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蓝弥猫深巷


许攸是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打胜官渡之战的最关键的人物。如果不是许攸向曹操透露了袁绍的藏粮之地乌巢,并建议曹操先夺乌巢,焚毁袁绍粮草,让袁绍自乱阵脚。曹军的2万人,能否打败袁绍的11万人,还真的很难说。

(许攸)

可是,许攸这么一个大功臣,最终却被曹操给杀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杀许攸的原因,《魏略》上是这样记载的: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

也就是说,许攸自恃有功,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没大没小地喊曹操的小名,还说要不是我,你能够得冀州吗?曹操表面上说,你说得对呀,其实内心对许攸很不高兴。后来就找了个借口,把许攸给杀掉了。

这个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要知道,曹操一项很爱才,他是出了名能容刺头的人。

祢衡多次当面骂他,对他很不敬,还在他面前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别人都劝曹操杀掉祢衡,但是曹操却并不杀他。而是把他送给了黄祖,让黄祖来杀他。曹操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不想背负杀人才的坏名声,以便能够招徕更多的人才。

陈宫背叛曹操,帮助吕布反打曹操。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抓到陈宫后,还并不想杀他,而是劝他重新入仕。是陈宫坚决不投降,一心要死,曹操才把他杀掉的。曹操劝陈宫投降入仕,无非也正是要体现自己的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曹操)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就容不下同样是大才的许攸呢?

许攸当面称呼曹操的小名,对曹操没大没小。其实这对曹操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曹操的那些部下看见了,受不了他这种表现。但同时也会更加佩服曹操,觉得曹操是有大肚量的人。

对于曹操来说,留着许攸,只会给自己加分,为什么却要找借口,把许攸给杀掉呢?

要真正了解曹操杀许攸的原因,我们还得回过头去,看看许攸还做过一些什么。

许攸其实和曹操、袁绍都是老朋友,而且很早就出道了,有很大的名气。

在汉灵帝的时候,由于汉灵帝继承汉桓帝的做法,继续搞“党锢”,后来虽然由于黄巾军起义爆发,汉灵帝要用人对付黄巾军,不得不取消“党锢”,但是,受过“党锢”迫害的冀州刺史王芬就和许攸等人联合起来,想要把汉灵帝给废掉。当时许攸还去联合曹操,不过曹操并没有答应。

废汉灵帝的事情当然没有成功,于是王芬自杀,许攸逃亡。最终,许攸投奔了袁绍,成为袁绍的谋士。

许攸成为袁绍的谋士后,曾劝说袁绍与曹操联合,不过袁绍没有答应。后来,许攸又给袁绍出主意,让他袭击曹操守备薄弱的许都,获得汉献帝,“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是袁绍还是没同意,说他要先抓住曹操再说。

后来,许攸的家人犯法,袁绍的大臣审配把他们抓起来,许攸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并向曹操献了烧乌巢的计策。

(袁绍)

从许攸的这份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许攸的一生,反过两任老板:一是汉灵帝,一是袁绍。而且许攸不仅仅是反老板,还两次打前老板的“番天印”。

汉灵帝不管怎么说,他是皇帝,一个大臣想对皇帝擅行废立,显然是违背人臣品格的。曹操当初不愿意这么做,并不是他认为汉灵帝是明君,而是他认为这不是人臣的作为。

许攸在袁绍手下的时候,固然袁绍不用他,但袁绍也没有对不起他。他家人犯法是事实,抓捕也是正常的。而且实施抓住的还是审配,并不是袁绍。但是许攸竟然就迁怒在袁绍头上,帮助曹操对袁绍反戈一击。

由此可见,这个许攸实在是个极其危险的人物。如果曹操不干净利落地杀掉他,在什么时候得罪了他。或者不是曹操得罪了他,而是曹操的手下得罪了他,说不定他都会把仇恨记载曹操头上,对曹操也来一个反戈一击,那就可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曹操能容祢衡、陈宫,是他们品德是好的,也没那么大的危害性。可是这个许攸,品性很坏,又潜藏着巨大危险。因此,曹操是不会留他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三国中最狂妄无知的投机小丑:贪心糊涂送了命的许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许攸是三国时代中前期的一个关键人物,决定了官渡战役的胜负。这是一个有才能,但狂妄贪婪的小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独特性格,被曹操杀掉。听萨沙说一说吧。

他本为袁绍帐下参谋,并为袁绍献上过不少奇策妙计。在官渡之战最为紧张的对峙时刻,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捕而对袁绍怀恨在心,连夜投到曹操的帐下,并带去了乌巢存粮和袁军口令等关键情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并击败袁绍立下了大功。不过,卖主求荣的许攸并未能得意多长时间,在曹操平定冀州之后不久,他就因自恃其功而屡吐狂言,最终因有人告发而被处死。

有些人觉得曹操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而且心无容人之量,仅仅因为几句狂妄的话便痛下杀手,也不想想人家之前的功劳。其实,曹操真的是因为气量狭小才杀的许攸吗?曹操一代伟人,无论心胸气量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不然他也成就不了统一大半个中国的伟业。别的不说,就连张绣这种就曾经先降后叛,身上背负着他老曹家好几笔血债的人,曹操都能毫不记前嫌,难不成许攸几句小小的狂言老曹就容不下?其实,许攸之死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因素考虑和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非仅仅是因为他居功自傲的行为。

据史料记载,许攸字子远,少年时代便进了东汉政坛为官,与袁绍、曹操等人交好,并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董卓乱京过后,许攸跟随袁绍到了冀州,成为其帐下谋士,在袁绍与公孙瓒开战期间曾力劝袁绍与曹操结成联盟,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后顾之忧;到后来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曾献计轻骑突袭许昌,断曹操的后路……应该说,许攸这个人还是很有几分才能的,他知进知退,形势判断准确,而且颇具谋略水准。然而,许攸的才华水平也仅限于此,他终究是缺乏政治眼光和前瞻性,所做的一切更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人品也不咋样。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许攸就曾干出过类似于董卓的“换皇帝”之举。他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公周旌等人密谋要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还劝曹操一起参与起事(曹操未同意)。事情败露过后,王芬等人畏罪自杀,许攸则背着谋反的罪名亡命江湖,躲避着朝廷的追捕……只是后来灵帝病死,何进立少帝摄政,十常侍乱宫,董卓进京……东汉朝廷像戏台子一样,台上的大戏一部连着一部,各方势力都在争权夺利,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许攸这种逃亡在外的小人物?许攸也借此机会摘掉自己“朝廷钦犯”的名头,投到袁绍麾下为谋士,要不然这顶帽子要压得他永世无法翻身。

其实在袁绍的麾下,许攸还是比较得重用的,地位与沮授,田丰,逢纪等人相仿,也是最高决策层中的一员。关于乌巢存粮的地点和守备情况,许攸都了如指掌,这可是袁绍集团的最高军事机密,这说明他确实参与了集团内的最高核心事务。然而,许攸领着袁绍薪俸的同时,又纵容家人在袁绍的领地上犯法,为自己贪污钱财中饱私囊。在家人的违法行为被铁面无私的审配发现并逮捕后,许攸心中不忿,觉得同僚很不给他面子。再加上所献的计策并未被袁绍所采纳,令许攸感到自己已经在主公面前失宠。于是,他又带着在袁绍军中所知的情报匆匆投靠曹操,希望能在曹操麾下换取自己的地位……

说白了,许攸所一直在做的都是投机,而且这一次他确实投对了人。许攸的到来使得曹操倒履相迎,他带来的情报令曹操在原本并不占优的官渡对峙中逆转取胜。随着乌巢的粮草被烧,原本军力和后勤占优的袁绍大军也迅速崩溃,仓皇中逃回冀州。这时候的许攸应该怎么办呢?最聪明的做法是,好好在曹操帐下打工,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影响力,为曹操收服北方四州做好应有的工作。同时,许攸还必须要保持谦和的为人和圆滑的行事手段,毕竟在河北人士看来,他的脑门上刻着“叛徒”二字。虽然当着面不敢指责他干卖主求荣的事情,但私底下肯定会在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痛骂。

然而,许攸却自峙功劳高,觉得曹操能打败袁绍拿下冀州,都是靠他许攸一人。他眼中完全没有“低调”二字的概念,反而还越来越轻慢和骄狂,就连对主子曹操,许攸也是毫不避讳自己的态度,经常在公共场合称大呼其小名……曹操虽对此颇有芥蒂,不过也没有到下手除掉的地步,觉得许攸也不过就是一介爱口出狂言的儒生,念他之前有功便不跟他计较了。不过,许攸继续纵容家人贪赃枉法,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的家族索取利益,在家族势力范围内有包揽地方大权,甚至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这点就很难为曹操所容忍了。是的,老曹已经对许攸动了杀心,但又怕背上“害贤”和“杀功臣”的罪名,所以这事对他来说很难办。曹操一直在等待机会和理由,终于等到有人告发许攸,等于是给了老曹一个台阶下,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对许攸痛下杀手。

靠着投机起家的许攸,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投机举动上。其实投机二字并非是贬义词,三国时代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多多少少玩过投机这套把戏。关键在于,投机也需要对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不然就迟早玩完,而许攸恰恰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许攸的利用价值是无限大,而官渡之战过后,他的价值就明显降低了。这个时候许攸明显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和曹操曾经的旧识关系,高估了自己在曹操麾下的作用,高估了自己之前的丰功伟业……对于政治家来说,你以前立下多少功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你能为他创造多少价值。一旦你带来的危险大于你所能创造的价值,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你。只可惜,死到临头的许攸还是没有想通这一层厉害关系,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曹操那么欢迎他,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话,最后结果却是这样……

官渡之战以前,荀彧就曾评论过袁绍麾下的众谋士,其中给过许攸一句“贪而不知”的评价,大概意思是指许攸贪图利益,虽然有一定才能,做事却不够明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四个字的形容十分贴切,许攸真的是贪功,贪名,贪财样样占全,空有一些才能在身,做事却完全不知道分寸。所以说白了,许攸热衷于投机,却并非是个成功的投机者,甚至连投机小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投机小丑”。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身首异处的结局是必然的,问题仅在于迟早而已……

PS:《三国演义》上说,许攸是因为和曹操的首席护卫许褚起了冲突,被后者一怒之下杀死。当然这只是小说的剧情,在《三国志》中只提到有人告发许攸的行为,却并未指明是谁。不过,书中许褚说的那句:“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却是很好地代表了老曹军中上下(包括曹操本人)对于许攸这号“恃功狂放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所以,演义中的曹操在得知许攸被杀一事以后,也没有处罚许褚,只是在口头上“深责”之,完全是心照不宣的态度。之后,曹操还要以公候之礼厚葬许攸,并在许攸的葬礼上痛哭流涕,絮叨以往旧情,表示不忘之前官渡之战中所立下的功劳等……当然,曹操的目的不过是借此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再炒作一次,表达自己的痛失贤才的遗憾,以笼络人心。说白了,这也就是一场带有政治性质的表演……


萨沙


许攸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在官渡之战前期投奔曹操之后,许攸建议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许攸又出谋划策,在曹操平定冀州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在平定冀州之后不久,许攸就因为触怒曹操被杀害了。

在《三国演义》中,许攸是被许褚杀害,曹操默许了许褚的行为,仅仅厚葬了许攸而已。在历史上许攸并不是许褚杀死的,而是曹操直接杀死的。许攸的死并不是曹操的问题,而是许攸自身的原因。

在曹操和袁绍对峙的时候,许攸主动的过来投诚。曹操的军队当时连粮食都快吃不上了,看到了许攸来,曹操激动得连鞋子都不穿,几乎要给许攸跪下了。曹操的目的除了想要击败袁绍,同时也想留住许攸。许攸和曹操是老朋友,还是一个顶级谋士,是曹操极力拉拢的对象。只要许攸不是非常过分,哪怕没有功劳,曹操也能够让他荣华富贵一生。可是许攸偏偏不这样,他的功劳确实大,可是问题也比较多。

许攸的人品本来就有问题,袁术在生前评价许攸说:“这个人心术不正,是一个小人。”荀彧评价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这个人贪得无厌,肯定会和袁绍闹矛盾”。许攸确实是一个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是自己的家人贪污犯罪,许攸认为犯罪有理,还要卖主求荣。这种人确实道德败坏,可是这并不能导致曹操起杀心。性格不谈,曹操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只要人才不是非常过分,曹操不会杀掉他们。杨修是多次猜透曹操心思被杀,孔融是多次和曹操作对被杀,他们的死都是存在自身原因的。

许攸的死同样也是自身问题,曹操前期对许攸太礼貌了,许攸显得有些得意忘形。平常的时候还是称呼曹操的小名,曹操虽然没有露出不满,实际上内心早就不舒服了。许攸如果在官渡之战前期这样称呼曹操,曹操肯定不敢说什么。可是现在袁绍已经死了,冀州也平定了,许攸这时候再触怒曹操,几乎等同于是在找死。可是许攸不这么认为,他还以为曹操还是官渡之战时期的曹操。在和曹操吃饭的时候,许攸当着别人面问:“阿瞒呀!没有我的话,你能不能攻占冀州呀?”<strong>

曹操听到之后笑了笑,然后夸奖了许攸的功劳,实际上对许攸开始动了杀心。后来许攸多次问曹操同样的问题,把曹操搞得非常没有面子。许攸得意忘形的过分了,被杀只是早晚的事情。许攸最后一次犯错是他在城门口羞辱曹操。他对着过路人说:曹操一家人,没有我的帮助,根本进不来这个城。

曹操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下令把许攸抓起来审问,后来在狱中杀死了许攸。从这件事来看,许攸的性格狂妄自大,没完没了的挑衅曹操。曹操是北方的霸主,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多次羞辱自己的人,动了杀心也不算错误。


邓海春


曹操正是靠着发小许攸的重要而及时的情报,最终火烧乌巢,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袁绍,统一北方,曹魏政权由此奠定。从这个角度说,许攸可算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如果没有许攸,曹操早就成了袁绍的阶下囚,生死未可知,更别说啥魏武挥鞭了。

而许攸临阵倒戈,背袁投曹,出卖情报,其邺城家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多半都被处死甚至灭族了!许攸付出如此大的牺牲而为曹操立下如此大功,曹操该如何回报自己呢?不说封自己一个三公或重号将军,至少也该是个九卿加侯爵吧!但没有,曹操拿下冀州后,许攸只被赏赐了一些金银,地位仍只是一个普通谋士,你叫他心里如何平衡?

一个全家被杀、心理又不平衡的人,其面目想来也不会多好看,许攸从此便成了一个怨妇般的愤怒老鸟,没大没小,口无遮拦,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曹操不敬,甚至表现出怠慢、不屑的态度,有时还会当众叫其小名,让曹操难堪。

曹操的头号谋士荀彧曾对许攸的性格有个精准评价——贪而无治。贪欲重而没有节制,这就是许攸一生中最大的缺点。这个可怕的缺点,先害死了他的家人,最后还害死了他自己。

有次,许攸随曹操出邺城东门,他竟望着曹操的背影,竟洋洋自得地对左右说道:“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入此门。”

又一次在宴会上,许攸竟公然指着曹操,戏谑说:“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公众场合,曹操也不好发恼,只好满脸堆笑,装作大度:“汝言是也。”

然而从此,许攸便再也看不到曹操对他笑了。

因为他死了,死人可看不到人笑,只能听到鬼哭。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许攸这个大功臣大恩人呢?

因为曹操也很郁闷。许攸放弃家人的性命而背袁投曹,是他许攸自己的选择,又不是曹操逼他的;他完全可以向袁绍申诉或求情,让审配放了他家人,但他没有,是他自己选择了当背叛者,而背叛者,永远不会赢得尊重。

许攸没有赢得尊重,就该夹着尾巴乖乖领受曹操的恩赐,他却反过来不尊重曹操,居功自傲,仗恩肆意,这叫曹操如何受得了?

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许攸之恩已然涌泉,曹操若要相报,难道也要以冀州或家人相报么?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只能恩将仇报,这就是帝王心,海底针!一个帝王的心,能容得下整个天下,却不能容忍一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因为帝王必须是一个市恩之人,而不是一个受恩之人。


千古名将英雄梦


许攸这个人,拥有当时天下最好的人脉资源,同时也拥有超一流的智商。不过老天是公平的,给了许攸顶配智商和人脉后,却给了他最低配的情商。



许攸是南阳人,小时候便与袁绍、曹操二人一起读书、玩耍,三个人可谓是知根知底的发小。成年后的许攸表现出了躁动不安,准备联合冀州刺史王芬和沛国周旌废黜汉灵帝,结果事情败露之后,王芬和周旌被杀,许攸逃跑。

公元189年,董卓入朝,这一年可以说是整个汉末军阀混战的根源。无数能人志士逃离都城,袁绍便是其中之一。此时的许攸认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跟着他一定能够得到远大的前程。因此许攸便投奔了袁绍,成为了他的谋士。



公元200年,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意图吞并曹操。当时的许攸积极献计,希望袁绍可以分兵攻打曹操的老巢许昌,这样使得曹操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结果袁绍根本没有采纳。恰在这时,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罪,审配还把许攸的家人逮捕,告诉了袁绍,袁绍便训斥许攸一次。许攸因此投奔了曹操。

投奔曹操时,曹操亮出了最高规格的迎接礼仪,光着脚出来迎接,并且说许子远到来,大事可成。此时的曹操对许攸礼遇有加,可以说双方都找到了知音。



来到曹营后,许攸积极的出谋划策,让曹操夜袭乌巢,大破袁绍,之后在曹操北伐袁绍的过程中屡次献计。

公元204年,许攸为曹操献计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同时许攸也狂妄到了极点。不论任何场合、地点,许攸总是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而且还经常对着曹操和其手下的将领说:“没有我,你们就进不了这邺城。”这些事搞得曹操非常没有面子,只得表面堆笑着敷衍许攸:“你说得对,没有许子远,就没有我曹操的今天。”

最后一次,许攸在路过邺城的东门时,对着手下的奴仆和守城士兵公然挑战曹操的权威,又说出了那句话:“没有我许子远,曹家人根本进不了邺城!”



这件事让曹操彻底爆发,当着自己的面经常喊小名也就算了,如今当着诸多奴仆下人说自己无能,这就是赤裸裸的挑战曹操的威信。于是曹操首先将许攸收监,最终处死了。

从许攸的经历来看,许攸确实有人脉、有能力,而且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及平定北方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不过他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一个成为主公的人,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发小,表面上的称兄道弟根本不能当真。



再说,曹操将许攸收监之后没有立刻杀掉,实际上为了看看天下人的反应。结果当时根本没有一个人为许攸求情,以此可见许攸的人缘差到了何种地步。这也导致了曹操下定决心处死了许攸。


我是越关


小说《三国演义》里,许攸这个人物在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中,属于“阵前投敌”,然后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的“背主求荣之人”。

对曹操来讲,这个和他与袁绍从小玩大的,后来成了袁绍的重要谋士的许攸,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背叛袁绍投靠到自己阵营,并出了一个绝好的主意(前提是出卖了袁绍粮草大营的军事情报),让他曹操一举就转了两军对峙曹军被动的局面,并击溃袁绍。这个哥们是立了大功的。曹操对此一开始是真心的感激许攸的。

曹操这个人,对人才的态度还是很大度很包容的,选择跟随曹操的各类人才基本上都是“从一而终”很少有半路“改换门庭”的。这足以说明曹操对于人才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的。

根据这个基本判断前提下,许攸的被杀,应该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

许攸是曹操的“发小”,加上又立下了“不世之功”,这就让这个本来就有着强烈的投机意识的“狂士”更加“不可一世”。

这哥们的狂妄曹操尽管也还是不舒服,但曹操也必须忍着。对这个“功臣”,曹操不能杀,甚至不能表现出愤怒,这是考验曹操度量。

可是许攸这个人,情商太低,蹬鼻子上脸,曹操的隐忍,让他感到的不是一种过分的愧疚,而是一种莫名的快感。一种可以为所欲为放肆的快感。在这种快感的支配下,许攸的言论和行为严重的走样了。

酗酒闹事,酒后狂言,扒曹操的隐私,曝曹操的糗事。更重要的是在曹操的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们面前表现出十足的“无礼与傲慢”。

这样一个仗着“功劳”和与曹操的旧交而“狂悖之人”,就不仅仅是曹操难受,许攸激怒的是曹操的一个层面的属下。所以,最终许攸被他的本家,大将许褚一刀斩于马下,许攸完美的诠释了“不作就不会死”这个真理。


步武堂


可以说,许攸之死,主要还是咎由自取,是他自己作死。



许攸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曹操忘履相迎,让许攸格外感动的同时,也持宠而娇,仗着给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后勤基地乌巢的功劳,不断炫耀,自夸自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叫曹操的小名曹阿瞒,还在市井之间传播曹操曾经不光彩的故事。



许攸的猖狂,严重的败坏了曹操的名声,曹操在众人面前强忍着没有找他算账,其实心里早就想收拾他了,正苦无奈。



许褚路过,看见许攸在众人面前揭曹操的短,还不断挑衅,许褚看不惯一刀把许攸给劈了,曹操装作惩罚许褚,内心却想正合我意,终于解决了这个麻烦。



许攸不懂人臣之道,仗着自己的功劳诋毁自己的领导,可以说,许攸之死,咎由自取。


津城沐雨


《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言下之意,曹操比较不喜欢有人在他面前卖弄机灵。卖弄了后,见好就收的还则罢了,如若不知道深浅的一直在他面前抖落智商的人如孔融、许攸等都被他一刀宰了。曹操是爱才,但是却不容许别人把他当傻子。那个杨修就是最搞笑的例子。

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是一起撒尿和稀泥的死党。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曹操大获全胜。


后曹操夺取冀州,许攸居功甚伟。许攸因此开始不分场合地嘚瑟起来,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常在重要场合称呼曹操小名“曹阿瞒”。

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

曹操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动了帝王杀心。后来,许攸仍旧不知深浅,率随从出邺城东门,又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

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宰了许攸。

(曹操杀许攸)

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多面体人物,所谓枭雄,既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上的人物。杨修何才?华佗何能?均被其杀,何况一不知进退黄口儒生?

曹操对待人才问题,最善招降纳叛,可谓唯才是举。但如果有谁恃才傲物,对自己不敬,那不论其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劳,他也不容忍,格杀勿论。



(演绎许攸)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写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


(演绎许褚杀许攸)

曹操见状,深深责备许褚说:“许攸与我是故交,他说的不过是戏言,你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下令厚葬许攸。

罗贯中在演绎中故意借许褚之手杀许攸,以刻画曹操枭雄形象。但不论历史也好,演绎也罢,总归一点变不了,曹操是枭雄,权威不容侵犯,谁侵犯了要谁命。


不书公子


许攸本是袁绍麾下重要谋士,这个人有谋略,但是很贪婪。

在官渡之战的紧经关头,许攸突然投降曹操,这是曹操得以取胜的关键。

当时曹操听闻许攸来降,大喜过望,没来得及穿鞋子,就赤着脚出来迎接,引为上宾,置酒款待。许攸献策道:“明公孤军作战,外无援兵,内无粮谷,已是危险到极点。袁绍有辎重车一万余辆,现在正停于故市、乌巢之间,守卫的军队戒备不严。倘若派出轻装部队出其不意偷袭,焚毁辎重,不用三天的时间,袁绍不战自败。”

这个情报对曹操太重要了,他听罢大喜。鉴于此役的重要性,曹操决定亲自出马,带上精锐步骑兵五千人,走小路直奔乌巢。乌巢一战,把袁绍的粮食烧个精光,这是袁绍最终失败的一大关键。

后来许攸一直沾沾自得,不把曹操麾下谋臣放在眼里,恃功自傲,甚至在曹操面前也十分无礼。他无礼到什么程度呢?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要不是我,你夺不了冀州的。”

曹操心里十窝火,当时由于袁氏未平,还用得上许攸,故而表面上还客客气气。直到曹操攻取袁氏大本营邺城后,许攸仍然醉心于自己的功劳。有一次,他从邺城东门进出时,心血来潮,又向左右吹牛说:“要不是我有,曹氏进不了这个门的。”

嚣张,实在太嚣张了。

曹操虽有气量,却不能忍受这种无限制的飞扬跋扈。作为谋士,许攸的水平并不比荀彧荀攸、郭嘉、贾诩高明,既然他能背叛袁绍,难保哪天也背叛曹操。这种人,留之何用!这次曹操不陪他玩了,不堆起虚假的笑容迎合了,当笑容散去时,许攸才发现曹操原来是多么可怕的人。

许攸玩完了,他的脑袋被砍了下来。

平心而论,许攸罪不致死。但他的死,并没有引起太多同情。曹操麾下的谋士及部将,很多来自敌方阵营,他都能不计前嫌,一视同仁。不过许攸与其他人还是有所不同,其他人投降或归附,并不出卖自己的老上司,许攸作为袁绍麾下重要谋士,不仅背叛,还出卖自己的老主人,导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在时人看来,这是不忠不义之人,人品是不行的。故而许攸之死,曹军内部没人同情,冀州百姓也没人同情。


君山话史


许攸与曹操袁绍都是好友,曾同朝为官,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三国志认为他与崔琰和孔融同一类而引致曹操杀害,私以为不尽然,许攸与他们完全不同,“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相同者仅是死于同一人之手而已,曹操厚待善待降将,但大多指老曹自己欣赏而对方来降的,如徐晃张辽,而对于主动来降的则不大感冒,如朱灵张绣,许攸也是此类,这种人一般正常对待,别惹他也会安全。


许攸来得不是时候,二大好友决战,许攸先为袁绍献计袭许都抄曹操后路,袁绍不听,表示要正面与曹操扛,打败他活捉他,计不见用,许攸心中不爽,个人又贪而无智(荀彧语),家人在后方敛财巧取豪夺,被审配查缉归案,心知大势已去,一怒之下降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是不得不来降,不走没有好结局,并非那种审时度势或心慕主公英明等其它原因。曹操与许攸的对话,一直被后人作为奸雄的证据之一,明明粮尽了还骗对方说有一年、三月、一月的存粮,这席话,也可认为是对许攸打心眼里的不信任。


曹操听了许攸之谋,亲率主力偷袭乌巢烧袁绍粮草,阵前斩了袁绍的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人,手下将领割掉主将淳于琼的鼻子,把他押来见曹操,时许攸也在座,曹操问淳于琼,知道你为什么失败吗?淳于琼回说,成败在天,何必多言。曹操有点欣赏他,打算释放收为己用,这时许攸的小人性格便体现出来了,不顾与淳于琼同僚一场,劝曹操杀了他,不杀必生后祸,理由是他被割掉鼻子,就算投降,每天照镜子时看到自己这副尊容,会怨恨难当记得是谁下的手,“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曹操于是下令杀了淳于琼。这样一来逆了曹操的意,又被看出这人连旧人还不能相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上面那些都是积薪,火苗是攻下邺城之后,自以为与曹操是好友的许攸,也曾献计破袁绍根据地邺城,等到进城,自恃功高忘乎所以,在庆功宴上,小人嘴脸藏不住露于形骸,叫曹操的小名说,阿瞒,如果没有我,你没有办法进这个城,对吧?曹操满脸堆笑的说对对对。还不时与曹操狎笑,而不注意场合气氛。一次走出曹操府,在路上向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就来不了这里。有人把这些话向曹操汇报,曹操得知他在外面也胡言乱语,再也忍不住了,下令把他捉拿处死。抢领导的功劳,能活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