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每天讀幅經典23】敦煌藏經洞的菩薩與力士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細部 大英博物館藏

今天為大家介紹四幅收藏於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來自敦煌藏經洞的宗教題材繪畫,這幾幅繪畫尺寸相似,應分別來自兩組系列。因為這4幅尺寸異常,所以不採用圖集的方式為大家呈現。四幅繪畫都應系英人斯坦因在上世紀初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掠奪走的文物。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菩薩像 佚名 絹本設色 縱71釐米 橫17.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該圖與下圖類似,可能為一個粉本(即古人為壁畫、雕像的草圖)正反兩面的樣式。圖中菩薩造型臉龐豐腴,整體畫面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大量運用了青與紅這兩種對比色系,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體現了中國壁畫以至民間美術中使用強烈對比色的技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後世年畫、宗教壁畫所因循的一些早期傳統。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菩薩像 佚名 絹本設色 縱71釐米 橫17.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約在11世紀,元代統治者佔領敦煌以前的西夏統治時期,莫高窟的僧徒們,為避免戰亂,將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經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裡,然後外築補壁,並繪壁畫掩人耳目。

後來此洞甬道被風沙淤塞,被塵封近8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莫高窟道士王圓籙發現了此洞,謂之“藏經洞”。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菩薩像細部1 佚名 絹本設色 縱71釐米 橫17.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菩薩像細部2 佚名 絹本設色 縱71釐米 橫17.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菩薩像細部3 佚名 絹本設色 縱71釐米 橫17.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藏經洞出土了大量文獻,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還有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方誌、圖經、醫書、民俗、名籍、帳冊、詩文、辭曲、方言、遊記、雜寫、習書等等,成為研究漢、晉、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等等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資料。這被視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四次大發現之一,以下兩幅《金剛力士像》也是來自其中。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佚名 絹本設色 縱64釐米 橫18.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佚名 絹本設色 縱64釐米 橫18.5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這兩幅金剛力士像分別描繪了兩位不同性格、體貌的力士,一位顯得性格張揚暴烈,而另一位則穩重內斂。除了流暢的線條勾勒外,創作者在面容、胸、腿、臂等部位都採用了暈染方法,與起伏劇烈的線條,共同增強了肌肉的體量感,展示出這二位護持佛法者的剛毅雄健。也形成了我們今後民間美術中,表現同樣題材的一些程式與規範。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細部1 大英博物館藏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細部2 大英博物館藏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細部3 大英博物館藏

雍容的菩薩與怒目的金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四幅敦煌藏經洞畫像

金剛力士像 細部4 大英博物館藏

道士王圓籙偶然發現了藏經洞後,附近的富紳無人識別其中的價值,政府也未有效保護。在此後十多年中,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載去,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

第一個來敦煌竊取藏經洞文物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以不正當手段非法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敦煌藏經洞文物,成為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另一掠奪者是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他於1908年來到敦煌,以600兩白銀為代價,獲取了一萬多件最為精華的敦煌文書。此外,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在敦煌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1924年,美國熱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以野蠻的方式掠走彩塑。

敦煌遺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東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們進行整理和研究,並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