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都说是黄帝打败了炎帝,古代一般都把最厉害的人的名字放在前面,那为什么要叫炎黄子孙?

花田小糖


炎黄子孙的说法主要是按照时间排列,因为一般认为炎帝是三皇的最后一个,在前;黄帝是五帝的第一个,在后。在《史记·五帝本纪》开篇就提到了炎帝神农氏本来是部落盟主,但当时已经衰微,还想去侵略诸侯,结果诸侯都投奔少典的另一支黄帝,最后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炎帝,成了新一代部落盟主。

当然,这些主要是周人的传说。周人最重要两大姓:姬姓,姜姓。据说姬姓就是黄帝之后,姜姓就是炎帝之后。那么炎黄之战可能反映的就是商朝末年姬姓打败姜姓,成为部落联盟的情况。炎帝、黄帝未必真实存在,实际上很可能和五行思想有关。中央属土,为黄帝;南方属火,为炎(赤)帝。

实际上,青帝、玄(黑)帝、白帝也都存在,玄帝是颛顼、青帝是太昊、白帝是少昊。颛顼之后有夏朝、楚国等,少昊之后有秦国等,但后来又把颛顼、少昊归入黄帝一系;所以一般都不会说“黑帝子孙”“白帝子孙”,而太昊之后几个小国都不出名,所以也不说“青帝子孙”。

所以,最有名的就是并列的炎帝、黄帝,先炎后黄,这就是“炎黄子孙”由来了。


林屋公子


这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不成立的。古代两个事物并列,并不一定在前面的就是比较厉害的那个。

  • 比方说诗人中有“元白”,而元稹的水平不如白居易;

  • 比方说诗人中还有“温李”,温庭筠的水平也比李商隐差一截。
  • 比方说史学家中有“班马”,司马迁是否比班固强这可以讨论,但至少班固没有明显地比司马迁高出一头。
  • 再比如说西汉辞赋家“枚马”,一般认为司马相如成就高于枚乘。

《世说新语》里记了一个故事。

东晋时候,王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诸葛氏也不弱,诸葛恢和王导争各自家族的排名先后。王导举出一个证据:“为什么人们都说‘王、葛’,而没人说‘葛、王’呢?”

诸葛恢反击:“这就好比人们都说‘驴、马’,可没人说‘马、驴’。驴难道比马强吗?”

诸葛令恢王丞相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之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耶?”

看完这个故事,您应该有这个意识,口头上话语的排列顺序,和实际上的能力排序,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像“炎黄”这种并列词组,很难说有什么严格的顺序规定,基本上是出于习惯的约定俗成。最初怎么叫的,只要大家觉得叫着顺口,可能就都跟着这么叫,然后慢慢成为一种定式了。

而最初的叫法是按什么规律定的呢?那可就没准了。可能按照年代先后、官职高低、等等。不过更多时候,决定的依据还是音韵,换句话说,“叫着顺口”……


北门猿


炎帝是黄帝的前辈,而且炎帝是非常牛X的人物!炎黄没毛病。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无不在印证着这则大道。我们常说“炎黄”,但是相对于黄帝而言,炎帝就显得有点陌生了。甚至很多人会觉得炎帝是黄帝的手下,又或者是黄帝一直都是上古的主宰者,更有甚者误以为炎黄是一个人……其实不然,上古的历史是非常漫长的,它也有自己时代更迭和历史变迁。清晰了上古真圣先后,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要叫做“炎黄”,而不是“黄炎”了。


神于天,圣于地,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纪》

在神话体系中,盘古开天辟地,后有三皇,再后有五帝,再有尧舜禹……

天皇: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
地皇: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
人皇: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帝王世纪》

从《帝王世纪》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天地人三皇设定世间大秩序。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立”,此时世间有了天皇,这是盘古之后出现的第一位神,名号叫做天灵,统治世间八千年。天皇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儒教的昊天,道教的元始天尊。世间有终始,有生有灭,天人亦是有五衰而故去的,天皇之后又相继有地皇,人皇俯瞰世间。

而此时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都还没有出现。我们要注意一点,这些名字后面都带了一个“氏”,而非女娲、伏羲等等,这说明后来所提到的都是某群人,而非某个;另一说法这“氏”也有“神祇”的意思,翻译过来女娲氏也可以叫做女娲大神……

三皇之后又要五位对人类历史推进有巨大贡献的五个神祇或者说是氏族。


有巢氏:我们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看名字大概就知道这个时期的神祇氏族的特色了。“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有巢氏教会了人们建造巢穴,躲避自然的伤害。

燧人氏:“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为燧人。”燧人氏教会了人们用火抵御灾害,烧烤食物。

太昊庖牺氏:燧人氏之后,庖牺氏壮大起来,“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看着很眼熟的哦,没错的,庖牺氏,我们一般都称之为伏羲氏。

帝女娲氏:女娲和伏羲同姓“风”,算是亲兄妹。女娲造人、补天等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说到女娲,有两种说法,一是女娲在有巢之前,因为女娲造人有巢才有用武之地啊,一说女娲在伏羲之后,两人是兄妹,定婚俗制度等传说……怎么看都是矛盾的,其实关于这我有个比较不缜密的看法,还是那句话,别女娲、伏羲看成是一群人,女娲一世,二世,三世……伏羲一世、二世、三世……这就比较好理解了。

撞到不周山的共工是女娲氏末期人物。

女娲氏之后,又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炎帝神农氏:神农氏“神农尝草别谷,蒸民乃粒食”,这个传说我们也不陌生,但是炎帝就是神农氏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神农氏前后延续了八世,直到榆冈这一代神农已经开始衰落。据说黄帝,此时应该叫做有熊氏,世代辅佐神农氏。


这五氏在华夏文明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关键的地位,我们不知道上古时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些人物和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影响至今。自三皇到五氏,可以清晰的看出人类的发展历程:先有天地阴阳,再有人,然后学会建造自己的栖息地,然后学会用火,然后有了简单而原始的文明,之后有了最原始的男女分配,再然后学会耕种……自神农之后,人们已经慢慢学会改造自然,步入了人类的新阶段。

之前是神主宰世间,神农之后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这在神话传说中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神农之孙榆冈(榆罔)既衰,诸侯相伐,干戈日寻,各据方色,自称五行之号。太嗥之后自为青帝,榆冈神农之后自号赤帝,共工之族自号白帝,葛天之后自号黑帝,帝起有熊之墟自号黄帝。”

之前我们说,神农最后一代是炎帝榆冈,榆冈时期神农氏已经败落。主君的败落,意味着硝烟四起。各方部落纷纷称帝,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有熊氏黄帝脱颖而出。这期间的神话传说尤其丰富,共工撞不周山、大败蚩尤等等,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战况之惨烈。

这段时期,是部落之间的征战,为了更肥沃的土地、更多的生存空间,甚至为了子息繁衍……这是战争,也是融合!这场混战,以轩辕氏——黄帝横扫中原为结局。

黄帝,有熊氏,姓姬,名轩辕。

何之为轩辕?车!战车!

何之为有熊?野兽的驯服!

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有熊轩辕……这是人类的一个个前进的步伐,从自然到人为,从顺从到征服!从神农到有熊,从炎帝到黄帝,是从神的世界到了人的世间!

我们为何不能称之为“炎黄子孙”?这不是谁更强大的问题,而是谁都无法扭转的历史过程。

字里行间去体会历史的轨迹,荡气回肠,振聋发聩!


古代哲学思考


为什么要叫炎黄子孙?有书君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发现有这样两种说法。


【第一种,三皇五帝,炎帝为皇,黄帝为帝,故而有炎黄一说。】

三皇,有的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有的说是伏羲、遂人、神农,两种说法中都包含了神农,也就是传说中的炎帝,所以说炎帝是三皇中的一皇。

五帝,包含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可见黄帝是五帝之中的一位。

三皇五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开端,也因此有了很多神话传说。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就会发现,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当时史书和文献的分辨,认为三皇更倾向于神话,因此从五帝开始写起。

而炎帝是三皇之一,就像是一个神灵般的存在,而五帝更趋于人类,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会潜意识的认为神灵比人类要神通广大的多,所以说炎黄的说法的确是遵从了谁更厉害的排序。

【第二种说法,炎帝比黄帝要早,因此炎黄说法也没有错。】


据说炎帝开始被视为“天下共主”,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让人们可以感受到,炎帝为了人类也是做出过大贡献的人。但是炎帝就像现在《盗墓笔记》中的张起灵一样,他只是一个当权者的称呼,未必是同一个人,每一位当权者都会被称为炎帝。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了黄帝这个时期,这位炎帝已经没有开始那么天下为公了,他更想要权利集于一身。于是便有了阪泉的郊野之战,几战之后,黄帝得胜。之后蚩尤的反叛,又让黄帝在涿鹿之战后得到了众多诸侯的认可,从此开始了黄帝的历史。

炎帝、黄帝、蚩尤的传奇,不仅带动了华夏的起源,也促进了古老民族的发展,传说,蚩尤败后,群龙无首的九黎族大部分逃到了南方的深山中,形成了我们熟知的苗族;炎帝的一部分人跑到了西南,其中一支姜性部落形成了羌族;另外几支和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藏族、彝族。

而民族的行成在历史发展中,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面对外敌的入侵,各族人民抛下古老的恩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敌,从而形成了华夏一脉的传统,炎黄子孙也因此加深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

到如今,国家一统,炎黄子孙被用来形容每一位中国人。那古老的传说也成为华夏起源的一部分,代代流传。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更是激励着每一代人奋进,他留下的《神农百草经》,作为第一部药学专著,更是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黄帝留下的《黄帝内经》,也成为最早的医学著作,世世代代为人类的医疗发展做出了贡献。

生而为人,寻医问药,谁又能逃得了?因此作为炎黄子孙,在我们讨论先人的时候,更应心存敬畏。你说是不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朋友们,你们好。

老生再谈【炎黄子孙】。

我在悟空问答中可能有五次回答了炎黄子孙是怎么回事了。

在此,我还要重申一次,炎帝和黄帝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听我慢慢道来。

神农氏炎帝,姓姜,名农,号炎帝。父亲姜兴,母亲安登。(女娲的外甥女)生在当时的列山,今天的湖北省随县一带。是禅通纪后期的共主,距今大约5000年以上。乃三皇之末。王位共传八世,第九世炎帝是大蚩尤。



有熊氏黄帝,姓公孙,名荼,号黄帝。父亲公孙少典,母亲姬附宝。生在今天的曲阜西南的轩辕之丘,又称轩辕氏。官封有熊之国,今天的河南省新郑一带,也叫有熊氏。衣冠冢于陕西的桥山一带。后来,为了逃避大蚩尤的追杀,改母姓姬,字玄律。是疏仡纪之初的共主,距今大约4800--4900年左右。乃五帝之首。


以上内容,大家看明白了吧?炎帝和黄帝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更不用说是弟兄二人了!

黄帝跟炎帝在阪泉争夺天下,是跟九世炎帝大蚩尤之间的战争。跟神农氏炎帝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咱们再仔细的想一想,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都是伟大的人物。如果,黄帝打败炎帝弑兄夺权的话,那么小人的话,后来的人们还能那么尊重他吗?还能称呼自己是【炎黄子孙】吗?

再说了,黄帝对人类的贡献要比炎帝的贡献大的多,如果,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的话,就应该称呼为黄炎子孙了!对吧?伙计们。

在我阅读的很多史书中,把炎帝和黄帝这个关系都给弄得乱七八糟。幸亏还有几部没有失传的天书,还可以找到一些证据。证明黄帝和炎帝的真正关系。

本答案是证明【炎黄子孙】的最正确的答案。


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


“炎黄子孙”这个词,其实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出现的,最早并不这么称呼。

为什么最早不这么说,为什么清末民国,这个词又被大家广泛运用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炎帝与黄帝的雕像)

中国古代的史料典籍,一直是比较尊崇于黄帝的,是把黄帝排在炎帝前面的。甚至只提黄帝,不提或者少提炎帝。

比如《国语·周语》说:“(鲧禹与夏人,共工、四岳以及各姜姓)皆黄炎之后也。”显然,这里是把黄帝排在炎帝前面的。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上说:“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也说:“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

而且,有时候,有人还在黄帝、炎帝谁代表正统性上大做文章。比如,王莽在取代汉朝的时候,就曾说:“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也就是说,王莽自称是黄帝之后,所以他理所当然可以取代汉朝。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可以理所当然取代汉朝呢?因为刘邦是斩白蛇起义发家的,是“赤帝”斩“白帝”。这里的赤帝,指的就是炎帝。既然汉朝祖先是炎帝,他王莽作为黄帝之后,取代汉朝,就理所当然了。

(篡位的王莽)

后来,随着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起和发展,为了强调皇族的意义,皇族的作用,因此不仅很少说“黄炎之后”,连“黄帝子孙”这种提法,都很少了。

“炎黄子孙”真正成为热词,是在清末到民国的时候。为什么那时候会兴起来呢?主要是因为那时候中华民族遇到了来自俄罗斯及海外民族的严重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绝种的威胁,所以“炎黄子孙”这个词,在那时候尤其重要。

在清末之前,中国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北方民族。而且像契丹这样的少数民族,还自称是炎帝之后。因此中原国家提“炎黄子孙”显然不合适。但是在清末的时候,中国人发现了,所有的中华民族成员,不管是炎帝之后,还是皇帝之后,还是九黎之后,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新的敌人,中华民族才不会亡国灭种。再加上“王朝国家”已经不存在,“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成,因此,“炎黄子孙”这个词,在那时候显得尤其重要。

(列强侵华)

那么,为什么那时候,在称呼上,要把炎帝排在黄帝的前面呢?

第一,炎帝部落的历史比黄帝部落的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及专家考证,炎帝部落的历史比黄帝部落的历史悠久。后来,在炎帝部落衰败的时候,周边的九黎部落发展起来,并侵略炎帝部落。这时候,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求救,黄帝部落帮炎帝部落打败了九黎部落。打败以后,黄帝部落又打败了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投降,黄帝成为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因此,按照先后顺序,自然应该是炎帝排在前面。就比如汉朝打败秦朝,但称呼上都说“秦汉”,没有说“汉秦”的。

(史料也有说黄帝炎帝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比如《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这种说法,除了表明炎黄同根同源以外,还有就是要把黄帝提到炎帝的前面。)

第二,炎帝部落的文明程度比黄帝部落高。

我们来研究一下炎帝部落的发明创造:一是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二是开辟市场做生意,三是用麻做衣服,四是烧制陶器,五是发展医学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炎帝部落已经是一副农耕文明的图景。其文明程度是比黄帝部落高的。

也正是因为炎帝部落衣食有了较大的保证,不需要过度抢劫,因此他们的战斗能力才有限,才会被九黎侵略,后来又被黄帝打败。

第三,“炎黄子孙”的称呼重点强调“炎”。

为什么说“炎黄子孙”的称呼重点强调“炎”呢?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司马迁修《史记》的时候,过度强调黄帝,认为后世都是黄帝子孙,很少提炎帝,这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中原民族的正统性。再加上以契丹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认为他们是炎帝的后人,炎帝从那时候起,就成了北方民族的象征。因此,强调“炎”,把“炎”放在“黄”的前面,目的是为了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最后,提“炎黄”,不提“黄炎”,可能在音韵上也有讲究,毕竟第一个字是闭口音,第二个字是开口音,这样组词,音韵上更有美感。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现在的年轻人只知炎黄二部,又知轩辕姬战蚩尤。此乃上古佳话。

但其实不必以山海经或史记所记塑的只言片语我们就知道:

『炎帝部族是华夏黄河一带最早的统治名族』

炎帝部族采取的是类世袭制,但非取长嫡,乃取贤德,比起后来尧舜禹三帝禅让要规律一点,和后来的世袭制也有本质性的区别。

比如我们常说三皇五帝就都是取自炎帝部族(大部分都说其中有黄帝,故而不定论),天帝伏羲皇,地母女娲氏都是曾经的炎帝,后来才以神话论之。而神农氏则是理论上炎帝部族实权下的最后一任统治者,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鸟的父亲也没说一定是神农氏。

『黄帝战蚩尤,类比楚汉争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轩辕氏(姬氏)属于接替炎部统一,对战的则是曾炎部部落军队最高统治官-蚩尤。虽类比但本质不同,蚩尤曾给炎部打工,黄帝取代炎部,蚩尤不服,故带领共工(神话中水神,吵架输了撞山头的那个,也有说火神祝融才是蚩尤麾下大将,不定论),夸父(撵着太阳跑的那个)反对黄帝统治。

『炎黄子孙其实是指炎帝部落接替者黄帝部落对臣民的处理方式』

不知道为啥,可能蚩尤举的也不是炎帝大旗,在这之前也早就有了反叛之心,故而炎帝和黄帝联手,击败蚩尤!后炎黄合族,称为华夏

其实这本身众口难调,查无可查。根据山海经的内容,就有很多矛盾点。

其一,炎帝女娲氏早神农氏百年,可那个时代的共工撞了四柱不周山导致西南方天塌地陷,女娲补天而成佳话,时间上不对

其二,女娲氏(娘娘)捏土造人,可在那之前他的父亲早就统领了炎部,那炎部的人哪来的,顺带一提伏羲女娲乃是兄妹,其父炎帝也是三皇五帝之一

其三,夸父逐日的日有说法,一说乃是凤凰之子三足金乌鸟,又有一说是东华大帝君与西王母娘娘的十子之一,而后羿射日其实是舜时代的事情了,那么夸父追了几个太阳跑?

夸口乱谈,智者见智,信则信不信则否,无可概论


amb1t1on丶1A


因为炎黄的说法是周人提出来的,背景是周人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说周是古老的炎帝政权--旧邦的传人。因为当时周人是一个非常小的部落,小到什么程度呢,跟满清征服明朝时与汉人对比的人口比例差不多。证据非常确定,现在甘肃、山西和陕西出土的周王族的墓葬遗址,墓主人的基因检测结果一致指向一个特别小众的基因,是在西亚产生的、白种人基因的兄弟基因Y-Q1a,这个基因在周朝分封四方而且周朝延续800年的背景下,基因占今天中国人口的不到3%,估计周建立时周族人口应该低于华夏地区人口的0.5%。

周人要取得通知华夏地区的正统地位,所以需要明确一个与华夏中原人群的血统联系,于是从西北发祥的姬周,一方面当然认证自己是炎帝的嫡传,还要封黄帝也是姬姓且发源于甘肃。从强调炎黄的顺序看,他们骨子里还是认为“说是炎帝后裔更可信”,所以就安排了炎帝在黄帝前面,当然炎帝部落的半坡文化在黄帝庙底沟文化之前是确定的,先来后到也该称炎黄,二者是部落联盟的关系,不能作胜败论,而且黄帝时黄帝部落的人口一定没有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多。

所以要清楚黄帝是中原部落,代表华夏,炎帝是西北部落,因与黄帝联盟成为华夏族群的一部分。周确实是炎帝部落内部的部落,与西北部落一起生息了万年以上,所以周的文化成就才那么深邃。


老农华丹


炎黄子孙这种叫法是在后来出现的,最开始我们都是被称作“黄帝子孙”,或者说“黄炎子孙”。在上古时期,九州大地上曾有一次华夷之辨,这一场辩论被记录了下来。

关于这场华夷之辨,我们无需关注它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知道,在辩论中,关于炎黄的顺序被古人记录了下来。

《国语·周语下》有云: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同样是这本来自战国的书里,记载了炎帝与黄帝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画风是不是有点诡异啊?原来在战国时期,大家都认为炎黄之战是窝里斗。战斗的结果自然是黄帝大胜,时人也就自称为黄炎之后了。也有观点认为,黄帝的年龄稍长,故而排在前面。

那么,炎黄之后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自夏商周开始,历代帝王都认为自己是战胜方黄帝的直系后人,甚至南蛮北夷也强行融入黄炎子孙的体系里。直到辽代,这个契丹族的王朝,在先秦历史上根本就找不到。

俗话说 阶层不同不必强融,可辽就要强融。他们时而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时而称自己是炎帝子孙,反正为了中原正统,无所不用其极吧。

在此之前,武则天与张説的一次对话,也曾提到了炎黄子孙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李唐王朝血脉不纯,想为自己开脱罢了。

后尝问:“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若为朕言之。”说曰:“古未有姓,若夷狄然。自炎帝之姜、黄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为之姓

至于其他说法,诸如炎帝的岁数比黄帝大、炎帝部落来历更久远、火德土德相生相克等等,都各有道理,我们也不必详述,其他答主也都不同程度的讲了。


祗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在书架上找到了史记那本书。

五帝本纪第一史记的第一卷。这里面记载了神农氏统治天下的时候没有能力管理天下,所以诸侯都互相攻伐。这个时候有三股势力最强大,一股是蚩尤,一股炎帝,一股轩辕黄帝。当时他们势力差不多。但是后来在阪泉这个地方,黄帝击败了炎帝,组成了联盟,统一了整个北方,取代了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



黄帝后来又击败了蚩尤,统一了整个九州,后人就称自己为黄帝子孙,或者黄炎子孙。黄炎子孙最早出处是在《国语·周语下》,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称自己是黄帝子孙,但是称黄帝子孙有一个不好的就是,比如像契丹族,他就不承认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他们承认是炎帝的子孙。所以后来就统称为黄炎子孙,以能够团结大多数人。

后来反清的早期组织就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这个时候炎黄子孙就成为一个通俗叫法,此时还仅仅是限于汉人。


抗日战争的时候,炎黄子孙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中华民族的所有后人都是炎黄子孙,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来历。所以称为炎黄子孙和黄炎子孙都已可以的,只不过是习惯上的称为炎黄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