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被漢朝打敗後,去哪裡了?

前哥說歷史


秦朝到兩漢,漢族人民歷經300多年的鏖戰,終於徹底打垮了北方最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此後,匈奴人彪悍的身影,在中國歷史上變得越來越暗淡,直至公元6世紀之後完全消失。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匈奴離開了嗎?如果離開了,他們去了哪裡?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漢族大戰匈奴的歷史。


匈奴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亮相,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匈奴屢次騷擾邊境,趙國名將李牧誘敵深入,一戰全殲匈奴十萬大軍。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七百餘里,奪取了河套地區。秦末大亂,河套得而復失。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輕兵冒進,結果在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內)被冒頓單于的40萬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最後通過賄賂匈奴閼氏才僥倖脫身。劉邦一看打不過這個生猛的鄰居,就開始了和親。漢武帝時,衛青和外甥霍去病這兩位超級戰神橫空出世,在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中橫掃匈奴,先奪河套之地,再取河西四郡,一路狂追到貝加爾湖畔,登上狼居胥山(今蒙古國肯特山)築壇祭天。 “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從此,一向很任性的匈奴,低調了很多年。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匈奴有四大特點:交流基本靠嚷(因為沒有文字),致富基本靠搶(漢朝經常關閉邊境貿易),作戰基本靠馬(騎兵為主),接班基本靠打(汗位都是奪來的)。公元前53年,匈奴因汗位之爭,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很牛很傲嬌,不但不降,還殺了漢朝使者。性格決定命運,兩個人的結局也迥然不同:公元前33年,漢朝把王昭君嫁給了聽話的呼韓邪單于;公元前36年,西域副都護陳湯率領遠征軍,斬殺了傲嬌的郅支單于。陳湯報捷奏摺的最後一句話,激勵了漢族人民兩千年:“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公元48年,“接班基本靠打”的匈奴,再次自相殘殺,匈奴第二次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鮮卑乘機猛揍北匈奴,殺掉尤留單于。公元89年,東漢猛人竇憲率領四國聯軍(東漢、南匈奴、烏桓、羌胡),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勒石記功而還。公元91年,竇憲乘勝追擊,派耿夔率領800名精騎大敗北匈奴於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


到此為止,強大的匈奴徹底被大漢帝國打垮。接下來,匈奴人只有三個選擇:一部留在匈奴故地,整體加入鮮卑;一部南下投降大漢帝國,即南匈奴;另一部,則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


留在故地的北匈奴,整體加入鮮卑,隨後逐漸融入漢族。


公元93年,鮮卑佔據了匈奴故地。留下來的匈奴一部,約有十餘萬落共幾十萬人整體加入了鮮卑。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在河套地區建立過夏國(407-431),又稱胡夏,後為吐谷渾所滅。其後隨著胡漢通婚、民族融合,逐漸融入漢族。


內附的南匈奴,曾在五胡亂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後融入漢族。


內附的南匈奴,參與了東漢末年中原軍閥的混戰,曾擄走東漢大學者蔡邕之女蔡文姬。公元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進行監督,並把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漢化的南匈奴貴族,紛紛改姓劉。

公元304年,南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劉淵,建立漢國(前趙),316年,劉淵養子劉曜攻陷長安,俘虜了晉愍帝,滅亡西晉。329年,前趙被後趙所滅。其後隨著胡漢通婚、民族融合,也逐漸融入漢族。


西遷的北匈奴,沿著蒙古高原—新疆—中亞—南俄大草原—東歐的路線遷徙,引發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公元91年,北匈奴被東漢帝國打敗後,被迫開始西遷。這次大遷徙,自蒙古高原出發,穿過新疆,再到中亞,途經廣袤無垠的南俄大草原,最後抵達東歐的多瑙河畔。從空間上看,行程超過上萬公里。從時間上看,歷時將近300年。


整個西遷過程是緩慢、逐步進行的,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91---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區;第二階段,公元160---373年,分佈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第三階段,公元374年---468年,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


第一階段:公元91---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區。結果:再次被東漢、鮮卑打敗。


匈奴人西遷的第一戰,是打敗並佔領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然後在這裡生活了七十年。烏孫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強國,國土包括今天新疆的伊犁、哈薩克斯坦東南、吉爾吉斯斯坦東部。105--106年,匈奴單于曾兩次遣使到東漢請求和親,但被拒絕了。公元119年,漸漸恢復了元氣的北匈奴,又開始稱霸西域諸國。公元126年,班超的兒子班勇,帶兵打敗了北匈奴呼衍王。近年來,考古學家從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湖到吐魯番,從和靜到哈薩克斯坦境內,都發現了北匈奴的墓葬,而且越往西邊墓葬的年代越晚,證明西遷的匈奴人確實進入了中亞。公元160年左右,鮮卑檀石槐攻打烏孫,奪取了匈奴全部故地,北匈奴戰敗,被迫再次西遷到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


第二階段:公元160---373年,分佈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主要成就:征服阿蘭國。


公元160年之後,北匈奴在中國史書中銷聲匿跡。但是4世紀的歐洲史書,記載了中亞“匈人”(Huns)入侵中亞、東歐的過程。2-3世紀的匈人,曾和波斯帝國打了100年,雙方互有勝負。匈人還和印度半島北部的笈多王朝長期對峙,印度文獻將他們直接稱為“匈奴”(Huna)或“白匈奴”(Sita Huna)。羅馬帝國曆史學家阿米阿納斯,在《歷史》中記錄了匈人滅亡阿蘭國(即“奄蔡國”,位於鹹海附近)的經過:公元350年,兩軍在頓河沿岸激戰,匈人大勝,阿蘭王被殺,阿蘭國被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滅亡阿蘭國後,匈人西遷至伏爾加河、頓河流域停留了幾年,然後繼續向歐洲進攻。


那麼,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呢?


首先,西方學者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1756年,法國學者德奎尼在《匈人通史》中明確提出,在羅馬帝國邊界燒殺劫掠的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也在其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持相同觀點。

其次,近代的考古發現也證明,西方史書中的匈人就是匈奴人。羅馬帝國曆史學家普利斯庫斯 《出使匈奴王阿提拉汗庭記行》中描述了匈人貴族的葬俗:“貴族的馬在主人死後第三天、第七天或第四十九天被殺死,供親友享用。人們把葬禮之後筵席所剩的東西、馬具、武器全部燒掉……埋葬在離墓室不遠的地方……男人們剪下自己的辮子,在自己的臉上刻下深深的刀痕,以鮮血哀悼其領袖……屍體在夜裡被秘密下葬,最裡面用黃金、中間用白銀、最外面用鐵裹住。”據報道,在匈牙利確實發現了外面是鐵、中間是銀、最裡面是黃金的葬具。在中亞、東歐發掘的匈人墓葬的葬俗,都和匈奴很相似。

因此,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前哥認為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人。


第三階段:374年---468年,橫掃歐洲,引發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隨後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主要成就:征服日耳曼各部落,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建立了阿提拉帝國。


374年,匈奴人揮師西進,大舉進攻黑海北岸的東哥特人。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以德涅斯特河(向南注入黑海)為界,居住在河東岸(今烏克蘭境內)的,稱為東哥特人;生活在河西岸(今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境內)的,稱作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是歐洲三大蠻族之一,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汪達爾人都是它的支系。今天的西歐國家,包括英、法、德、荷蘭,幾乎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


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一直很橫的東哥特人,在烏克蘭碰到了不要命的匈奴人,就像是黑手黨碰到了綠巨人 ,結果只能是被揍個半死,潰不成軍。看到河東岸的兄弟打敗了,河西岸的西哥特人也急眼了。


376年,西哥特人企圖阻止匈奴人西進,就在德涅斯特河西岸重兵防守。匈奴人早就向漢族人民學會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對岸佯攻,另一路繞到上游渡河迂迴到對方身後進攻,西哥特人大敗。餘下的部隊見勢不妙,撒腿就跑。這一跑不要緊,卻揭開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序幕:一支跑進了西羅馬帝國境內,並在100年後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一支渡過英吉利海峽跑到了英國,最遠的一支跑到了西班牙。巧合的是,這段時期的中國,正逢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空前的亂世。


驚恐萬狀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一路逃入羅馬境內,不久後卻因為不堪壓迫又奮起反抗羅馬人。西哥特人雖然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但卻是羅馬人的剋星。378年,兩軍大戰於阿德里亞堡(今土耳其境內),西哥特人全殲羅馬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戰死。


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死前把帝國均分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從此分裂為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分裂的當年,匈奴人給東羅馬帝國送上了一份 “大禮”:攻陷了歐亞大陸的連接點——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境內),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上繳貢稅、並允許匈奴在東羅馬帝國境內開展商業貿易。


隨後,匈奴人向北擴張,奪取了潘諾尼亞大平原(今匈牙利境內),匈奴王魯奧約把它作為大本營,建立了一個部落聯盟國家。萊茵河畔的主人盎格魯-薩克遜人被匈奴趕走後,攻入英倫三島,征服了土著凱爾特人,現代英國人的先祖就此形成。今天的英格蘭人就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裔,而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則是凱爾特人的後代。

匈奴人的鐵蹄繼續向西擴張,日耳曼人只好繼續往西、往南逃,並先後建立了三個國家 : 西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和東哥特王國。476年,羅馬僱傭兵首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一不做二不休,順帶把西羅馬帝國也滅了。



匈奴人曾先後三次入侵西羅馬帝國、四次攻入東羅馬帝國,並兩次兵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城下,迫使東羅馬帝國皇帝西阿多修斯二世投降,答應割地、納貢、原附屬各部落向匈奴稱臣。匈奴帝國的版圖,在匈奴王阿提拉(406—453)時代達到最大,北至波羅的海,南至多瑙河,西到大西洋,東到鹹海,境內的各日耳曼部落紛紛向匈奴稱臣,平時上貢,戰時出兵。阿提拉有一句名言:“凡是我的馬蹄踐踏過的地方,都寸草不生。”正因為阿提拉殺人如麻,殘暴無比,被他摧毀的城市不計其數,歐洲人把他稱為“上帝之鞭”。



西羅馬帝國公主霍諾利亞曾主動向匈奴王阿提拉求婚,阿提拉提出將西羅馬帝國的一半領土作為嫁妝,被西羅馬帝國皇帝斷然拒絕。451年,匈奴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在法國小城沙隆,爆發了一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雙方總兵力超過一百萬。經過殘酷的戰鬥之後,阿提拉戰敗。這也是阿提拉戎馬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失敗。


453年,阿提拉迎娶了一個日耳曼少女為妾,但在新婚之夜卻離奇病逝。阿提拉死後,日耳曼各部落趁機反抗,匈奴帝國迅速瓦解,阿提拉的多個兒子相繼死於戰亂。468年,阿提拉之子敦直昔克率軍攻打東羅馬帝國,結果兵敗被殺。這是歐洲史書關於匈奴人的最後記載。

公元6世紀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消失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究其原因,有人認為,東歐的匈奴人和南遷內附的南匈奴、留在故地的北匈奴一樣,經過長期的混居和通婚,其後裔已逐漸融合到本土民族之中。還有人認為,9世紀初原居住在烏拉爾山、伏爾加河之前的馬扎爾人,西遷到多瑙河中游,和定居此地的匈奴人後裔逐漸融合,成為現代匈牙利人的先祖。


結語


今天的匈牙利人,似乎更樂意接受匈奴人是自己的祖先,而把匈奴王阿提拉當做偉大的民族英雄。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也在一首詩中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了多瑙河邊?


前哥說歷史


如果瞭解土耳其的話,應該知道這個半吊子的國家認匈奴為祖宗,甚至在其歷史教科書上也是如此描述。

土耳其會這麼認祖歸宗,主要是因為當年的匈奴實在是太強悍了,被漢朝擊敗之後,依舊是橫掃中亞,甚至打到了歐洲。

所以通過這些歷史記載,可以判斷匈奴被漢朝擊敗之後,應該是選擇了一路向西遷移。

漢匈戰爭的歷史已經在初中教科書中被刪除了,原因就是當年的漢朝把匈奴打的太慘了!

可以說漢朝對匈奴採取的是亡國滅種的戰術,只有少部分投降漢朝的部落得以保留。

而匈奴同中原的恩怨,從戰國中期就已經開始,只不過當時的匈奴文明較低。

不過當匈奴部落統一之後,其獠牙便露了出來,白登山之戰後,匈奴對中原一直是霸凌。

當年的漢朝也是不得已和親匈奴來獲得休養生息的時機,那對於漢朝來說,是一段極為屈辱的歷史。

以至於後來的漢朝的漢武帝,會不惜耗盡國力來追擊匈奴,可以說漢武帝沒有給匈奴任何喘息之機。

正因為有漢武帝這樣的執著,匈奴才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而且這一退就永遠沒有再回來。

而留下的匈奴,即南匈奴,則選擇了主動接受漢化,逐漸被漢人所同化。

漢匈百年恩怨留給中國的影響是空前,他使得中原大地凝聚成為了一個單一民族。

單一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都是多民族無法比擬的,所以漢朝奠定了漢族民族的正統性。

餘下的所有朝代,漢人無不努力奪取中原大地的正統地位,正因為有了這種凝聚力,才使得歷次被異族入侵時,中國可以保證文明的不間斷。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僅僅只有中國是源遠流長,即便是五胡十六國那樣的亂世,最後依舊是被漢人所統一。

這才歐洲,應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當時的中國,漢人的思維中就是要統一中原大地,就是要奪回漢人的中原。

漢朝作為歷史上強盛王朝,其對歷史的貢獻,可以說遠比其他朝代來的實在,因為漢朝的存在,使得原先分裂的中原,真正統一了起來,這種統一在於一個名叫漢族的名稱誕生!


小司馬遷論史


秦漢時期盛極一時的匈奴,後來去了哪裡?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亞洲北部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披髮左衽。匈奴屬於中國歷史上北狄一支,這一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統一強大起來,秦朝統一以後也曾征戰匈奴,並修建長城防禦。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率領大軍迎擊匈奴,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西漢到漢武帝強盛,開始進攻,匈奴逐漸衰落。到公元48年,南匈奴呼韓邪二世單于地歸降中國,請求保護,成為漢朝的臣屬,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則在東漢打擊下難以立足,又遇到草原乾旱,向西遷移。西晉時期,南匈奴單于劉淵,趁西晉內部八王之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歷史上成為漢趙或者前趙。為了宣揚正統,劉淵自稱是漢朝後代,尊崇劉邦。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境內匈奴的最後絕唱,此後一度稱霸中國北方的匈奴民族,後來幾經融合,現在已經不見蹤跡。

西遷的北匈奴人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只好西遷。公元374年,一支號稱匈人的強大騎兵隊伍突然出現在歐洲東部,他們勇猛善戰、所向披靡,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他們席捲了歐洲大部,並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一事件,被稱為歐洲歷史上第一次黃禍,也就是來自東方的黃種人入侵。北匈奴西遷大致路線是蒙古高原;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頓河以東、裡海以北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佔據南俄羅斯草原。然後,匈奴烏爾丁單于帶領下興起建立匈奴帝國,後來歷史上有名的阿提拉單于使匈奴帝國達到鼎盛,入侵高盧和西羅馬。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的瓦解,這一民族在歐洲當地定居融合,形成了匈牙利民族。

匈奴,匈牙利人種關係現代東方已經沒有匈奴民族,考古發現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匈奴人的生物學標本,東羅馬時期歐洲人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壯,腦袋圓而碩大,寬臉,高顴骨,塌鼻子,鬍鬚濃密,佩一隻耳環。除了頭頂留一束頭髮,其餘部分都剃光。眉毛很厚,眼睛像突出的杏仁一般,瞳仁是活潑的。”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匈奴人是黃種人,風俗類似於北方遊牧民族。

而現代的匈牙利人屬於東歐白種人,在匈牙利,擁有黑色直髮、黑色瞳孔以及偏深膚色的漂亮女郎很常見,當然,也有很多匈牙利人金髮碧眼、鼻樑高挺,是典型的歐洲白人長相,相貌上的具有多樣性。

這就奇怪了, 匈奴人是黃種人,匈牙利人是白種人,是同一個民族嗎?匈牙利人不同的學說主流學說從匈牙利民族風情和歷史傳說分析,認為來源於匈奴。主要證據如下“1. 民俗民風有中國特色,如崇拜日月,歃血為盟等,婚俗也差不多,傳統的結婚要經過求婚、定親、迎娶三個階段,婚禮上要大擺筵席,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有些地方節慶期間吹嗩吶、貼剪紙等等。2. 雖然是西餐,飲食習慣與中國相近,喜歡在烹調過程中加調料。3. 文字音樂與東方類似,有800多個匈語詞彙與突厥語相同,民間音樂與內蒙古民歌在曲調上驚人的相近般。4. 姓氏地址排序與東方一致,這種與亞洲人相同的思維習慣,在歐美地區是絕無僅有的。5. 黑眼睛黑頭髮很常見。6. 認同祖先來自東方,是遊牧民族,匈牙利祖先最早的7個部落,其裝束明顯具有東方遊牧民族“胡服騎射”的特點。反對觀點認為,匈牙利人來源於匈人,而不是匈奴人,二者並沒有可以證明的血緣關係。匈奴西遷到匈人出現在歐洲中間有幾個世紀的空白,是難以瞭解的。很可能是由於匈奴曾經在西遷過程中曾建立起強大的政權,這種強大在幾個世紀之後仍然留存在當地人的記憶中。所以當某一種族崛起時,他們很自然地借用匈奴之名來威懾敵人。持不是匈奴人說的學者的理由如下:第一,匈人存在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而匈奴人沒有。第二,匈人是鼻樑低,眼睛小,沒有鬍子,中國文獻中的匈奴人是又高又大,相貌堂堂,並且有著大鬍子,兩者完全不同。

那麼,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後代呢,後來歐洲出現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漢代的黃種匈奴人到了歐洲,怎麼變成了白種人?這一切都成了疑團。


玄道馬先森


關於匈奴這段歷史其實混亂程度不下南北朝,下面我就用最簡介的文字提煉一遍。匈奴和我們同根同源,也是炎黃子孫,匈奴是夏朝末代國君桀後裔的一支,(學術上有爭議但可以考證的是匈奴也屬於蒙古利亞人種)北逃後征服了草原上其他的部落,經過世代繁衍,到了西周時期漸漸強大。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當時中國處於諸侯割據的亂世,北邊各國為了抵禦犬戎紛紛在自己的國境邊上修築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含衛)秦將蒙恬曾一度把匈奴驅逐出河套地區。又把這些曾經諸侯國修築的城牆連接了起來,就是長城。其作用也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也可以迅速支援傳遞信息。秦國滅亡後經過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借剛剛消滅掉霸王項羽的餘威率三十餘萬大軍北上,因指揮才能有限,劉邦大敗。被匈奴圍困(即白登之圍)差點輪為階下囚。

在漢初就經歷瞭如此羞辱,但苦於國力不強只能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即使冒頓單于書信挑釁呂后,呂后也只能先忍一時,終於又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大增,漢武帝時期多次討伐給予匈奴沉重打擊。匈奴人分裂成了五個部落退往漠北!漢元帝時期王昭君遠嫁匈奴,這時候南匈奴已經再次回到漠南,雙方以長城為界互不侵擾,此後保持了60餘年的和平。
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再次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投靠了漢光武帝劉秀。東漢和帝時期漢軍進攻北匈奴,北匈奴被迫像西逃亡,北匈奴雖然一路滅國伐城但遇到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對羅馬帝國造成一百多年的騷擾,需要補充一下的是網上流傳匈奴滅掉了羅馬帝國其實是不符合史料的,當時和羅馬帝國對立的是匈人,和匈奴關係不大,這些匈人最後還成了羅馬帝國的僱傭軍,為羅馬帝國開疆擴土鎮守邊疆立下了不世的功勞。而造成東羅馬帝國的覆滅的是哥特人。南匈奴投靠東漢後,東漢王朝把他們安置在了河套地區,慢慢的和漢族人互相融合,比如呼延氏,獨孤氏多為他們的後代。南匈奴還曾在五胡十六國和時期還建立了幾個他們自己的政權,最後一支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權是在西晉末年,南部匈奴王劉淵建國為“漢趙(即前趙)”,因為當年劉邦把一位皇室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後他們的後代以劉姓自居,劉淵就是冒頓單于的後代。這個“前漢”被羯族石勒建立的後趙滅國後匈奴就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但蒙古人,突厥人和契丹人多為他們的後裔這些人的後裔也一直活躍在中國歷史的舞臺,至於現在來說基本上全和漢人互相融合了,沒有什麼區別了!


以上內容為個人知識提煉分析,如有錯誤煩請指正!如有異議,煩請海涵!

感謝閱覽!


濟州府一戶侯


自漢武帝征伐匈奴以後,經過西漢的不斷攻略,匈奴跟西漢迎來一段和平時期,到了東漢初年以後,大約是在公元46年左右,匈奴境內爆發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到了48年的時候,匈奴分裂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遷移到漢朝河套地區,附漢而稱臣,稱為南匈奴,另外一部分留居漠北,稱之為北匈奴。

北匈奴與漢朝爭奪西域的戰爭

留居在漠北的北匈奴日子其實也不好過,連年遭受嚴重天災,還要被南匈奴、以及崛起的烏桓、鮮卑攻擊。國內經濟基礎萎縮,力量大大削弱,為了生存,北匈奴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

北匈奴一方面是擔心東漢北伐,另一方面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是想在西域抬高自己的聲望,通過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可東漢沒有接受和親,僅同意了互市。

但隨著東漢政治穩定以後,在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

從公元73年竇固四路大軍出擊北匈奴,到公元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隨後又經過十餘年的戰爭,北匈奴的殘部被打得西逃到了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

逃到西域後,東漢還是沒放棄繼續攻擊北匈奴,在隨後的20年時間裡,擊敗了北匈奴新的呼衍王,於是北匈奴又開始朝西方流竄的悲催生活。

從烏孫再次跑到了中亞錫爾河上游東部的康居國,沒過多久安生日子,又被迫遷移到阿蘭聊,這個地方已經到了歐洲的邊緣。

從91年北匈奴單于敗於東漢開始,到公元290年接近200年的時光裡,北匈奴一路逃亡,在沒有了往昔天之驕子的影子。

這頭在東方被打成死狗的餓狼,來到西方世界後,立即就漏出了飢渴難耐的獠牙,到了公元4世紀中葉,匈奴滅掉了阿蘭聊,西方世界震動。

在匈牙利廢墟上覆興的強大匈奴


阿蘭聊滅國後不久,西方世界還來不及為其哀悼。一場巨大的浩劫就悄然來襲。

在東方世界裡狼狽的匈奴通過跟漢人長達三百年的戰爭,充分學習到了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在落後的歐洲國家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匈奴以戰養戰滅亡了東哥特國,隨後在德聶斯德河偷襲嚴陣以待的西哥特國軍隊,並重創之,使得西哥特人不得不逃到了羅馬境內。

哥特人進入羅馬,給羅馬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在哥特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步兵方陣毫無戰鬥力,羅馬皇帝法倫斯和他的四萬禁軍全軍覆滅。這一場,徹底宣告羅馬步兵方陣的時代成為過去式,同時也動搖了羅馬的統治根基。

而大勝之後的匈奴並沒有趁勝追擊,而是返回了喀爾巴阡山以東,進行修整。

時間到了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匈奴人只是來意大利逛了一圈,卻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當地的原住民和最先被匈奴擊敗的阿蘭聊人開始了大跑路,最終越過比利牛斯山,在利比里亞半島建立了三個國家。

而被匈奴人打得滿世界跑的哥特人,為了躲避匈奴的迫害,三次圍攻羅馬,最終於公元410年攻入羅馬,這是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可憐的羅馬,可能打死也想不到自己這麼慘原來只是因為哥特人為了躲匈奴人跑路.......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這次戰爭,西方諸國迫於匈奴的入侵開始了火併,而匈奴人佔據了巴諾尼亞(匈牙利境內)開始了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

匈奴首領烏爾丁死掉以後,路加即位,路加掛掉以後,他的兩個侄兒百里達和阿提拉共同治國。這段時間裡西歐相較平靜,但北歐、東歐戰火紛飛,盎格魯薩克遜人不堪匈奴的欺壓,逃亡到了英倫三島,俄羅斯的斯拉夫人和芬蘭人也都屈服在了匈奴人的腳下。此後斯拉夫人有了一個比較羞恥的身份-“匈奴僕人”。

歐洲最有權勢的人,多瑙河上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公元445年,百里達死掉以後,阿提拉獨領匈奴。阿提拉將王庭設在了多瑙河以東的草原上,這個時期,匈奴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而阿提拉成為了整個歐洲最有權勢的人,彼時東西羅馬都要向愛提拉進貢,在東方失去的榮耀,匈奴人在西方世界找了回來。

此後阿提拉率領超過50萬的大軍征伐拒絕聯姻和割讓土地的西羅馬帝國,這可能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見過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吧,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戰況空前慘烈,一日之間戰死者有十五萬之眾。西羅馬聯合了所有不甘被匈奴欺負的蠻族,與匈奴展開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阿提拉無奈只能領軍回國。

其後,阿提拉再次率領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攻擊意大利,並搗毀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但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求和,東羅馬援軍趕到,只能回國,回國以後阿提拉在同年就病死了。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內訌,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相互攻伐,匈奴開始瓦解,被日耳曼人趕回到了喀爾巴阡山以東。阿提拉的幼子企圖恢復霸權,卻不幸與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

時間到了公元461以後,匈奴的蹤影就徹底消失在了西方的史書上。

而在遙遠的東方,正是北魏政權時期,南匈奴和其他匈奴分支在中國建立的—前趙、北涼、大廈等相繼覆滅。

自此一個彪悍而勇敢的民族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朝代說


說到匈奴,就不得不提那句振奮人心,豪氣干雲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原型就出自於公元前36年,西漢名將陳湯在率領遠征軍斬殺了郅支單于後給漢元帝的報捷奏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戰國時期匈奴第一次作為入侵者在歷史上亮相,到西漢武帝時期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叔侄兩人橫掃匈奴,一路追擊遠到貝加爾湖畔,全殲匈奴主力,封狼居胥,致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時間已經過了110餘年。

在後續的兩百餘年中,匈奴也數次分裂,自相殘殺,導致元氣大傷。公元91年,竇憲大敗北匈奴於新疆阿爾泰山,徹底被大漢帝國擊垮。至此,漢族人民經過300多年的鏖戰,終於打敗號稱北方最強的匈奴。

匈奴被漢朝打敗後,一部分加入鮮卑,其後隨著胡漢通婚、民族融合,逐漸融入漢族;一部分南下投降大漢帝國,其後也逐漸融入漢族;還有的則開始了跨度一萬多公里,時間長達300餘年的西遷之旅。他們自蒙古高原出發,穿過新疆,中亞,途經南俄大草原,最後抵達東歐的多瑙河畔,幾經融合,成為現代匈牙利人的先祖。

公元6世紀之後,匈奴作為一個曾經的獨立民族,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究其根本,作為沒有文字、沒有法則、沒有穩固社會架構的遊牧民族,軍事上雖然足夠強大,但其文明本身就是脆弱的。在先進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面前,只能被稀釋、融合,就像匯入大海的河流,泯然於歷史之中。

又或許,沒有衛青和霍去病,歷史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翠微劍使


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基本遷徙路線是:興起於蒙古高原靠近大興安嶺一側,逐漸向西向南遷徙,到中原邊境搶劫騷擾,遇上強悍的中原王朝則繼續向西流竄,在中亞沙漠接受自然淘汰,能越過沙漠則天地廣闊,在西方耀武揚威,馬背上的帝國曇花一現……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不外如是!匈奴被衛青、霍去病暴揍一通以後,慢慢分裂成南北二部。南匈奴逐漸被漢族同化,至曹魏時基本消失,五胡亂華時又囂張了一回,後徹底滅亡。北匈奴又被陳湯、竇憲等人輪番海扁,不得已抱頭西竄,消失在史籍幾百年後,歐洲突然出現一支叫"匈人"的部落,揍得歐洲人懷疑人生,被稱為"上帝之鞭",以現在的匈牙利為中心,建立了龐大的"匈人帝國"。匈人是否就是匈奴還有些爭議,但從遷徙方向看應該確實無誤。





太陽王01


匈奴人的去向分三個方向:

一部分留在匈奴故地,整體加入鮮卑部落,隨後逐漸融入漢族。

一部分南下投降了漢朝,即南匈奴。這部分匈奴人曾在五胡亂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後融入漢族。304年,南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劉淵建立漢國(前趙)。316年,劉淵養子劉曜攻陷長安,俘虜了晉愍帝,滅亡西晉。

另一部分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西遷的北匈奴人沿蒙古高原一新疆一中亞一南俄大草原一東歐,引發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374年~468年,這些匈奴人定居在以今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曾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阿提拉帝國(406~453年)。


跪射俑


匈奴人,也叫胡人,從戰國末期到北朝初期,六百多年內,一直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周邊最為強大的少數民族。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先後用了兩個十年對匈奴窮追猛打,深入窮追,從此匈奴開始衰落,雖有幾次反撲,但越撲越弱,直至分解消亡。匈奴人是一支典型的黃白混血、以黃為主的遊牧民族,九死一生後,如今早已不存在,他們存活下來的的後裔主要融入了周邊其他民族之中,有進漢族的,有進鮮卑人的,也有進丁零人的,也有進車師人的,等等,不一而足。

自戰國晚期,公元前3世紀,匈奴悄然崛起於北方群胡之中。在戰國七雄中的秦趙燕征服北方的戎狄部落後,中原向北開始直接接觸匈奴,並修築了長城防備胡人南下。漢初,由於幾百年的戰爭,中原經濟凋敝,民生多艱,國力十分薄弱。漢高祖本人的車駕,都找不到四匹相同顏色的馬,而同時的匈奴卻可以做到“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就是西路軍全是白馬,東路軍全是青馬,北路軍全是黑馬,南路軍全是紅馬。當時,異姓諸侯成為國家大一統的最大障礙,面對西漢中央的強大壓力,已經越過陰山和黃河深入到鄂爾多斯的匈奴成了北方諸侯的唯一外援。在漢高祖平定韓王信、陳豨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捲入其中,並且發生了一個史稱白登之圍的小插曲。漢高祖打嗨了,親自統帥的少量先頭部隊追擊匈奴,脫離了主力部隊,結果被匈奴包圍。突圍後,為了攘外必先安內,漢朝實施了和親政策。此後,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三朝及呂后時期共五十多年,雖然邊境摩擦不斷,但匈奴大規模入侵只在漢文帝時有過兩次,即便在七國之亂時,匈奴也沒敢貿然深度捲入,總體而言還是和平、發展是主題。而且,漢文帝時期的匈奴兩次挑釁,多半要歸功於漢奸中行說,是他煽動年輕氣盛的老上單于和軍臣單于入侵漢朝。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中國的國力已經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征服匈奴已經勢在必行。在他繼位的第十三年,元朔元年,前128年,漢匈大戰終於爆發,龍城一戰,衛青重創匈奴。從此開始連續十年,從元朔元年到元朔六年,從元狩元年到元狩四年,經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等三大戰略決戰,同時還有李廣在右北平牽制匈奴左翼的戰爭,漢朝重創匈奴。匈奴從此再也無力與漢朝爭雄,並且開始逐步放棄漠南的內蒙古,退守漠北的外蒙古。此後十七年,匈奴無力南下,期間,漢匈雙方只是互相扣留對方使者,也有過趙破奴幾次不成功的出塞,但很少有大規模衝突,漠南胡煙斷絕,漢朝大軍常常出塞千里都看不到一個匈奴人。於是,漢武帝得以從容不迫的征服南越、東越、西南夷、羌族和朝鮮,開通西域,西征大宛,修長城,封泰山,祭黃帝陵,巡幸天下十幾次,遊遍五湖四海,中國步入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盛世。中間,漢武帝曾親領大軍出長城來到河套平原,派人對烏維單于說:“單于能戰,天子自將邊待,不能,亟來臣服!”當時,漢武帝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里,威震天下,匈奴直接嚇尿,深藏不出。

一直到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也就是蘇武被扣留的第二年,漢匈第二階段的大戰開打,又是十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三率主力出兵,卻都打的不漂亮,但幾路偏師都打的不錯,總體看,這幾次交手都打成了消耗戰,都是拼人頭的。第三次,李廣利開始打的很好,匈奴損失慘重,但因為他家人捲入巫蠱之禍,李廣利急於立功贖罪,自亂陣腳,最終兵敗投降匈奴。這十年雖然打的不漂亮,但與第一階段的十年有本質的不同,上個十年的主要圍繞長城內外打的,屬積極防禦,但這個十年,漢軍都是直搗西域天山或者外蒙古,都是漢朝去侵略匈奴。拼人頭的大戰,匈奴的損失比第一階段更大,畢竟漢兵一當胡兵五,在自家的地盤上根強敵拼人頭,肯定是自己的損失要大的多,匈奴死了多少人、丟了多少牲畜全都無法計量,而且,匈奴直接喪失了在蒙古高原的宗主權,西方的烏孫、東方的烏桓和鮮卑、北方的丁零(就是後來的突厥和鐵勒)都背叛匈奴,紛紛在匈奴背後捅刀子。匈奴內部也開始頻繁的內亂。那時,別說與漢朝打仗,就是冬天一場寒潮,下一場大雪,匈奴都承受不起了。

十來年後,到了漢宣帝初年,漢朝發五路大軍出塞討伐匈奴,一路四萬多騎,四路各三萬多,總共十六七萬大軍,同時常惠(當年蘇武出使的副手)也帶了五萬多烏孫大軍在西路配合。結果,五路大軍最遠的深入一千八百里,最近的深入八百里,雖然都繳獲了大批的牛羊,但都沒找到匈奴主力,最多的砍了1900多顆匈奴腦袋,最少的竟然只砍回來19顆匈奴腦袋。驚慌失措的匈奴人向西逃亡,結果撞上了常惠帶領的烏孫人,匈奴損失慘重,被砍了三萬九千多顆腦袋,各類牲畜損失七十多萬頭。此後,匈奴基本就玩完了。

不久,匈奴陷入大分裂,先是五單于並立,中間是三單于爭雄,最後是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手足相殘。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搶著向漢朝稱臣求援,匈奴已經到了“事漢則安存,不事漢則危亡”的地步了,兩個單于甚至都把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最終,還是呼韓邪單于尺度大,放得開,他親自到長安向漢宣帝正式稱臣。這是匈奴單于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朝覲漢朝皇帝,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漢朝以最高規格隆重接待了呼韓邪單于。於是,漢宣帝派了一萬多大軍,護送呼韓邪單于出塞,助誅不服,並且支援了大量的戰馬和糧食。郅支單于見到漢朝更加偏向呼韓邪單于,心裡氣不過,犯了致命錯誤,他要回了當人質的兒子,漢朝就把兒子給他送回去了,但他卻殺了漢朝的使臣,招致漢朝的猛烈報復。郅支單于拋棄了草原,跑到了哈薩克的康居國,正副西域都護甘延壽和陳湯帶兵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殺了郅支單于,並留下一句話,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此,在漢朝的支持下,呼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並且徹底臣服於漢朝,西漢與匈奴之間再無戰爭。漢元帝時期,呼韓邪單于又來到長安,漢元帝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現在人們常說,昭君出塞是和平的象徵,是民族團結的象徵,但是,王昭君並非第一個去和親的,也不是和親女子中地位最尊貴的,為什麼只有她代表和平和團結,而其他和親的翁主都不代表呢?就是因為背景不同,其他和親都是漢朝出賣自己的女人來委曲求和,但昭君出塞是下嫁給匈奴,是漢朝恩賞已經臣服的匈奴,只有這樣的和平才是真的和平。

此後,一直到了王莽篡漢,匈奴仍然很老實,不敢造次。但是,王莽的對外政策嚴重失誤,開心就給匈奴大量的賞賜,不開心就發兵十二萬屯於邊關,還威脅要把匈奴粉碎成十五部。王莽的政策給中原帶來嚴重的負擔,加劇了社會矛盾。後來,不堪重負的農民起義軍和意在復辟的貴族蜂擁而出,天下大亂。藉此機會,匈奴也擺脫了漢朝的桎梏,恢復獨立。

但是,留給匈奴恢復元氣的時間太短了,好景不長,復辟後的東漢依然是個強大的帝國。在東漢恢復元氣後,在蒙古高原和西域,漢朝與匈奴再度展開激烈競爭,同時,漢朝充分調動了鮮卑和西域城邦的積極性,一起搞匈奴。匈奴很快就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投靠漢朝,北匈奴負隅頑抗。到了第四代皇帝,漢和帝時代,被匈奴被徹底擊潰了。竇憲北伐,大敗北匈奴,然後勒燕然山而還。竇憲的勒石燕然和二百年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成為彪炳史冊的豐功偉業。北匈奴殘部西遷到了天山北坡,被漢朝連續追殺,所剩無幾,北單于不知所蹤。天山的北匈奴殘部在舊貴族呼衍王的帶領下,頑強的堅持生存,多次與東漢的西域部隊交手,雖然也打過不少勝仗,但人越打越少,逐漸消失了。這批北匈奴人融合進了其他民族,後世南北朝時期的嚈噠和悅般就有匈奴血統,特別是悅般,很可能就是匈奴的傳人。但後來悅般也消失了。

投降漢朝的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山西,以種地為生,被漢朝任命的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和領導。接下來的一百年中,南匈奴總體臣服於漢朝,但偶爾也造反,臣服的時候,就作為僱傭兵參與對鮮卑的戰爭,反叛的時候就遭到漢朝無情的打擊。總之,匈奴人越來越少,而且漢化越來越嚴重。到了最後,曹操乾脆把南匈奴分為五部,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山西的五個縣,各自距離遙遠,南匈奴進一步漢化。這時的匈奴人,種地是主業,放羊是副業。

於是,從竇憲勒石燕然後,就這麼過去了二百多年。本來已經沒有希望的南匈奴人,到了西晉末年,突然迎來一次迴光返照的機會。八王之亂末期,南匈奴貴族劉淵回到山西,召集五部匈奴,揭竿而起,自稱蜀漢後主劉禪之後,建立政權,國號曰“漢”……他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幾年後,劉淵的兒子劉聰滅掉了苟延殘喘的西晉,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但是,早在二百年前就被歷史拋棄的匈奴人,已經沒有什麼鹹魚翻身的機會了,連續不斷的天災人禍,讓這些南匈奴人很快就灰飛煙滅了。說天災,比如一次宮廷失火,竟然燒死了劉聰二十多個兒子;說人禍,在持續的戰爭和內亂中,只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這批最後的南匈奴貴族和士兵基本就死絕了。

再往後,還有不少政權與匈奴有關係。比如,鐵弗人赫連勃勃建立了大夏政權。赫連勃勃是南匈奴貴族後裔,但在他父親劉衛辰的時期,中部鮮卑就已經成了主要部眾,鐵弗人是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已經沒有強烈的匈奴的自我認知了,而且赫連勃勃不是領著一個叫做鐵弗部的部落建立的政權,因為鐵弗部早就灰飛煙滅了,赫連勃勃帶著一群由多個民族構成的雜胡僱傭兵建立了政權,後被北魏滅亡。再比如,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建立了北涼政權,從沮渠這個姓氏看,應是出自匈奴,但沮渠蒙遜也沒有匈奴的自我認知,他的盧水胡是由少數匈奴權貴、河西走廊的小月氏、祁連山中的羌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北涼最終也被北魏滅亡,但沮渠氏餘孽又跑到了吐魯番建立了高昌北涼,最終被柔然人滅亡。再比如,鮮卑宇文部的後人宇文泰實質上建立了北周政權,並從這個政權中衍生出了後來的隋唐,宇文部是融入鮮卑的匈奴人,但也沒有匈奴人的自我認知,他們自認為是東部鮮卑人,宇文部早在二百多年前就被慕容部打的灰飛煙滅了,到宇文泰的時候,早就沒什麼宇文部了,他也是帶著一隻由各民族軍人組成的六鎮軍隊打下的半壁江山。後來的契丹和庫莫奚,也是從宇文部衍生出來的,或許也有匈奴血統,但他們早就沒有哪怕一丁半點的匈奴認同了。在北朝早期,在黃河晉陝大峽谷兩側,還散居著一部分有匈奴血統的雜胡,人數不多,但股數不少,對北魏叛服無常,最終全部被北魏消滅。

另外,有些人相信,歐洲的匈人,與北匈奴有某種關係,對此,我完全不能認同。

公元5世紀給歐洲帶來滅頂之災的匈人,與公元1世紀和2世紀之交被東漢政府摧毀的北匈奴之間,很難說有什麼關係。

第一,二者時間間隔太過遙遠,間隔三四百年。三四百年是什麼概念呢?比如說,劉備,自稱是漢景帝的後裔,他們“爺倆”之間就隔了三百年多一點點,但是,大家都懷疑劉備的真實出身,即便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是明確見諸正史信史的,人們仍然不太相信。劉備尚且如此,沒有任何古代信史作證、彼此間隔更加久遠的匈奴人與匈人之間要說有什麼血緣關係,實在可疑。

第二,二者空間距離太過遙遠。北匈奴人消失在新疆北部的草原上,匈人出現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歐洲。雖說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是其固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從北疆遷移到東南歐,這太過魔幻。北匈奴餘孽遷徙的目的是什麼?一是躲避東漢政府的攻擊,二是尋找新的牧場。離開北疆,一路向西,匈奴人可以去哈薩克東南的七河流域,去吉爾吉斯北部的伊塞克湖周邊,去哈薩克中部丘陵北坡,去裡海和鹹海北岸,去葉尼塞河上游,去鄂畢河上游,何必千里迢迢的跑到遍地沼澤的歐洲苦寒草原去放羊?而且,要從北疆殺到歐洲,匈奴人至少要擊穿沿途的烏孫人、康居人和奄蔡人,以北匈奴那點餘孽,闖過這些強大遊牧民族的堵截而勝利到達歐洲,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匈奴即使真的擊敗了這些民族,那麼為什麼不留下來霸佔當地呢?為什麼要放棄中亞的美好草原,還要跑去歐洲的苦寒之地呢?所以,北匈奴殘部西遷到歐洲,是幾乎不可能的。

第三,匈奴人與匈人不是同一人種。匈奴人也被稱為胡人,但史書不言其深目高鼻,可見,匈奴人多半是黃白混血人種。金日磾、劉淵、赫連勃勃等留下相貌記載的匈奴人,都是身材高大,相貌威武。但是,羅馬人關於匈人的記載顯示,匈人是典型的黃種人,而且身材矮小。羅馬人的身高比現在歐洲日耳曼人矮的多,與中國人差不多,所以他們眼中的矮,在中國人眼中也絕對不會是高,匈人與匈奴人不是同一種人,匈人絕不是匈奴人的後代。

其實,匈人可能就是一隻烏拉爾民族,裹挾了一部分古突厥語民族,與匈奴人沒有關係。另外,匈牙利與匈奴人更沒有什麼關係。匈牙利人是西遷的馬扎爾人的後代,與匈人都沒有多少關係,這是清清楚楚沒有疑問的。


龍豹雞


匈奴背漢朝打敗後分為了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歸屬了漢朝,另一部分則逃到了土耳其之後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陸的奧斯曼帝國,現在中東地區三大種族之一的突厥裔就是匈奴這一脈的代表。奧斯曼帝國更是土耳其人民心中的榮光,即便是現在突厥裔的代表土耳其依然在中東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突厥雖然是中東地區的外來民族,但是為中東地區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任何一個朝代都逃不過興衰二字,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中東之後,封閉了東西方的經貿往來,西方國家迫不得已開始改走水路,這也變向的開啟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進而也慢慢的改變了世界的利益格局,最終迫使奧斯曼帝國參與一戰最後也難逃戰敗解體的厄運。

但是奧斯曼帝國在世界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一個民族應有的貢獻,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隨著帝國的衰落以及對待人民的態度最終導致了帝國瓦解,但是確不能磨滅突厥這個民族對世界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