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炎帝到底哪个才是我们的祖先?

微言谏语


炎帝与黄帝均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当然按时序而言,炎帝远早于黄帝,其是三皇之一,而黄帝是五帝之首,三皇先于五帝,所以炎黄子孙,炎帝为先黄帝为后。

炎帝号神农氏,又叫连山氏。中国有本经典叫易经,然传说易一共有三本,礼记讲:最早的易叫《连山》,其最终定型成书是夏王朝,而夏的人文知识其源泉于炎帝,因此夏易的书名就承沿炎帝的连山氏称号叫《连山》。


炎帝一族是由北方(现宝鸡附近)的还是母系社会时的姜姓部落,南迁至现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一大氏族。神话传说:炎帝牛头人身,他为解民疾而亲尝百草,发现与发展了中医中草药治病,又发明了种植技术与工具,教化民众开垦荒野,耕作农作物,并以粮食造酒与加工各种各样的食品,所以世人尊为中医与农业之祖,誉谓神农氏。

然现武汉则为长江流域地区,是为古炎帝氏族的活动地方。其实现说的炎帝并非光指一个人,而是指前后合计五百三十年的光景所产生的炎帝氏族部落的9位领袖,分别是: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榆罔。


而记载黄帝出处最权威要数中国第一史:史记。五帝本纪讲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本姓公孙,后改姓姫,号轩辕,是图腾为猛熊的有熊氏族的首领。

道家认为黄帝的时候因为有土德故称黄帝。史记及上古神神话传说:黄帝一生有三次颇大规模的战事,分别是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平北之役。尤其是以第二场最为波澜壮阔,对华夏的基础定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场战役,是炎帝系晚期,在位天子的管治已经江河日下,于是黄帝对其发动征战于阪泉,并以黄帝胜利结束。


第二场是:本来是炎帝的部属的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不服炎帝管理,我行我素。并发动对黄帝氏族的战争,最终黄帝与九黎在涿鹿这个地方开展终极大决战。战争异常惨烈,产生很多波澜壮阔的上古神话,比如九天玄女下凡助黄族……由于传说蚩尤九兄弟个个铁头铁背可飞砂走石,又得另外帮助九黎的神族风伯雨师力助,开始交战时,黄帝军兵被杀得伤亡惨重而军心恐惧。

突然天边出现环状光器,从光芒万丈中走出一黑色女神,自称九天玄女,赐黄氏三式兵法、又派遣女魃、应龙神族救援帝军,终于在玄女帮扶下,黄帝惨胜九黎。

第三场是攻打晕粥,平定北方。神话传说晕粥是狗头人身的恶神。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土,黄帝在平定了东方之后,随对北方晕粥部族发动反攻,最终以晕粥战败退回漠北。由此黄帝垫定以黄河流域为管治中心的中土天下了。综观黄帝是继炎帝之后的另一代圣王,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前后两者均是华族的组织主要成份,所以后人自称炎黄子孙。好,问题就回应于此。


洪范国学堂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将上古时期的黄帝和炎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当然,这种说法肯定不错,但是并不准确。在黄帝和炎帝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始祖,一个长期被丑化和遗忘的始祖。那么,他到底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他就是蚩尤,上古时期九黎部落的首领。当时,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可不是在贵州、湖南的深山中,而是占据在黄河中下流地区。他们也不是什么蛮夷,而是掌握先进的冶炼、农耕、兵器制作等技艺的文明部落,并且蚩尤还首创法规,在某些方面黄帝领导的部落也不能与之睥睨的。总之,蚩尤所领导的九黎部落是一个非常先进的部落,为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当时,在黄河流域除了蚩尤之外,还有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炎帝败给蚩尤后,炎帝和黄帝联手,合二为一。后来,蚩尤与黄帝为了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双方爆发了涿鹿之战,打的昏天暗地,最后蚩尤战败,被黄帝所杀。黄帝一统中原,与炎帝一起作为胜利者,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始祖,享受后世的香火。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蚩尤就是那个失败者,他被胜利者丑化,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个大反派,饱受非议。然而,蚩尤领导九黎部落与黄帝、炎帝一样创造了人类先进的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应该与黄帝、炎帝一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并非是一个大反派。

很多人可能会说蚩尤才不是我们的祖先,他是苗人的祖先才对。实则不然,在蚩尤被杀后,他的九黎部落,只有一小部分西迁成为羌人的祖先,南迁成为了苗人的祖先,而大部分的族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部落的祖先。



综上所述,黄帝、炎帝、蚩尤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都应该是我们的祖先才对。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三皇:伏羲,神农氏,炎皇。

神农氏为中华人文初祖。

神农氏不是黄帝,黄帝最少晚三千年。文字从伏羲八卦为符号起源,到神农氏已经成系统文字了。神农定经脉、尝百草为医祖,医道同源,也是道祖,并且做了文字记录的!七千年前,神农氏族约存70--17个世代、时间两千到五百年间,推算应是70个世代两千多年。当时文明很发达,人很健康快乐,是早期公有制、大道之行。阴符经为道门之源,文字精妙,并不是什么没开化的人能写出来的!应是神农氏作,炎皇完善。

为什么说炎皇是人皇?炎皇朱襄氏,擅用火,氏族约存八个世代两百多年。第一,炎皇之死找不到任何记录:一个可能是炎帝比黄帝大很多,但能有心气跟黄帝打一仗两人的年龄是差不了多少的;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谋杀案夺权,就是黄帝和他手下杀了炎皇。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无论黄帝挂多少名、医书也好道书也好,炎字总在黄字前。就是说,炎皇的功劳绝对比黄帝大,所以炎在黄前。

第二,仓颉是黄帝的下属,那之前几千年的医、道知识是怎么传承的?!那文字怎么可能是仓颉创的?只有可能这人出了本字典啥的,伪名或者误导后人是自己造字。那么《阴符经》伪署黄帝名也只能是这人干的,毕竟这事只要揣测下领导的心意。只是这人智力不够,在三皇玉诀里留了漏洞,能找到篡改的痕迹。所以我说因果因果,只要做过必有痕迹。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公元前2717到2599。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颛顼的侄儿。唐尧是帝喾的儿子。虞舜的高祖穷蝉是颛顼的儿子,权力从叔叔家回本家了。就是说夏之前确有虞朝,且是一直在黄帝一家承继的。请注意,这已经不是禅让制了,是血统把持。在五帝之前从未有过。这也是人们怀念三皇的原因,三皇以公心立人道。

哈哈,刚写完的中华文化的魂复制过来的。


节度使95


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这也就是说炎帝和黄帝都是我们的祖先。

中国历史的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和黄帝时期,之后才是蚩尤,尧、舜、禹。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神农氏,正是炎黄二帝之中的炎帝。

是炎帝教会了我们耕种农作物,说白了在炎帝之前,我们都是靠天吃饭的,那时候懂的的仅仅是采野果子,打野兽。

若是那一天没有收获,肯定就是要饿肚子了,可以说在我们学会耕种之前,人类的生活都是极其的被动的。

炎帝还发明了火,有了火之后,我们人类才吃上了熟食。而且还把火的作用扩大到防御野兽上来。

炎帝还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尝遍百草,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中药。就是我们现在沿用下来的很多中医药方面的成果,也是从炎帝那里传承过来的。

可见,炎帝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贡献了多少的智慧。

可以说正是他发明的这些东西,让人类的历史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但是,炎帝还是被黄帝给打败了。

尽管当时炎帝做的已经很好了,带领人类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历史终究还是要向前进的。

因为部落的迅速发展,让部落和部落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正是部落之间的冲突,让黄帝意识到要发展器具,要冶炼金属,要制作武器的。

可是,炎帝并不想这样做,他觉得这样太折腾了,还是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比较好。

两个领袖之间出现了分歧,谁都说服不了谁。

索性最后只能用武力来分个高下了。

最终知道冶炼金属,拥有武器的黄帝打败了炎帝,成了部落的老大。

就这样我们的祖先从炎帝这里,又传承到了黄帝这里。

黄帝开始带领我们又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程。所以说我们被叫做炎黄子孙。

炎帝和黄帝都是我们的祖先。


史学达人


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炎帝和黄帝哪个才是我们的祖先?

原来,黄帝是古老部落的一个首领,姓公孙,名轩辕。他带领部族人修建房屋,驯养家畜,在黄河流域过上了定居生活。

而在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姜姓部族,首领就是炎帝。炎帝部落与蚩(chi)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发生了冲突,被九黎部打败了。炎帝只好带着族人来到了黄帝部落的地盘上,最后被统一在了黄帝的部落里,于是就有了"炎黄子孙"之说。

在黄帝合并了炎帝之后,他们又打败了九黎部落。又收服了周围的部落,统一了中原,最终黄帝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通常大家都说"炎黄子孙",炎帝在前,黄帝在后,这可能是人们的用语习惯而已。事实上,可能是炎帝部落早于黄帝部落,炎帝年龄也长于黄帝年龄。

所以说,黄帝、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程胜军3


炎帝实际是帝炎,即帝琰,与帝俊齐名。帝琰(北方风神),帝俊(东方风神),帝乎民(南方风神),帝韦(西方风神),都是黄帝的儿子。帝俊被周朝人改造成帝喾,帝琰被改造为炎帝,比黄帝资格还老,成了神农氏,还说炎帝称号传了十几代才有黄帝。帝乎民和帝韦直接删除了。炎帝的孙子伯陵与吴权之妻阿女缘妇(做情人),生了三个男孩。吴权是谁?黄帝之子蚩尤(即昌意)的儿子,别号韩流。吴权是帝颛顼高阳氏的父亲。炎帝与蚩尤是兄弟,炎帝的孙子蚩尤的儿媳做情人,差辈份。所以成了仇人。可黄帝却站在炎帝这一边,蚩尤气极了,与黄帝断绝父子关系。吴权被伯陵杀了,帝颛项被帝俊(大昊)的儿子少昊抚养长大(少昊与吴权是堂兄弟)。历史真相就是炎帝是黄帝儿子,不是并列的。炎帝子孙当然就是黄帝子孙了,基因单倍体类型是一致的。


法律公信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到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达尔文进化论没有解决,现代科学或许也在探索中……
  • 那么,炎黄二帝到底谁先谁后,看似简单,正如有人所言——“炎黄炎黄,肯定炎帝在先”;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因为,远古有太多的奥秘,太多的玄幻……太多太多让人无从知晓的东西,就说“炎黄”吧,其实众说纷纭,有人说“炎”、“黄”都是氏族部落的名称,有人说“炎黄”都是具体的人文始祖;窃以为,既然当时无文无据无考,那就还是以诸如《史记》等正史记载为准好。
  • 炎黄二帝,到底谁先谁后、谁大谁小?只要你深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三皇文明”、“神农文明”、“五帝文明”,我想,答案自然明朗。

  • “三皇文明”
  • 追溯人类历史,一百七十万年就有了人类的祖先活动……到了人类“洪水大毁灭”时期,人文始祖伏羲与同母异父妹妹女娲相婚,再次缔造人类——人类进入上古文明时期,距今至少有七千年历史。伏羲乃中华有典籍记载的第一王,他开创了“三皇文明”——开始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
  • 三皇(公元前 ? 年——公元前三O七七年),即羲皇(伏羲)、娲皇(女娲) 、农皇(神农)(《吕氏春秋》记载)。伏羲,三皇之首,中国典籍记载第一王,华夏、夷族(东夷、西夷、南夷,湖南瑶山古瑶歌中就有伏羲兄妹的典故)共同的人文始祖,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建有伏羲庙),农历三月十八出生,风姓,《史记》中称青帝,与女娲乃同母异父兄妹,相传,洪水滔天,人全淹没,兄妹躲在葫芦中得救,为繁衍后代,兄妹相婚。羲皇称帝一百一十一年,创立《易》(八卦)、文字,发明瑟、曲子,教民渔猎,缔造人类、创立婚姻(对偶婚)制度;羲皇陵位于河南淮阳县,占地八百七十五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与炎帝、黄帝同为华夏始祖地位……


  • 图片来自网络:始祖伏羲与始母女娲相交图。
  • 就说有典籍记载的中华“第一王”吧,其实,也并非真正的“第一王”,因为之前,还有诸如神话故事中的“盘古”,盘古开天地,才会有之后的华胥氏与雷神相交而诞生伏羲。《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龙的儿子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这就是“龙的传人”的最早传说。伏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氏就是“龙祖之祖”了,华胥也是祖中之祖了。所以说,远古多奥秘、多玄幻

  • “神农文明”
  •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尚有神农文明——相传,伏羲禅让帝位给神农氏,传位七十(又说十七)世代,传承了约二千年,但有典籍记载的,神农文明的确传承了九世代(即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榆罔——炎帝),传承了五三O年。农皇——炎帝,三皇之末,出生于陕西宝鸡(但据《普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出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炎帝出生于华阳之“常羊山”,而湖南会同县内的确有连山,连山境内有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和“神农庙”,连山至今还完整保存一个“茶亭庵”——炎帝发明了“茶饮”,因此,有学者考证炎帝故里在湖南会同县连山,确有依据。但不管怎样,炎帝存于湘葬于湘,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葬于湖南株洲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 图片来自网络: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 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 炎帝功绩:制耒耜、种五谷;偿百草、立市廛;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作五弦琴,制作陶器;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乃农耕文明始祖,故号农皇。炎帝治国有方: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 图片来自网络:神农尝百草。
  • “仰韶文化”印证了“三皇文明"——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最早发现于豫渑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时期的遗址尚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可见,原始农牧业得以发展;因此,神农文明,实际上就是原始农耕文明。
  • “五帝文明”
  • 黄帝居功甚伟,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但炎帝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没,因此,亦被共同尊为始祖,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黄帝崩后,他的直系孙、曾孙、玄孙(只有舜为八世孙)——颛顼、喾、尧、舜先后继承了帝位,史称“五帝时代”。“五帝文明”,特别是饶舜文明,家喻户晓,黄帝可是“五帝文明”的开创者。
  • 黄帝统一了中国,中国完成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黄帝时代,中国有四大部落集团:华夏集团(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首领为炎帝,号河洛民族)、东夷集团(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齐鲁大地,江淮、东北一小部分,首领为蚩尤,号海岱民族)、苗蛮集团(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延扩至江淮湘蜀黔等广大地区,号江汉民族)、百越集团(以东南沿海为中心,含福建、两广、台湾、浙江大部分,号百越民族)。黄帝三战炎帝于阪泉,取代了炎帝部落盟主地位,炎黄二帝本为同根部落,很快就融合了,在炎帝的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
  • 黄帝生卒年份(出生于农历三月初三)不详,《史记》中只记载其崩后葬于桥山(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但道家将其继位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作为道历元年,相传,黄帝20岁继位,在位近百年……黄帝逝世后,虽然葬于桥山,但其陵墓中却未安葬有其遗体,因为,“龙飞鼎湖”的故事告诉后人,黄帝原来“乘龙上天”了!
  • 龙飞鼎湖——《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刘向《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


  • 黄帝陵,乃《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 黄帝的主要丰功伟绩:统一中国居功甚伟,建造房屋、车船、井田,发明阵法、音乐(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继承和发展了炎帝的农业、历法(令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记年,沿用至今)、兴文字(令仓颉造字,开创了中华文化)、创医学(《黄帝内经》)、制衣服(元妃嫘祖养蚕以丝制衣服)、铸鼎(在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龙去鼎湖,相传,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铜鼎(当时已有铜铁冶炼技术)在湖边铸出来时,天上飞下一条龙,黄帝即乘龙上天,后来,帝王逝世,就是“龙去鼎湖"。


  • 图片来自网络:黄帝像。
  • “龙山文化”就是“五帝文明”很好的佐证。“龙山文化”因在龙山镇(山东章丘县)发现而得名,据C14检测,其遗址产生于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时间恰在“五帝时代”。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文明程度更高;它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远超“仰韶文化",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
  • 言归正传,了解了“三皇文明”、“神农文明”、“五帝文明”,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果按时间排序,那炎帝自然在先、黄帝在后,正如《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的确有“神农文明——神农时代”。
  • 但是,若按其所处时代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说,则他们各有千秋:首先,炎帝传承了伏羲的天下,自然属于“三皇文明”的范畴,开始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社会开始脱胎于原始社会而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黄帝则是先战败炎帝而取而代之做了部落联盟之盟主,由于炎黄二帝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部落,很快就融合在一起,黄帝在炎帝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黄帝开创了“五帝文明”,彻底完成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所以,炎黄二帝所缔造的文明时代不同、范畴不同,虽然黄帝有史以来正式第一次统一中国,使炎帝时代的“松散式”部落联盟变成了“统一式”部落联盟,从这一点来看,黄帝的功劳是最大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炎帝神农文明的累积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正如“一个人吃第四饼吃饱了,可绝不能否认前三张饼的功劳”一样,所以,炎帝的功劳也是无与伦比的。其次,炎黄二帝所缔造的文明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差异:炎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依然是“石器文明”——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为特征的农耕文明;黄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的文明程度远超“石器文明”(铜器时代)——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最后,文明所履盖的国土范围已大不相同:炎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主要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而黄帝时代的“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所以,历史总是向前推进的,论功劳,比贡献 ,炎黄二帝难分伯仲,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炎黄二帝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再追溯至伏羲,伏羲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闲云岛


黄帝真正的家乡其实是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区。周人说“我姬氏出自天鼋”(《国语.周语下》),对于周人的这句话,郭沫若把“天鼋”解释成“轩辕”。而且,黄帝以玉为兵。黄帝的妻子教人养蚕。

而在中国古代新石器文化当中,内蒙古和辽宁,河北涿鹿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最早最大量的玉器。其中就包括了天鼋图腾的具体形象玉龟和玉蚕。甚至还有黄帝有熊氏的标志玉熊。

蛇崇拜是黄帝族系一直固守的传统崇拜,甚至同在内蒙古更早的兴隆洼文化还是龙文化的诞生地,而红山文化则是龙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平说过:黄帝族很可能发祥于红山文化核心区所在的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地区。而黄帝,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可以继承的尊号,有很多代黄帝。

黄帝部族后来从红山南下,进入到了山西,现在就在山西发现了光社文化遗址,典型器物,与红山文化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一代代黄帝带领部族迁徙,扩大控制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都有黄帝陵或者黄帝都城的原因。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平均身高最高的,山东大汉是有历史原因的。

从新石器文化来说,山西陕西和河南的仰韶文化对应的是炎帝。而山东大汶口文化对应的是蚩尤(大汶口文化的传承就是分布在河南和山东等地的龙山文化,60-70%汉人所拥有的O3-M122基因,就来自龙山文化),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对应的则是黄帝。

红山文化核心地区的西拉木伦河,其实就是蒙古语的黄色河流的意思。《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记载,"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

而在哪里发现大量的弓箭遗存,就能间接确定黄帝族的活跃区域了。考古发现证明," 这一地域 " 就是红山文化区。不仅如此,还在这里发现了最大量的玉器。

常春林先生指出,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遗存中,这种细石镞是少见或不见的。而在红山文化的遗存中,石镞却大量出现。所以,黄帝族文化不应该在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所在地,而应该是在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间。


深度军事


炎帝和黄帝可以说都是祖先,但黄帝的成分要多点。

炎帝和黄帝,未必是历史真实人物,从称号来看,很可能是五行学说演变的上帝。炎帝也叫赤帝,就南方天帝;黄帝就是中央天帝;同时也有黑帝(玄帝)、白帝、青帝等。后世把黄帝和轩辕联系起来,炎帝和神农联系起来,黑帝和颛顼联系起来,白帝和少昊联系起来,青帝和太昊联系起来,其实开始可能未必有关系。

周代开始认五帝为始祖,按照《史记·五帝本纪》,虞、夏、商、周、楚都是黄帝之后,这些国家和他们后代诸侯国,比如陈、宋、晋、韩、魏、燕、郑等国很多都是黄帝之后;炎帝的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姜姓,周代的齐、吕、申、许等国;青帝太昊的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国;白帝少昊的有秦、赵、徐、葛、梁等国,有的资料又把少昊当做黄帝的儿子。黑帝颛顼也被划入黄帝一系了。

所以在今天看来,黄帝作为华夏祖先的成分应该是最重的,炎帝、青帝、白帝、黑帝也都有一定份额,但白帝和黑帝都被划入了黄帝一系,青帝后代的影响力较小,所以一般就叫炎黄子孙了。


林屋公子


「读史札记:炎黄与蚩尤——人文与宗教的终极较量 周革殷命的前传」

说到「周革殷命」,除武力革命外,其实还有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文化革命。

众所周知,殷商的残暴是举世公认的,也是经考古证实了的(图1)。


(图2)甲骨卜辞《小臣墙刻辞》(纣王):


“比伐,擒危髦,馘千五百七十”。

✔馘,割去左耳,1570个割掉左耳的战俘。

▲人牲都是战争俘虏,由俘虏基数可以想象到死于殷商铁蹄下的战争冤魂到底有多少。

■春秋战国的最大之人牲墓,来自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春秋雄主之一,人牲约为180多人。

✔上至一万多年前,下至殷墟为止,所有人牲数量,不及殷墟人牲的10%.

▲这说明杀牲历来不是中华大地的固有传统。

显然,姬周对殷商的残暴统治作了一番颠覆性的改革,最能代表其改革思想当然是《尚书》里的「德政」与「仁治」。

殷商的残暴不仁,与宗教有密切关系,而周代商,也有冲着反对宗教统治去的。

严格点说,是反对「鬼神崇拜」的宗教。

这在《周礼》中已经有足够的说明,姬周人信奉及祭祀的是天地自然神和「三皇五帝」,此已務须再赘。

而殷商崇拜的「鬼神」是什么鬼什么神呢?

答:就是「帝」。在甲骨文里它是一个完全虚化的神,偶尔以殷商人先王身份出现,每次都必须“吞吃”大量的活人。

商周信仰的标志性不同,揭露出中华文明亘古以来,就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

✔一种是以神农氏为代表的农耕人文思维;

✔另一种则是蚩尤为代表的宗教鬼神思维。

《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司马迁未明说神农氏与黄帝有继承关系,但在他当时所掌握的史料看来,炎黄之前,应该有一个「神农朝」。

又:“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神农的衰落导致了天下大乱。

我们都知道,炎帝是神农后人,这一点于史载来说,基本没有疑问。

神农氏衰落了,神农后人的炎帝也自然衰落——时势造英雄,两个人物超越炎帝,脱颖而出。

一个就是黄帝轩辕氏,另一个就是蚩尤。



“神农氏世衰……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轩辕氏的崛起!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比黄帝崛起得还更牛逼。

▲蚩尤的记载,由于笔色太杂,已难睹其貌,但「其人之事」却还是有比较清楚的:

★《国语.楚语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古者民神不杂………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在周革殷命之前,最大规模的文化革命,当属这场「绝地天通」!(图6)


✔“上下之神、氏姓之出”——指被祭祀的是祖先神,是逝世的先人,古人相信他们登天化作神仙,并没有真正死去。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相当于现在遍地开花的某教某寺,人人称神,各自为政。

✔“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由于蚩尤后裔「九黎」破坏了祭祀礼仪,所以天神惩罚人民,导致了天灾人祸。

▲这其实是托辞,实际上是暗示人民过于沉迷宗教膜拜而荒废了生产,导致“无物以享”——发生粮食危机与生存受到死亡威胁。

于是:“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

✔重,应为天文官员。

✔黎,应为农业官员。

两人配合,重新振兴农业文明与指导生产。

▲所谓「绝地天通」,字面上理解是杜绝地上的人们与天上的神直接沟通,将祭祀收归“国有”,但这只是手段,恢复社会秩序才是目的。

『炎黄的交易与合作』

《五帝本纪》:“神农氏衰……炎帝‘欲侵陵诸侯’”,但却三次败于黄帝——屋漏偏逢连夜雨,落魄的末代「农皇」炎帝又遭到了蚩尤的驱逐。

于是,走投无路的炎帝只好求助击败自己的黄帝(《逸周书》)。

但他却为此而付出了代价——将祖宗基业交给对方,推举黄帝为新的天下共主!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五帝本纪》。

黄帝和炎帝联手——主要以他为主,强强联合剿灭蚩尤,并按照战争礼仪将其肢解,象征使其魂神俱灭。


炎帝将神农伟业交给了黄帝的同时,黄帝也“皈依”了神农氏。

「炎黄一系」对蚩尤发动的战争,从「绝地天通」可以看出,显然也有宗教性质——双方信仰的完全不同,决定了势不两立。

此后,黄帝一面遵照与炎帝的盟约“修(农)德”,但另一面则是“振兵”——继续南征北战,在的巨人肩膀上,去开拓更大的事业。

成为史上第一个统一东南西北的天下共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