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炎帝是哪个族的?

辣妈游记


炎帝是什么族的?当然是华夏族的。

炎帝应该来源于五行学说的南方天帝,即是赤帝。和黄帝一样,本身并不属于某一族。但是周人把自己的祖宗上溯到了炎、黄,其中炎帝是姜姓始祖,后代有齐、吕、申、许等国;黄帝是姬姓、子姓、姒姓、芈姓等始祖,后来有周朝、商朝、夏朝、楚国等。而周人又提出了华夏的概念,所以炎黄二帝就成为华夏始祖。所以说炎帝是华夏族的,没什么问题;之前没有华夏的提法,也没有炎帝的提法。

姜即是羌,姜姓部落在商代被称为“羌方”,是商人的死敌,经常有羌人被商人抓去做人牲。而周人在太王亶父时期迁到岐山,和姜姓融合后实力大增。其中应该伴随周人对羌方的征服过程,太王的妻子太姜就是羌方女子。后来武王伐纣,姜姓族长吕尚就担任太师,他的女儿也嫁给了周武王,可以说姬姜两族世代联姻了。不断有羌人融入华夏,比如三国名将姜维,应该也是羌人出身,以姜为姓氏。

而现在的羌族,应该只是古羌族很小的一部分。历朝历代能接触到的羌方,应该基本都融入华夏族了。更不要提两三千年前的羌方了。所以炎帝说是华夏族没错,要说是古羌族也勉强可以。但是没有什么华族、炎族,“华”就是“夏”,“华夏”来源于“夏”;炎就是红、火,来源于南方的属性红、火,并不是族名。


林屋公子


炎帝是哪一个民族,其实从民族学上来说,有一个说法已经告诉大家答案,那就是“汉族与羌族同源”。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汉族与今天的羌族,都有同一个源流,那就是远古时候的古羌。有人说炎帝是古羌人的先祖,这是不正确的。

准确的来说,炎帝部落,也只是古羌的一个分支。是我国西部诸羌当中,选择东迁的一支。要知道,古羌的分支是非常多的,什么白马羌,烧当羌,青衣羌,党项羌等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分支,而炎帝部落正是众多分支之一。

炎帝姓姜,而在远古时候,姜就通羌,所以可以看出炎帝部落与古羌之间的联系。

而今天的羌族,也是古羌诸多分支当中唯一一支继承了羌族族称,继承了古羌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习俗的这样一支羌人。


所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联盟而形成华夏族,今天的羌族又是古羌的直系后裔,所以说汉羌同源,因为都跟古羌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这种说法,大家怎么看?


Ko文史迷离


根据我的认识,炎帝当是华族,后来炎帝的华族与黄帝的夏族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因此炎黄成了中华的文明始祖,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称。汉朝之后,华夏族以汉族自称,但是华夏一词并没有弃用。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也就是说黄帝与炎帝本是兄弟,同为少典之子。炎黄二帝长大后各自建立基业,炎帝在姜水创业居东,黄帝在姬水创业居西。炎帝又称神农氏,教万民种值,发展农业;又曾尝遍百草,发展了医学事业。当时除了炎帝、黄帝外,东部还有一个强大善战的蚩尤。

东边的蚩尤部落十分强大,向西攻击炎帝部族,炎帝战之不过,西逃至黄帝之地。炎黄二帝战于贩泉,炎帝最终战败臣服于黄帝。黄帝部族善战,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炎帝部族善耕,农业就是炎帝发明的。于是两族合并成一族,农战皆强,史称华夏大族。

炎黄二帝合并后,华夏族与蚩尤的东夷族战于涿鹿。炎黄的华夏族以农战为本,蚩尤的东夷族以渔猎为本,因此两族的相争实质是两种文明方式的相争。最终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身死,天下归于华夏一族。

周朝国姓为姬,是黄帝之后,所封诸侯国被史家称为诸夏,以示区别与四夷。因此我认为炎帝当是华族首领,黄帝当是夏族首领。当是先秦时代,华与夏同音,所以还请专家学者来解惑。

《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大秦铁鹰剑士


第一、炎帝是东夷部落的首领,据说是从陕西一路迁徙到山东,姜姓,古代姜、羌不分,羌族也是炎帝的后裔。所以,不能说炎帝是哪个族,而是很多族都是炎帝的后裔。

第二,炎帝不是指某一个人,是个类似于“总统”“主席”“元首”这个意思的领导职称。“炎”是火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西方的“太阳神”,比喻伟大、厉害、崇高、领导一切。

而有证可考的从第一代“炎帝”神农到最后一代“炎帝”榆惘一共经历了九代人。

第三,东夷部落实际上统治的范围比较大,也是东亚地区“东系民族”的主要人口,其重要特点是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就是说,在古代国际边境线不那么严格的时候,人口会迁徙的,能考证的就是当地出土的陶器,东夷部落以“黑陶”为主。整个涉及到沿渤海湾地区、山东省、河北一部分,河南安徽一部分,江苏、甚至后来延伸到整个南方。

大概方位就是:东、东北、东南、南;


终南高扬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问炎帝出身于东夷、西戎或者是南蛮等我国古代哪个古老部族,看了几个回答,基本没有讨论炎帝出身于哪个族的。

最早记载炎帝的史料应该是《左传》和《国语》,根据其上记载,炎帝为少典之子,而根据传说少典为伏羲之子,所以炎帝可能是属于东夷族。也就是说炎帝和蚩尤同源,都是起源东夷。

但是,炎帝又为姜姓,姜与羌同源,又居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所以炎帝又可能是来自于西戎。

当然,炎帝故里又有湖南炎陵、湖南会同、湖北随州等等之说,与九黎关系又非常密切。

九黎是后起的部落联盟,发源于东夷,所以个人认为,炎帝更可能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领袖。当然,炎帝可能是部落联盟首领的封号,这部落联盟可能是由几个不同部族部落联合起来的,所以才显得如此矛盾。


沧海桑田史海沉钩


炎帝属于华夏族,出生在姜水边,姜姓。另外,炎帝应该是部落首领头衔,属于神龙氏。上古时代有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而神龙氏族的首领就叫炎帝。炎帝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传到黄帝时期的炎帝应该叫姜榆罔,他是第七任炎帝,也是神龙氏最后一位炎帝,此时的神龙氏已经衰败,无法起到带头的作用,所以黄帝要推翻他。

炎帝的选拔应该在各大部落当中选举的,黄帝时期的炎帝应该和姬轩辕是又一定的联系。一个生活在姜水边,一个生活在姬水边,所以姓氏不同。根据《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他们都出自于少典部族,炎帝应该是黄帝的哥哥或者一个家族的成员。

在黄帝时期,内忧外患,东方的九黎部落在蚩尤的领导下无比强大,不断骚扰神龙氏,而神龙氏当中的炎帝不作为,没有力量管理部落和抵御蚩尤的进攻。所以,黄帝决定统一神龙氏和其它部落,为华夏民族出头。

黄帝首先训练军队,兼并了一些小的部落,而在兼并部落的过程当中涉及到了神龙氏管辖的部落。黄帝挑战神龙氏的权威,难免短兵相接。所以,双方在阪泉交战,这就是历史著名的“阪泉之战”。结果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战败,炎帝率领神龙氏族归顺了黄帝。炎黄两个部落首领,组成强大的华夏联盟,一起对抗东面由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

炎黄联盟军队,经过数年的准备,调集各大部落的军队一起。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最终炎黄联盟擒获并杀死了蚩尤,平定了东方最强大的部落。这样,诸侯都尊奉姬轩辕做天子,并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如果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黄帝一路劈山开路,征服四方蛮夷,组成一个强大的华夏联盟,以此奠定了华夏基础。


烈火文史工作室


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欧州传教士编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兹后,王韬,康有为所编的《强学报》也使用这个词。不过,我国广泛使用“民族”一词则晚到20世纪初。是由日本人学者对西文Notion翻译而成,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有区别的一群人。正因为传统汉语中没有适合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者对中国近代有沒有“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慨念”争论很大。

回到问题。《左传》中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语录,有些人就以为这个族字指汉人,表明自我辨识很旱。但是,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近代民族慨念。因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的信念,揉杂了种族和文化的两层不同涵义,随国家强弱而变化。先秦时,因夏朝的存在有夏人称呼,继而有商人,周人,秦人,汉人。炎帝传说中生活在夏朝,就是夏人。

现在有的学者将夏人与汉人,汉民族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夏应该是指价值观念,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居于中原。但并不是汉人,汉族,汉民族。


严家庆


炎帝是古羌族。

据《路史》记载,

炎帝为神农氏,又号列山氏、连山氏、烈山氏,因定居姜水故称姜姓,

一作伊耆,又作祈世,以為堯姓,名軌。

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后代。

其部族属于伊繼國,定都于陈,

按四库全书本注释,

宛丘有陳城,
故《陳國傳》云:太昊之虛。

又,

義(考义)炎之都似在陳倉(陈仓)。

而炎帝之称则是部族首领的代号,

传八世,而氏族传七十代。

引,《諸歴紀》,炎帝八世。
引,《尸子》曰:神農七十世。

神农氏之后,有帝魁帝柱、帝慶甲、帝朙、帝直、帝釐、帝來。

一说隗魁氏为炎帝始祖,

又按《混元圣纪》记载,

祝融,火正之官,神农氏之祖曾经担任过,说祝融氏是神农之祖。

按《礼记谧号记》,先祝融,后神农。余注则先神农,后祝融。切谓祝融为炎帝之祖,以火德王,铃不后於神农,今当以《礼记》为正。


恍兮惚兮5


这个问题,答起来可是有点难度。难点在于:到现在,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定论。没有定论的原因也好理解——相关资料太少,尤其是,缺少关于炎帝的出土文物。

本题中说“炎帝是哪个族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看前面几个答主的回答,往往想把这个问题说成“炎帝属于哪个民族”,这就存在一点小问题。在我国古代,有“民”的概念、有“族”的概念,就是没有民族这个概念。“族”≠“民族”。“民族”一词,是近代才有的一种用法,最早见于1882年王韬所著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

在我国神话中,关于炎帝,有两种指向:一是传说中的古代姜姓部族的首领;二是主管夏令和南方的神。很显然,这里讨论的是前一种情况中的炎帝。

炎帝塑像之一

从目前来看,有关姜姓部族首领的炎帝的资料,较早的,大致有三处:

第一处,源出《国语》。据徐中舒先生考证,《国语》和《左传》极有可能都是出自左丘明之手,至少,也是发端于左丘明,且史料的可信度都比较高。《国语·晋语四》说炎帝是上古姜姓部族的首领:“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第二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第三处源自汉儒刘歆。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刘歆比司马迁要晚一百多年。刘歆在他的《世经》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帝德谱”,后来顾颉刚根据刘歆的“帝德谱”编制了一个“全史五德终始表”(见下图),以便于自己对刘歆的观点进行批判。

在先秦的文献中,我们看不到炎帝跟神农是一个人的记载,这在上引《史记》中的那段文字中,表现得很明显。只有到了刘歆手里,他才把炎帝和神农氏捏在了一块儿。而且,这种捏合,主要是为了附会他的五行说,没有其他任何依据。故而,这种观点也一直受到近代学者的批评。让人不解的是,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仍然坚持甚至是信奉这种观点,说炎帝和神农氏就是一个人。比如许多地方的炎帝塑像,都是手里捧着谷穗、象征着他就是神农氏的。这些塑像,大多是当地政府主导修建的。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发现:政府官员跟真正的学者之间,距离有多么遥远。我想,这样的塑像,将来恐怕会贻笑后人的。

前面一张关于炎帝的塑像图片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更夸张的,如下:

炎帝塑像之二

刘歆的炎帝就是神农氏之说,不仅时间最晚,而且不可据信,我们只能从《国语》和《史记》中的记载来探究(或推测)一下炎帝到底是哪个部族。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从这句话,我们似乎可以知道,黄帝跟炎帝,是哥俩,至少是同出一源。后来,两个人长大了,分家了,各自带着自己的子孙族人分头讨生活,黄帝来到了姬水两岸,炎帝来到了姜水两岸。

姬水在哪里?到现在学者还在为这一问题打架,目前尚未分出胜负,所以暂时不能确定。姜水的地望,似乎争议小些,《水经注》说,姜水在宝鸡;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升先生(1888-1976)认为,姜水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的清姜河。北大的李零教授也认可这一观点。

徐旭升(1888-1976)

上古的人,往往是在哪里生活,就以那地名为姓氏,这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我们见面时还在问对方:“你是哪里人氏”。于是,黄帝就以“姬”为姓,炎帝以“姜”为姓。另外要交代的是:在上古,普通人家是没有姓的,这里的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实际上就是姬姓一大部族和姜姓一大部族。黄帝的人口繁殖好像快一些,很快有了姬、祁、任、姞等12姓;炎帝的人口增殖速度似乎稍慢,只发展出姜姓和允姓。很明显,黄帝这边比炎帝那边人多势众。

人多了,就有了争吵,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大意是说:当轩辕(黄帝)崛起的时候,天下的老大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落,当时的好几个部落经常相互攻伐,让百姓受苦,神农氏却没有力量约束(有点儿像今天的美国哈?),于是轩辕(黄帝)起来用武力替神农氏维护秩序,许多诸侯都表示服从轩辕,只有两个楞头青一一蚩尤和炎帝一一带着他们的部族不屌轩辕。其中蚩尤最嚣张,连轩辕(黄帝)也拿他没辙;炎帝稍微差点儿,于是轩辕(黄帝)先拿他开刀,在阪泉这个地方,大战三百回合,终于取得了胜利。古人所说的“三”,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约数,并非确指“就打了三次”。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提到的阪泉之战。

后来轩辕应该是汇合了炎帝的力量、并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聚,感觉能量充足了,于是又通过涿鹿之战,擒杀蚩尤。

扳倒了这两个叫板的愣头青,当时的各部落都老实了,没人再敢挑战轩辕的权威。于是轩辕取代神农氏,当了天下的共主,做了天子,人称“黄帝”。这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词儿什么事儿。

我们可以发现:黄帝对蚩尤和炎帝,手段是不同的,对蚩尤是“擒杀”;对炎帝是“三战得其志”。到底,亲兄弟跟外人,态度不一样。

据徐旭升先生考证,黄帝部落大致发祥于陕西的北部,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西南部。从后来的历史记载来看,经阪泉之战后,炎帝的部落仍然存在,并且大体上还在原生活区域活动,学者认为,姜姓之戎和允姓之戎就是他们的后裔。

现在的我们,一提起蛮夷戎狄,总是习惯性地认为:那些都是少数民族。这样想也对也不对。相对于黄帝统帅的广大部众来说,他们确实是少数;但是,这跟现在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绝对不是一个概念。你想啊,都是少典氏(爹)、有蟜(jiǎo)氏(妈)的孩子,断不能一个是汉族、一个是少数民族的。“戎”,在古代是一个泛指,大致是指那些在西边居住的人。《礼记·王制》上说:“西方曰戎”;《大戴礼记·千乘》说:“西辟之民曰戎”。

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仍然跟黄帝部落杂处,并且通婚。这一点,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记录可以看出来。黄帝有一个重孙子叫帝喾,他是黄帝天子位置的第三个传人。帝喾的四个妃子,至少有两个(姜源、简狄)都来自戎人。

再后来,不论是夏朝还是商周,都不断地与戎人发生关系,尤其是周朝,世代多与姜姓通婚。我们不要忘记,周人姬姓,正是黄帝的姓氏;而姜姓,刚好是炎帝的姓氏。

李零先生说:“姬、姜通婚,主要是周人与西戎通婚”。(见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这种不断的通婚,必然促进两方的相互融合。

因此,如果非得要说炎帝属于哪个族的话,那只能说,他早期跟黄帝是一个族,后来成了西戎族(包括羌戎和允姓之戎),再后来逐渐跟黄帝的后裔融合到一起。成了华夏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大约就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由来吧。

限于篇幅,本回答一定是挂一漏万,不确之处,敬请广大师友指正。


学动春风


炎帝,古羌人,首领职称如太阳神或者王,华夏正统伏羲女娲的后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继承者!是华夏族血脉正统,炎帝之前是部落联盟制度传25代,炎帝神农氏是最早的国家形态开启者。传九代为有初步国家形态体制的虞朝(首都废墟应该在商丘附近)。首代为神农氏,传至第九代时,时任炎帝无道,族内部东夷酋长蚩尤(非真名可能是魔鬼野兽的贬义词)争权,炎帝不敌,求助北方域外草原民族黄帝族协助灭蚩尤。后黄帝趁虚入主中原靠武力成为首领。黄帝成第十代炎帝又成立新王朝,炎帝自此终结。并逐步实现民族融合。黄帝氏族开始回溯到部落联盟(首都废墟应该在晋北陕北)。

东夷首领后羿反抗暴政射下九个太阳其实是后来炎帝的后人反抗黄帝氏族塑造蚩尤的正面形象。华夏族又推举尧舜禹为首领光复华夏正统,禹之子启开启夏商(虞都、夏都与商都不会离得太远甚至是同城同址)两朝重新进入奴隶国家体制。皇帝氏族自此被边缘化被称为鬼方北戎。后有黄帝氏族血统的姬姓西周重新入住中原,顾又给黄帝氏族正名。华夏称呼自周代形成并相传。周王始称天子并称受命于天并见过西天王母。

当今汉族和羌黎苗都是华夏族。羌黎苗更好的保存了本色。汉族是大融合之后的,生于菏泽的伏羲女娲是华夏始祖!炎帝姜姓是华夏正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