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炎帝到底哪个才是我们的祖先?

微言谏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可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炎黄都是男性,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不至于我们有两个父亲吧,并且姓氏也是不尽相同。

黄帝原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在姬水长大,又姓姬,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又称有熊氏)。炎帝姓姜,话说两人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后来独自为王了。其实当时存在三个部落,黄帝、炎帝、蚩尤各持一个部落。

在部落之间的斗争中,炎帝不敌蚩尤,投靠黄帝后联合攻破了蚩尤,后来三分为二,炎帝又和黄帝开始了斗争,最终黄帝统一了三个部落,站在胜者为王的角度讲,黄帝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先。

毕竟是上古时期的事情了,说法自当很多了,说到黄帝、炎帝是我们的祖先,那就不得不提蚩尤了,因为蚩尤作为同时期的一个强大的部落,毕竟还将炎帝给打败了,作为黄帝的一个强大的对手,在我们的脑海里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祖先是蚩尤。其实蚩尤多多少少都有着和黄帝、炎帝不可分割的关系。

  • 有一种说法认为蚩尤曾经和炎帝是一个部落,后来蚩尤逆反,打败了炎帝,致使炎帝投奔黄帝,联合剿灭之,因此作为蚩尤领导的炎帝显然在辈分上更称得上是祖先了。


  •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传奇,蚩尤是炎帝的后代,为了给自己祖先报仇于是和黄帝进行战斗,这种说法绝对是空穴来风的,因为专家研究,蚩尤和炎帝有着一样的图腾——牛,可以想象他们很有可能是亲戚,可见在传说中蚩尤应该被包含在炎黄两帝之内了。

史传炎帝创造了农耕,他还亲自尝试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可谓是生活中的强者。与炎帝不同,黄帝更甚之,他创造了政治,他的政权管理能力要比炎帝、蚩尤强很多,在他的带领下部落的文化水平也要比其他部落高很多。

他们的武器更加的锋利、结实,作为领袖,他可以与炎帝联合制敌,在胜利后又有足够的能力摆平炎帝,创建华夏族,可见黄帝的本领才是三个部落中最强的。

究其根本原因,我们之所以被称之为炎黄子孙,最为关键的并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有可能部分人还是蚩尤的后代呢。

在古代,很多少数民族也同样认可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可,是对先祖的认可,在华夏文明五千年中,炎黄两帝所创造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大家普遍都比较认可自己是炎黄子孙。

毕竟在剿灭蚩尤后,黄帝虽然与炎帝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战斗,最出名的就是阪泉之战了,但是最终还是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如果非要严格的定义祖先,那么必定是黄帝了,毕竟华夏族可是他创建的。

但是华夏文明却离不开神农氏炎帝,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在落后的封建社会,炎帝不惜牺牲性命用来尝试百草,创造五谷。毕竟吃饱了、不生病,才有力气打败别的部落嘛,可见炎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比黄帝还要大,因此大家也就共同认可了炎黄子孙这一说法。

毕竟黄帝统一部落后,两个部落的子民后代还是受到了两帝共同的影响,也就有了如今的我们,因此炎黄两帝都是我们的祖先。


大国布衣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其实这句话,我的理解只是笼统一说,是一个民族整合的文化符号。为什么?

如果还原到历史中,你会发现,我们真正的炎黄子孙并不太多。

炎黄时代,当时的天下能和他们有一拼的部族还有很多,譬如,还有蚩尤、太昊、共工、少昊等等,据记载,当时有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部落。

所以,现代的人如果要往前追祖宗,有可能发现自己不是炎黄部族的后代,说不定会是共工、太昊、蚩尤一脉的后人,如果是蚩尤的后人,甭说与炎黄沾亲带故了,那可与炎黄有着血海深仇呢!

就事论事,炎黄子孙就是一个血缘语码,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文明自觉,是每一位中国人骄傲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共同体,是我们共同的寄托。



乌咪爱读书


炎帝与黄帝均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当然按时序而言,炎帝远早于黄帝,其是三皇之一,而黄帝是五帝之首,三皇先于五帝,所以炎黄子孙,炎帝为先黄帝为后。

炎帝号神农氏,又叫连山氏。中国有本经典叫易经,然传说易一共有三本,礼记讲:最早的易叫《连山》,其最终定型成书是夏王朝,而夏的人文知识其源泉于炎帝,因此夏易的书名就承沿炎帝的连山氏称号叫《连山》。



炎帝一族是由北方(现宝鸡附近)的还是母系社会时的姜姓部落,南迁至现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一大氏族。神话传说:炎帝牛头人身,他为解民疾而亲尝百草,发现与发展了中医中草药治病,又发明了种植技术与工具,教化民众开垦荒野,耕作农作物,并以粮食造酒与加工各种各样的食品,所以世人尊为中医与农业之祖,誉谓神农氏。

然现武汉则为长江流域地区,是为古炎帝氏族的活动地方。其实现说的炎帝并非光指一个人,而是指前后合计五百三十年的光景所产生的炎帝氏族部落的9位领袖,分别是: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榆罔。



而记载黄帝出处最权威要数中国第一史:史记。五帝本纪讲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本姓公孙,后改姓姫,号轩辕,是图腾为猛熊的有熊氏族的首领。

道家认为黄帝的时候因为有土德故称黄帝。史记及上古神神话传说:黄帝一生有三次颇大规模的战事,分别是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平北之役。尤其是以第二场最为波澜壮阔,对华夏的基础定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场战役,是炎帝系晚期,在位天子的管治已经江河日下,于是黄帝对其发动征战于阪泉,并以黄帝胜利结束。



第二场是:本来是炎帝的部属的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不服炎帝管理,我行我素。并发动对黄帝氏族的战争,最终黄帝与九黎在涿鹿这个地方开展终极大决战。战争异常惨烈,产生很多波澜壮阔的上古神话,比如九天玄女下凡助黄族……由于传说蚩尤九兄弟个个铁头铁背可飞砂走石,又得另外帮助九黎的神族风伯雨师力助,开始交战时,黄帝军兵被杀得伤亡惨重而军心恐惧。

突然天边出现环状光器,从光芒万丈中走出一黑色女神,自称九天玄女,赐黄氏三式兵法、又派遣女魃、应龙神族救援帝军,终于在玄女帮扶下,黄帝惨胜九黎。

第三场是攻打晕粥,平定北方。神话传说晕粥是狗头人身的恶神。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土,黄帝在平定了东方之后,随对北方晕粥部族发动反攻,最终以晕粥战败退回漠北。由此黄帝垫定以黄河流域为管治中心的中土天下了。综观黄帝是继炎帝之后的另一代圣王,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前后两者均是华族的组织主要成份,所以后人自称炎黄子孙。好,问题就回应于此。


洪范书斋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将上古时期的黄帝和炎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当然,这种说法肯定不错,但是并不准确。在黄帝和炎帝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始祖,一个长期被丑化和遗忘的始祖。那么,他到底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他就是蚩尤,上古时期九黎部落的首领。当时,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可不是在贵州、湖南的深山中,而是占据在黄河中下流地区。他们也不是什么蛮夷,而是掌握先进的冶炼、农耕、兵器制作等技艺的文明部落,并且蚩尤还首创法规,在某些方面黄帝领导的部落也不能与之睥睨的。总之,蚩尤所领导的九黎部落是一个非常先进的部落,为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当时,在黄河流域除了蚩尤之外,还有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炎帝败给蚩尤后,炎帝和黄帝联手,合二为一。后来,蚩尤与黄帝为了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双方爆发了涿鹿之战,打的昏天暗地,最后蚩尤战败,被黄帝所杀。黄帝一统中原,与炎帝一起作为胜利者,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始祖,享受后世的香火。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蚩尤就是那个失败者,他被胜利者丑化,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个大反派,饱受非议。然而,蚩尤领导九黎部落与黄帝、炎帝一样创造了人类先进的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应该与黄帝、炎帝一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并非是一个大反派。

很多人可能会说蚩尤才不是我们的祖先,他是苗人的祖先才对。实则不然,在蚩尤被杀后,他的九黎部落,只有一小部分西迁成为羌人的祖先,南迁成为了苗人的祖先,而大部分的族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部落的祖先。

综上所述,黄帝、炎帝、蚩尤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都应该是我们的祖先才对。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炎帝和黄帝可以说都是祖先,但黄帝的成分要多点。

炎帝和黄帝,未必是历史真实人物,从称号来看,很可能是五行学说演变的上帝。炎帝也叫赤帝,就南方天帝;黄帝就是中央天帝;同时也有黑帝(玄帝)、白帝、青帝等。后世把黄帝和轩辕联系起来,炎帝和神农联系起来,黑帝和颛顼联系起来,白帝和少昊联系起来,青帝和太昊联系起来,其实开始可能未必有关系。

周代开始认五帝为始祖,按照《史记·五帝本纪》,虞、夏、商、周、楚都是黄帝之后,这些国家和他们后代诸侯国,比如陈、宋、晋、韩、魏、燕、郑等国很多都是黄帝之后;炎帝的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姜姓,周代的齐、吕、申、许等国;青帝太昊的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国;白帝少昊的有秦、赵、徐、葛、梁等国,有的资料又把少昊当做黄帝的儿子。黑帝颛顼也被划入黄帝一系了。

所以在今天看来,黄帝作为华夏祖先的成分应该是最重的,炎帝、青帝、白帝、黑帝也都有一定份额,但白帝和黑帝都被划入了黄帝一系,青帝后代的影响力较小,所以一般就叫炎黄子孙了。


林屋公子


  • 炎黄二帝,谁先谁后?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吗?
  • 到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达尔文进化论没有解决,现代科学或许也在探索中……
  • 那么,炎黄二帝到底谁先谁后,看似简单,正如有人所言——“炎黄炎黄,肯定炎帝在先”;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大即小”那么简单,因为,远古有太多的奥秘,太多的玄幻……太多太多让人无从知晓的东西,就说“炎黄”吧,其实众说纷纭,有人说“炎”、“黄”都是氏族部落的名称,有人说“炎黄”都是具体的人文始祖;窃以为,既然当时无文无据无考,那就还是以诸如《史记》等正史记载为准好。
  • 炎黄二帝,到底谁先谁后、谁大谁小?只要你深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三皇文明”、“神农文明”、“五帝文明”,我想,答案自然明朗。

  • “三皇文明”
  • 追溯人类历史,一百七十万年就有了人类的祖先活动……到了人类“洪水大毁灭”时期,人文始祖伏羲与同母异父妹妹女娲相婚,再次缔造人类——人类进入上古文明时期,距今至少有七千年历史。伏羲乃中华有典籍记载的第一王,他开创了“三皇文明”——开始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
  • 三皇(公元前 ? 年——公元前三O七七年),即羲皇(伏羲)、娲皇(女娲) 、农皇(神农)(《吕氏春秋》记载)。伏羲,三皇之首,中国典籍记载第一王,华夏、夷族(东夷、西夷、南夷,湖南瑶山古瑶歌中就有伏羲兄妹的典故)共同的人文始祖,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建有伏羲庙),农历三月十八出生,风姓,《史记》中称青帝,与女娲乃同母异父兄妹,相传,洪水滔天,人全淹没,兄妹躲在葫芦中得救,为繁衍后代,兄妹相婚。羲皇称帝一百一十一年,创立《易》(八卦)、文字,发明瑟、曲子,教民渔猎,缔造人类、创立婚姻(对偶婚)制度;羲皇陵位于河南淮阳县,占地八百七十五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与炎帝、黄帝同为华夏始祖地位……


  • 图片来自网络:始祖伏羲与始母女娲相交图。
  • 就说有典籍记载的中华“第一王”吧,其实,也并非真正的“第一王”,因为之前,还有诸如神话故事中的“盘古”,盘古开天地,才会有之后的华胥氏与雷神相交而诞生伏羲。《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龙的儿子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这就是“龙的传人”的最早传说。伏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氏就是“龙祖之祖”了,华胥也是祖中之祖了。所以说,远古多奥秘、多玄幻

  • “神农文明”
  •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尚有神农文明——相传,伏羲禅让帝位给神农氏,传位七十(又说十七)世代,传承了约二千年,但有典籍记载的,神农文明的确传承了九世代(即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榆罔——炎帝),传承了五三O年。农皇——炎帝,三皇之末,出生于陕西宝鸡(但据《普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出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炎帝出生于华阳之“常羊山”,而湖南会同县内的确有连山,连山境内有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和“神农庙”,连山至今还完整保存一个“茶亭庵”——炎帝发明了“茶饮”,因此,有学者考证炎帝故里在湖南会同县连山,确有依据。但不管怎样,炎帝存于湘葬于湘,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葬于湖南株洲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 图片来自网络: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 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 炎帝功绩:制耒耜、种五谷;偿百草、立市廛;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作五弦琴,制作陶器;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乃农耕文明始祖,故号农皇。炎帝治国有方: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 图片来自网络:神农尝百草。
  • “仰韶文化”印证了“三皇文明"——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最早发现于豫渑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时期的遗址尚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可见,原始农牧业得以发展;因此,神农文明,实际上就是原始农耕文明。
  • “五帝文明”
  • 黄帝居功甚伟,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但炎帝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没,因此,亦被共同尊为始祖,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黄帝崩后,他的直系孙、曾孙、玄孙(只有舜为八世孙)——颛顼、喾、尧、舜先后继承了帝位,史称“五帝时代”。“五帝文明”,特别是饶舜文明,家喻户晓,黄帝可是“五帝文明”的开创者。
  • 黄帝统一了中国,中国完成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黄帝时代,中国有四大部落集团:华夏集团(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首领为炎帝,号河洛民族)、东夷集团(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齐鲁大地,江淮、东北一小部分,首领为蚩尤,号海岱民族)、苗蛮集团(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延扩至江淮湘蜀黔等广大地区,号江汉民族)、百越集团(以东南沿海为中心,含福建、两广、台湾、浙江大部分,号百越民族)。黄帝三战炎帝于阪泉,取代了炎帝部落盟主地位,炎黄二帝本为同根部落,很快就融合了,在炎帝的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
  • 黄帝生卒年份(出生于农历三月初三)不详,《史记》中只记载其崩后葬于桥山(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但道家将其继位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作为道历元年,相传,黄帝20岁继位,在位近百年……黄帝逝世后,虽然葬于桥山,但其陵墓中却未安葬有其遗体,因为,“龙飞鼎湖”的故事告诉后人,黄帝原来“乘龙上天”了!
  • 龙飞鼎湖——《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刘向《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


  • 黄帝陵,乃《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 黄帝的主要丰功伟绩:统一中国居功甚伟,建造房屋、车船、井田,发明阵法、音乐(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继承和发展了炎帝的农业、历法(令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记年,沿用至今)、兴文字(令仓颉造字,开创了中华文化)、创医学(《黄帝内经》)、制衣服(元妃嫘祖养蚕以丝制衣服)、铸鼎(在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龙去鼎湖,相传,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铜鼎(当时已有铜铁冶炼技术)在湖边铸出来时,天上飞下一条龙,黄帝即乘龙上天,后来,帝王逝世,就是“龙去鼎湖"。


  • 图片来自网络:黄帝像。
  • “龙山文化”就是“五帝文明”很好的佐证。“龙山文化”因在龙山镇(山东章丘县)发现而得名,据C14检测,其遗址产生于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时间恰在“五帝时代”。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文明程度更高;它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远超“仰韶文化",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
  • 言归正传,了解了“三皇文明”、“神农文明”、“五帝文明”,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果按时间排序,那炎帝自然在先、黄帝在后,正如《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的确有“神农文明——神农时代”。
  • 但是,若按其所处时代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说,则他们各有千秋:首先,炎帝传承了伏羲的天下,自然属于“三皇文明”的范畴,开始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社会开始脱胎于原始社会而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黄帝则是先战败炎帝而取而代之做了部落联盟之盟主,由于炎黄二帝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部落,很快就融合在一起,黄帝在炎帝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黄帝开创了“五帝文明”,彻底完成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所以,炎黄二帝所缔造的文明时代不同、范畴不同,虽然黄帝有史以来正式第一次统一中国,使炎帝时代的“松散式”部落联盟变成了“统一式”部落联盟,从这一点来看,黄帝的功劳是最大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炎帝神农文明的累积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正如“一个人吃第四饼吃饱了,可绝不能否认前三张饼的功劳”一样,所以,炎帝的功劳也是无与伦比的。其次,炎黄二帝所缔造的文明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差异:炎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依然是“石器文明”——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为特征的农耕文明;黄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的文明程度远超“石器文明”(铜器时代)——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最后,文明所履盖的国土范围已大不相同:炎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主要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而黄帝时代的“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所以,历史总是向前推进的,论功劳,比贡献 ,炎黄二帝难分伯仲,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炎黄二帝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再追溯至伏羲,伏羲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闲云岛


黄帝真正的家乡其实是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区。周人说“我姬氏出自天鼋”(《国语.周语下》),对于周人的这句话,郭沫若把“天鼋”解释成“轩辕”。而且,黄帝以玉为兵。黄帝的妻子教人养蚕。

而在中国古代新石器文化当中,内蒙古和辽宁,河北涿鹿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最早最大量的玉器。其中就包括了天鼋图腾的具体形象玉龟和玉蚕。甚至还有黄帝有熊氏的标志玉熊。

蛇崇拜是黄帝族系一直固守的传统崇拜,甚至同在内蒙古更早的兴隆洼文化还是龙文化的诞生地,而红山文化则是龙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平说过:黄帝族很可能发祥于红山文化核心区所在的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地区。而黄帝,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可以继承的尊号,有很多代黄帝。

黄帝部族后来从红山南下,进入到了山西,现在就在山西发现了光社文化遗址,典型器物,与红山文化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一代代黄帝带领部族迁徙,扩大控制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都有黄帝陵或者黄帝都城的原因。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平均身高最高的,山东大汉是有历史原因的。

从新石器文化来说,山西陕西和河南的仰韶文化对应的是炎帝。而山东大汶口文化对应的是蚩尤(大汶口文化的传承就是分布在河南和山东等地的龙山文化,60-70%汉人所拥有的O3-M122基因,就来自龙山文化),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对应的则是黄帝。

红山文化核心地区的西拉木伦河,其实就是蒙古语的黄色河流的意思。《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记载,"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

而在哪里发现大量的弓箭遗存,就能间接确定黄帝族的活跃区域了。考古发现证明," 这一地域 " 就是红山文化区。不仅如此,还在这里发现了最大量的玉器。

常春林先生指出,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遗存中,这种细石镞是少见或不见的。而在红山文化的遗存中,石镞却大量出现。所以,黄帝族文化不应该在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所在地,而应该是在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间。


深度军事


三皇:伏羲,神农氏,炎皇。

神农氏为中华人文初祖。

神农氏不是黄帝,黄帝最少晚三千年。文字从伏羲八卦为符号起源,到神农氏已经成系统文字了。神农定经脉、尝百草为医祖,医道同源,也是道祖,并且做了文字记录的!七千年前,神农氏族约存70--17个世代、时间两千到五百年间,推算应是70个世代两千多年。当时文明很发达,人很健康快乐,是早期公有制、大道之行。阴符经为道门之源,文字精妙,并不是什么没开化的人能写出来的!应是神农氏作,炎皇完善。

为什么说炎皇是人皇?炎皇朱襄氏,擅用火,氏族约存八个世代两百多年。第一,炎皇之死找不到任何记录:一个可能是炎帝比黄帝大很多,但能有心气跟黄帝打一仗两人的年龄是差不了多少的;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谋杀案夺权,就是黄帝和他手下杀了炎皇。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无论黄帝挂多少名、医书也好道书也好,炎字总在黄字前。就是说,炎皇的功劳绝对比黄帝大,所以炎在黄前。

第二,仓颉是黄帝的下属,那之前几千年的医、道知识是怎么传承的?!那文字怎么可能是仓颉创的?只有可能这人出了本字典啥的,伪名或者误导后人是自己造字。那么《阴符经》伪署黄帝名也只能是这人干的,毕竟这事只要揣测下领导的心意。只是这人智力不够,在三皇玉诀里留了漏洞,能找到篡改的痕迹。所以我说因果因果,只要做过必有痕迹。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公元前2717到2599。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颛顼的侄儿。唐尧是帝喾的儿子。虞舜的高祖穷蝉是颛顼的儿子,权力从叔叔家回本家了。就是说夏之前确有虞朝,且是一直在黄帝一家承继的。请注意,这已经不是禅让制了,是血统把持。在五帝之前从未有过。这也是人们怀念三皇的原因,三皇以公心立人道。

哈哈,刚写完的中华文化的魂复制过来的。


节度使95


炎帝部落

黄帝,炎帝分别是上古时期两个原始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

黄帝部落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黄帝族打败炎帝族在前,炎帝族被蚩尤部落打败在后。炎帝族逃避至中原地区后,与黄帝族融合,成了炎黄部落。之后,炎黄部落与蚩尤征战,最后打败了蚩尤,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大战蚩尤。

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以及四方偏远部落的融合

从时间上推断,炎帝生活的时间要略早于黄帝,所以之后两部落融合,按照先后时间顺序,我们后世称为炎黄二帝,也就自称炎黄子孙。没有说黄帝大于炎帝,还是炎帝大于黄帝的说法。黄帝在击败蚩尤后,炎黄部落,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

在上古时期,中原的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两部落融合后,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炎帝和黄帝都是我们的祖先,二者没有谁大谁小的关系,不能因为炎黄子孙这四个字中“炎”在前就认为炎帝比黄帝大,这是错误的。


刘老妖


我们以《太史公书》的记载为准来讲一讲这段历史吧。

在上古时代,黄河流域存在很多部落,这些部落结为联盟,其中联盟之首就是一个叫神农的部落。这个部落由于学习了从南方传来的农耕和畜养技术而被尊为盟主。

神农这个天下部落盟主的地位维持了数百年历史,到了后期,其他部落逐渐掌握了农耕的技术,同时又有些以打猎为生的部落发生,直接掠夺比农耕更容易积累财富。

于是,天下开始乱了。部落之间原有的次序发生的重大变化。而此时,作为盟主的神农氏却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来制约这些大小部落。

此时,一个从少典氏部落分支出去的有熊氏部落开始崛起。他的首领就是黄帝。他的部落即遵循了从神农氏手中学来的农耕规则,又有长期渔猎的经验。同时,黄帝此人天资聪明,对部落整理的井井有条。他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天下还有另外两个强大的部落开始攻伐其他的小部落。其中一支就是炎帝部落,另一支就是蚩尤部落。

黄帝由于有名声有实力,就借着少典氏的名义和他们展开了三国争霸战。

第一回合,黄帝VS炎帝。

他们在阪泉附近的原野上展开决战,连战三场,打得炎帝心服口服。炎帝立马服软,向黄帝臣服,于是,炎帝部落并入了黄帝部落。

第二回合,黄帝VS蚩尤。

他们在逐鹿附近的原野上展开决战。这蚩尤比较死脑经,不肯服输,结果被黄帝活捉,然后给杀掉了。蚩尤部落被彻底击溃。

两个回合后,黄帝胜出,同时由于黄帝威望太大,原来的盟主神农氏自感没脸面继续担任盟主了,就把盟主之位让给了黄帝。于是,黄帝成了天下共主。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祖先其实是黄帝、炎帝、蚩尤、神农氏等诸多部落的集合,这些部落又以黄帝部落为首。所以,称黄帝是我们祖先的代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为什么又有炎黄子孙一说?炎帝明明被打败,却被排在了黄帝之前?这个炎未必是就是炎帝。很可能是把炎帝和神农氏等同为一个部落了。因为,黄帝是取代神农氏的,所以把神农氏排在黄帝之前也无可厚非。所以,炎黄可以理解为神农黄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