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3847886975
諸葛亮應該沒有想過殺魏延,這是一個誤會,或者說這是一個預防措施
作為千年中國智慧第一人的諸葛亮,對於退兵自然也是智慮周全。發現自己身體不行了,便開始做各種準備。首先做的是政治準備。諸葛亮向從成都趕來的李福交待接班人的問題,屬意丞相府留府長史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向後主劉禪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訣別信:“若臣身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圖:五丈原諸葛亮衣冠冢
接下來就是關於軍事方面的事情。這個問題最重要也最急迫,畢竟不遠處就有十多萬魏軍,然而這個問題有爭議。一種說法是: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魏略》)
另一種說法是: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這兩種說法最大的區別就是由誰主持軍務,把北伐部隊帶回漢中。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認為《魏略》的說法靠不住“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但是《三國志》本身的說法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因為蜀國的北伐軍中諸葛亮以下官職最高的就是魏延——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也是名震天下的戰將,而且還有假節的權力,楊儀只是丞相府屬官正式職位只是綏軍將軍和魏延差好幾級,不讓魏延統領全軍任用楊儀就好像讓一箇中將去指揮元帥,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諸葛一生唯謹慎,怕是不會這麼幹。
最可能的情況應該是諸葛亮最初還是把指揮全軍的權力交給了魏延,並且命令魏延帶兵撤退,並提醒他“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但是接下來楊儀、姜維應該提醒了諸葛亮:丞相,您不在了魏延不聽命令南撤,怎麼辦?我們怎麼指揮的了魏元帥呢?於是才會有“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是一道預備命令,預防的是魏延不聽楊儀招呼的情況。
遺憾的是這種情況最終發生了,諸葛亮一死,魏延有了掌握大軍的權力本來是想大幹一番的,所以才對來勸他的費禕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三國志·魏延傳》)魏延準備把楊儀踢回成都,自己和司馬懿接著幹。這是諸葛亮最擔心的局面,所以這時楊儀、費禕、姜維三個人合計了一下,準備啟動第二方案。久經戰陣的魏延馬上偵查到了其他部隊的異動,大發雷霆,這時候他做了一個決定,“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三國志·魏延傳》)最後正是這個決定要了他和全家人的性命,他做這個決定應該就是為了和楊儀爭一口氣。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諸葛亮去世之後,出現了一段小插曲:曾經的蜀國李嚴和廖立雙雙為諸葛亮哀泣,感嘆諸葛亮去世,自己再無出頭之日了。
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為按照劉備去世之後的權力排行來看,李嚴和廖立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實權派,卻雙雙被諸葛亮踢出局了。可這兩人卻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為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認為這說明諸葛亮的人格魅力,連政敵都能折服。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嚴和廖立之所以會哀嘆自己沒有出頭之日,是因為他們兩人曾經的地位太高。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無法駕馭二人,所以他們註定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如果諸葛亮還活著,這兩人也許還有機會成為諸葛亮的副手;可對於諸葛亮的接班人來說,把李嚴和廖立迎回來,又該怎麼安排這兩人呢?論資歷,朝堂上沒有比這二人更資深的存在了。
李嚴和廖立畢竟是過去式,我們一筆帶過。諸葛亮去世之後的最大問題就是:誰會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馬謖。因為諸葛亮對於馬謖向來是推崇備至,而馬謖活躍的時候一直都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存在。可馬謖在第一次北伐時公然違抗諸葛亮的將令,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被諸葛亮所殺。
拋開馬謖不談,按照諸葛亮死時的權力排行來看,接班人應該是魏延或楊儀。這不僅是當時軍中諸將的共識,也是魏延和楊儀的共識。所以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和楊儀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劉禪報告說楊儀要造反,楊儀向後主報告說魏延要造反。兩人都是一個意思,希望能夠獲得朝廷的認可,拿到先斬後奏的權力。
在魏延和楊儀大打出手的時候,軍中諸將需要選邊站隊了。一開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後,因為魏延有軍權;但在關鍵時刻,大家都站在了楊儀的身後,所以魏延被殺了。等回到朝廷以後,站在楊儀身後的諸將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後,所以楊儀受到冷遇,最終自殺。
曾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接班人的魏延和楊儀,卻在短短的時間內相繼被排擠出局,究竟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四個字:利令智昏。
先說魏延的利令智昏。軍中諸將為什麼在關鍵時刻不支持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留有遺囑,要求魏延和楊儀共同率軍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詞,要求接管前線指揮權,繼續攻打曹魏。至於諸葛亮的靈柩,派幾個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這是要造反;受《三國志》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是鐵桿鷹派,心心念念就想著打曹魏。而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魏延的做法就是為了爭奪諸葛亮留下的權力,用實際做法造成既成事實。如果前線指揮權落在了魏延手中,劉禪除了讓魏延接班之外,還能怎麼做呢?
魏延這種強迫大家站隊的做法受到了軍中諸將的抵制,所以在關鍵時刻,魏延被拋棄了。魏延看到大勢已去,只能帶著幾個人逃跑,結果被楊儀抓住殺死,而且三族也被楊儀滅了。
再說楊儀的利令智昏。魏延被軍中諸將拋棄之後,楊儀認為自己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後,楊儀並未請示劉禪,而是直接殺了魏延,之後更是滅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權,成都會怎麼看待楊儀呢?
所以在楊儀回到成都之後,就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諸葛亮病危時,希望蔣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費禕做蔣琬的接班人,楊儀只能排在蔣琬和費禕之後。聽到這個消息,楊儀頓時就抓狂了。因為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論資歷都比楊儀差了許多。現在突然傳來一個消息,說楊儀必須排在這二人後面,楊儀能服氣嗎?可問題是,現在朝廷上大多數朝臣都認為這個安排有道理,希望楊儀能聽話。
可楊儀就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當初要是沒有我,魏延造反就無人能制。我挫敗了魏延的陰謀,大家卻這樣對待我,我不服!
這種做法破壞了朝廷的潛規則。想當初,李嚴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行是謊報軍情;廖立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名是妄議國政。這種罪名是否真實呢?其實並不真實。李嚴和廖立犯了什麼大錯?其實沒犯什麼大錯。但是他們一味地和諸葛亮唱反調,使得諸葛亮無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們被諸葛亮踢出局了。所謂的謊報軍情和妄議國政,只是給雙方留了一個面子。
就事論事說楊儀,把他放在蔣琬和費禕後面,就是認為他不適合當首輔。給他一個比較體面卻沒有實權的官位,以後低調做人求個善終就得了。可楊儀整天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你讓朝廷怎麼想?你楊儀為什麼不能成為首輔自己心裡沒點數嗎?魏延這種重臣是你想殺就能殺的?給你留個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爛事點出來,你還沒完沒了了?
於是楊儀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牆倒眾人推”,各種密告接踵而來,各種職責依次來臨。劉禪寬大為懷,並沒有公審楊儀,只是賜楊儀自殺。大難臨頭的楊儀總算是醒悟過來,沒做什麼掙扎就自殺了。
至此,因諸葛亮病逝引發的一系列爭端終於平息:蔣琬成為首輔,費禕次之,國舅吳懿排在第三位,姜維排第四位。
諸葛亮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諸葛亮病逝之後,再不會有第二個諸葛亮了。因為諸葛亮是劉備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劉備又明確告訴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自然有著一種凌駕於整個帝國之上的氣勢。而後來的執政官,再也不可能擁有這種地位了。
蔣琬任大將軍時,費禕任尚書令;蔣琬任大司馬時,費禕任大將軍。不管權力如何分配,有一點可以確定:蔣琬和費禕在軍政兩大系統各管一攤。
在這種背景下,後主依然無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響力也沒人敢低估了。
顧道驚城
在正史裡諸葛亮並沒有遺令馬岱殺魏延,魏延之死只是他自己作死而已。
魏延有個大毛病,就是高傲自大,對其他人都看不起,在軍中一向不合群,特別是和楊儀關係極差,勢同水火。這樣的人,從他最後兵敗身亡的經歷看,魏延在做事時缺乏考慮,其實並不適合做統帥。所以諸葛亮在臨死前並沒有打算把軍隊交給他,而是選擇了楊儀。諸葛亮唯一擔心的問題,是魏延可能不服從命令,所以交代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便自發”。
不過大概諸葛亮也沒想到,魏延不僅拒絕撤軍,而且還打算奪取軍權,要費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在失敗以後居然帶部隊去攔截楊儀。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王平一句話,魏延的部隊就四散而逃,魏延只能帶著兒子和幾個親兵逃走,最後被馬岱率軍追上殺死。
魏延的死可以說完全是自己作死,其實從他試圖奪取兵權的一刻起,他的下場已經不會太好,沒一個人喜歡一個失控的將領,至於冷藏也不可能,因為魏延過於高傲,不會接受這樣的結果,肯定會心存怨望。而魏延的名位太高,蜀漢無法承擔他叛變的風險,所以即使最後沒有發動兵變,在這種猜忌下早晚還是會被處理掉。
從這方面來說,諸葛亮的存在其實一直是在保護魏延,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制約,魏延才能相對老實的在蜀漢發揮自己的能力,然而一旦失去制約,失控的魏延就只能毀了自己。
不沉的經遠
誠邀,魏延是三國時期難得的武將,戰功卓著,是蜀漢後期難得的將才,那麼諸葛亮為何在去世前非殺他不可呢?小編認為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諸葛亮擔心魏延殺主
如果劉禪有半點劉備之才,諸葛亮也許就不會對魏延下手。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匡扶漢室,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把蜀漢最後一位元老魏延斬殺掉。但是事無萬事,魏延雖勇,但是桀驁難馴,連諸葛亮對其都是忌憚三分,更被說懦弱的阿斗了。就像千里馬雖有,但若是主人不能馴服,不但無用,更有弒主的危險,為了劉禪的安全,蜀漢的穩定諸葛亮必須對魏延做出處理。
其次,為了蜀漢官員的和諧
諸葛亮歸天后,蜀軍群龍無首。魏延覬覦最高統帥卻不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長史楊儀,董允,姜維等人都想繼承最高權力,互相之間必然會爭權奪利,然後就是自相殘殺了。魏延是死於蜀軍內耗。應該說是死於楊儀之手。魏延位高權重,資格老,功勞大。除了諸葛亮,還真的沒有人能鎮得住他!他的死,是一場歷史悲劇,是蜀國的重大損失。也是權力之爭的必然結果!你死我活,成王敗寇,一山不容二虎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諸葛機智識魏延,已知日後西川反。魏延為蜀漢名將,驍勇善戰,屢立戰功。魏延本是長沙太守韓玄手下部將,後斬殺其主韓玄,迎接劉備入長沙,投奔劉備。而諸葛亮正是因為魏延弒主,認為其腦後有反骨,日夜提防。劉備在時,魏延還可以得到重用,入川之戰,魏延因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讓魏延鎮守,並封其為鎮遠將軍。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曾六出祁山,魏延也隨軍北伐,戰功卓著,被封為涼州刺史、都亭侯,但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早晚必反,對其嚴加防範。而演義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召開了最後一次緊急會議,而這次會議的目的是商量如何退軍和處置魏延,演義中記載,諸葛亮曾讓馬岱楊儀等,設計斬殺魏延,楊儀協助馬岱,魏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依照演義(非正史),諸葛亮究竟為何要斬殺魏延,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魏延與諸葛亮多有不和,並且有誤會。魏延與諸葛亮又諸多不和,二人性格就南轅北轍,諸葛亮性格穩重,不輕易冒險,而魏延卻是善於冒險,希望出奇制勝。比如魏延就曾向諸葛亮要五千精兵,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被諸葛兩當年否決,原因是子午穀道路崎嶇,不義行軍,一但不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
其實根本原因是諸葛亮不願以身犯險,在加上蜀漢本來就人少國困,諸葛亮經不起失敗。魏延也多次私自進軍,中了司馬懿的詐降、埋伏等計策,也曾折損兵馬。因此在諸亮看來,魏延是個危險的人物,如果將來蜀軍交給魏延統領,會被帶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諸葛亮與魏延也有矛盾,話說諸葛亮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便試圖用七星燈續命,然而不巧的是,魏軍剛好來劫營。魏延於是獨自一人夜闖孔明的中軍大帳,踢滅諸葛亮的七星燈中的主燈。也就徹底斷送了諸葛亮續命的機會,姜維拔刀欲殺魏延,諸葛亮制止。但在諸葛亮和眾軍士看來,魏延是有意踢滅七星燈,其有意圖謀反的目的。
因此孔明便召集楊儀、馬岱,設計殺魏延,諸葛亮說,即便魏延不謀反,也不一定聽從調遣,如果他聽從調遣,就留用。如果不聽調遣,就將其斬殺。諸葛亮死後,果不其然,魏延不聽調遣,要獨自率軍北伐,於是馬岱依計行事,將其斬殺。
其次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很有可能獨霸朝政,或者謀反。魏延在當時位極人臣,也是北伐的二號人物,除了諸葛亮,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朝廷,都沒人能鎮住魏延,就連姜維也要看魏延的臉色,不敢阻擋,而諸葛亮偏偏選擇了姜維做繼承人,有魏延在,也就沒有姜維什麼事了。
因此諸葛亮死後,魏延必然在朝中獨大。而這會產生兩個結局,其一魏延率軍北伐,但諸葛亮對魏延瞭如指掌,且不說他的冒險精神會不會斷送蜀軍,單說司馬懿就可以輕鬆戰勝魏延,以魏延的性格,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而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魏延都會在朝中得勢,他會不會像曹操司馬懿那樣,做丞相伺機竊取大權呢?這更是諸葛亮所擔心的。
其二魏延有可能直接謀反,諸葛亮死後,魏延一人獨大,控制軍政大權,如果他北伐失敗,有可能投靠曹魏,也不失封王封侯。如果北伐成功,魏延很有可能用兵自重,自己做皇帝。而無論哪一種結局,諸葛亮匡扶漢室的理想也不可能實現,劉禪也沒有什麼好的結局。姜維是個可靠的人,諸葛亮還是願意把蜀漢交給他,這樣才安心。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儘管,我從不否認諸葛亮對老劉家的忠誠。但是他卻有專權的嫌疑,將蜀漢幾乎所有的大權都攥在手裡,而且,諸葛亮甚至還有打壓異己的嫌疑。
比如說李嚴。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明明白白說的很清楚,我死之後,你諸葛亮是總經理,李嚴是常務副總經理,正兒八經的二把手。想著兩人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合作,把蜀漢公司的業績提振上去。但是,諸葛總對於李嚴這個副總,咋看咋不順眼,李副總的權力一點點都被他架空了。最後,只能去幹督運糧草的押糧官,還沒幹好,被乘機免去了副總之職。
還有一個人就諸葛亮迫害就是魏延,也是被諸葛亮打擊的對象。其實,魏延工作能力特別強,而且深得老劉董事長器重,參與大仗小仗無數,極其富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
客觀的講,魏延是蜀漢後期難得的名將,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將領。曾經給諸葛總提出了“兵出子午谷”這樣的絕妙計策,可惜,被諸葛總以各種理由給否決了。沒辦法,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諸葛總一直不喜歡人家,就因為人家的長相特異了一點點,非說魏延長有反骨,日後必反。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諸葛亮已經選定了姜維作為接班人。但他的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挑戰魏延,只有擺平了魏延,才能為姜維的順利掌權排除障礙。
最後,在退兵之時,放著堂堂的先帝任命的漢中太守魏延不用,卻任用了一個小人楊儀。導致發生內訌事變,魏延被斬,成為蜀國後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劇,直接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答。
沒有明確記載魏延是諸葛亮授意殺害的。但是,我傾向於認為魏延確實是諸葛授意殺害的。
我認為,以諸葛亮之德,他不會因為私人恩怨除掉一個人,因此,我們不必把目光放在他和魏延的個人恩怨上,而應該放在政治穩定和國家路線上。
一、諸葛亮選擇一個人殺還是不殺的原則——對“難制”之人零容忍。
諸葛亮的人品、道德,無可指摘,可是,他在該開殺戒時,也是毫不留情。
尤其是,當他認為一個人有可能對大局產生災難性影響時,殺起來是絕不手軟。
諸葛亮治蜀,堅守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
諸葛亮對治蜀的原則,是穩定壓倒一切。選擇的繼任者也都必須保持穩定正因如此,在整個三國時期,比起血雨腥風的魏國和吳國朝堂,蜀國總體上是穩定的。即使在後主闇弱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過劇烈的動盪。
比如,對比彭羕、劉封,都是他建議殺的。
劉封,我認為,諸葛亮想殺魏延,跟當初建議殺劉封的理由很類似。
諸葛亮認為劉封悍勇,劉備死後,難以制衡,因此,建議殺劉封。
魏延又何嘗不是呢?諸葛亮死後,誰有能制衡魏延呢?蔣琬,還是費禕?抑或是後主?
諸葛亮必須殺魏延,因為諸葛亮不會允許一個沒人能制約的人存在,劉封如此,魏延也是如此。
諸葛亮建議殺劉封的理由,和可能想殺魏延的理由相似
二、諸葛亮和魏延分歧的本質,是軍事路線之爭。
“子午谷奇謀”的本質,不是簡單的進軍路線問題,而是軍事戰略路線問題。
諸葛亮一生的謹慎,在於他認為蜀國弱小,經不起一戰之敗,一旦過於損耗,則國家大局頓壞,不可收拾。
魏延,一直是一位優秀的將領,他的主張自然更加註重突然性、冒險性。
因此,不管我們如何評述兩種路線的差異,至少,當時,諸葛亮對於魏延激進的攻略主張,是絕不能容忍的。
要知道,蜀漢歷史最慘痛的軍事災難----關羽失荊州,就儲存在蜀漢君臣的記憶深處。
因此,他選定的蔣琬、費禕等人,也都是“保守派”。
這就決定了,諸葛亮絕不可能把今後的軍權交給魏延。
魏延的軍事路線,決定了諸葛亮不可能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他。
三、諸葛亮如果不用魏延,就必須殺魏延。
前面說了,諸葛亮不可能重用魏延,那麼,諸葛亮有沒有可能對魏延既不用也不殺呢?
不能!
蜀國容不下魏延,魏延有可能留在蜀國混日子,也可能投奔敵國。這個誰也保證不了。
但是,魏延一旦投奔敵國,對蜀國將是災難性的。
且不說魏延自身的軍事才能,會對蜀國帶來什麼壓力。就說魏延對蜀國的瞭解,長期鎮守漢中,長期在蜀軍領軍,對蜀國的山川地勢,將領關係等等軍事情報瞭如指掌,一旦做了“帶路黨”,後果不堪設想!
比起魏楊二人因無厘頭的鬧矛盾而丟性命,你更願意相信哪個解釋呢?
期待您的意見!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孔明殺魏延的原因是,個人恩怨和政治陰謀。上期談到魏延個人生平,以及孔明對他壓制的原因,我覺得分析的不夠透徹。(秉燭讀春秋漫談三國)第三期,將為你做詳細解答。
上期講到魏延投降劉備,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殺之。劉備說情才刀下留人。那麼劉備為什麼為魏延講情呢?這事還真有原因,事情是這樣的:
魏延最早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爭家產。劉備也想從中分杯羹,以調停的身份出現。此時,劉備和平民躲避曹操要進荊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門砍掉繩索放下吊橋,想救劉備進城,可是劉備並沒有進去,帶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難敵四手。劉表手下文聘殺了過來,魏延就跑了,尋劉備不見,就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關羽戰長沙,魏延殺韓玄然後和黃忠一起投奔了劉備。
魏延是慕名而投劉備的,諸葛亮見他勇猛,開始只是想給魏延一個下馬威。目的無非是告訴他,蜀國,諸葛丞相說了算。加之,這時孔明看魏延和關羽長的有幾分相像,並且都用一把大刀,觸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沒有根基,以後別給我學關羽那一套。乖乖聽我的話。於是,才有了對魏延的一頓殺威棒。
從以後的情況來看,劉備對魏延確實有知遇之恩,這從劉備捨棄張飛,而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窺一斑。要知道漢中是蜀漢面向曹魏的門戶要衝,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這說明在劉備的心中魏延比張飛靠譜許多。魏延順杆爬,總想成為繼關羽死後,成為劉備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頭,不吃醋才怪呢!
要說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關羽難道怕他。讓孔明殺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著為劉禪著想,暗裡是為自己。明著是政治謀殺,實則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後,以劉禪軟弱無能的性格,恐怕駕馭不了魏延。這只是表面文章。實則是魏延提出的奇謀――兵出子午谷惹的禍。
這計謀就是魏延帶少量人馬突襲魏國首都長安。說實話這計謀確實有點冒險,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穩呢,三十六計不是講過“兵行險道,兵貴神速”,這例子應該不少吧。漢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馬,突襲匈奴老窩嗎?霍去病能名揚天下,靠的是突襲和挺進。他的功勞比他的舅舅衛青大許多。
孔明老謀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這些歷史?孔明六伐中原,都無尺寸之功,如果讓魏延突襲成功,老臉往哪擱?
據後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來,值得一搏。可為什麼孔明不許呢?
除了怕魏延奪得首功,還有就是滅魏後,怕司馬懿把老底揭了出來。
有人說孔明一生不喜弄險。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謀。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這是沒有威脅他的生命,假如威脅到他生命,他一定會冒險。比如,空城計,當司馬懿把他包餃子時,他不是一樣鋌而走險嗎?
說到空城計是險計,那是外人眼裡看到的情況。實則孔明和司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據說孔明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達的是“來日方長”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訴司馬懿,咱倆誰也別滅了誰。如果滅了我孔明,曹叡沒有威脅了,你也就沒啥用處了,“這叫養寇自重”懂嗎?韓信的結局你不懂嗎?司馬懿聽出了弦外之音,於是帶著大隊人馬退去了。
那麼,作為孔明,為了報答司馬懿的默契合作行為,投桃報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國一步。空耗國家的糧食,置百姓的生命於不顧,窮兵黷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記得點贊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須死的事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有點像宋江臨死前,毒死李逵一樣。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險取勝,世人皆明白魏國不難滅掉,糗事一一暴露,勢必遭國人恥笑。這就是為什麼,孔明死後都不放過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計謀,遺計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時候,從後面一刀斬之。一代名將魏延就比殞命。
秉燭讀春秋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兩人爭奪領導權,最後魏延被馬岱所斬。其實早就有人料到這樣的結局,對魏延和楊儀也有精準的評價,此人就是孫權。
孫權曾經說過: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事實的發展和孫權預料的一模一樣,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火拼,兩人都誣告對方為奸臣。結果魏延被殺,隨後楊儀也被廢為庶民。
那麼諸葛亮真的有誅殺魏延之心嗎?原因又是什麼呢?
其實早在魏延投靠劉備時諸葛亮就有了誅殺魏延之心,當時魏延為長沙太守韓玄的手下大將,關羽負責攻取長沙,和長沙守將黃忠激戰數次不分勝負。最後韓玄懷疑黃忠的忠心,要殺了黃忠。魏延趁機發動兵變,殺了韓玄,開城門迎接劉備進城。
這時諸葛亮勸劉備斬了魏延,理由是魏延對故主不忠: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從此時起,諸葛亮一直防備著魏延。等到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情危急時也特意對魏延有所處理,將處理魏延的指示以錦囊的形式交給了姜維。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受控制,堅持要留兵據守,不還成都。甚至和楊儀發生了軍事衝突,繼而有投靠魏國的打算:
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馬岱勸魏延進取漢中,算是穩住了魏延。當魏延與姜維對陣時,姜維依照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話。魏延狂傲,大喊一聲:誰敢殺我?聲音未落,身後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於是安排馬岱投降跟隨魏延。魏延驍勇,蜀軍大將中無人能敵,所以只能用人偷襲。而馬岱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
因此,諸葛亮誅殺魏延的理由是魏延不忠。以上分析是依據《三國演義》而得出的。那麼依照正史呢?諸葛亮有誅殺魏延之心嗎?
魏延之死其實和楊儀有很大的關係,並不是諸葛亮要誅殺魏延。相反的,諸葛亮特別喜歡魏延和楊儀這兩個人: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對於諸葛亮來說,楊儀精於軍務,魏延驍勇無敵。兩人一文一武,堪稱絕配。但是兩人在實際中卻相互不服,其中魏延更是傲慢狂放,不把別人看在眼裡。別人都怕魏延,唯獨楊儀不怕。為了調解兩人的關係,費禕總是從中說和。
當時楊儀為丞相府參軍長史,加綏軍將軍,魏延為徵西大將軍。相比于軍中職位來講,魏延頭銜更大。因此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魏延想當然的認為,執掌整個軍隊,決定進攻還是撤退的大權應該由自己來決定。但是諸葛亮卻留有遺言,將軍隊交給了楊儀,並且讓楊儀領軍撤退。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已經考慮到了魏延可能會拒絕聽從命令,因此安排了兩人斷後。魏延在最後面斷後,姜維次之。換句話說,即使魏延有什麼想法,姜維在後面還可以抵擋一陣。歸根結底,諸葛亮對魏延還是不放心。
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看人之準,魏延接到斷後的指令後公然拒絕,認為自己可以擔當大任,繼續留守抗擊魏軍。無奈,楊儀和姜維率軍依照原計劃撤退。魏延看到大軍有後撤退跡象,於是率軍搶先南下成都,並且燒斷了歸途的棧道。
楊儀領軍晝夜兼程,從其他路線緊跟上魏延軍隊,在南谷口兩軍開始對陣。楊儀派王平攻擊魏延,王平對魏延的手下士兵申明大義:
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意思是: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要跟著魏延叛變嗎?於是士兵們紛紛投降,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兒子數人而已。王平令馬岱追趕魏延眾人,馬岱率軍趕上並斬殺了魏延和他的兒子。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對魏延確實不放心,無論從正史還是《三國演義》分析,諸葛亮臨死時都沒有將軍權交給魏延,而魏延性格狂傲,諸葛亮死後更是無人可以壓制,公然違反諸葛亮臨終時的軍事安排,擅自行事,並且發動內訌,攻擊自己的軍隊。因此魏延最後被馬岱斬殺可謂是罪有應得!
每日趣評
諸葛亮殺魏延的真正原因只有一個:為自己欽點的接班人楊儀掃除接班障礙。
楊儀最開始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投奔劉備後受重用,後任丞相參軍,長年隨諸葛亮征戰沙場,深得諸葛亮賞識和器重,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立他為接班人,部署安全退軍。
而魏延個性耿直,我行我素,雖得劉備喜愛和重用,但諸葛亮對他極為"蔑視"。這一點從魏延獻出奇兵從子午谷偷襲長安之計諸葛亮沒采納可見端倪。從此魏延一直受到諸葛亮的打壓,有計謀也不被受用,從此對於諸葛亮也存了一定的不滿和畏忌之心。
而楊儀和魏延向來不合,矛盾很深。對於兩人關係,諸葛亮經常調和,以求平衡,但收效甚微。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怕死後,魏延不聽楊儀指揮攪亂自己的全面部署,為防微杜漸,諸葛亮給魏延強安了一項罪名:腦後有反骨。並以此大作文章,安排馬岱出奇不意斬殺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