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吳兩國和魏國看起來差不多大,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感謝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加個關注哦!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麼麼噠~

漢末三國,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在眾多文藝作品和三國遊戲的加持下,特別是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宣傳下,更是變得家喻戶曉,甚至草船借箭、隆中對都入選了中學教材。在談起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時,每個中國人幾乎都能聊上幾句,可見這段傳奇歷史的受歡迎程度。

談到三國時期,有個問題曾經困擾了很多朋友。說起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很多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從歷史地圖上,很多時候難以直觀的理解這句話,比如下圖,是中學歷史課本上關於“三國鼎立”的形勢圖。


蜀吳兩國和魏國看起來差不多大,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中學課本上的“三國鼎立”圖


從圖上看,直觀的感覺就是,雖然曹魏的地盤最大,但是和東吳半斤八兩,比蜀漢也多不出多少,即便扣掉東吳中間那一大片的“山越”(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江南地區山賊式武裝集團的統稱。因往往佔山為根據地,故亦稱“山民”。)曹魏佔據的中國也不到一半,又何來“三分之二”呢?今天,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農業社會比的不光是土地,還有人口。雖然中原戰亂不息,但北方人口就算折騰一多半,也根本不是南方能比的。劉備逃到哪裡都儘可能“扶老攜幼”地帶上當地居民,諸葛亮在街亭大敗之時還念念不忘在人口最少的涼州擄掠人口(“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民,陸續而來”)。這可不是他們真的仁厚愛民,而是因為南方的農業人口劣勢太嚴重了,能扳回一點是一點。

說到數據,漢代正史的地理志分區劃記錄了人口,人口統計相對精確。


蜀吳兩國和魏國看起來差不多大,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東漢人口密度圖


歷史書截圖,和上面的東漢人口密度圖疊加一下就知道了。南方大都是人口低密度區,雖然地域遼闊,但人口稀少,生產力嚴重不足,無論提供兵員還是供給糧食,能力都遠遠無法和曹魏佔據的中原相提並論。

其實結合東漢政府劃分的“十三州”考慮(劃分州管轄地時,肯定是綜合考慮了人口和土地的因素,),當時

曹魏掌握了:司隸,豫州,兗州,徐州,青州,雍州,幷州,冀州,幽州,以及荊州北部和揚州一小部分(荊揚二州北部),大約9.5個州

孫吳掌握了:荊州南部,揚州大部(雖然東吳佔領的地盤比曹魏大,但實際上曹魏奪取的那一小部分是這兩個州人口最稠密的部分之一),交州,大約2.5個州

蜀漢掌握了:益州,滿打滿算1個州

十三州掌握九個半州,稱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並不為過。


蜀吳兩國和魏國看起來差不多大,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我們認為的三國鼎立



蜀吳兩國和魏國看起來差不多大,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實際上的三國鼎立(這圖對蜀吳兩國的實際控制已經算是偏大了。)



看看這張圖,或許你就能理解,位列“武廟十哲”之一的諸葛武侯。為什麼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了,武侯北伐的失敗,實在是勢不能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