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真相讓人吃驚?

樂同樂同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兒童,有著千奇百怪的死法。

普通人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印象,應該就是高雅的貴族、歡聲笑語的舞會,或者是帥哥美女之間的愛情……但是,那個時代還有一個特點:悲慘的兒童。

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全面崛起,妥妥的世界霸主。工業的迅猛發展,給富人們帶來了數不盡的財富。但是,窮人們也越來越多。為了獲得更多的廉價勞動力,1601年,英國頒佈了著名的《濟貧法》。這個法律說起來挺好的,因為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所以國家要徵收一定的稅金,用來救濟貧民。但是這其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內容,就是讓窮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打工。

對,這就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童工。

很多小孩子,從5歲開始,就要去工廠幹活。因為是童工,所以很廉價,做多能掙夠自己吃的。幹活的時候出了意外,對不起,沒有補貼和賠償。


那這麼小的孩子,能幹什麼活啊?很多,真的很多。

首先,英國的造船業很發達,在輪船焊接的過程中,有些非常狹窄的地方,大人不方便操作,於是就讓孩子進去。但是,這些工作是危險的,所以就有很多孩子死在輪船的各種夾縫中。曾經有大船在報廢的時候,工人竟然發現輪船的夾層裡面,躺著兒童的骸骨。

還有就是煤炭產業,這是工業社會必須的能源。煤礦中空間狹小,也非常歡迎孩子們幹活。

更普遍的就是去打掃煙囪。英國人當時取暖,使用煤炭比較多,所以煙囪中殘留的煤灰特別多。身體瘦弱的孩子,會爬進煙囪中打掃,幸運一些的,可能會患上肺病。不幸的孩子,會卡在煙囪中活活憋死,然後,再叫一個童工來,把他的屍體清理出來。

等孩子們長大了,鑽不進煙囪了,就只能“失業”,再找別的工作。

比如,他們可以去製造火柴,因為其中有毒的磷患上各種疾病,回家等死。女孩子稍微好一些,可以去紡織廠,工作一整天換一點吃的。

總之,窮人們要保證一家大小,都要出去工作,這樣才能滿足基本的需求,比如吃喝和房租。當然,因為沒錢看病,惡劣的生存條件,隨時有可能出現的霍亂等傳染病,孩子們想活到成年非常困難。


後來英國人移民到北美之後,也順便帶來了無數的童工。17世紀的大海上,經常有裝載著1500個兒童的大船,從英國開往北美。這些孩子,都是英國倫敦等大城市的流浪兒,他們的境遇,比當時的黑奴好不到哪去。

童工很便宜,大量的流浪兒童,或者是其他原因失去家人的兒童,死了也沒人管。就算給他們再累的工作,他們也會乖乖聽話。

好管理,不敢反抗,便宜,那些工廠老闆最喜歡這樣的工人了。


七追風


提著丈八矛天天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的張飛竟然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美男子,實在出乎我的想象。

去年五一,我去四川閬中,在古城區西街遊覽了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此行,竟刷新了我對張飛40多年的看法。

槍弄棒浴血廝殺的張飛竟然是個能詩會畫的文藝青年。

我腦海中的橋段都是聽單田芳講的評書巜三國演義》而來,耳熟能詳的有:桃園三結義、怒鞭督郵、三英戰呂布、大鬧長坂橋、義釋嚴顏、智取瓦口隘⋯

在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中,張飛就是一個衝鋒陷陣、打打殺殺的虎將形象。看了張飛廟才知道,張飛竟然會寫詩善作畫,是個舞文弄墨的儒將。

他出生高貴——河北涿郡的貴族家庭,從小聰明機智,精通草書,擅長畫美女,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質。“騎馬攻擊胡野,並下馬書寫草書”,是不是能文能武呢?

明代卓爾昌的《畫髓元詮》中有記載:“張飛喜畫美人,擅草書。”

清代的《歷代畫徵錄》也有記載:“張飛,涿州人,喜畫美人”網上說:“現如今,如果你到涿州,那鼓樓北牆上的《女媧補天圖》就出自張飛之手。

而且張飛故里房樹村萬佛閣的壁畫,據說也是出自張飛筆下。”

除了書法,張飛還能寫詩作賦,在打敗張郃後,他率部隊巡遊真多山,一時興起便寫下了《真多山遊記》。

原來歷史資料上有鼻子有眼兒,張飛不是一個只會騎馬打仗的武夫啊!

無論是電視、電影、文學書籍、雕塑,張飛給我的印象早已經根深蒂固:黑炭頭、滿臉絡腮鬍、豹頭環眼、怒目圓睜、聲若奔雷、拉里邋遢、咋咋呼呼的一介赳赳武夫。

電視劇《三國演義》裡劉備帳下數他最醜。諸葛亮是“面如冠玉,仙風道骨”。

趙雲更是“濃眉大眼,闊面重頤”;關羽則是“身長九尺,威風凜凜”……個個都是要麼儒雅,要麼威武的美男子。

在各地名勝與寺廟的塑像中,張飛總是以滿臉橫肉、凶神惡煞的糙漢形象出現。 

網上資料給張飛平反昭雪:張飛是個大帥哥。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

據當地人傳說,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上將”張飛在當年紮寨處專門雕塑的。

據說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唇厚,白面無鬚,與《三國演義》和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張飛形象大相徑庭。

難道張飛在此處安營紮寨的時候有刮鬍子的習慣嗎?不然他的滿臉絡腮鬍又跑到哪裡去了呢?哈哈哈

張飛的女兒是皇后!劉嬋的妻子!這點可以佐證,張飛是一個文武雙雙的美男子,不然怎麼會養育出美麗端莊母儀天下的皇后呢?

我一向把他與董卓、典韋及巜水滸傳》中的李逵、魯智深這些五大三粗行為魯莽的人合併同類項。大錯特錯了。


有書博物館


袁克定雖窮困至極但保持民族氣節

袁世凱長子、前“皇儲”袁克定,晚年是在飢寒交迫中度完餘生的。這人雖留下很多歷史罵名,但也有其原則。

本來,1916年6月6日袁世凱離世,是留下大量財產的。當時,野心不小的袁克定主持家族財產分配,雖然袁克定分給自己與其生母的數目到底多少,一直是個謎,但僅從“克”字輩每人單單現金就有249萬元,加上他獨吞的那些銀行存款、文物等來看,幾乎可以用價值連城形容。

可僅僅分家20多年,袁克定的榮華富貴就被他揮霍一空了。到了1930年代初,他就已窮困潦倒到要靠一忠於他的老僕人,在街上揀菜葉,蒸窩窩頭充腹度日。可就是這樣搞的跟“流浪大師”一般落魄的袁世子,他的原則依然是極其堅挺的:

一,雖窮但風度不失:每飯,要老僕人端上飯菜,他則不改貴族老作派,像吃西餐一樣,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非得將窩頭像麵包一樣切成片,再佐以鹹菜進餐不可。

二,他的民族氣節是不墮的:抗戰興起,北平淪陷,王克敏偽政權想以高位拉他下馬,他馬上登報聲明,寧死不屈。時人很為之感動,有人將那張報紙裝裱為冊頁,並題詩表彰其氣節。

這些記錄,來自他的親戚、關係很近的張伯駒的一些回憶文字。


軍閥吳佩孚一生潔身自好,私德甚好

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在歷史教科書上是負面人物,但其人私德、大節也有值得稱道之處。

比如,他雖為軍閥,實一生都以關羽、岳飛自期,不賭不嫖、不抽大煙,對貪官汙吏極為痛恨。他飲食起居都很簡單,就是麵食米飯,最愛吃的是烤白薯,偶爾“大餐”,無非就是喝少許山東黃酒或紹興酒,早睡早起。平日愛好,也只是讀書寫字畫畫。這在當時軍閥中是非常罕見的。

不僅如此,他也容不得手下那些人亂來,什麼抽大煙、賣大煙,什麼嫖妓,什麼貪汙,一經發現,輕則撤職,重則槍斃。他有一部下,為炮兵團長,曾經嫖妓,某次戰場中喪生。追悼會上,他竟然說,“戰場是神聖的,哪容得下不潔淨之人,這種人就必須死”。當時,很多部下是為他的冷酷倍感傷心的。

1924年,吳佩孚以“中國最強者”的身份,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成為中國人的首位。 盧溝橋事變後,吳佩孚誓不與日方合作。最終,他死於日本醫生謀害之手。死前,他最後的事業,是箋註《春秋》和《左傳》,認為國家即便滅亡,此文化星火也應該傳承下去以求起復。


魯迅抨擊政府得以安然無恙,與浙江同鄉掩護有關

魯迅長期攻擊當時的民國政府,但他可以全身而退,其實也和背後很多浙江人大佬力挺有關。

在一九二三年代,掌控上海文網乃至全國輿論生殺之大權的,其實多是浙江人,有名的如潘公展、穆時英、朱應鵬都是。這些人都和魯迅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包括作樣子呈請通緝的許紹棣、葉溯中等均是。他們都對魯迅有網開一面的嫌疑和記錄。

而且,魯迅背後更大的“保護神”,如蔡元培、陳布雷、邵力子等大佬,更是浙人中的開明分子,在幕後給予魯迅很多通融。比如,現在所知道的是,當初魯迅的抨擊著作得以流通,陳布雷就指示過方便。邵力子甚至還專門批文,說,“對此一代文豪,決不能有絲毫之摧殘”。

況且,蔣氏本是也是浙人,根據增田涉回憶,甚至私下也想會見魯迅,只是被魯迅拒絕了。後來魯去世,蔣也是發了大銀的。歷史,有太多諸如此類的“暗溝”,需要我們挖掘。


劉愚愚


在這裡我介紹幾個近代史讓我感覺到吃驚的真相,其中包括了孫立人殺俘的真相、也包括了曹汝霖與梅思平身份轉變的歷史真相。

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並沒有活埋日本士兵

每當談論到孫立人將軍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興高采烈地說到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的各種驕人戰績、說到他在緬甸戰場中活埋日本士兵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說法中,說當時有1000個日本士兵成為了孫立人手下的俘虜,那時候面對著這些俘虜孫立人非常的果決,直接下命把去過中國戰場的日本士兵全部活埋,只剩下了一個臺灣籍的日軍逃過了一面。

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過在歷史中,根據當時一些隨軍記者的記載,孫立人從未俘虜過近千人的日本士兵,那時候日軍是非常兇狠、悍不畏死的,面對著孫立人的軍隊,他們寧願自殺,也不肯成為俘虜,因此孫立人但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俘虜1000多士兵。


不過當時孫立人的運氣好,倒是俘虜了少數幾個日本士兵,只不過受到過西方教育、非急於從這幾個日本士兵手中撬到軍事情報的他也並沒有取走這幾個日本俘虜的性命,而是讓人好生安穩這幾個日本士兵,打算從他們的口中獲知一些軍事情報。

以上這些才是孫立人面對日本戰俘的歷史真相,與傳言中的故事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區別。

當然說這件事情也並不是說指責孫立人,在我看來,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建立了很多功績絕對是值得我們肯定與尊敬的。

但是尊敬的同時,我們還得尊重歷史的真相,這些流言都是後來的一些小說家編造出來的,我們不能讓這些流言矇蔽了歷史的真相。

令人驚訝的身份轉換

但凡瞭解過近代史的人,必然都聽說過曹汝霖這個名字。

曹汝霖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官員,曾經代表北洋政府跟日本人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在簽署了這一系列的條約之後,他一度成為了萬夫所指的大漢奸,這點我們是不能否認的。

所以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他的居所趙家樓就首當其衝地受到了衝擊,被憤怒的學生們一把火給燒掉了。

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曹汝霖是活該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就連日本人,也因為曹汝霖曾經表現出來的親日態度而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好友,所以在日本人侵佔華北的時候,就專門找上了他,想讓他這個曾經的大漢奸成為華北地區漢奸政府的首腦人。

但是讓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曹汝霖當時竟然拒絕了日本人,放棄了原本可能擁有的高官厚祿。

而他之後雖然擔任了一些華北漢奸政權的“最高顧問”等虛職,但是那些虛職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華北漢奸政權的一些高官在他沒同意的情況下給強行掛在他頭上的。

然後他考慮到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所以並沒有強行拒絕。

而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細節是,他雖然被強行掛上了一些職位,但他卻從未為日本人效過力、從未在戰爭中做過任何實際的漢奸行徑。

反倒是華北地區的一些大學生在準備離開日本人控制下的華北地區時,他在其中幫了很大的忙。

那時候在他的勸說下,日本人才放過了那些準備南下的學生,他也算是在那個年代做了一些貢獻。

在日本人佔領了一個專為窮人開辦的公益性醫院後,更是在他的勸說下,日本人才放棄了那個醫院,使得那個醫院不至於成為為侵華日軍療傷的場所,能繼續為更多的窮人治病。

而說到曹汝霖有一個人我們是不得不提的,這個人就是曾經參與過火燒趙家樓的北京大學學生領袖梅思平。

在火燒趙家樓的時候,梅思平還是一個非常熱血的學生,打砸趙家樓時,他也是沒有絲毫的手軟。

不過他的熱血在他走到了權力高位上後,卻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汪精衛和日本人商談成立汪偽政府之時,梅思平就是主要的參與人。

在汪精衛的汪偽政府成立後,梅思平更是積極地參與到了各種漢奸活動中,先後擔任過汪偽政府的各部部長以及汪偽浙江省長等重要官職。

這種種的作為,無疑為他戰後被槍斃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讓我感覺到吃驚的真相,特別是第二個案例中的兩個人,他們身份互相之間的轉換,著實讓人大吃一驚。


孤客生


既然問的是歷史真相,那就必須是真實的事,而不是後人推測的諸如"紂王不是暴君"這類不明確的事。魯迅家族真實發生過一些讓人有些吃驚的事。


第一件事,魯迅的爺爺曾經被林則徐的女婿彈劾過,因此改變了魯迅家族的命運。當年林則徐外甥兼女婿沈葆楨任兩江總督,剛好魯迅爺爺周福清那會在他轄下當縣令,沈葆楨曾經上過一封奏書,彈劾周福清等人辦事糊塗,於是原本前程看好的周福清被降職了,改變周家的命運。

第二件事,魯迅家道中落是因為一個僕人壞事。當年魯迅父親參加科考,主考官剛好是魯迅爺爺的好友,於是魯迅爺爺想花錢買通主考,派僕人給主考送去一個信封,信封裡的東西大家也能想象的出吧。當時那主考正在與人交談,所以不便和僕人多說什麼,便打發僕人回去,結果那僕人死腦筋竟然破口大罵主考收錢不辦事,這下事情就暴露了。於是那主考為了撇清責任,就把信封上交上級,並揭發了周家賄賂,然後魯迅爺爺就被抓了,原本光緒是判他死刑的,後來周家花錢運作了改成長期監禁。魯迅父親也因為這個事的影響英年早逝,周家也從原本的殷實走向中落。


神是的念著倒


最近正在讀《晉書》,發現晉朝真是一個奇葩的時代。晉朝的人物事蹟隨手扒拉出幾個來,就足以震驚時人以及後人。說一說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偷情的事吧,哎吆,簡直難以置信!

賈南風絕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醜的皇后,個兒矮,肥胖,皮膚黑。相面的都說這樣的女人性慾旺盛。果不其然。這賈南風貴為皇后,絕不允許晉惠帝司馬衷碰別的女人。如果司馬衷犯了她的禁令,她不敢把皇帝怎麼樣,但敢跟皇帝睡覺的女人,賈南風就不會讓她再醒過來了。有一次她發現一個妃子懷孕了,這賈南風親自操刀,一刀砍在那妃子滾圓的肚皮上,腹中嬰兒應聲血粼粼滾落在地。如此狠毒!——剖腹產是不是受了賈南風的啟發?

晉惠帝司馬衷根本滿足不了她。她就想了一個主意,也給後代的官員開了一個特別壞的先河。賈南風看上了哪個大臣,就請哪個大臣到皇宮裡談工作,談著談著就談到床上去了。畢竟能有資格到皇宮裡談工作的官員太少,而且都是歲數偏大。這賈南風就開始打太醫的注意,畢竟太醫看病不需要級別限制,看上哪個就讓哪個來看病吧。風流大夫程據是最早跟賈南風在床上看病的太醫,看久了,程據受不了,就想了一招給自己解了套。他給賈南風出主意,說:“皇后貴為國母,應該和皇帝擁有萬千美女一樣配備大量美男才對。皇后可派人到皇宮外面尋找美男子,然後車載入宮,這樣皇后才不白活一輩子啊!”

賈南風一聽對啊,就派人到民間尋找美男子,不管在哪兒發現目標,就直接裝入竹條編的大箱子,拉進後宮,供賈南風享受。如果賈南風滿意,過幾天就放回。如果不滿意這娘們兒就親手殺死了事——男人長得好看也不是什麼好事啊!好好的在路上走著,一不留神就被裝進大竹箱被一個黑胖娘們強姦了!據說,每晚賈南風需要三四個男子才能滿足她。馬車上的竹條大箱子源源不斷運進皇宮,又源源不斷運出來。可比唐明皇快馬加鞭運送荔枝好看的多!

話說洛陽城南有一個小科員,長得一表人才,純正的小帥哥一枚。但家裡並不富裕,平日穿得也不怎麼樣。突然有一段時間他卻暴富起來,全身名牌,出手闊綽。正好賈南風一個親戚家中被盜,官府就懷疑是這個小科員乾的,就把他抓了起來過堂庭審,小科員辯解說:“前些時候我在路上碰到一個老婦人,說家中有人生病,巫師占卜說只有請洛陽城南的青年去家中住一晚才能鎮住邪氣,所以特懇求我去她家一趟,還說事成後有重謝。我當時就同意了,上車後她說要避光,就把我裝在一個用竹條編成的大箱子裡,大約走了十幾里路,過了六七道門,才打開箱子放我出來。我睜眼一看,嚯,只見到處是亭臺樓閣,金碧輝煌,就像天宮一樣,我問老婦人這是什麼地方,她說是天上的宮殿。她把我帶到一個房子裡,讓我用香湯沐浴,又給我端來了精美的食物。吃完飯後有人帶著我去見一箇中年婦人,大約三十五歲模樣,個子矮小,皮膚黑黑的,眼眉處還有一塊青記,長的十分醜陋,當晚她就讓我服侍過夜,還一連讓我陪了她好幾天。這個中年婦人十分喜愛我,臨放我出來時贈了我好多衣服和錢財。”賈南風家的親戚和官員聽他所描述的婦人樣子就知道是賈南風,也就沒再聲張,此案不了了之。後來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小鮮肉小帥哥都以為是到天上仙界轉了一圈。可怕的是,床上功夫達不到賈南風的滿意,可真是費力不討好白白丟了性命。一時間,洛陽城外的美男子就如同驚弓之鳥,談起神秘的馬車和大竹箱就不敢出門。

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窩囊廢,典型的腦缺氧,舉一例說明:有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大臣上報晉惠帝說老百姓沒米下鍋充飢,晉惠帝大不解,連連搖頭,說:“老百姓真愚蠢啊!沒米吃,不能吃肉粥啊?!真是的!哎,死腦子!”

這樣的一位皇帝自然管不了他的皇后,於是才有了賈南風到民間劫色的千古奇談!不是正史記載,誰敢相信這是真事啊?


淘不盡風流人物


陳炯明:中國的好人,國民黨的敵人!

陳炯明是第一個被黃埔學生軍打倒的軍閥。

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以後,打的第一仗就是東征陳炯明。而且,在課本里,陳炯明不僅炮轟孫中山總統府,甚至還投靠北洋政府和和洋人,妄圖剿滅革命!總之,他就是一個亂臣賊子!在此背景下,國民黨兩次東征,將其剿滅。

但是,陳炯明是個好人,他是中國的好人。可惜,他因政見不合,得罪了國民黨,國民黨要將他搞臭搞爛。

陳炯明死的時候,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陳炯明雖是秀才出身,卻投身革命。

陳炯明在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他配合黃興策劃了多次起義和暗殺行動,包括黃花崗起義,刺殺水師提督李準。武昌起義爆發後,陳炯明馬上召集了一萬多人的隊伍圍攻惠州,之後轉戰廣州。廣州光復後,陳炯明出任廣東副都督,都督是胡漢民。不過,胡漢民能力有限,陳炯明開始主政。

陳炯明在政權建設上提倡“聯省自治”,各縣長民選。然後,再通過各省自治,以聯邦身份加入中央政府,建立與美國類似的政治體制。陳炯明這麼考慮,是考慮到當時國內軍閥林立,外國干涉嚴重,通過軍人武力奪權革命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軍閥割據。而且,軍人武裝革命,必然會產生獨裁政府!

陳炯明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妄想依靠武力革命的國民黨,最後建立的蔣介石政府就是“獨裁”政府。而陳炯明希望的是“真正的民主”!

同時,陳炯明還堅決禁菸禁賭。禁菸禁毒一直不好實行,是因為政府對這塊的稅收收入很大。僅廣州一年就有幾百萬兩銀子稅收。可想而知,陳炯明頂了多大的壓力。不過,在他的努力下,廣州風氣銳變:“前清官紳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賭盜之害,一掃而空”。在陳炯明的努力下,廣州省成為全國的“模範省”。

陳炯明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

新文化運動有三位領軍人物,第一位是胡適,第二位是陳獨秀,第三位就是陳炯明!

1921年1月中旬至9月,陳炯明邀請陳獨秀到廣州開展新文化運動,發展教育。當時,軍閥混戰,廣州也面臨著桂軍等軍閥進攻。而陳炯明不顧軍費緊缺,依然拿出10%的財政收入做教育。當年,預計是141萬的教育支出。雖然遇到打仗,財政困難,單陳炯明依然拿出了110萬支持教育,創辦學校。

陳炯明因為和孫中山的矛盾,被國民黨惡意搞臭了。

孫中山和陳炯明是在護法運動時開始合作的。

孫中山一直堅持“武力統一”全國,建設“獨裁”統治。而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搞類似美國的聯邦制。他希望各省軍閥能摒棄前嫌,先做好一省的民主,然後,再實現全國一統和全國民主,不要仗著武力互相攻擊。1915年,袁死,黎元洪出任總統後,陳炯明做出表率,主動北上交出兵權。

而孫中山就不一樣了,他在搞中華革命黨的時候,讓加入者“絕對服從黨魁”,並在黨章下簽字和打指模。這不符合“民主”。這無疑就是君主專制,只是把君主換成了黨魁。

1921年4月,孫中山劇集200名議員召開非常國會,進行記名投票。孫中山被選為非常大總統,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等均由他一人獨斷。陳炯明反對此次選舉,認為議員人數不到三分之二(580人),而且不是使用無記名投票。所以,陳炯明沒有參加孫中山的就職典禮。

1922年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下臺。按照之前孫中山在護法運動中的政治宣言:只要徐世昌下臺,他亦將同時下野。在徐世昌下臺後,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致電孫中山,讓他一起下野。希望這樣,就能結束內戰,和平統一。孫中山卻公然拒絕履行承諾。社會各界人士對孫中山大失所望。

6月3日,葉舉準備武力,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臺。而孫中山此時也很強硬,聲稱要用永豐艦炮轟廣州城:

“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而是用開花彈,或用八英寸口徑的大炮的毒氣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

陳炯明是不支持葉舉的武力行為,還讓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可惜,葉舉覺得陳炯明“不知軍事”,沒有聽陳炯明的勸誡。陳炯明氣得把茶盅摔碎。

6月16日凌晨,葉舉開始武力逼走孫中山。不過,葉舉不想真的殺了孫中山。所以,葉舉在開炮前讓人打電話給孫透露了消息,讓他趕快逃跑。粵軍圍攻總統府時,為了嚇唬守軍,才開了三炮。這既是“六一六事變”。

而孫先生卻“當了真”,登上永豐艦以後,命令軍艦向廣州城開炮。可是,艦艇上的士兵因為沒有海軍司令命令,不敢開炮。氣急敗壞的孫中山親自動手,向廣州城開炮。第二天,孫中山以海軍大炮亂轟廣州就成了各家媒體的大新聞。可能,這就是孫大炮的由來。

孫陳兩人,至此徹底決裂。

後來,孫中山曾對人說,“如他肯寫悔過書,可不究既往”,兩人可以“破鏡重圓”。可是,陳炯明很有骨氣的說,我沒有錯,“無過可悔”。!

1925年1月7日,陳炯明不滿國民黨“武統”主張,率先對廣州革命軍發動進攻。為了還擊,廣州革命政府發動東征。兩次東征後,陳炯明兵敗,遠走香港後。

在孫中山死的時候,陳炯明為他寫了一副輓聯:

唯英雄能生人殺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私情公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孫中山曾評價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等陳炯明遠走香港時,大家才知道這位“廣州皇帝”竟然是廉潔奉公的好皇帝。陳炯明沒什麼家產,在香港生活的很拮据。

九一八事變時,日本人給他送來5萬元,想拉攏他。陳炯明在支票上打了一個叉,退了回去。

1933年9月,窮困潦倒的陳炯明病重入院。在病危之時,家人問他對家裡還有什麼要交代的。他說:“吾家事無可語!”

在彌留之際,陳炯明連聲高呼:“共和”、“共和”

陳炯明死後,沒錢買棺材,下葬的時候用的是老母親的壽棺。

<strong>

陳炯明死後,香港《工商日報》就刊登過這樣一個訃告: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文|勇戰王聊歷史)

<strong>


勇戰王聊歷史


袁世凱和《二十一條》

記得求學時期,歷史課本上對袁世凱的評價幾乎都是貶義,伴隨著對他抨擊的就是與日本簽訂的出賣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那麼曾經在朝鮮大敗日本,視日本為最大之敵的袁世凱當年究竟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籤訂了一份怎樣的不平等條約呢?袁世凱真的像書中所寫的那般甘願淪為人們痛恨的賣國賊嗎?


我們不妨把時間拉回1914年……

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紛紛捲入戰爭,日本也趁機對德國宣戰,當然了日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趁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奪取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為此日本悍然出兵兩萬於龍口登陸,當時的北洋政府根本無力阻止日軍的登陸,只能劃出交戰區,其餘皆為中立區。然而日軍無視北洋政府的警告,大批日軍沿鐵路進逼濟南,佔領了膠濟鐵路全線和沿線各礦山並驅逐了所有我國員工,還無恥的聲稱:山東權益本屬德國,如今日本打敗德國理應接受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雖然北洋政府數次發表抗議,但無奈國家孱弱,根本無力保住山東。

後來袁世凱照會日本公使,要求日本撤軍,但日本卻提出了企圖滅亡我國的《二十一條》,原《二十一條》的內容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大家只要知道《二十一條》得目的就是想讓我們變成日本的一部分,其亡我之心昭然若揭。

面對日本的咄咄逼人,袁世凱既氣憤又無奈,但他明白這《二十一條》不能籤,簽了會遺臭萬年,受國人痛罵,但日軍在山東耀武揚威,如果不顧一切完全拒絕日本人的要求,那麼亡國滅種的危險依然存在,所以袁世凱只能讓善於外交談判的陸徵祥代替外交總長孫寶琦與日方代表進行談判。



而陸徵祥也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採取了“拖字訣”,據顧維鈞回憶:“日本要天天談,每週五次,陸則提出每週開會一次,並和顏悅色地和日方爭辯。他說他很忙,有許多別的外交問題等他處理……”,就這樣僅談判就用了三個多月時間。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不顧日方要其保密的要求,暗中將日本企圖逼迫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的消息洩露給了國內外相關媒體,從而在國內外營造抗日氛圍,緩解自身外交壓力。

總之,在不得不向日本妥協的情況下,袁世凱在盡全力的挽回敗局,最終袁世凱同日本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相比於一開始的《二十一條》,《中日民四條約》只有十二條,刪除了原先對我國最具威脅的第四號和第五號的七條,而第一,二號中的十一條也都加了限制。

雖然袁世凱還是與日本簽了這不平等的條約,但可以看出來他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當時的大環境是,英法等國均陷入歐洲戰場,美國置身事外,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幫我們一把,而當時的北洋政府根本無力抵抗強大的日軍。


所以條約是一定要籤的,其實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明白袁世凱是迫不得已的,國力孱弱只能任人宰割,袁世凱做的很好了,條約簽訂後,胡適就說過:“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則歷來外交史所未見。”

近代史學者蔣廷黻也說:“關於二十一條的交涉,袁世凱、曹汝霖、陸宗輿諸人都是愛國者,並且在當時形勢之下,他們的外交已做到盡頭。”

而袁世凱在簽訂條約後,將五月九日定為國恥日,並說:“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或可尚有希望。若事過境遷,因循忘恥,則不特今日之屈服奇恥無報復之時,恐十年以後,中國之危險,更甚於今日,亡國之痛,即在目前!”

所以說,弱國無外交,我們只有奮發圖強,才能不被別人欺負,才能一血當年的恥辱。


鹹魚閒聊


有哪些歷史真相讓人吃驚?其實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很多朋友期望的是看到一些“秘聞”,但其實讓人吃驚的歷史真相可以並不侷限於所謂的“秘聞”,古時一些人獨特的經歷也可以很讓人吃驚,比如在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前,那些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進行了跨越文明的萬里遠遊而且在歷史上留下了記錄的人,他們的經歷會很容易讓人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但這些故事也確實發生過,今天就給大家講幾個與中國相關的此類故事。


蜀漢馬家與亞美尼亞

喜歡歷史的朋友很多也喜歡《三國演義》,而在三國演義裡,馬超雖然不是最顯眼的,但卻是很有特點的,比如馬超的家族卻本來就是西北地區的重要家族,其家族當中出現過很多武將。同樣在《三國演義》裡,馬超的族弟馬岱也是個很生動的形象,比如在《演義》裡諸葛亮死後,魏延反叛就是被馬岱偷襲殺死,這在小說裡一定程度上也挽救了蜀漢的江山。

馬岱的雕像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一個奇人就是歷史上馬岱的親弟弟,名叫馬抗。其實關於這個馬抗,中國史書上只有一句話的記載。就是東晉時代的官員孫盛寫的《蜀世譜》裡,提到馬抗在涼州叛亂時,和自己與馬岱的父親馬翼一起向西方逃跑,可能逃到了“西海”。而在秦漢魏晉時期,“西海”這個名稱其實指的是今天中亞地區的裡海。但在近代,當人們瞭解了一些國外的相關史料之後,才發現原來馬抗及其後人的經歷著實令人震驚。

亞美尼亞的位置,距裡海不遠

因為根據近代對中西亞一些史料的對比,人們發現很有可能馬抗最後是來到了歐亞交界的國家亞美尼亞,因為在公元5世紀亞美尼亞權威史書《亞美尼亞史》裡,記載了在公元三世紀,一箇中國家族因為在國內遭難,被迫西遷,來到了亞美尼亞的故事。而在這個故事裡,率領這個家族遷來的人叫馬姆貢,而這個名字其實大家看到這裡也就很明白了,幾乎可以肯定是馬抗的音譯。而且馬姆貢來到亞美尼亞的時間也和馬抗隨父親西逃的時間基本一致。而這個家族很快因為能征善戰為亞美尼亞立下了大功,後來就以馬姆貢或者說馬抗的名字為姓,加上亞美尼亞語的後綴,成為了亞美尼亞曆史上最重要的馬米科尼揚家族。

描繪瓦爾丹·馬米科尼揚率領亞美尼亞人抵抗波斯軍隊的古畫

而到公元5世紀之後,亞美尼亞曾經險些被波斯吞併,在此時馬米科尼揚家族出現了一位拯救了亞美尼亞的領袖瓦爾丹·馬米科尼揚,他率領亞美尼亞人兩次擊敗波斯軍隊,使亞美尼亞避免了被薩珊波斯徹底征服,並最終被其同化的命運。從那以後,馬米科尼揚家族就成了亞美尼亞的民族象徵,直到現代,這個家族裡有些人仍然承認自己源自中國。

遊歷非洲的唐朝人

馬抗一家人雖然走的遠,影響也大,但畢竟還是在亞歐大陸上。但到了唐朝之後,非洲大陸上就已經確定有了中國人的足跡了。來到非洲的這個人叫杜環,本來是唐朝安西都護府軍隊裡的一名官員,在公元751年,他隨唐軍參加了與阿拉伯人之間發生的怛羅斯之戰。此戰唐軍因為盟友叛變而遭遇慘敗,最終有1萬人左右被俘,這些人有些成為奴隸,有些被編入阿拉伯人的軍隊為其在別處征戰,而杜環也被編入了阿拉伯軍隊,隨其在西亞和北非多處參戰,一直在阿拉伯地區停留了11年之久。

杜環的萬里行程

而且杜環將自己在阿拉伯多年的見聞都用筆記錄了下來,在現在能看到的記錄裡,他曾經到過阿拉伯帝國的核心區域,見證了阿拉伯新都巴格達城的興建過程,還到過耶路撒冷,在阿克薩清真寺聽過阿拉伯的哈里發講道,另外他還進入北非,到過埃及亞歷山大城,並幾乎穿越過北非地區,足跡遍佈埃及、突尼斯、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等地。期間還曾經訪問過東羅馬帝國。

民國時期考據杜環行程的著作

而且更加難得的是,杜環在幾萬裡之外漂泊了11年之後,竟然被阿拉伯人放回了中國,這使他筆下的那些異國見聞也和他一起回到了中國。雖然他回國之後寫的《經行記》一書現在已經散佚,但在當時的其它一些書籍裡大量引用了《經行記》的記載,也讓這些記載成為了古代東西方交流的寶貴史料。

元朝魏公村人遊歷巴黎

看到巴黎,大家就知道這節講的是中國古人在歐洲的故事,這個在歐洲被稱為掃馬的中國人在歐亞的遊歷也堪稱傳奇。

掃馬從北京到巴黎的行程

掃馬公元1225年出生於北京魏公村附近,在元朝時,其實魏公村叫畏吾村,主要是當時畏吾兒人在北京的聚居地,後來畏吾村的名稱被叫轉音了才慢慢變成了魏公村。所以掃馬很可能是個畏吾兒人。但無論是哪個民族,他的童年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在成年以後,掃馬成了一個景教的教士,景教是一個在唐朝時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教派。公元1276年,掃馬獲得忽必烈的允許,前往西方朝聖,後來到達了蒙古人在西亞建立的伊兒汗國。在達到伊兒汗國之後,掃馬淵博的學識被伊兒汗國大汗看中,而當時伊兒汗國正準備聯絡歐洲基督教國家一同對抗埃及馬穆路克王朝,所以伊兒汗阿魯渾讓掃馬充當自己的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為自己聯絡歐洲國家君主。

掃馬訪歐兩年之後伊兒汗國再次遣使訪問歐洲時攜帶的國書,上面加蓋有忽必烈賜給伊兒汗國的漢文國璽“輔國安民之寶”,國書中提到了掃馬,而且掃馬所帶的國書應該也與此類似

公元1287年,掃馬踏上了出使歐洲的行程,他先到君士坦丁堡,見到了東羅馬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之後又到了羅馬,想面見羅馬教皇,但不巧羅馬教皇正好死了。他只好轉道法國巴黎,見到了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然後又來到法國西南部城市加斯科涅,見到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然後又返回羅馬,見到了新任羅馬教皇尼古拉四世,最後帶著他給阿魯渾和忽必烈的回信踏上了歸程。不過掃馬最後沒能回到北京,他在公元1294年在巴格達去世。

埋骨揚州的熱那亞少女

而在元朝時,其實不光有中國人到了歐洲,還有相當數量的歐洲人來中國定居。雖然大家都知道的馬可·波羅其實沒有確實證據,但近代發現的一塊石碑卻證明當時有其它歐洲人在中國生活。

揚州出土的意大利少女卡特里娜的墓碑

這塊石碑其實是一塊墓誌銘,是1951年在揚州發現的。這塊石碑是用中世紀在歐洲流行的舊歌德體拉丁文寫成的。後來經過解讀,發現這塊石碑是一個名叫卡特里娜·伊里奧尼的意大利女孩的墓碑。雖然在墓誌銘裡並未提及她的年齡,但其中卻將她稱為小女孩,由此可知她的年齡一定不大。給她立碑的是她的父親多米尼·伊里奧尼,而她去世的時間是公元1342年。

卡特里娜的弟弟安東尼的墓碑,同樣在揚州出土


後來東西方學者通過進一步考證又發現,這家人似乎在當時意大利熱那亞的文獻裡有記載,因為其中提到了一個與卡特里娜父親姓名類似的人,說他和一個商人有關係,而那名商人則曾經在“契丹”生活過,並說契丹的城市比熱那亞大五倍。所以據此推斷,很可能這個死在了揚州的意大利女孩就是來自意大利熱那亞,隨她的家庭來揚州做絲綢生意,不幸在這得病並去世了。而且幾年之後,在揚州還發現了她弟弟的墓碑,這個男孩名叫安東尼·伊里奧尼,他在姐姐去世兩年之後也死在了揚州。


所以從上面這些故事裡,大家也可以看出,雖然古代科技落後,交通極其不便,但其實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也一直都是存在著的。這些還只是現在有比較確切證據的發現,相信有更多東西方古代交流的故事已經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裡,也許未來新的發現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有趣的東西方歷史交流真相。


桃花石雜談


歷史中的黃巢--真如此嗎?

簡單介紹下黃巢,他領導了唐末時期的“黃巢起義”,是唐末時期影響最深遠,歷時最久的農民起義,造成了唐末時期國力的極度衰竭!



黃巢最有名的並不是他領導的這次起義,而是他“食人狂魔”的稱號。

“敲骨吸髓”,這是《二十四史》中形容他殘忍的食人方式。

在舊唐書中同樣有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傳》載:“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這件事主要是發生在黃巢兵敗前圍城於陳州的期間,整個圍城時間大約持續了一年。《舊唐書》記載,在這期間,黃巢部隊軍糧短缺,而周邊關東地區早已是顆粒無收,百姓也是餓殍遍地。為

為保證部隊的戰鬥力,黃巢以人肉為軍糧,採取“舂磨砦”(類似於石磨)的機械方式,用數百個巨碓,同時開工,流水作業,變成了人肉作坊,將從周邊抓來的大批百姓,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連骨帶肉供作軍糧進行食用,每天都要殺害好幾千人,陳州周圍的百姓幾乎被他的大軍吃光了,創造出了駭人聽聞、世間絕有的有組織的大規模食人事件,這也成就了其“食人狂魔”的歷史“美名”。



但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們簡單分析下,當時黃巢部隊有十數萬之眾,圍攻陳州城大概三百多天,按照十個人吃一具屍體(一個人身上吃的肉真不多),一天就要吃掉近萬個人,三百來天就要吃掉三百萬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以古代的人口密度這根本無法滿足,所以史書對黃巢應該有刻意的摸黑和詆譭,從《後唐書》來源看,這是官方記載,刻意誇大摸黑也很正常,但這種大事件也不可能空穴來風,必定有所依據。

所以,“食人狂魔”黃巢歷史中存在過將人肉當軍糧的行為,但並沒有歷史書上所寫的“日數千人”的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