍光的去世,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现。



点评。

霍去病和霍光两兄弟为汉室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霍光由于其妻子跋扈而在死后全族惨遭灭门,但是汉宣帝对于霍光的感情,是以愧疚和尊敬为主,古往今来,能达到霍光这个程度的,可谓是少之又少,而霍光在其权利巅峰依然能保持清醒,赤胆忠心,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少之又少的。


古梁镛


卒在古汉语的意思是大夫死亡,薨则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霍光虽然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两人的身份地位不尽相同。

霍去病身为武将,曾带兵大破匈奴,被封冠军侯,官职做到了大司马,但无奈英年早逝,根据他生前的名望地位,去世时应称“薨”,称“卒”不太合适。

霍光受霍去病帮助,在朝廷中做官。霍去病早逝后,霍光担任汉武帝近侍,做事小心谨慎,深受武帝信任。武帝临终任命霍光为大将军,大司马,实际是首席辅政大臣。到了后期,霍光权倾朝野,甚至能左右皇位继承的人选。

霍光使霍家登上权力与荣耀的巅峰,且他历经三朝,劳古功高,受封博陆候,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去世事称“薨”是没有问题的!


1988很长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

诸侯死为“薨”

大夫死为“卒”

一般官员死称“逝”

士死曰“不禄”

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

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古时候,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生前的身份关乎死的叫法和下葬的规制,甚至会有可怕的殉葬制度。

老百姓因为丧葬开销巨大,都是节俭入殓,甚至在年成不好的时候,都是乱葬,挖沟壑以简单填埋。

而士大夫和王侯讲究繁多,何况霍去病呢。

霍去病是西汉军事家,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汉武帝雄才大略,一生中对匈奴多次用兵,所以当朝大将军几乎可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而大将军卫青又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本人自然更加是位高权重,可惜天妒英才,24岁便去世了。

霍去病墓如今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与卫青墓一墙之隔,墓内神道两侧安置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大型石刻,制式雄伟。

可见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霍去病卒是用词不当的。或者最大的可能是,司马迁写史记时期,霍光掌政,而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因霍去病生前光芒万丈,这位弟弟作为后期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心中难免妒忌,那小编只能猜测,司马迁写史书,也会出错,亦或是还是多少受朝政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